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民 徐長友
摘 要:信息技術的應用為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提供了廣闊空間。基于極域電子教室支撐下的教學方式轉變,以及對教師的新要求,提出要用系統(tǒng)觀點和方法規(guī)劃教學過程和操作流程,合理選用教學媒介,引導“學”與“做”的有效結合。要轉變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不斷提升利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用信息技術推動教師教學方法的轉型與升級。
關鍵詞:教學方法;信息化;極域電子教室;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22-0137-03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provided a broad space for teaching methods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pole - domain electronic classroom, new requirement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must be suited in teaching process and operation flow with systematic views and methods by teacher. Selection from teaching media, and combination of "learning" and "doing" effectively. To transform perspective and teaching ideas, teachers must constantly improving the ability to use information means in order to promote teaching methods to a best grade.
Keywords: teaching methods; informatization; the Pole-domain electronic classrooms; instructional design
隨著信息化和工業(yè)化深度融合,城鎮(zhèn)化和農業(yè)現代化全面推進,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新常態(tài),要求高等教育必須應發(fā)展需要,改革教育教學手段,服務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需求,為社會發(fā)展培養(yǎng)應用型、復合型、創(chuàng)新型人才,特別是產業(yè)鏈高端的技術技能人才。為此,高等教育必須構建適應人才培養(yǎng)需要的新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全面提高教學水平,培養(yǎng)具有較強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業(yè)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當前,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廣泛應用,為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創(chuàng)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國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guī)劃》指出,要“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作用”,“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1],為我們進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提供了明確的方向。隨著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方法的結合,各種虛擬教學手段得到了廣泛應用,并在教學過程中,得到了師生廣泛好評。與此相適應,各種校園電子教室教學管理系統(tǒng)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 為教學方法改革提供了信息化解決方案。在諸多電子教室教學管理軟件中,極域電子教室是業(yè)界內性能價格比較突出的一款產品,[2]本文以極域電子教室應用為視角,分析信息化條件下教學方法改革的趨勢和對教師的新要求,以期對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有所貢獻。
一、極域電子教室簡介
極域電子教室是專門針對教學領域開發(fā)的產品,是一套用于電腦機房的多媒體交互式教學工具平臺類軟件。就教學工具平臺來說,極域電子教室的優(yōu)點突出表現,就是它既無硬件版教學網投資大、安裝維護困難、圖像傳輸有重影和水波紋以及線路傳輸距離限制弊病,同時又克服了其他同類軟件版廣播效率低、語音延遲大、操作復雜、穩(wěn)定性兼容性差等方面的不足。[3]而且,極域電子教室支持Windows全系列操作系統(tǒng),允許跨網段校園網上進行多頻道教學,對各種聲卡、網卡、顯卡都能體現良好性能,軟件只需要安裝教師端和學生端便可使用,因此極域電子教室具有非常普遍的適應性和應用前景。
極域電子教室教師端功能主要有6個方面,即廣播教學、文件分發(fā)和回收、學生演示和遙控輔導、分組教學、屏幕錄制和屏幕回放、查看作業(yè)以及在線測試。這些功能可以幫助教師把教師電腦屏幕和聲音共享給學生電腦,也可以實現教師監(jiān)控并遙控任一臺學生電腦,從而實現以教師為主的師生電腦屏幕、聲音共享。在平臺功能上,極域電子教室可以實現班級學生出勤管理、聲音演播控制、教師遠程控制、分組教學與考試管理。
學生端主要有實時提問和互動、遠程交流、文件提交,以及電子影院等功能。這些平臺功能改變了學生學習的被動地位,通過與教師即時互動,及與在場同學的團隊學習,學生更容易實現以自身主動學習為特征的學習,明顯提高了學習的趣味性、有效性和創(chuàng)造性。
極域電子教室的優(yōu)越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極域電子教室為教師提供了有效率的課堂管理工具。傳統(tǒng)教學方法最受詬病的,不僅是低效率的信息單向傳遞且缺乏信息反饋路徑,而且在大班額教學、主張啟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下,課堂點名、提問等課堂管理方式既繁瑣浪費時間,又與課堂教學內容相去甚遠,受到師生詬病。而極域電子教室可以在瞬間完成點名、即時師生互動、信息反饋,這就不僅提高了課堂管理效率,而且大大提高了學生學和用的能力。
