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宇星
【摘 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提出之前,圍繞著戲曲的保護和挖掘,學界做了大量的基礎性工作。近年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深入開展,為戲曲研究提供了新的話題,開拓了新的視野,生態(tài)研究、傳承研究等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同時也深化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戲曲研究;傳承研究;生態(tài)研究
中圖分類號:J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7-0009-02
一、戲曲是“非遺”保護的重點對象
近年來,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全球化的進程中,世界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也遭到了巨大的挑戰(zhàn)。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個國家、地區(qū)的政府組織以及社會成員都越來越重視保護本民族的文化遺產?!胺俏镔|文化遺產”概念的提出和保護措施的實施,都體現出文化遺產保護的自覺性。中國文化遺產資源極為豐富,中國也積極參與到“非遺”的保護中,國務院先后公布了四批“非遺”名錄,涵蓋了民間文學、民間音樂、傳統(tǒng)戲劇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千余項。
戲曲是“非遺”名錄中的重要一類,是“非遺”保護的重要對象。對于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正式提出、確定之前,對于戲曲類“非遺”的保護和研究工作已取得了不少成果。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十分重視對民間藝術、傳統(tǒng)藝術的挖掘和整理,當時雖未有明確的“非遺”概念,但實際上做了大量的保護和研究工作。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正式確定之后,從國際到國內,都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上了日程,從法律、政策、資金等多方面對其進行保護。昆曲、粵劇、藏戲、京劇入選聯合國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務院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涉及到數百種地方戲曲。
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關注和重視,也促進了戲曲研究的發(fā)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在方法上,更多地運用人類學、民俗學所普遍采用的田野調查法。該方法的運用,打開了戲曲研究的視野,取得了一大批學術成果。其二,在對象上,更多地關注民族、民間的戲曲活動、戲曲劇種。其三,在理論上,更加重視民間戲曲、小劇種的文化意義,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的角度來研究和審視戲曲。
二、“非遺”概念提出之前戲曲的保護研究工作
新中國成立后,對傳統(tǒng)藝術、民間藝術(包括戲曲藝術)進行了大量的挖掘和整理。1951年4月,中國戲曲研究院(今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在北京成立,其堅持開展田野調查,對戲曲等傳統(tǒng)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大量的挖掘和保護工作,取得了豐富的學術成果,為當代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的戲曲研究提供了深厚的學術基礎。如劉念茲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在福建、浙江等地做了深入考察,閱讀和整理了大量的福建莆仙戲、梨園戲的劇本。在此基礎上,于1962年完成了《南戲新證》的初稿,其后又五次赴福建、廣東、江西、浙江等地進行考察研究,對初稿進行了修訂,并于1986年正式出版。通過實證考察,劉念茲在福建的莆仙戲、梨園戲中發(fā)現了大量的宋元南戲的遺存。《南戲新證》雖為一部研究南戲的專著,但是卻為東南沿海一帶的傳統(tǒng)劇種,如莆仙戲、梨園戲、潮劇等劇種的研究開啟了一扇“窗戶”。1960年,福建省戲曲研究所成立,對莆仙戲、梨園戲做了深入全面的考察,發(fā)現和整理民間寫本、抄本等重要劇本五千多冊,搶救了一批珍貴的文獻。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各省市都成立了“戲曲改進委員會”,對傳統(tǒng)劇目做了大量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并以叢書的形式,陸續(xù)整理和出版了大量的劇本。例如在京劇劇本整理方面,《京劇叢刊》共出版50輯,收錄當時比較流行的京劇劇本160余部。1957年開始出版的京劇傳統(tǒng)劇本集《京劇匯編》,共109輯,收錄了近五百部京劇劇本,其中很多都是當時藝人、票友和藏家的私藏本,極為重要。《京劇匯編》和《京劇叢刊》是繼“戲考”之后,對京劇劇目進行的極為重要的整理和挖掘。此外,各地方戲曲劇種的劇本也陸續(xù)整理出版,如1959年《湖北地方戲曲叢刊》開始出版,該叢書收錄了流行于湖北境內的漢劇、楚劇、南劇、東路花鼓等多個劇種的劇本數百部,而且所收錄的劇本主要是原本,在內容上未做大的改動,非常珍貴。
進入新時期,對傳統(tǒng)戲曲的挖掘保護工作一直在持續(xù)。特別是《中國戲曲志》和《中國戲曲音樂集成》的編纂,對各省市劇種做了全面的調查和研究工作。在《中國戲曲志》的編寫過程中,通過口述等方式,收集到了大量的劇種研究資料。例如《楚劇志資料匯編》①,就是在《中國戲曲志·湖北卷》的編寫過程中,編寫小組通過走訪大量的楚劇藝人、民間藝人,編輯而成的一本楚劇史料,這對地方戲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總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提出之前,對于戲曲這一重要的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研究工作,集中于劇本、史料的挖掘和整理上,并取得了豐厚的成果。
三、“非遺”概念的提出為戲曲研究提供了寬闊的理論視野
