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可
內(nèi)容摘要:《中國長城建造時》是卡夫卡于1918-1919年間以虛擬中國為背景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事實上是長篇未完之作),因文中的敘事者“我”與其他群體忽遠忽近的情感體驗而受到關注。本文運用敘述視角的理論,通過文中敘事視角的轉(zhuǎn)化來捕捉文中多個群體(如中國人、歷史研究者等)的思想交鋒,發(fā)掘由敘事者“我”身份的多重性、復雜性導致的身份模糊化,從新的角度加深對文本的認識,擴大研究的視野,填補先前的空白。
關鍵詞:《中國長城建造時》 敘事視角轉(zhuǎn)換 身份模糊化
卡夫卡可謂是二十世紀文學史中最具分量的作家之一,雖然生前并未受到重視,但正如卡夫卡研究專家曾艷兵先生所言:“今天,如果我們不閱讀卡夫卡,便簡直無法了解和認識20世紀的西方文學?!痹诳ǚ蚩ǖ淖髌分校瑢⒆约阂暈樗?、陌生人從而取消主體與客體的界線、使兩者的意識相互交融的現(xiàn)象并不鮮見。同樣《中國長城建造時》敘述者身份的多重性、復雜性使其身份模糊化,也讓“我”與文中的其他群體以及讀者之間產(chǎn)生忽遠忽近的情感體驗。鑒于此,本文在運用敘事批評相關理論的基礎上,結(jié)合前人研究的成果,從敘事視角轉(zhuǎn)換的角度對卡夫卡短篇小說《中國長城建造時》中的“我”進行探究,挖掘人物潛在的多重身份,探索“我”身份模糊化的原因。
一、視角轉(zhuǎn)換與身份模糊化
根據(jù)“身份認同”的相關理論,“身份認同”可以分為四類:個體認同、集體認同、自我認同、社會認同。通過四種認同的共同作用,“人”可以尋覓一個較為精準的身份定位,從而獲得一種不可或缺的安全感與穩(wěn)定感;一旦四者的平衡被打破,孤獨與絕望便會油然而生。眾所周知,卡夫卡極善于營造不安全的氛圍,作品中的“他者”形象更是將人物的孤獨發(fā)揮到了極致,而這種孤獨是由于人物身份的不確定---即身份的模糊化造成的。
《中國長城建造時》中的“關系氛圍”可用“既親近又隔閡”來概括,“既親近又隔閡”從字面上來理解是一個悖論,但套用至“身份認同”理論上卻很適用——人與某個人或群體具有相似性,則會產(chǎn)生親近感;若存在代溝,則會產(chǎn)生隔閡感。在小說中,敘述者“我”一直與各方保持著忽遠忽近的距離:“我”和“大眾”致力于相似的事業(yè),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不知不覺中“我”便成了“異類”,在尋找認同的道路上與“主流”漸行漸遠。本人得出此番結(jié)論是基于對比不同個人或群體的心理層面;若要在一個文本中呈現(xiàn)出多個個人或群體的心理狀態(tài),那么視角轉(zhuǎn)換的運用是必不可少的。英國小說理論家路伯克曾指出:“小說技巧中整個錯綜復雜的方法問題,我認為都要受觀察點問題——敘述者所占位置對故事的關系問題——支配?!庇纱丝梢?,《中國長城建造時》中“我”的身份模糊化很大程度上源于支配視角的模糊化,即視角的不確定性而導致了敘述者身份的不確定。
《中國長城建造時》的敘事者為第一人稱“我”,但作者有意地打破單一內(nèi)聚焦視角的限制,將視線擴展到多個層面,使多種不同的思想在文本內(nèi)部就已經(jīng)進行了交鋒?!拔摇毙丈趺l文中沒有提及,但從文中的線索可以推斷出“我”是曾經(jīng)參與過修建長城、如今研究歷史的一名中國人。按理說,這樣的身份判定應該很明確,但從 “我”的敘述內(nèi)容和其他群體的思想活動中不難看出,“我”與他們是存在差距的:“我”是“中國人”的一員,也是“歷史研究者”,可“我”又只是“我”,一個獨一的個體;“我”對于自我個人、集體、自我以及社會的隔離態(tài)度,呈現(xiàn)出“異者”的形象。這種刻意為之的敘事距離帶來了不確定性,也加重了主人公身份的模糊化。
