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祥云
摘 要:在反思當前高?!皩W困生”幫扶不足的基礎上,提出高校“學困生”精準幫扶的內涵及原則。高校應從轉變幫扶思維,以精準幫扶理念引領“學困生”幫扶實踐;加強頂層設計,構建精準幫扶制度體系;把握關鍵環(huán)節(jié)、提升精準幫扶成效三方面構建高?!皩W困生”精準幫扶機制,從而提高幫扶措施的有效性。
關鍵詞:高校“學困生”;需求導向;精準幫扶;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24-0058-03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self-reflection of current shortage of helping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colleges, this paper raises connotations and principles of accurate help system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order to elev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accuracy of supporting measures, colleges should transform its thought, conduct "learning difficulty students" practices with accurate; strengthen top-level design, build precise helping system; grasp the key link, enhance the precise helping effectivenes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demand orientation; accurate help; mechanism
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以來,受學生入學素質的下降、高校教學質量滑坡等因素的影響,“學困生”數(shù)量不斷攀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要:“建立學習困難學生的幫助機制,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fā)展每一個學生的優(yōu)勢潛能,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fā)展,尊重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1]。這為建立“學困生”生精準幫扶機制,做好幫扶、轉化工作,提供了指導思想。所謂“精準幫扶”是指高校針對不同的“學困生”,精準識別其學業(yè)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通過差異化的幫扶形式,提升幫扶措施與“學困生”需求之間的契合度,最大限度發(fā)揮幫扶措施的效能。
一、當前高?!皩W困生”幫扶的不足
(一)幫扶理念落后
在傳統(tǒng)的高校學生工作管理模式下,對“學困生”的幫扶,以課程輔導作為主要幫扶方式,以能否通過課程考核為衡量幫扶效果標準,通過考核則安全,未通過課程累計過多的則被退學,導致高校、“學困生”重結果、輕過程,而個人能力并沒有提升。高校的辦學目標是培養(yǎng)出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的人才[2],“學困生”幫扶的最終目標不僅要幫助其通過課程考核,更重要的是提高其綜合素質。如果對“學困生”的幫扶滿足于課程成績達標,而不糾正導致學業(yè)困難的深層次錯誤,進入社會后“學困生”有可能會陷入人生困境。因此,高校必須樹立正確的“學困生”幫扶理念,把提高“學困生”的綜合素質,為社會培養(yǎng)出符合時代需求的高素質人才作為幫扶最終目標。
(二)幫扶措施同質化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與學生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關系,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教育。這種主從式管理體制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具體表現(xiàn)為統(tǒng)一性,即過分強調統(tǒng)一性而忽視大學生作為個體的需求,追求一個步調、一種風格、一種色彩,極大的束縛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和能力[3]。這種統(tǒng)一性的管理模式雖然有利于學校的管理,但是卻導致“學困生”的幫扶措施同質化,導致“藥不對癥”,幫扶效果不理想。高校管理部門在對“學困生”進行幫扶時,應該具體分析每位“學困生”的成因,建立分類管理體系,然后采取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實施差異化的幫扶策略,才能提高幫扶效果。
