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敬
【摘要】《中國現當代文學史》是山東農業(yè)大學文法學院秘書學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是一門兼具人文性、應用性、審美性、趣味性的重要課程。它雖然不與秘書職業(yè)的實踐技能直接掛鉤,但作為一門重要的基本理論素質課,其目的在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文學感悟能力與審美品味,鍛煉寫作能力,優(yōu)化與提升學生的價值理想和思維水平。以秘書學專業(yè)教學實踐為例,從“人文專業(yè)教育”與“實踐能力培養(yǎng)”兩大方面入手探討該課程教學內容的整合與選擇、教學方法的有效實施,以及實踐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教學課程中的體現與探索。
【關鍵詞】中國現當代文學史 秘書學 教學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163-03
秘書,是一種最具現代社會多元化特征的復合型職業(yè),行業(yè)涉及面廣。一般說來,秘書需要頻繁處理日常辦公事務,協(xié)助部門領導處理行政事務,擬寫各類公文文稿,并為領導決策及實施提供參考和服務。因此,文秘人員必須具備較強的文字寫作技能和語言溝通能力,邏輯思維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協(xié)調、統(tǒng)籌安排和合作能力等。2012年,秘書學本科被正式列入教育部本科專業(yè)目錄,開設秘書學專業(yè)的各類高校都在進行著積極切實的探索、實踐與轉型。山東農業(yè)大學文法學院中文系的秘書學專業(yè)建設,立足自身實際,注重從專業(yè)教育和職業(yè)能力教育兩個方面來探索教學方法,改進實踐途徑:一方面立足于秘書學專業(yè)的“文學”一級學科歸屬和文學學位授予,依據秘書學、文學學科的理論體系為框架設置課程、組織教學,在專業(yè)建設上著重深化和拓展傳統(tǒng)的中文專業(yè)教育,進一步強調理論傳授的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也為學生考研復習奠定基本的理論體系,提供切實幫助;另一方面,秘書學專業(yè)所具有的綜合性、實踐性特點,也決定了日常教學必須從知識型傳授向實踐能力型培養(yǎng)的轉型,強調專業(yè)教育與職業(yè)能力訓練二者并重。
秉承山東農業(yè)大學中文系的專業(yè)優(yōu)勢和良好的辦學傳統(tǒng),我系秘書學專業(yè)教育在職業(yè)化的發(fā)展趨勢下,重在實踐和實現“人文教育”與“能力培養(yǎng)”的有機結合。《中國現當代文學史》是我系秘書學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是一門兼具人文性、應用性、審美性、趣味性的重要課程。它雖然不與秘書職業(yè)的實踐技能直接掛鉤,但作為一門重要的基本理論素質課,其目的在于豐厚學生的漢語言文學素質,培養(yǎng)和提高他們的文學感悟能力與審美品味,積累和鍛煉寫作能力,優(yōu)化與提升學生的價值理想和思維水平,為學生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提供可持續(xù)性的動力基因。正如現代著名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所說,“文學教育是一種精神教育、思想教育、美學教育,同時它又是一種非常有利于智力開發(fā)的教育。”[1]筆者結合我系秘書學專業(yè)現當代文學史課程的教學實踐,從“人文專業(yè)教育”與“實踐能力培養(yǎng)”等方面探討一下教學內容的整合與選擇、教學方法的有效實施,以及實踐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教學課程中的體現與探索。
一、人文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和面臨的現實問題
隨著21世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和對現代化人才素質能力要求的提高,近年來,實施人文通識型教育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教學實踐中的一種共識。在這一有力的現實背景下,文學教育必然是人文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受高校專業(yè)課程設置的種種限制,文學教育在秘書學專業(yè)中的份量是十分有限的。因而文學所獨具的感性、審美、智慧與生命理想等都不能有效地滲透和貫徹在本科教育當中,也就無法有效地培養(yǎng)本專業(yè)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yǎng),這與當前提倡的“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原則是矛盾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背離的。