綜上所述,視角的自由轉(zhuǎn)換使敘述者“我”的身份模糊化、多樣化以及不確定化,而這便是造成理解“我”身份認同障礙的首要原因。
二、敘事視角轉(zhuǎn)換的具體表現(xiàn)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中國長城建造時》中敘事者“我”的身份模糊化源于視角轉(zhuǎn)換引起的“聲音混雜”。視角研究誰看的問題,即誰在觀察故事;聲音研究誰說的問題,指敘述者傳達給讀者的語言。當兩者在同一文本中發(fā)生了錯位,便會給讀者造成混亂的閱讀體驗,分不清誰是真正的敘事者、誰是真正的發(fā)聲者,那么敘事者的邊界便會走向模糊化。《中國長城建造時》的敘述視角轉(zhuǎn)換主要體現(xiàn)在多重內(nèi)聚焦視角的轉(zhuǎn)換與視角的變異兩個方面,“我”的身份模糊化的緣由也逐漸明晰。
(一)多重內(nèi)聚焦視角的轉(zhuǎn)換
《中國長城建造時》以內(nèi)聚焦視角為主,從人物的角度展現(xiàn)其所見所聞;但又不同于固定內(nèi)聚焦視角的單一,文本多重內(nèi)聚焦的使用使不同人物從不同角度對圍繞修建長城展開了敘述,產(chǎn)生了互相補充或沖突的效果。而這種效果最直接地反映在不同個人或群體之間的親疏關系上。
從身份定位的角度來看,敘述者“我”的身份模糊化與其多重身份的交叉有關。敘述者“我”是屬于“中國人”和“歷史研究者”的交融部分。既然“我”是中國人,同時“我”又是歷史研究者,按理說可以將一部分歷史研究者用類推的方式劃入中國人的范疇。但從文本各自內(nèi)聚焦視角所呈現(xiàn)的內(nèi)容來看,歷史研究者和中國人完全處在迥然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上,因此兩者絕不能混為一談。
內(nèi)聚焦視角通過轉(zhuǎn)換使文本涉及的側(cè)面增多,而文本內(nèi)容的擴張必然加深其中蘊涵的思想維度,即多聲部的交融,那么不同群體或個人之間的差異便會顯現(xiàn)出來。比如在敘述“中國人”的心理活動時,敘事者用的是“我們”,顯示了“我”對“中國人”這個集體的歸屬與認同,這里體現(xiàn)的是一種親近感;事實上,“我”又與那些“中國人”存在著差異,文本中的“我”是現(xiàn)在的“我”在發(fā)聲,但大部分講述的是“我”以前的所見所聞,無論是在認知還是智力上,現(xiàn)在的“我”都遠勝于當年跟隨主流、懵懂的“我”,因此從時間上,“我”便與其他中國人拉開了距離,這里體現(xiàn)的又是一種隔閡感。
間接引語的引用,即敘事者并沒有發(fā)生變化視角卻切換成了他人,使得敘事者與其他群體自覺地拉開了距離。比如“我”身為參與過建造長城的中國人,孜孜于比較民族史的研究,“我發(fā)現(xiàn),我們中國人對一些民族和國家層面的制度特別清楚,而對另一些制度則特別地糊涂”?!白畈磺宄钡臋C制莫過于帝國制,而最通曉與習以為常的又是帝國的指令:能得到這樣的結(jié)論是因為“我”的雙重身份,是對兩邊群體同時批判得出的較為公允的結(jié)果。但其他那些歷史研究者卻不一樣,他們踐行的是“東方主義”話語,即宗主國的殖民主義優(yōu)越感。為了直接明了地顯示出這種差異,敘事者便將其他歷史研究者的“高談闊論”直接引用出來:“有一位學者寫了一本書……斷言在人類歷史上只有長城才會第一次給一座巴別塔創(chuàng)造一個穩(wěn)固的地基。因此,先筑長城,而后有塔。”敘述者在引用之后對這般論斷進行了毫不留情地批判,否認了長城與巴別塔之間的關聯(lián)。那么敘事者“我”自覺地也與傳統(tǒng)認知上的歷史研究者們分道揚鑣。