(三)幫扶制度不健全
雖然大部分高校制定了對“學困生”的幫扶管理制度,但是幫扶措施、資源和制度沒有形成規(guī)范化、立體化的管理平臺,多方協(xié)調聯(lián)動的幫扶機制沒有形成,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教育選擇權利尚未得到有效保證[4]。“學困生”幫扶制度作為學生救濟的一種機制,具體應包含組織、實施、預警、評估、懲罰和獎勵等不同模塊,從而充分保障學生權益。少數(shù)高校還存在“學困生”幫扶無規(guī)章制度、無固定幫扶人員、無幫扶場地與經(jīng)費現(xiàn)象,導致幫扶工作無章可循、無序運轉。
(四)幫扶方式粗放
在實際工作中,高校對“學困生”幫扶時重點關注外因的作用,“學困生”在幫助下會暫時通過某門課程考核,但是會繼續(xù)面臨學業(yè)危機。大學生出現(xiàn)學業(yè)成績分層,主要原因在于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主要由理想與信念、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自制力、學習熱情、求知欲等心理因素組成[5]。如果在幫扶過程中不關注“學困生”的心理因素,并采取針對性的干預策略,那么就無法激發(fā)“學困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不能從根本上扭轉其學業(yè)失敗的風險。
二、高?!皩W困生”精準幫扶的內涵及原則
高等教育進行供給側改革,就是要從解決教育供給側與需求側的矛盾入手,既要解決需求端(受教育者)的問題,更要解決供給端(高校)的問題,給受教育者提供多種自主選擇教育的機會[4]。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精準供給”,而“精準幫扶”以“學困生”實際需求為導向,為其提供更多的、可選擇的、更契合個體需求幫扶措施,從而提高幫扶措施的有效性和精準性。實現(xiàn)高校對“學困生”的精準幫扶,要堅持以下原則。
(一)滿足個性需要,奠定精準幫扶之基
針對大學生學業(yè)困難產(chǎn)生原因各不相同的現(xiàn)實,以及差異化的幫扶措施需求,如何將幫扶措施精準對接幫扶對象的實際需求上,對癥下藥、精準施策,實現(xiàn)精準幫扶措施與需求間的有效匹配,成為精準幫扶的關鍵。唯有加強對“學困生”的系統(tǒng)研究和幫扶機制的統(tǒng)籌謀劃,實施分類管理、分類幫扶,才能增強“學困生”幫扶政策制定的針對性和精準性。因此,在對“學困生”產(chǎn)生的原因精準識別的基礎上,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tǒng)一,設置出菜單式的幫扶套餐,滿足個性需求,為精準幫扶奠定基礎。
(二)堅持問題導向,實現(xiàn)精準幫扶之目標
精準幫扶要以實際需求和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針對高?!皩W困生”幫扶理念落后、管理機制僵化、幫扶措施同質化、幫扶資源不足、幫扶隊伍技能缺失、幫扶缺乏約束與激勵機制等現(xiàn)實問題,通過制度、機制創(chuàng)新來解決高校“學困生”幫扶工作中的“關鍵問題”,修正和彌補機制缺陷,提升幫扶效能,從而達到幫助“學困生”走出學業(yè)困境,提高“學困生”的思維方式,塑造健康心理素質,為未來的職業(yè)生涯奠定良好基礎之目標。
(三)促進資源融合,共筑精準幫扶之道
“學困生”幫扶需要完備的規(guī)章制度、多部門的合作、專業(yè)的幫扶隊伍、先進的信息技術系統(tǒng)、專門的幫扶場地、跨部門的聯(lián)動機制、多元化的幫扶形式、有效的約束與激勵機制,涉及到人力、物力、財力、信息流等多種資源。現(xiàn)行的幫扶機制存在部門分割、資源分散、人力缺乏、信息孤島等問題,難以形成合力,從而影響幫扶工作的開展與效率。因此,以信息技術為支撐,整合校內外資源建立“學困生”幫扶聯(lián)盟,探索家、校協(xié)同育人新機制,構建跨部門的幫扶服務平臺,營造立體化、全方位、無界化的育人系統(tǒng),最終形成分工明確、相互協(xié)作、互動共進的幫扶體系,共筑“學困生”精準幫扶之道。
三、高?!皩W困生”精準幫扶機制的構建
(一)轉變幫扶思維,以精準幫扶理念引領“學困生”幫扶實踐
1. 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
以人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勞動者是高等教育的最終目標。對待“學困生”我們要“不拋棄、不放棄”,讓每個學生在學校成人、成材作為教育本質的體現(xiàn)。因此,在精準幫扶“學困生”的實踐中,把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為幫扶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要深入了解“學困生”的困難根源、傾聽其心聲與訴求,要為“學困生”創(chuàng)造公平和全面發(fā)展的機會,從而增強其自信心,提高其綜合素質,成為對社會有用之人。
2. 樹立“學困生”精準化幫扶理念