1997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杰作宣言》提出“口頭與非物質遺產”的概念,后將這一概念確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至此,“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正式確定。2003年10月17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頒布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進行了闡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那些被各地人民群眾或某些個人視為其文化財富重要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活動、講述藝術、表演藝術、生產生活經驗、各種手工機能以及在講述、表演、實施這些技藝與技能的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工具、實物、制成品以及相關場所?!?001年,我國的昆曲藝術入選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引發(fā)了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和重視。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入了統(tǒng)一的、具體的、明確的階段。
首先,保護文化的多樣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的重要準則和目的之一。同樣,戲曲藝術品種的多樣性,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地方小劇種的研究進一步深入。此外,除了漢族豐富多彩的戲曲劇種外,戲曲學者們也意識到研究和保護少數民族戲曲劇種的重要性。
少數民族戲曲劇種的研究,一直是戲曲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研究的推動下,這部分研究工作也在逐漸進行。劉文峰在《論戲曲的多樣性》一文中談到:“戲曲的多樣性是由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這一歷史背景決定的,中國戲曲除了漢族的戲曲劇種外,還有許多少數民族戲曲劇種,如藏族的藏劇,壯族的壯劇,侗族的侗劇,苗族的苗劇,傣族的傣劇,彝族的彝劇,蒙古族的蒙古劇,維吾爾族的維吾爾劇,朝鮮族的唱劇,等等。這些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語言文字,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藝術傳統(tǒng),同時他們又與漢族以及其他兄弟民族有著久遠和密切的交流,受內地戲曲文化的影響,這些民族相繼創(chuàng)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戲曲文化,為多民族多品種的中華戲曲文化做出了貢獻?!雹?/p>
由王文章任主編,劉文峰、李悅任副主編的《中國少數民族戲曲劇種史》,對藏戲、壯劇、白劇、傣劇、彝劇、侗戲等多個少數民族戲曲劇種的歷史進行了梳理,“任何一種民族戲曲,絕不會孤立、封閉地自我發(fā)展,它總要與其他民族特別是漢族戲曲藝術產生交流,從中吸收、借鑒藝術精華以豐富、充實自己,這是各地、各民族戲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現象”③,認為戲曲是中華各族人民的共同創(chuàng)造,針對少數民族戲曲劇種的現狀,提出了“繼承與借鑒”“民族化”“多元發(fā)展走向”的保護與發(fā)展方針。
其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確立之后,給戲曲研究提供了更寬闊的理論視野、更多的理論話語,深化了戲曲理論研究。戲曲的基本特征與多樣性的辯證關系、戲曲傳承的問題、戲曲的文化生態(tài)問題等都得到了關注。宋俊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戲曲研究的新路向》中指出,“認識戲曲在傳承、形態(tài)、價值和生態(tài)諸方面的非物質特征,將為今后的戲曲研究開辟新的路向?!雹?/p>
將戲曲這一重要的“非遺”項目作為個案進行研究,也可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論具體化,使其更具有針對性,為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供依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首要任務就是要保證傳承,如何應對當前非遺傳承中的問題,如何解決好傳承問題,也是近年來的熱點問題。比如陳默耘的《昆曲曲社研究——以傳承為中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個案》(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以昆曲的傳承為例,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張朗的《安慶市黃梅戲的傳承與保護研究》(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專門研究黃梅戲的傳承與保護的問題。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過程中,學界越來越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其生存空間、文化空間的關系,針對文化空間的研究也是熱點,如田東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空間保護研究——以環(huán)縣道情皮影為例》(山東大學碩士論文)等。此外,還有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戲曲劇種展開調查研究的,如李虎的《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洪山戲研究》(安徽大學碩士論文)等。
四、結語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為戲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戲曲研究不僅僅局限于作家作品研究和文本文獻研究,戲曲的傳承問題、活態(tài)問題、文化生態(tài)、文化空間問題,都成為了戲曲研究的重點。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別多、項目多,不同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不同的個性特征,面對的問題也不一樣,只有對其中不同的類別進行分門別類的個案研究,才能深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總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必然會持續(xù)下去,與之相伴的戲曲研究,前景亦是十分廣闊。
注釋:
①武漢市楚劇團藝術研究室編.楚劇志資料匯編[M].藏武漢圖書館.
②劉文峰.論戲曲的多樣性[J].藝術學界,2009(1).
③王文章.中國少數民族戲曲劇種發(fā)展史[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9.
④宋俊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戲曲研究的新路向[J].文藝研究,2007(2).
參考文獻:
[1]牟延林,譚宏,劉壯.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宋俊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戲曲研究的新路向[J].文藝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