這里所說的“以人文本”的文學教育的重心,主要體現在三方面:首先它訴諸于人的“心靈”感知,其次是在此基礎上的語言揣摩和文化內涵理解,最后落實到強化學生的一種思考習慣和審美能力。因此,文學教育的專業(yè)特性是其他一些人文學科如哲學、歷史學等不能代替的,人文教育如果缺少了“文學”這一關鍵性的環(huán)節(jié),那必然是不完整的,是有問題的。由此我們可以判斷出,人文通識教育中不僅不能沒有文學教育,而且文學教育還必然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然而作為秘書學專業(yè)基礎課程之一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在強化人文教育的大“熱”背景下,課程本身卻陷入“冷”的局面。一直致力于文學研究和文學教育普及的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先生指出:“大學生的精神生活的粗糙化、粗鄙化,對真、善、美的東西越來越失去感覺,人就越來越物質化、功利化。在這個消費主義、功利主義的時代,最容易形成人的精神的危機:年輕一代心靈的缺失(空洞化,虛無化),美感的缺失,語言、文化的感悟力的缺失,所反映的是整個民族精神的危機?!盵2]由于當前喧囂浮躁的社會氛圍和急功近利的價值觀的影響,包括學生在內的相當一部分人,不能正確理解人文素質教育和職業(yè)能力教育之間的關系,從而形成了一種偏狹的功利性思想:文學學得再多,也不能馬上轉化為技能,不能產生即時的經濟利益,不能直接滿足求職市場上的人才導向,課程學習與市場需求缺乏直接聯(lián)系,所以文學類課程的開設可有可無。這種認識就使文科教學日益受到冷落和被誤解,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也不例外。
當然,在當前整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發(fā)展的步伐正在不斷深化,“隨著大學教育理念的變化,現當代文學這樣的基礎課的地位也在改變,課時的壓縮看來勢在必行。不管如何評價這種變化,都必須正視這個現實,這門課的格局和內容、講法也就必須有所變革?!盵3]同時,也為適應國家對秘書學專業(yè)設置的客觀要求,因此針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史》這門課程的課程教學改革和實踐探索也顯得尤其迫切和重要。
二、“面向人生、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傳達
中國現當代文學以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社會的“現代性”進程為開端,以西方現代的人文觀念和價值理想為坐標,最終真正實現了中國文學話語的現代化轉型。我們經常說,現當代文學史就是一部關于“人”的發(fā)現史,因為文學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質和魅力在于,它面對的不是業(yè)已死去的歷史陳跡,而是一個個在波瀾詭譎的歷史煙塵與生動豐富的作品中真切存在的、鮮活多彩的生命形式。因此,面向文法學院秘書學專業(yè)學生的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課,是以“面向人生、以人為本”為核心教學理念的,力圖讓學生在有限的課時中首先獲得不是枯燥的文學史脈絡,而是多角度、多元價值取向的人生體驗,進而促使學生主動認知和思考人生存在的意義與積極追求的方式。
1.教學內容上堅持“以文帶史”,重在文本解讀
教學內容的選擇是實現人才培養(yǎng)目標、實施和組織教學的基本依據。所以首先要確定《中國現當代文學史》這門課對于秘書學專業(yè)的整體培養(yǎng)目標來講,屬于怎樣的性質和定位。對于一般綜合性大學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和普通高校的師范專業(yè)來講,《中國現當代文學史》都是其專業(yè)必修的主干課程,課時安排較多,大約覆蓋4個學期144學時。因此文學史講授要求深透而全面,并在此基礎上突出作家論、作品論以及文學思潮、社團流派等內容的深入講解和剖析。而畢業(yè)學生的職業(yè)發(fā)展也可能面向多元:或者進一步深造考研,或從事專業(yè)的文學研究工作,或者從事一般文案工作,甚至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等。
相比而言,對于我們綜合類高校的秘書學專業(yè)來講,其教學目標主要在于培養(yǎng)具有較高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有較為全面的知識結構的未來秘書人才,所以《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課程開設的目的,并不是讓他們從事專門研究,而是要提高他們本身的文化素質,以及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的能力,為培養(yǎng)專門的秘書職業(yè)技能服務。所以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就必須解決和把握課程的深度與廣度的結合。在深度方面,基本上達到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史有基本的感性認識,大致把握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學史實和文學發(fā)展脈絡;在廣度上能夠基本掌握這個時期重要作家的重要代表性作品,體會其創(chuàng)作的思想內涵和藝術特點,能以點帶面,窺一斑而知全豹。