高等教育擴張階段的粗放管理模式在“學困生”的幫扶上體現(xiàn)為“漫灌式”的幫扶,效率不高。精準幫扶是根據(jù)新形勢下高?!皩W困生”群體實際情況提出的針對性措施,是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理念的創(chuàng)新。精準幫扶的核心是精準化,通過對幫扶對象需求精準識別與幫扶路徑的精準選擇,以高效的開展幫扶工作。因此,將精準化的幫扶理念內化為“學困生”的幫扶行動中,貫穿于從制度設計、政策制定到精準識別、精準幫扶和精準評估的全過程[6],以推動“學困生”幫扶工作深入開展。
(二)加強頂層設計,構建精準幫扶制度體系
1. 建立、完善幫扶管理制度
首先,健全“學困生”管理制度。依據(jù)《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從保障學生合法權益出發(fā),對現(xiàn)有的規(guī)章制度進行修訂,把“學困生”管理制度作為更正錯誤的一種機制。管理制度要從本校實際情況出發(fā),明確“學困生”的認定、救助、管理、獎懲等內容。要建立跨部門的“學困生”“管理部門”。該部門由教務處、學生處、大學生心理輔導中心、大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二級學院輔導員、教師聯(lián)合組成,并定期舉行聯(lián)席會議,具體負責“學困生”管理工作。要建立專業(yè)、固定的幫扶隊伍,形成“精而?!钡墓ぷ麝犖?。管理隊伍主要負責“學困生”的檔案建立、致困因素分析、心理輔導、制定幫扶策略等工作;幫扶隊伍主要負責“學困生”學習上、生活上的具體幫扶工作。高校要劃撥專門的場地和資金,為“學困生”幫扶提供必要物質保障,以保證幫扶工作的順利開展。通過建立“機構、人員、場地、經(jīng)費”四位一體保障制度保障,促進精準幫扶有章可循、有序開展。
2. 建立學業(yè)預警制度
學業(yè)預警制度是將“事后處理型”管理轉變?yōu)椤笆虑邦A防型”管理,通過預警教育、預防與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學習危機,正確處理學習困難,防患于未然,從而減少危機發(fā)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7]學業(yè)預警制度的核心在于構建科學的學業(yè)預警評價指標體系,這決定了預警對象的準確性和預警程度的精確性,直接影響后續(xù)幫扶的效果[8]。綜合已有研究成果,本文認為學業(yè)預警指標體系應從家庭基本情況、個人身心健康水平與情緒管理水平、個人學習情況、學校教學保障四個不同維度選擇適合本校情況的指標。采用大數(shù)據(jù)技術挖掘與學生學業(yè)有關的信息,利用學業(yè)預警系統(tǒng)對學生學業(yè)進行分析,從而確定是否存在學業(yè)困難及預警等級。將預警結果反饋到幫扶管理機構,為開展精準幫扶提供可靠依據(jù)。
3. 建立家、校共同育人長效機制
每學期末向家長郵寄學生在校表現(xiàn)鑒定書,將學生在校情況反饋給家長。鑒定書內容包括本學期的平時表現(xiàn)、課程成績、獎懲情況、學業(yè)預警結果以及需要改進的建議告知家長,讓家長了解孩子的動態(tài),幫助學生成長。對問題比較嚴重的“學困生”進行實地家訪,通過深入到每一位受訪學生家庭,與學生家長面對面交流,介紹學生在校情況,同時向學生家長講解學校管理育人模式、幫扶政策,耐心解答家長的疑問,共同探討促進學生脫困成才的方法和手段。對問題較輕的“學困生”,采取電話家訪。通過電話告知家長該生在幫扶期的表現(xiàn),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提醒家長要關注孩子成長、做好孩子思想工作、督促孩子學習,從而形成教育合力。
4. 建立激勵與懲罰制度
“學困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在幫扶過程中,要采取適當?shù)募畲胧﹣韼椭皩W困生”恢復自信心,激發(fā)其內在潛力,從而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和熱情。常用的激勵方法有理想激勵法、精神激勵法、目標激勵法、物質激勵法、信息激勵法等方法[2]。例如,可以設立學習進步獎,“學困生”學習成績較上學期有所提高或者通過相關資格考試,給予精神及物質獎勵;引導“學困生”積極參與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社會實踐活動,按一定的標準折算為學分。對于一些極度厭學、不接受幫扶或在幫扶期間不遵守相關規(guī)定的學生,則有必要給予懲罰。根據(jù)《教育法》、《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的相關規(guī)定,高校有權對學生實施懲罰,依法對表現(xiàn)惡劣、無挽救希望的“學困生”直接予以退學。此舉一方面有利于嚴肅紀律,強化“學困生”的危機意識,另一方面可以節(jié)約有限的幫扶資源。
(三)把握關鍵環(huán)節(jié)、提升精準幫扶成效
1. 精準識別“學困生”致困因素