2. 極域電子教室為教師提供了有效率的即時教學工具。平臺演播室的廣播教學功能,可以通過多種方法向全體或指定的學生同步展示教師機屏幕、演示操作步驟。該平臺優(yōu)于傳統(tǒng)多媒體教室的地方,在于教師對于操作性強的知識,可以設置“學生機窗口方式接收屏幕廣播”,這樣的方式保證了任何一個學生都能夠跟隨教師的操作進行練習,實現了疑難問題手把手“一對一”的單獨指導,變先聽后練為邊學邊練,同時,學生之間也可以通過線上互動學習實現“干中學”。這種“即時多向學和做”的方式對于學習應用性、操作性的知識和技能,具有非常高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趣味。
3. 極域電子教室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有效學習載體。該平臺實現了 “學”“做”一體,學生的“學”通過“做”與教師窗口直接相連,同時學生演示功能和互動功能又將相互學習與個體學習相結合,分組討論功能則實現了個體學習與團隊學習的一致,這些功能將極域電子教室變成了一個個小型的“學習型空間”,直接將知識積累轉化為應用技術能力,并將個體能力的提升向團隊內部其他個體輻射,對于學生團隊成長具有顯著的“外溢效應”。
二、極域電子教室支撐下的教學方式轉變
極域電子教室的本質是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它將信息技術融入教與學的過程中,對于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發(fā)現與解決問題能力具有突出的效率,并因此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并且由于它提供了有效的信息交流方式以及良好的合作學習平臺,因此也受到教師的歡迎。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方式,極域電子教室使教學方法發(fā)生了以下變化:
(一)課堂教學中心從教師向學生轉變
傳統(tǒng)教學方式是以教師為中心展開的,學生在教學中處于被動和從屬地位。教師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是把教材內容填鴨式的灌輸給學生,學生只需機械的接受。雙方的交流形式單一、內容簡單,評價教和學的效果,多半靠的是課程考試。相對于學生來說,傳統(tǒng)課堂教學效果主要取決于教師的教學經驗、專業(yè)知識,以及組織和協(xié)調能力,其次是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在極域電子教室里,交互性的軟件平臺實行雙向教學,讓機器及時提供高質量的反饋,通過人機對話與人人對話相結合,實現學生與老師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實時討論,可以邊學習邊討論邊操作。這種學習活動,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實踐問題得以在課堂中“凸顯”,使學生更早地發(fā)現了“問題”,找到了學習“目標”,同時平臺提供的多向性學習渠道,也為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主動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提供了適宜載體,學生學習效率大幅度提升,綜合素質得到了培養(yǎng)和提高。
(二)教學設計和手段從傳統(tǒng)向信息化轉變
教學設計作為專門術語和科學概念, 特指現代教學設計, 它是系統(tǒng)科學理論應用于教學后的產物, 是隨著現代教學媒體的使用及教育傳播理論、現代學習理論在教學中的具體應用而產生的。[4]教學設計通過對教學全過程的系統(tǒng)分析、組織、實施與評價, 實現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質量監(jiān)控和反饋控制等一系列的優(yōu)化設計和決策, 構筑了教學全過程最優(yōu)化的系統(tǒng)結構, 從而發(fā)揮教學系統(tǒng)的最佳效能。傳統(tǒng)教學手段依靠教師經驗和個體能力,因此,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到教學控制和反饋,都帶有教師個體的鮮明特征。極域電子教室的使用,將信息化手段用于教學設計過程,嵌入式的數據處理技術,實現了即時信息多向交流,并以豐富的教和學樣式,快速有效的控制和反饋功能,從而使教學設計過程實現從傳統(tǒng)方式向信息化的轉變。由于課堂表現形式、課堂氛圍、信息獲取方法、評價反饋機制等方面實現了信息化,因此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可以將教學內容分解為多種“教”的模式,并利用信息化將其連接成一個有機整體,并將多元化信息來源耦合進教學過程之中,利用快速的反饋技術,實現教學活動手段多樣化,學習成績評價科學化,從而系統(tǒng)地優(yōu)化教學方法。
三、使用極域電子教室對教師的新要求
以極域電子教室為載體的教學方式,顛覆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它既為教師提供了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的條件,也對教師的教學活動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在教學媒體設計上,要改變單一的以黑板為媒介的教學方法,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教學目標的要求,在屏幕廣播、網絡操作、計算機終端、遠程互動等多媒體媒介中進行選擇,并且根據媒體特點進行媒介組合,并確定各媒介的使用時機。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對教學內容有著深刻而系統(tǒng)的把握,既能明了各個知識點的本質特征,又能根據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將知識點化為具體的操作技能。同時,教師要知曉各個媒介的特點,并能熟練使用,并能從學生這一受體的媒介使用現狀出發(fā),將知識點和操作要求展示給學生。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提高本專業(yè)知識,還要根據信息化發(fā)展的要求,不斷提高信息化手段的使用能力。
其次,在課堂教學結構設計上,要將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方法等課堂教學要素組織起來,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并選擇與教學過程所適應的教學表達策略。在課堂教學結構設計上,要特別注意利用三種機制。一是知識轉化機制。要重視可操作技術對于理論的承載能力,善于運用案例分析、項目操作等方法,將枯燥的理論轉化為可操作的技術,實現課堂教學意義上的知識轉化。二是信息反饋機制,要及時將信息化提供的反饋信息,通過互動和團隊學習渠道,化解問題,調動課堂學習氣氛,提升學習效果。三是考核機制。要將監(jiān)控功能與課程考核結合起來,改變“秋后算賬”的考核模式,突出過程評價,重視學生日常學習評價。
