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洪國
G625.1
學困生往往是學習有困難,學習習慣不好,一大部分生活習慣也不好的學生。對學困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根據我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經驗,我覺得對學困生的工作要做到“一摒棄、兩推崇、三養(yǎng)成”。
“一摒棄”,我們要摒棄嚴帶學困生。
多年來,我們一般采用“抓兩頭帶中間”的教育模式,對待學困生,往往都是采用嚴帶的教育方式。課上時刻督促著,課下時刻監(jiān)管著。不注意聽講,有小動作,及時批評,糾正過來;不完成作業(yè),叫到辦公室,看著他寫完……這樣的堅持一段時間,學困生一般都會有進步,可是一旦教師放松要求,或者換老師,學困生馬上就會回到原來水平,甚至更差。教育能強制一時,但是無法強制一世。只靠老師一味的督促、強求,這樣的外因雖然會有短期效果,但是沒有自主學習的內因做基礎,不過是海市蜃樓的效果罷了。所以,我們要摒棄嚴帶學困生的教學方法,變監(jiān)督為引導,使學困生自己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自主學習。就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只有能夠激發(fā)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p>
“兩推崇”,一推崇賞識教育,二推崇因材施教。
一、推崇賞識教育。
學困生雖然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和不足,有很多時候他們表現得對什么都不在乎,似乎沒有什么能打動他們,影響他們。但就如著名教育者尹建莉老師說得那樣,每個孩子內心都是渴望被肯定,被贊揚的。恨鐵不成鋼的批評教育對他們只是一次次的打擊,只會讓他們心灰意冷,失去變好的信心。而賞識教育就會給學困生點亮一個燈塔,使他們在學海里航行有了目標。
我教過一個學生宇航,他本來是在縣里的學校念書,但是因為他的成績太差,還總惹禍,家長六年級就把他轉回了村小我們班。家長都已經放棄他學業(yè)了,只要他混完小學,再混完中學就讓他去當兵。在和我溝通的時候說,只要不惹禍,不打架就行,對成績沒要求。在接觸中,我發(fā)現他果然對學習沒興趣,上課睡覺,下課打鬧,作業(yè)不寫……對于他的種種行徑,我真是頭疼。可畢竟才十二、三歲的孩子,真這樣放棄,我不忍心。通過觀察我發(fā)現他體育特別好,還有組織能力。于是在一個月后的班級改選時,我力推宇航成為了班級的體委。當他真的當選時,他愣住了,問:“老師真的讓我當體委?”我說:“當然了,你籃球、足球在咱們班,咱們學校都是玩得最好的,你體育特長非常好,我相信你能勝任體委!”他當時沒有說什么,可是后來在日記中,他對我說,他從小到大第一次當班干部,第一次被老師肯定,第一次覺得學校也是讓人向往的地方。從那以后,他對我不在排斥,樂于接受我的引導,漸漸地上課不睡覺了,作業(yè)也能完成了。在運動會前期,他還主動陪參加男子1500米賽跑的同學練習。那學期期末考試,他語數從十幾分變成了及格,英語也有了很大提高。
二、推崇因材施教。
優(yōu)生總是相似的,而學困生各有各的原因。教育學家陶行知說,“培養(yǎng)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qū)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yǎng)教育,這叫“因材施教”。 對待學困生,我們不能一刀切,要深入去了解他們變成學困生的原因。比如,我們班的小麗是因為啟蒙教育時,她性格內向不善于展示、表達,所以總是被老師否定,她失去了信心,認為自己就是一個笨孩子,很多東西都可能學不會的。我們班的小東是因為他是單親家庭,父母離婚了,他被判給了爸爸,但是爸爸又組成了新家庭,他就和奶奶過日子。奶奶年歲大了,照顧不周全,他就養(yǎng)成了懶散、貪玩的不良習慣。……對待不同孩子要用不同的方法,對于小麗,我們要多鼓勵,多贊揚,使她重拾自信心;對待小東,我們要在生活上關愛他一點,溫和地督促他一下,幫他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這樣因材施教,才會使學困生的工作有起色,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養(yǎng)成”,一要養(yǎng)成良好有效的時間觀念,二要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學習態(tài)度,三要養(yǎng)成堅持不懈的閱讀習慣。
三、養(yǎng)成良好有效的時間觀念。
時間是非常寶貴的資源,魯迅先生說過,“浪費別人的時間,等于圖財害命”。但小孩子,尤其是學困生對于時間很難有概念,我們教師要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有效的時間觀念。比如,我們可以通過班會等形式讓學生了解怎么樣一天的時間安排會更健康,更有效果。然后,我們引導學生來說說有的人為什么上課會無精打采,為什么寫不完作業(yè)呢……最后我們通過課下一對一談話的形式,幫助學困生制定自己的一天時間表,啟發(fā)他們怎么運用時間會更有效果。其實培養(yǎng)學困生良好有效的時間觀念時,就是在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四、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學習態(tài)度。
我們在課堂上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老師講解完一個新知后,問大家學會了嗎?學生異口同聲回答學會了,可是一做練習,還是有一些人不會,而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學困生。為了更有效的運用彼此的時間,我和學困生約定要有實事求是的學習態(tài)度,他們新課沒聽懂,沒聽明白就及時告訴我,我一不會批評他們,二不會影響他們課間玩耍。有了這樣的保證,學困生一般都會遵守約定,遇到不懂,不會的就及時反饋給我,而我會通過單獨輔導,小老師相助……等形式解決問題。有了這樣的互動,學困生的難題就會越來越少,他們的成績都有明顯提高。
五、養(yǎng)成堅持不懈的閱讀習慣。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的閱讀。閱讀能交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fā)智力的刺激……學生思考的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而你當教師的人,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遍喿x是學困生工作的一把金鑰匙,培養(yǎng)他們閱讀習慣非常重要。我一般先在午間選一本適合孩子并且有趣的書看,然后講給孩子們聽,等聽到高潮部分,我就借故停下來建議他們自己看。然后,誰看完了,樂意分享,誰午間就給大家讀剩下的部分,一天讀不完就兩天、三天讀下去。讀完這部書,讓學生互相推薦自己覺得有趣的書,鼓勵大家去讀書。我積極鼓勵學困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書去讀,并提供一些便利條件,比如優(yōu)先提供一些他們想看,但是沒有書。最后,每星期一午間變成了讀書交流會,我鼓勵每個人都說說自己讀的故事,或者從書中的收獲。這樣堅持一段時間,班級就會形成讀書的氛圍,而我要做的就是堅持不懈地引導學困生感受閱讀的樂趣,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
總之,對學困生的工作任重而道遠,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索、去努力。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天使,我們的學困生就是知識天空中的折翼天使,他們飛不高,也飛不快。我們教師就是要幫助學困生醫(yī)好自己的翅膀,使他們在知識天空中展翅高飛,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參考文獻:
[1]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修訂版 全一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