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高職高專院校思想政治《概論》課開展實踐性教學的必要性,針對高職”概論”課實踐性教學探索過程中,優(yōu)化高職《概論》課實踐性教學效果提出幾點做法。
關鍵詞:高職高專 概論課 實踐性教學
《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堅持政治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既重視課堂教育,又注重引導大學生深入社會、了解社會”。 引導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知識和方法,認識國情,了解社會,加深對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綱領的理解,在社會實踐中進一步磨練意志、增長才干,增強社會競爭力和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為將來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堅實的基礎。
因此,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教學中,開展實踐性教學,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學以致用的原則,結合重大的社會熱點問題以及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思想實際,把課堂教育延伸到社會基層,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大學生。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激勵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索和主動創(chuàng)造,堅持以實踐教學深化和鞏固課堂理論教學效果,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深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教育教學效果,也使學生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實現(xiàn)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一、課堂互動參與式實踐性教學
互動參與式實踐性教學,摒棄了傳統(tǒng)的純理論講授,變傳統(tǒng)的灌輸式為互動式,即采取啟發(fā)、探究、討論、組織學生演講、辯論等互動參與的實踐性教學方法。在《概論》課教學中,一可以組織學生觀看影視錄像。教師精心選取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又能充分反映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成發(fā)展偉大歷程、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輝煌成績的文獻紀錄片和專題政論片,組織學生觀看,并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討論,做好總結,形諸文字。二可以組織課堂一刻鐘。教師根據(jù)教學需要指定具體內容,每次上課前10分鐘,組織課前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自己發(fā)表事先課后準備的重大新聞、時事熱點點評和學生關心的熱點和重點問題,以及對學院的合理化建議等資料,學生可以有自己獨到見解和有創(chuàng)意的建議與設想。三可以創(chuàng)新多媒體教學和《概論》課網(wǎng)絡教學模式。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積極開發(fā)利用教學課件,體現(xiàn)了教學內容的綜合性、完整性和趣味性。利用博客、微信課程論壇,在師生間架設起一個互動性強、個性鮮明的課程教學討論平臺。學生既可以利用該平臺進行課外學習、師生實時交流和互動討論,教師又可以利用該平臺可以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動態(tài)、評價學生學習績效等,實現(xiàn)雙贏。
互動參與式實踐性教學,讓學生參與教育和教學過程,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強了學生的主體意識,調動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重點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課外校內的體驗性實踐教學
校園實踐是校內課外的實踐,也就是校園實踐,它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與補充。通過引導學生參與校園公益活動、社團組織、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式,使學生在切身體驗和感受中強化教學效果。《概論》課教師引導學生組建和發(fā)展社團、政治學社、實踐與求知協(xié)會等,自身擔任社團指導教師,承擔社團社會調查方法培訓和講座任務,支持社團辦報紙、舉辦學術沙龍、讀書會、征文比賽,組織和指導社團成員支農(nóng)支教支工及暑期“三下鄉(xiāng)”活動,舉辦“三農(nóng)”問題研究報告會等活動。在將創(chuàng)新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寓于學生社團活動中,極大地豐富實踐活動的內涵。增強了政治理論課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育功能。帶領學生走出去,以服務社會和培養(yǎng)能力為主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
學生積極參與校園公益活動、社團組織和校園文化建設,學會自我管理,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并通過學生社團搭建的各種平臺,開闊視野,了解社會,為以后“走出去”做好專業(yè)、技術、調查選題和心里的準備。
三、拓展性社會實踐
拓展性實踐主要是社會調查實踐。課堂外社會調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必然延伸,是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的最佳途徑。“概論”課教學可以積極拓展第二課堂,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形成了具有“概論”課特色的社會調查教學模式。因此,在開課前組織學生認真學習毛澤東尋烏調查和《反對本本主義》所提倡的“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的思想,借鑒現(xiàn)代社會學田野調查的研究方式。學生以團隊方式進行組織。成員輪流擔任團隊階段負責人,負責團隊學習的協(xié)調和文檔資料的形成。教師結合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重點,提出實踐教學課題及相應要求;指導學生組織實踐團隊,擬定學習進程安排,指導實踐教學過程,指導學生撰寫調研報告和論文,評價學生團隊及個人的成績;形成教學過程中的指導材料,收幾個環(huán)節(jié)中的文檔資料;參與對實踐教學效果的評估。
學生以學生團隊為主,利用課余時間,采取“就近就便”的形式自行到農(nóng)村、鄉(xiāng)鎮(zhèn)、企事業(yè)單位開展參觀訪問、調研考察、公益服務等多種多樣社會實踐活動,做好調研記錄和資料搜集,形成規(guī)范的學習進程安排。學生綜合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以及《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在教師的指導下,確定實踐目標,完成實踐報告,辯證地、客觀地、歷史地、科學地分析和認識社會現(xiàn)實問題,以達到綜合運用知識、提高能力、全面促進整體素質提高的目的。這種實踐教學模式強調協(xié)調協(xié)作,既培養(yǎng)了團隊精神,又便于進行較大題目和內容的深入調查。寫出3000字的社會實踐考察報告。
參考文獻:
【1】周志敏:高職高專實踐性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教育與職業(yè)》, 2013(14):157-158。
【2】王輝:高職院?!案耪撜n”實踐教學模式探析,《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13年 第14期 |
注: 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策略研究》(課題編號ZJC1316060)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鴻波,女,漢族,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教授,主要從事政治教育工作
(作者單位:黑龍江林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