從這樣一個人才培養(yǎng)的目的出發(fā),我系《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教學計劃落實為2個學期96學時,“現代文學史”和“當代文學史”各占1學期,每學期48學時;并且盡量精簡教學內容,突出重點,教學內容上著重強化文學文本的閱讀與闡釋,而弱化史論內容,即文學史脈絡的講授只起到“穿線”的作用,以實現“以文帶史”,重在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鑒賞能力的目標。
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的溫儒敏先生,在回答紐約大學博士生訪問團提出的關于“文學教育”的問題時指出,以往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史教學中,“理論和史論講的比較多,上文學課實際上是跟著文學史讀作品,容易造成觀念先行,難得培養(yǎng)起文學感覺和想象力,壓抑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這樣教出來的學生可能“操作性”比較強。寫起文章來理論一套一套的。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不多。很難談得上有什么獨特的感覺與個性。有些學生剛上大學時還挺有靈氣。有悟性??墒怯柧毩藥啄晗聛?。似乎占有了一些理論。但文學的想象力和悟性反而減少了,離文學也遠了。如果要問,中文系出去的學生和哲學、歷史或其他文科院系學生相比有什么特色?應當就是“文氣”,對文字的感覺較好,審美的能力較高……”[4]。
基于這種認識,對于秘書學專業(yè)來講,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感覺和想象力,給他們養(yǎng)成一種“文氣”同樣是很重要的,在我們的實際教學實施過程中,所謂“以文為主”,就是以教材上的文學分期和史實為基本線索,將文學理論和文學史的課程內容作為具體解讀某部作品的歷史背景或理論背景進行簡略提及,而以作家作品的講授學習為主,側重于具體文本的解讀;著重導引學生的文學興趣和文學閱讀。在時間分配上,史與文的比例大致掌握在3:7,多給作品學習一些時間和精力。如現代文學三十年,以48課時計算,12-14課時作為文學史的講授,余34-36 課時分配給重要作家作為專題來講,如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郁達夫、沈從文、張愛玲等,每個專題2-4課時不等,每個作家做一、兩篇代表作品的分析和解讀。這樣的教學內容,使秘書學專業(yè)的學生不僅了解了文學發(fā)展的基本史實,理清現代文學的大致歷史脈絡,同時對那些耳熟能詳的著名作家的創(chuàng)作也能進行較為深入的了解。此外,這種文學作品的解析又讓學生能夠學習分析問題的方法,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進而通過布置學生寫作篇幅精簡的閱讀感受小作業(yè),來鍛煉他們的文字表述和寫作基本技能,這對以后從事秘書工作的文字能力培養(yǎng)和日常事務的解決處理、都是大有裨益的。
2.教學方法上“讀”“解”結合 ,突出“人文性”特質
如前所述,秘書學專業(yè)的文學教學目標不是培養(yǎng)文學研究的專門人才,而是為了給學生打下較為寬厚的人文根底,因此在教學中應當始終以對文學作品的直觀審美感悟為出發(fā)點,以文學的精神和情懷對學生的進行熏陶和影響。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學生如果喜歡某個作家,就會主動尋找和這個作家的作品和傳記來讀,他們對某個小說的評價也往往是從感性出發(fā),而不是從文學史對作家的評價出發(fā),這就說明,文學的精神是自由的,對于文學的學習應當首先訴諸于“興趣”,所以教學中也遵循著先“讀”后“解”的過程進行。
首先,我們在現當代文學課程的講授中,努力走出僵化封閉的思路,改變以往教師一人滿堂灌,學生被動接受教師觀點和感受的做法,引導學生將文學作品視為一個個具有著獨立生命和鮮明個性的對象,暫時拋開教材上“先入為主”的唯一定論,倡導和鼓勵學生首先從直觀感受出發(fā)的“自己讀”,即“鑒賞性閱讀”,尤其是引導學生對經典名著進行“文本細讀”,強調學生心靈和個人情感的真實投入,通過對作品的精細閱讀,讓他們不僅注意到作者寫了什么情節(jié)、哪些人物,更著重體會作者是怎樣寫的,以及為什么這樣寫,作者究竟要表達什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就像作了一次“觀光旅游”,欣賞各色風光之余,還能與作者進行精神對話,在不知不覺中,就從感性認知上升到一定程度的理性概括,表達出個人的認知和見解。
其次,在學生“讀”的基礎上,教師不可能完全離場的,教師的作用還是主導性的。因為學生能力有限,不可能完整挖掘出作品的思想亮點和獨特價值,所以教師就要聯(lián)系學生的閱讀感受和經驗,在肯定他們藝術發(fā)現的基礎上,選擇有代表性的篇目進行有針對性的“解”。由于現當代文學作品與現代中國社會發(fā)展與歷史演進的過程息息相關,所以,教師講解時就要將作家作品放置在宏觀的歷史視野中,讓學生能夠設身處地地回到歷史現場,還原作家真實的生存處境和寫作背景,有意識地將文本分析與對歷史價值的認識,以及對現實意義的思考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最大程度地幫助學生消除時代隔膜,指導學生向縱深方向思考,促進他們關懷社會、關懷人生的意識和熱情。