再次,要將學生綜合素質訓練列入教學和考核內容中。與傳統(tǒng)教學活動相比,以極域電子教室為載體的教學活動,在對學生學習態(tài)度、學習行為、認知水平進行評價的同時,與傳統(tǒng)教學活動不同的是,它還可以將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精神納入訓練內容,通過團隊學習、互動討論、課堂演示等形式,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這就要求教師轉變只教書不育人的舊觀念,將專業(yè)知識傳授與培養(yǎng)人才結合起來,實現教書與育人的一致。
四、以極域電子教室為代表的教育信息化對學校的新要求
極域電子教室的使用,絕不單純是教學設施的變化,它是信息化與教育教學活動相融合的產物。教育信息化是信息化條件下教育教學活動的新形態(tài),教育信息化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教育體系,包括教育觀念、教育組織、教育內容、教育模式、教育技術、教育評價、教育環(huán)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變化,[5]它對學校建設提出的要求,遠遠超過了教學活動本身。這些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學校發(fā)展理念要與信息化發(fā)展同步。信息化為學校發(fā)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條件,但是快速、多樣的信息條件也為教書育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因此要將信息化思維、信息化方法納入學校發(fā)展理念之中,在教育教學規(guī)劃、學科發(fā)展、教學改革、學生管理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實現學校發(fā)展的轉型升級。[6]
二是教學條件建設必須與信息化發(fā)展同步。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學條件,已經不能簡單地用建筑面積、圖書館藏、實驗設備價值、師資數量等傳統(tǒng)指標來衡量,信息化不僅能將局域空間資源納入教學活動中,更可以通過網絡課堂、云課堂平臺,將跨時空資源整合進教學活動中。因此,學校必須重視新型教學條件建設,在學校發(fā)展整體規(guī)劃設計中,體現信息化發(fā)展對學校建設的新要求,加大學校在信息化建設上的投入。
三是教師隊伍建設必須與信息化發(fā)展同步。信息化與教學活動融合的關鍵在教師,學校發(fā)展能否跟上信息化發(fā)展步伐的關鍵也在教師,學校在教師隊伍建設中,既要在增量中將數量與質量相統(tǒng)一,更要在存量中提升質量。要正視人的惰性對于提升存量質量的影響,承認信息化手段的采用需要教師付出努力,并對其努力給予正當回報。要采取手段,激勵教師采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教學方式方法創(chuàng)新,通過新課課時、課時酬金或教改立項等專項資金方式予以體現。
當然,信息化也不是萬能神器,不能解決學校發(fā)展和教育教學中的所有問題。就課程教學來說,有些課程存在的問題,不能通過信息化教學方法來解決,有些信息化手段還有待于進一步開發(fā),所以,實事求是地對待信息技術帶來的教學手段和方式變革,積極慎重地推動信息化與教育教學活動的融合,才能保證教育信息化的順利發(fā)展。
五、結束語
以網絡和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提供了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的新環(huán)境和載體。本文從極域電子教室使用的角度,分析了信息化條件下教學方法與教學過程的改變。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要求用系統(tǒng)觀點和方法規(guī)劃教學過程和操作流程,合理選用教學媒介。要善于通過對多媒體特點的把握,使用屏幕播放、師生互動、團隊學習、即時反饋和考核等環(huán)節(jié),引導“學”與“做”的有效結合。在教學內容展開和教學環(huán)節(jié)運行的同時,要將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精神列入教學目標。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首先要求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觀念要隨著實踐的要求而轉變,不斷提升利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敢于使用新的教學手段,不斷總結經驗,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教育信息化還要求學校從教育發(fā)展理念、教學條件建設,以及教師隊伍建設上與之相適應。當然,我們也應當看到,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既要合理使用,也不能迷信和盲從。只有這樣,信息技術的應用才會推動教育教學方法的轉型與升級。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guī)劃[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606/t20160622_269367.html
[2]朱奎兵.淺談電子教室在教學和機房管理中的合理應用[J].計算機與網絡,2011(14):231.
[3]劉天慧.極域電子教室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信息與電腦, 2013(4):197-198.
[4]何高大.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口譯教學設計論[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1):119-122.
[5]焦建利,賈義敏,任改梅.教育信息化的宏觀政策與戰(zhàn)略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4(1):25-32.
[6]任友群,盧蓓蓉.規(guī)劃之年看教育信息化的頂層設計[J].電化教育研究,2015(6):5-8.
[7]張春紅,劉濤,孫敏.基于電子教室的文檢課教學設計[J].高教學刊,2015(13):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