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煥機
摘要:"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新課程新理念下,我們應賦予"預學"新的生命,認真踏實地抓好課前預學工作,教給學生預學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預學習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小主人!
關鍵詞:數學預學;方法;指導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5-0143-01
預學,也就是學生在課前的自學。它是指在教師沒有講課前,學生提前感知其所將要學的教學內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課的知識準備的過程?!抖Y記·中庸》:"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意指:不論做什么事,事先有準備,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會失敗。
1.著力宣傳預學的意義,激發(fā)學生預學的欲望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興趣是預學活動的主要動力源泉。為了激發(fā)學生的預學欲望,我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明確預學的意義所在,轉變學生對預學的認識,以激發(fā)學生的預學欲望。
2.科學布置預學的任務,提高預學的可操作性
學生初次預學時,不知從何入手,這時教師要設計好預學任務,讓學生帶著任務去預學,做到有的放矢。
2.1布置預學任務,忌"空泛",要有可操作性。課前預學,是學生自學的過程,他們接觸到的是新的甚至陌生的學習材料,所以,預學是否具有強烈的指向,是否要求具體,便于操作,便于展開自學,直接影響學生預學的效果。
2.2布置預學任務,忌"統一",要有差異性。我們在設計課前預學任務時,要充分考慮學生們在興趣愛好、個性特點、意志品質、學習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個體差異性,對不同的學生布置不同的預習任務,改變"一刀切"、"一鍋煮"的做法。預學任務盡量分層設計,對于后進生要充分考慮到他們的實際能力,適當調整預學的要求。
2.3布置預學任務,忌"脫節(jié)",要有點撥性。由于預學內容是學生尚未學習的新知,且是在沒有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因此,設計的問題不宜大,要小,不要"脫節(jié)",要把學習的"新知"孕伏在課前預學任務之中,"牽引"著學生在練習中去發(fā)現,去思考,去探究。
3.教給學生預學的方法,提高學生的預學效率
通過調查,我發(fā)現,以前在布置預學任務以后,學生往往在思想上產生誤導,認為作業(yè)太簡單,充其量只是瀏覽一下例題,認真的同學再做幾道練習而已,敷衍了事。而現在,當學生明確了預學的意義后,對預學產生了興趣,躍躍欲試,此時我們要抓住時機,加強預學方法的指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具體從這五步入手:
3.1看。"看"就是讓學生全面地看一遍預學的內容,想一想這一節(jié)主要學什么,和上一節(jié)(或以前的內容)有什么聯系和區(qū)別。比如:《精打細算》(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可以指導學生:一先粗看,這一節(jié)主要學習什么?("11.5÷5的筆算"或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邊看邊想"11.5÷5"和以前學過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二再細看,邊看邊想。例題怎么教,淘氣是怎么想的?笑笑又是怎么做的?11.5÷5與115÷5的豎式計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三看重點提示,對重點詞語圈圈劃劃。如智慧老人對我們說的話等等,這是做練習時特別要注意的地方,同學們要牢記。
3.2溫。"溫"就是讓學生在預學過程中溫習新課中要用到的已學過的知識。如《調查"生活垃圾"》(小數的混合運算)中,智慧老人對我們說"小數混合運算的順序與整數混合運算的順序一樣",那么"整數混合運算的順序"是怎樣的呢?學生在預學時就要溫習一下這個知識點,不懂馬上查,馬上問。又如"梯形的面積",預學時會遇到"可以把梯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這就要引導學生聯想,已學過的圖形有哪些?它們的面積計算公式分別是什么?學生在預學中把這些以前的知識點回憶起來,,既復習了舊知,又為新課的學習掃清了障礙。
3.3記。"記"就是讓學生在預學時,對學習內容圈一圈、劃一劃、讀一讀,甚至抄一抄,其目的就是記住主要內容。特別是概念課、推導公式等課尤其重要。
3.4做。"做"就是做例題和練習題。在預學時,一定要把課本中的例題動手做一做,因為每課時的例題都是很典型的,而且課本中的"練一練"安排的都是與例題同步的模仿練習,通過試做,可以檢查自己對新知識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內化新知。題量不宜很多,點到為止。一般學生只做"練一練"的第1、2題(也可選其中1題來完成)即可,好生如有時間可多選幾題做做。
3.5問。"問"就是讓學生回顧整個預學過程,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難題、有疑問的地方,以便聽課時重點解決。畢竟是自學,學生肯定有這樣、那樣不懂的問題,那就要讓他們記下來,在家要主動問,到學校更應該問,養(yǎng)成"不恥下問"的好習慣。
當然,在引導學生形成基礎性學習方法的同時,我們還要重視學生的發(fā)展性學習,讓學生能夠用已學方法,去發(fā)現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錢三強教授說過:"自學是一生中最好的學習方法",
4.督促學生持之以恒,養(yǎng)成自覺預學的習慣
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理論告訴我們,對一種行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是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會決定這種行為在今后是否會復發(fā)生。因此,預學還需要老師不斷進行強化,持之以恒,直至最后成為一種習慣。
總之,我認為在新課程新理念下我們應賦予"預學"新的生命。在數學教學中,認真踏實地抓好課前預學指導工作,教給學生預學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預學習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