尤其對于具有經典性意義的作家作品,我們在課上絕不照本宣科,而是帶領學生回溯歷史真實的文學景觀。比如對于魯迅這樣一個公認的文學啟蒙領袖,講授的意義首先是為了還原一個充滿矛盾痛苦靈魂的“思考者”形象——盡管魯迅是偉大的,但更有其平凡的一面;他熱愛人民,但對國民弱點又有著先驗式的驚人揭露;他是為了反抗社會的黑暗而寫作,但也是為了反抗自己內心的絕望而進行著韌性的戰(zhàn)斗……再如引導學生深入認識被稱為 “20世紀中國良心”的巴金先生——他青年時期滿懷“青春”的激越,抱著“苦人類之苦”的悲憫情懷詛咒社會罪惡,以小說“激流三部曲”作為沉痛控訴封建禮教倫理摧殘人性的宣言書;而老年垂暮之時又以正直坦率的姿態(tài),對自己“文革”時期的錯誤進行著無情剖示與真誠懺悔,這些偉大的作家們壯闊激蕩的人生軌跡本身,就為學生的人格完善提供了理想的標桿與典范。
因此,只有在教學中堅持貫穿這種“面向人生、以人為本”的意識,通過文學和文化氛圍的浸染與熏陶,才能將經典作品的文學意義與當今青年學生的生存需求結合起來,才能切實提高秘書學專業(yè)培養(yǎng)所必須的文學素養(yǎng)和文學審美能力,打通刻板的專業(yè)理論與當下社會人生的溝通渠道,激發(fā)學生一種擺脫人生困境的生存勇氣,并內化為他們健全的文化人格以及追求卓越的人生理想,從而發(fā)揮現當代文學課程“人文性”的直接效用和“應用性”的間接功能。
三、倡導課堂互動和課外能力拓展,培養(yǎng)實踐技能和創(chuàng)新能力
在當今互聯(lián)網信息碎片化、娛樂文化泛濫,文學快餐化的時代環(huán)境中,督促學生靜下心來閱讀文學作品并非易事,不過換一個角度看我們也應當發(fā)現:“90后”學生雖然專注力不足、閱讀量有限,但是他們大多思維活躍,具有較強的表現欲與創(chuàng)新性,且動手能力較強。因此,在應用型秘書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課程教學必然需要打破傳統(tǒng)的課堂灌輸模式,轉而注重實踐訓練,通過教師組織設計、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有效互動、課下能力拓展等模式,重點突出鑒賞、寫作、溝通、策劃等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
為實現上述目標,建立一種課內與課外的關聯(lián)是十分必要的。比如課堂上組織主題性的研討會,是實現師生互動、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最有效方式。結合秘書能力培養(yǎng)的目標和未來職業(yè)的特點,教師可以選取某部當代官場小說中一次職場危機,并結合其中秘書、領導的關系處理、人物形象分析等,討論“秘書”職業(yè)的身份定位、職業(yè)特點、為人處事方式等現實問題。討論前教師給學生提供資料搜集的范圍,以班級或小組為單位推薦一到兩名代表發(fā)言,并要求學生配以恰當的影音資料、圖片、和文字,利用直觀生動的 PPT課件進行展示和講解;之后由本班或本組同學補充,其他同學點評兼提問。這樣既能讓學生有針對性地查閱大量資料準備發(fā)言,還能有效避免網絡上機械的抄襲復制,有助于激發(fā)學生自主研究學習的興趣。
在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有一部分閱讀、寫作和組織策劃的實踐能力訓練必然需要遷移到課外,可以在課外開展類似“第二課堂”的多種活動方式以輔助課內教學。比如指導和鼓勵學生利用豐富的作品素材編演話?。ㄔ谖蚁到處煹闹笇鲁闪⒘恕疤焯煸拕∩纭保磕暧幸淮涡⌒凸荩?,還可以組織讀書社,定期舉行經典詩歌誦讀大賽,借助這一形式督促學生積累閱讀的數量和廣度。此外,鼓勵和指導學生自辦文學社團和文學刊物,學生自辦社團與刊物一直是20世紀以來大學校園文學的大本營,它直接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文學生產與傳播的平臺,為廣大愛好文學的師生提供創(chuàng)作與交流的園地??锷峡梢钥钦n后習作、美文鑒賞、登載征文比賽中的優(yōu)秀作品,也可以在申請的公共微博或者QQ群予以展示。這些實踐訓練是以興趣為導向,讓學生親身體驗到舞臺表演與藝術再創(chuàng)作的成就感。不僅如此,更讓學生有效地鍛煉了口語表達、文書寫作、合作協(xié)調、事務管理等職業(yè)技能,而且也使《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空間獲得了延展,應用型秘書人才的培養(yǎng)體系和教學目標也因此而變得更為豐滿和立體。
綜上《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教學實踐與課程探索的基本構想,筆者深深感到,人文學科在應用性能力訓練相對欠缺的情況下,以熔鑄宏博的人文精神為宗旨,同樣可以有所作為,還能提高學生對秘書學專業(yè)的認知度、認可度與忠實度,從而真正實踐著“教師為學而教、學生為學而行”的教學理念。
參考文獻:
[1]張志公.《張志公語文教育論集》[G].
[2]錢理群.《重心是文學教育》.《南方周末》2007年5月24日,第1215期.
[3] 溫儒敏.《關于現當代文學基礎教學改革的思考》[A].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概要[C].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17頁.
[4] 溫儒敏.《大學的文學教育與全球化背景下本土的人文教育》[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1月,第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