楊曉艷
摘要:文章以高校應急體適能的教學設計為研究對象,首先對應急體適能概述及教學意義做了闡述與分析,隨后針對高校應急體適能教學設計做了具體的研究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應急體適能;教學設計
基于我國近幾年自然災害頻發(fā)以及高校火災等人為事故不斷發(fā)生的現(xiàn)狀,因此需要高校通過開設應急體適能課程并對相關應急體適能教學展開相應的設計。在具體的應急體適能教學設計過程中,需要做到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生命安全角度出發(fā)進行應急體適能的教學設計,從而有效強化高校學生應急體適能能力,提升高校學生應急技能及理論知識水平。
一、應急體適能概述及教學意義
關于應急體適能概念可分為兩部分進行解讀,一部分是“體適能”,所謂體適能最早由美國健康組織提出,將體適能定義為人類本身所具有的能夠完成一定體力勞動或者體力活動相關的一種能力,體適能較好的人表現(xiàn)為精力充沛、精氣神足,可以有效的完成需要執(zhí)行的任務,并且有能力以及活力來享受生活。而“應急體適能”就是在體適能的基礎之上加了一條即若遇到突發(fā)事件或災難性事故,能夠有能力獨自逃生,甚至帶領他人去逃生的一種能力。
近幾年我國自然災害頻發(fā),“汶川地震”、“青海玉樹地震”“南方暴雪”為人們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造成了極大的損害。高校作為國家人才培養(yǎng)基地也是事故多發(fā)地,尤其是火災,對高校學生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而通過高校應急體適能課程的教學,有助于向高校學生普及相關的應急知識,教會高校學生一些必要的應急技能,提升其面對突發(fā)災害的心理適應能力,從而使得他們真正面臨自然災害或突發(fā)事故性災害時能夠迅速冷靜下來,熟練運用應急技能及方法順利逃生,對高校學生的生命安全有著重要的保護意義。
二、高校應急體適能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設計。高校應急體適能課程作為一門體育課程,不僅注重于理論知識教學,同時也注重實踐。教學目標主要從五個方面進行設計,一是運動參與目標,具體教學過程中需要借助多媒體等教學工具來進行相關情境的設置,采用分組討論或模擬實戰(zhàn)的方法讓學生具體參與進來,從而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目的,對其應急意識培養(yǎng)以及應急方案的制定也有著較為積極的影響作用。二是掌握運動技能。通過應急體適能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應急理論知識,還需要讓學生真正熟練掌握相關應急技能與方法,提升其實踐能力。三是身體健康目標。除了讓高校學生掌握相應的技能方法之外,還要鍛煉高校學生的肌肉力量、靈敏度、耐力、速度等與身體素質相關的能力,使得高校學生擁有健康它的體魄,為應急技能與方法的實施打下堅實的基礎。四是心理健康目標。除了讓高校學生在身體生與技能方法上達到應急體適能教學目標之外,還擁有過硬的心理素質,以免當真正的災害事故發(fā)生時,高校學生因過于慌亂而使得應急技能與方法得不到順利發(fā)揮。最后一個教學目標為社會適應目標,旨在培養(yǎng)高校學生團結合作的能力,從而在應急情況下能夠共同合作,保護自己。
教學內(nèi)容設計。在教學內(nèi)容的設計方面,根據(jù)應急事件的性質進行劃分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然災害事件,例如地震、洪水災害等,另一種是人為因素導致的災害事件。例如溺水、交通事故、認為因素引發(fā)的火災等。按照教學形式可分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實踐教學主要借助情景的設置、演習逃生等讓學生們充分感受當出現(xiàn)突發(fā)事件時的氛圍及環(huán)境變化。理論教學主要為一些基本的應急技能、應急知識與如何調(diào)整心態(tài)、讓自己冷靜下來的技巧等。一般教學內(nèi)容的課時安排為56個學時左右,分成兩個學期進行教學,第一個學期主要為基礎教學,第二個學期在原有基礎之上加強訓練實現(xiàn)應急體適能進一步的提升。
教學實施設計。對教學實施的設計關系到教學目標及教學內(nèi)容能否進一步得到實現(xiàn)與落實,因此在教學方式上要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流程,在應急體適能教學過程中采用先進行理論的學習與指導,隨后由高校學生分組討論,接著設置情境進行相應的模擬演戲,在教學的最后對以上流程進行相應的回顧點評,從而實現(xiàn)了理論與實踐的充分結合。通過對具體的教學實施的設計,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使得學生充分參與到應急體適能教學當中來,教學的過程中除了使得學生掌握了應急理論知識外,還對相應理論知識進行了進一步的實踐,最為關鍵的是,通過借助模擬演習使得學生充分體驗了實際的災害應急情境,從而鍛煉了其心理承受能力,讓他們通過體驗感受來確定自己是否真正具備良好的應急體適能能力。
教學評價設計。通過對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實施的設計,我們已大致了解了高校應如何進行應急體適能教學,而對于教學評價的設計即為對應急體適能教學效果的檢測與考核,通過相應的評價考核來確保每一個高校學生都能真正具備良好的應急體適能能力。具體的考核評價應包括以下內(nèi)容:學生的參與度、學生學習應急體適能課程的態(tài)度、應急體適能理論與技能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高校學生的應對突發(fā)災害及事件的心理素質。而在具體的考核中,關于理論知識的考核可以是教師課堂提問的形式,也可以是試卷的形式;而應急技能的掌握與體能是教學評價設計的核心內(nèi)容,因此需要更加嚴格的對其進行相應的評價考核,其中體能考核的內(nèi)容有速度、肌肉力量、柔韌性、爆發(fā)力、身體靈敏性等內(nèi)容,應急技能考核主要考核應急救護、應急技能操作熟練度等,從而使得每一個高校學生都能真正具備良好的應急體適能能力。為未來的人生規(guī)劃及發(fā)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總結
綜上所述,通過對應急體適能教學的設計,將對高校學生的綜合能力及素養(yǎng)產(chǎn)生較為積極的影響,因此需要相關高校領導提升對應急體適能教學的重視程度,進一步強化對應急體適能課程的指導與建設工作,并在教育經(jīng)費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與幫助,推進高校教育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許龍成.高校開設"應急體適能"體育課程的探究[J].教育與職業(yè),2012(11):150-151.
[2]李娟.高校公共體育開設“應急體適能”課程的可行性研究[J].內(nèi)江科技,2013,34(5):120-120.
[3]王強,閔彬彬.基于體育教學的學生應急避險體適能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2(5):109-111.
(作者單位:南京審計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