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行,小學各學科的教育教學都在發(fā)生著明顯的變化,進而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更加凸顯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和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以《三角形三邊關系》為實踐載體,在構建以學為中心的課堂的過程中,分別從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問題導學活動導思、任務驅動以學定教三個層次展開教學,層層遞進。
[關鍵詞]以學為中心;探究學習;以學定教
以學為中心是對課堂實質言簡意賅的表達。在踐行過程中,教師要努力促使學生向文本、同伴和老師學習,同時根據進程調整應對,評價成果。四年級《三角形三邊關系》一課,意圖讓學生經歷數學探究活動了解三邊關系,發(fā)展觀察操作對比抽象等能力,并滲透分類集合對應等數學思想方法。幾年間,筆者三次同課異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是始終不變的努力方向。
第一次實踐:小組合作,探究學習
首次執(zhí)教《三角形三邊關系》時關注課堂從形式到內容的變更,嘗試教與學的雙向變化。學生六人一組開展三項操作活動,他們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通過動手、動眼、動口、動腦主動獲取知識。
活動一:研究不能圍成三角形的情況
測量三根小棒的長度并記錄數據,看能否圍成三角形,想想為什么(課堂上提供了兩組不同長度的小棒,分別是2cm、5cm、8cm和4cm、4cm、8cm。每一組學生都只能接觸到其中一組數據。)學生用“2+5<8”和“4+4=8”表述無法圍成三角形的理由,得出“如果兩根較短小棒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根小棒,就不能圍成三角形”的結論。
活動二:研究能圍成三角形的情況
學生提出猜想:也許兩根較短小棒的和大于第三根小棒,就能圍成三角形。他們各自想辦法,有人指出可以換掉不合適的那根小棒。他們決定選擇一根替換三根小棒中的一根再試試看能否圍成三角形,并用式子表述理由。學生充分操作之后匯總數據總結出“只要兩根較短小棒的和大于第三根小棒,就能圍成三角形”,并驗證了猜想。
【反思】師生的角色轉變是一種覺醒。教師原來是把持話語權的主角,現在退而組織學生的數學活動,盡管探究行動在事先設定的框架內開展,但學生分工合作分享交流,課堂效果很好。同時我也考慮兩個問題:第一,將不能圍成三角形的兩種情況剝離出來探究,這一安排是否合適?第二,活動的設置是不是可以多考慮學生可能的思路和需要重新設計?
第二次實踐:問題導學,活動導思
再次琢磨時,我圍繞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的主旨,以問題導學、活動導思為主線組織教學,從量到擺再到算逐步推進。
問題一: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研究三角形的三邊關系?
學生如預設中表示或量或擺,教師因勢利導設置兩層活動:
第一層:測量三角形邊的長度,觀察有否規(guī)律?(單單觀察數字,學生發(fā)現不了隱含的關系,只能借助擺小棒進一步求解。)
第二層:從四根小棒(3cm、3cm、6cm、7cm)中選擇三根擺一擺,看看能否圍成三角形,并記錄。
學生在討論中得到“3+3=6,3+3<7,3+6>7”三個式子,慢慢靠近“必須兩根小棒長度和大于第三根小棒時,才可以擺成三角形”的結論。
問題二:從小棒長度關系來看,三角形的三邊可能存在什么關系?
學生回到之前測量過的三角形去尋找答案,逐漸梳理出幾個不等式,并得出: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問題三:三條長度分別是3cm、6cm、2cm的線段能不能圍成三角形?
通過計算發(fā)現只要滿足“兩條較短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即可圍成三角形。探究活動從直觀小棒至抽象式子,知識建構向符號化的方向縱深行進。
【反思】縱觀全課,課堂更多考慮了學情因素,三個問題在層層遞進中邏輯嚴密。學生主動操作、辯論解疑,既培養(yǎng)了推理能力,又發(fā)展了空間觀念。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用問題掌控課堂,學生量擺算時少了主觀能動性。
第三次實踐:任務驅動,以學定教
第三次設計此課恰逢教材改編,我選擇完全回歸文本,讓學生帶著任務自學,基于經歷而積累經驗,在課堂交流中基于需要,著力幫助學生完成自主建構。
一、布置自學
1.自學課本62頁例3,小明家到學校有幾條路?哪條路最近?為什么?
2.參照例4提供的數據(單位:cm) ,剪出四組紙條分別擺三角形。思考為什么有的數據可以擺成三角形,有的卻不能?
A.6、7、8 B.4、5、9 C.3、6、10 D.8、11、11
二、匯報交流
課始,學生引用文本“兩點間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這條線段的長度叫做兩點間的距離”作答第一個問題。當給三段路賦長度值后,他們用“500+ 800>1000”加以解釋,還用“1000+ 800>500”和“500+ 1000>800”說明小明從家去郵局和從郵局到學校的最短路程,表示可以用“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闡述兩點間直線距離最短的原因。
自學問題二分三個階段展開匯報:
1.作品展示
首先展示的是用“6、7、8”和“8、11、11”圍成的三角形,引導學生認識三條線段首尾相接視為圍成三角形。大家一致認為因為3+6<10,所以3cm和6cm兩條線段相接“夠不著”10cm的那條(圖1)。在“4、5、9”組合的展示中(圖2、圖3、圖4),摘錄如下:
2.數據分析
至此,課堂交流自然鎖定“到底是什么因素決定三條線段可以圍成三角形”,學生意識到“是線段之間的長度關系決定的”,學生整理出四組式子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當兩條短邊之和不能大于第三條邊時,就圍不成三角形。
3.解釋應用
一道開放式問題用以拓展提升:改變3cm、6cm、10cm一組中的10cm紙條的長度(取整厘米數),再與3㎝、6㎝的紙條圍成一個三角形,有幾種修改方案(可剪可擺可算)?學生計算得出長度取值范圍是8cm到4cm。教師借助工具繪圖,讓學生感受到當數據改成5cm、4cm時,原有6cm長的線段就變成了三角形里的最長邊了,用以判斷的長度關系也要隨之修正。
【反思】在自學任務驅動下,呈現更多學的行動和思的較量。教師總是擔心學生看書之后都懂了教師還怎么教,其實很簡單,真懂了就不用教,沒真懂就好好琢磨如何以學定教,一知半解比蒙昧無知起點更高,終點更遠。
行走在以學為中心的課堂邊上,不同思考有不同收獲,讓學生立于課堂是首要考量,離于課堂仍有力后續(xù)發(fā)展是核心任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鐘建林,林武.小學數學專題式教學導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馮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