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樂子
一、儒家忠恕之道的思想基礎
“忠”、“恕”二字常連在一起出現(xiàn)儒家經(jīng)典之中?!爸摇庇谡l?忠于君,忠于己。然而,無論是忠于君或是忠于己,都是忠于人,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于是“恕”便緊隨其后。對于儒家忠恕之道的解釋,學者們一直都見仁見智。
儒家認為,人心各有差異,好惡、秉賦也各不相同,但人之為人的本性是基于善意的仁心、愛欲、良知,這既是一個自然人轉(zhuǎn)化為真正的社會人所必須具備的本質(zhì),也是社會交往生活關系賴以正常維持和進行的前提條件。也就是說儒家文化是從善意、善欲,也就是“仁”這個基本點出發(fā)去“推己”,去“及人”,進而提出忠恕之道。何為“仁”?馮友蘭先生在講到此處時曾說:“我認為孔子講仁的意義,是首先發(fā)現(xiàn)別人是‘人;用‘人意去對待人;這就叫做‘仁?!瘪T友蘭先生解釋說這可能只是在作為自然人的意義上,能把別人看成是跟自己一樣的人。然而,對此馮先生竟也感嘆道:“這個就不是簡單的事?!痹囅胍幌拢绻麤]有善意與同理心這一共同的人性基礎,人類社會的存在與未來發(fā)展將不可想象。從這個角度來看,忠恕之道就是儒家從人性共通的善意、仁愛與同理中去解釋生而為人應有的處世準則。
二、儒家文化與泰國文化的歷史淵源
泰國是一個處處充滿人文關懷的國度。身處泰國這一以南傳上座部佛教為主的“黃袍佛國”,人們從向佛中求得對己心的解脫與關照,默默體會之中,也能感覺到其中回蕩的儒家文化因子。無論是朱熹在解釋儒家忠恕之道的“盡己”“推己”之說,還是馮友蘭先生從正反兩個方面闡釋人己關系,儒家忠恕之道以“仁”為基,從“己”出發(fā),似乎都與泰國的佛教信仰享有相通的出發(fā)點。
哲學的三大永恒命題是“我是誰”“從哪里來”和“將往哪里去”。欲談儒家忠恕之道對泰國社會文化的影響,不得不回過頭看儒家文化是如何傳入泰國的,而欲談儒家文化與泰國的歷史淵源則繞不開形成泰國文化最重要的“黃金時代”——素可泰王朝時期。素可泰,這個寓意“幸福黎明”的帝國曾極盡輝煌,歷經(jīng)十位國王,共延續(xù)了一百多年的精彩。其中,在第三個國王蘭甘亨大帝統(tǒng)治時期,素可泰王朝達到全盛。
如果說人類文化就是概念的堆積,則文字就是記錄、傳播與革新這些概念之最重要也是最有力的工具。素可泰王朝的蘭甘亨大帝開創(chuàng)了泰國文字,引進南傳上座部佛教并發(fā)揚光大,建立了諸多藝術、法規(guī),許多文化傳統(tǒng)延續(xù)保留至今,對泰國文化體系的建立與影響巨大。就泰國歷史而言,素可泰王朝不算是由泰族人建立的第一個王朝,而它的建立卻是泰國由部落聯(lián)盟走向封建國家的過渡,是泰國文化真正成型的時期,是奠定現(xiàn)代泰國的立國之基。素可泰王朝由最初的南征北戰(zhàn)、開疆拓土,到后來穩(wěn)定的政治統(tǒng)治、經(jīng)濟繁榮社會發(fā)展,多種文化的廣泛交融為孕育形成兼容并包又獨具特色的泰國文化提供了最為肥沃而神奇的土壤。
泰國素可泰王朝時期正值我國的元朝。素可泰王朝的蘭甘亨大帝在位數(shù)十年,多次御駕親征,將素可泰王朝的版圖向南擴展至馬來半島、向西擴展至緬甸的丹那沙林地區(qū)、向北擴展至老撾瑯勃拉邦、向東擴展至今老撾萬象地區(qū),東南達到南海,成為當時中南半島上的一大強盛帝國。據(jù)《元史》記載,1927年—1323年間,素可泰王朝共派遣使者前往中國朝貢14次,元朝也曾4度遣使素可泰。素可泰與元朝之間互派使節(jié)促進雙方的貿(mào)易往來以及知識、技藝等文化的學習傳授。中國史書上的暹國“地產(chǎn)蘇木、花錫、大風子、象牙、翠羽”指的就是素可泰王朝。對此,撰于元朝大德8年(1304年)的《大德南海志》已明確記載“暹國管上水速孤底”,“速孤底”正是素可泰(Sukhothai)的音譯。日本學者山木直治郎也花費大量精力考證并得到同樣結(jié)論。由此,可見當時的素可泰王朝與我國元朝關系之親密,元朝時期的中國文化勢必對素可泰王朝產(chǎn)生重要影響。