敘述時間變化也引發(fā)了敘述視角移位,讓敘述者的身份難以琢磨。在卡夫卡的小說中,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常?;煦缫粓F?!吨袊L城建造時》里寫到村民得知的消息非常滯后,將皇上當成早己死去的古人,人們呆板木訥,沒有歷史感和時間感,不在乎時間的逝去,只“信服從古代流傳下來的訓誡和銘文”。在這里一道圣旨是一個中介,它將兩個時間、兩個視角聯(lián)系了起來。圣旨從皇帝那兒發(fā)出,再到被平民接收,它的內(nèi)容并沒有受到時間的干擾,但施事者與受事者的處境卻被時間消磨:皇帝生前的意志被延宕至身后接收,而由身份懸殊造成的理解障礙又令這份諭旨真正目的消解。除此之外,小說中也運用了閃前與閃回的技巧,使視角不停地在時間中跳躍,表現(xiàn)出了不同時期、不同群體的心理活動變化,擴展了時間的維度,拓寬了小說的局面。
綜上所述,多重內(nèi)聚焦視角的轉(zhuǎn)換,使多重思想在文本內(nèi)部進行了交鋒,也使敘述者“我”的身份更加撲所迷離。
(二)視角的變異
視角的變異可視為對敘事視角準則的違反,譬如在運用外聚焦敘事時就因竭力避免對人物內(nèi)心活動的描寫,嚴格地從外部呈現(xiàn)事情的發(fā)展??删烷L期的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來看,從沒有一部作品能夠完全地遵守這一條例,聚焦類型在實際運用中往往會出現(xiàn)交叉和滲透現(xiàn)象。而到了現(xiàn)代主義文學時期,敘事視角的變異就更顯“猖獗”,作家會為了達成自身的創(chuàng)作目的而故意擺脫敘事視角準則的束縛,所塑造的人物也更加復雜與多面化,卡夫卡的短篇小說——《中國長城建造時》也不例外。
《中國長城建造時》運用了多重內(nèi)視角的轉(zhuǎn)換,但也在視角的限制和視角的突破間轉(zhuǎn)換自如。譬如“我”一直是以“身處其中的旁觀者”的角度觀察其他中國人對于修建長城的態(tài)度,但又把不同階層的中國人的心理活動細致入微地呈現(xiàn)了出來,這里從外聚焦型走向了內(nèi)聚焦型,是對視角的限制;又比如文中的歷史研究者們的研究,雖然帶有極強的主觀色彩,但它們將修建長城的前因后果、歷史變遷以宏觀的方式呈現(xiàn)了出來,這里又在一定程度上又實現(xiàn)了內(nèi)聚焦向零聚焦的突破。然而外聚焦用以觀察,內(nèi)聚焦用以剖析,零聚焦更多的是批判,三者是相互補充的關系,同時也為多重思想的博弈提供了平臺。
擴敘即敘述者或人物突破單一的聚焦方式進入更廣闊的視野,在《中國長城建造時》中體現(xiàn)的最為明顯。小說中,敘事者“我”向讀者提供了超越內(nèi)聚焦敘事的信息,譬如為了闡釋帝國機制的冗雜,敘述者詳細地記敘了使者為皇帝傳達諭令的情形,不同于先前時間記敘的混沌,這里的空間卻是無限的,仿佛一切只是徒勞:“他的力氣白費一場”“他還得經(jīng)過奮斗,如果成功,仍無濟于事”。本來“我”只是一個觀察者對這一“傳說”進行轉(zhuǎn)說,介紹時運用的也是第三人稱“他”,可是“我”對這個使者的了解卻超出了觀察者的限制。仔細揣摩,“我”一方面是借用作為“中國人”的“親身經(jīng)歷”,另一面采納身為“歷史研究者”的“宏觀研究”,讓使者的心理感受以“第三人稱”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而這種突破視角限制的信息使“我”的身份在文本中懸空,愈加捉摸不透,自然地導致了模糊化。