精準識別“學困生”致困因素是做好幫扶工作的前提。首先,對學生學業(yè)進行評估分級。采用學業(yè)預警系統(tǒng)對學生學業(yè)風險進行評估,將評估結果劃分為學業(yè)良好、初級風險、中等風險、較重風險、嚴重風險五類,后四種情況都意味著該生進入“學困生”之列,只是程度不一樣,需要進行幫扶。然后,由心理老師對“學困生”逐一進行問卷調查和單獨訪談,深入了“學困生”的各種相關信息,剖析其產(chǎn)生學業(yè)困難的深層次原因。根據(jù)掌握的信息,對“學困生”進行分類并逐一建檔立卡。最后,管理人員根據(jù)每位“學困生”的實際情況量身定制學業(yè)幫扶的組合套餐,使得每個“學困生”得到最精準、最有效的幫扶。
2. 精準把握“學困生”脫困需求
不同類型、不同年級“學困生”對幫扶的需求不盡相同,必須剖析制約“學困生”學業(yè)進步的瓶頸與關鍵因素,精準把握“學困生”的困難和需求,進行分類指導、精準施策,從而提高幫扶效率。為此,高校要根據(jù)“學困生”差異化的幫扶需求和學習特征,針對不同學生思想、行為的特點,變革教育理念,堅持以興趣和自我價值實現(xiàn)為驅動力,以提供個性化與定制化服務滿足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為目標,構建豐富、多元、可選擇的供給結構[4],為高?!皩W困生”的精準幫扶提供內生動力,全面提高供給的質量、效率和創(chuàng)新性。重點為“學困生”提供心理輔導、自控力培養(yǎng)、學業(yè)規(guī)劃、經(jīng)濟資助和職業(yè)發(fā)展等服務。通過為每一位“學困生”建立起心理輔導老師、專業(yè)教師、輔導員、優(yōu)秀朋輩導師等“一對一”、“多對一”,做到“一生一策”的幫扶機制,促使其內心覺醒和迸發(fā)斗志,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yè)和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
3. 推進精準幫扶模式的創(chuàng)新
創(chuàng)新幫扶模式,使多元化的幫扶方式成為“學困生”精準幫扶的有效手段。在幫扶方式上要堅持分類分層,對不同類型“學困生”進行分類指導。對初級風險“學困生”以警示提醒、課程輔導和心理輔導為主;對中級風險“學困生”以增壓、監(jiān)控、督促為主,重點進行幫扶;對高級警示的“學困生”應以減壓、鼓勵和疏導為主。[9]改革考試考核機制,促進課程由結果考核向過程考核、知識考核向能力考核、單一考核方式向多種考核、終結性評價向形成性評價方式的轉變,科學評價“學困生”的學業(yè)成績。引導“學困生”積極參加各類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社會實踐活動,并折算為學分。為有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意愿和潛質的“學困生”制定個性化培養(yǎng)方案,建立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檔案和成績單,實施個性化培養(yǎng)。實施主動懲罰機制,針對大一、大二是“學困生”的高發(fā)期,嚴格執(zhí)行《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中的退學制度,一則可以警示其他學生;二則有利于本人重新選擇出路。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2]呂翔.檢視與構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優(yōu)化路徑[J].中國成人教育,2016(3):51-53.
[3]蔣娟,程志波.“新常態(tài)”背景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創(chuàng)新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7(2):39-41.
[4]張寶君.“精準供給”視域下高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現(xiàn)實反思與應對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17(1):33-39.
[5]燕國材,馬家樂.非智力因素與學校教育[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1-2.
[6]代蕊華,于璇.教育精準扶貧:困境與治理路徑[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7(7):5-15.
[7]王學江.高校學生學業(yè)過程管理及其預警工作機制的探索與研究[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1(5):133-136.
[8]袁安府,張娜,等.大學生學業(yè)預警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應用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3):79-83.
[9]馬成瑤.高校學業(yè)警示制度的運行現(xiàn)狀與改進方向[J].思想理論教育,2016(3):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