馬背上得天下的元朝統(tǒng)治者也深知“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的道理,元朝文化兼容并包、不尚虛文,成為中國統(tǒng)一王朝史上第一個多民族文字并用的王朝。儒學因其“仁”“義”“禮”“智”“信”的核心理念,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忠君思想被歷朝歷代的統(tǒng)治者們大加推崇。在山東曲阜的孔廟里,有歷朝皇帝追封孔子的碑文。其中元朝的一篇碑文最為簡明扼要。我國哲學大師馮友蘭先生在研究元朝的這篇碑文時稱:“從階級觀點看,元朝是用儒家為統(tǒng)治思想,以鞏固元朝的統(tǒng)治。從民族觀點看,也可以認為是蒙古族和漢族融合的象征?!?/p>
與中國元朝類似,“象上得天下”的素可泰王朝,也沒有選擇“象上治之”。素可泰時期泰國文化發(fā)展最重要的特點是對外族優(yōu)秀文化的廣泛吸收,并與本族文化特點相結(jié)合形成具有泰國本土特色的泰式文化。作為當時泰國的文化中心,素可泰吸納的最主要的兩大文化就是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而當時元朝的統(tǒng)治思想,也作為一直延續(xù)至今影響中國數(shù)千年的儒家文化將不可避免地對泰國文化的形成產(chǎn)生重要影響。
三、儒家忠恕之道對泰國社會政治信仰的影響
素可泰是美好的,作為泰國文化的發(fā)源地,素可泰古城遺址建筑,歷經(jīng)歲月侵蝕,仍可感受到其洋溢著的從容淡定。佛像微醺閉目,手掌輕捶,自然優(yōu)雅。就像那個首次使用泰文刻制、著名的蘭甘亨石碑所記錄的那樣,素可泰“水中有魚,田中有米;子民交易大象也可,交易馬匹也可,交易金銀也可,國王不向子民征稅,人民的面孔閃耀著神采”,似乎生動地向后人描述著那個靜謐、圓滿、和諧與發(fā)展的過往。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一片幸福從容、淡然有序、默守陳規(guī)的土地難以養(yǎng)育出驍勇善戰(zhàn)的子民。自蘭甘亨大帝去世后,素可泰王朝開始走向衰落,最終被收歸為阿育塔雅王朝的行政省。18世紀,泰族人后裔奪回政權,拉瑪一世執(zhí)政,建都曼谷,即當下的曼谷王朝。
就政治信仰而言,儒家文化的忠恕之道與泰國政治信仰天然契合。儒家文化本就是與封建君主專制的人治相關聯(lián),自古就是維護尊卑有序的皇權與加強中央集權的思想武器。儒家文化倡導“忠君重禮”,這在泰國威權政治中有著重要體現(xiàn)。雖然泰國在1932年革命轉(zhuǎn)成君主立憲制,然而,自拉瑪九世普密蓬國王登基后,其愛將,由泰國本土培養(yǎng)的沙立·他那叻軍人總理全面恢復了早已廢除的見皇室成員行匍匐跪拜禮等多種規(guī)則禮儀并延續(xù)至今,泰國皇室的地位由此大幅度提升。通過禮制提升皇權的做法與孔子在《論語·八佾篇》中提出“繪事后素”的命題吻合。除去合作利益的原因,皇室與軍政府此后的關系也是儒家文化所主張的“君事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而軍政府中最為得勢的樞密院主席,也是兩任軍政府總理,現(xiàn)年97歲的炳·廷素拉暖上將也正是因為忠君而成為已故普密蓬·阿杜德國王生前最信賴的親信。在拉瑪九世時代,泰國政局能在頻繁的軍人專制和民選政府之間保持大局穩(wěn)定也與泰國整體大一統(tǒng)的忠君思想密不可分。
泰國吸納了印度佛教成就了“黃袍佛國”,吸納了中國文化成就了禮儀之邦,吸納了西方文明成就色又生機勃勃、兼容并包的泰國文明。儒釋西三種文化資源在泰國不斷相互作用、融合與發(fā)展,共同構(gòu)成了現(xiàn)在充滿特特色又生機勃勃、兼容并包的泰國文明。歷經(jīng)歲月與變遷,泰國整體呈現(xiàn)給世界的微笑與平和,精致妝容的泰國女人,干凈摩登的城市與恬淡靜謐的鄉(xiāng)村,其高度的包容與開放,吸引全世界的人們親身前去一睹風姿,然而,或許支撐其背后兼容并包的文化哲學值得我們慢慢探究。
(作者單位:廣西大學中國—東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