視角的限制與突破使文本中人物的類型多樣化,某種程度上加大了區(qū)分和辨析的難度?!吨袊L城建造時》中的人物若從身份劃分,除去敘事者“我”可分為“中國人”和“歷史研究者”兩類;可若按照角色類型劃分,則可把文中的人物分為四類:一是性情質(zhì)樸或愚昧的百姓;二是深謀遠慮、仁慈卻專橫的領導者;三是擁有絕對權(quán)威、實有又虛無的皇帝;四是時刻在研究卻過于玄幻縹緲的歷史研究者。不同的人物代表作不同的思維方式,作者不過多擾亂書中不同群體的發(fā)聲,讓他們按各自的思維選擇走下去,對于他們的觀點或是直接引用,或是夾敘夾議,給了敘事者“我”足夠的抒發(fā)己見的空間,同時也為“他人”留足了空白。此外,通過不同側(cè)面的信息,讀者也能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對于小說中的事件做出自己的價值判斷。
綜上所述,敘事者“我”的身份模糊化與視角變異引起的身份多重化息息相關,而視角的限制與突破也使得小說的層次更顯深厚。
短篇小說《中國長城建造時》是卡夫卡又一部以身份模糊化塑造人物的典型之作,敘事者“我”的身份不能單一地從一個角度定論,而是多層次、多方面的綜合體。卡夫卡運用敘事視角轉(zhuǎn)換刻意營造出奇特荒誕的氛圍,加深人物身份的模糊化;而多重內(nèi)聚焦和視角變異的具體運用,又使得不同身份所代表的不同思想以立體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各種聲音的交融反映出人物內(nèi)心迷惘與糾結(jié),拓寬了思考的維度和結(jié)構(gòu)的厚度,展現(xiàn)了卡夫卡一貫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他高超的敘事技藝。此外,因卡夫卡小說中人物身份模糊化的“常態(tài)性”,敘事視角轉(zhuǎn)換的理論在卡夫卡的其他作品中也可得以應用,文本選擇的范圍還有待擴大。同時,若要保持經(jīng)典作家的新鮮度,挖掘其非熱度作品的價值也是必不可少的?!吨袊L城建造時》和敘事視角理論的結(jié)合,正印證了研究非熱度作品的意義,只有“全面撒網(wǎng)”才正確地去認識一名偉大的作家,才能保持作品的深厚價值。
參考文獻:
[1]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
[2]曾艷兵:《卡夫卡研究》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3]陶家?。骸渡矸菡J同導論》外國文學,2004年
[4]梁展:《帝國的想象——卡夫卡<中國長城建造時>中的政治話語》 外國文學評論,2015年
[5]吳劍:《論卡夫卡對作為“他者”的中國形象的擬想》理論月刊,2009年
[6]范菲菲:《論卡夫卡小說中的異國形象》 陜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7]王菊麗:《敘事視角的文體功能》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年
[8]吳曉都:《敘事話語流變敘思、敘意》 國外文學,1996年
[9]巫漢祥:《后代敘事話語》廈門大學學報,1999年
[10]周寧:《萬里長城建造時—卡夫卡的中國神話》廈門大學學報,2002年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