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清
【摘 要】 語文是一門極富有魅力的學科。它與其他學科聯(lián)系緊密,可以說是百科之母。在語文教學的時候,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感受到這種魅力。在學習中不但獲得語文能力,還可以提高個人綜合素養(yǎng)。因此,語文教學,也是教師智慧、激情和技巧融合展現出的藝術。而借助當代信息技術,更好地表達了教師的思想、情感甚至創(chuàng)意。應用信息技術輔助語文教學是一種高效率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它讓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新鮮、愉悅、渴求上進的心理狀態(tài),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yǎng)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著手從以下幾個方面通過作者本人在教學實踐中使用信息技術而對語文教學產生的積極作用進行探討:
【關鍵詞】 信息技術;學習效率;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089(2016)36-0-01
隨著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的逐步深入,在教育教學方面,計算機輔助教學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關注。日漸成為老師教學研究的最得力的助手。信息技術手段對語文教師來說,就象是擁有了開啟一座包羅萬象圖書館的金鑰匙。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具體的實踐中,對于信息技術在教學方面的積極作用,身有感觸:老師能夠更好地展示所想要展示的信息,學生也能夠很快接受信息、反饋信息。知識的接受與領悟變得更容易、更有趣,這就是信息技術對初中語文教學的積極影響。
具體分析,信息技術在以下多個方面對語文教學作用明顯:
一、信息技術的使用,拓寬了教師的視野,為備課提供了巨量素材
在信息技術出現以前,語文教師備課,只能借助有限的一兩本教參,結合自己的理解思考,完成教學的備課。而教師的知識與知識面總是有限的,在備課時,無論考慮多周密,總有破綻。而且,整個教學過程,只能通過教書用語言描述,加上黑板板書、模型等手段來實現,不可避免地顯現出巨大的局限性。
使用信息技術之后,在互聯(lián)網絡上,語文教師可以廣泛借鑒他人的教學經驗,吸納他人的教學課件,無疑使老師們站在了巨人肩膀之上,更能夠遠望,理解更深,考慮更周密。
就以我自己為例,在現信息技術未投入學校教育時期,整天抱著本教參,超超改改,偶爾借到別的老師的教案參考書,如獲至寶。而今,需要好的教案作為教學參考,只需點開百度搜索相應信息,真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信息供以選擇。
所以,信息技術的全面普及使用,使語文教師獲益匪淺。
二、信息技術的使用,豐富了學生的感官,提高了知識接受效率
人類接受信息,圖像勝過文字。根據美國哈佛商學院有關研究人員的分析資料表明,人的大腦每天通過五種感官接受外部信息的比例分別為:味覺1%,觸覺1.5%,嗅覺3.5%,聽覺11%,以及視覺83%。這一研究結果對語文教學的意義是:如果我們使用傳統(tǒng)的“粉筆加講述”方法,大部分信息只能通過聽的渠道獲得。要獲得對知識內容的全面了解,這五種感官必須協(xié)同活動才能完成。而且從信息傳輸理論上看,每種信息傳輸通道(與人類感官相對應)傳遞信息的效率不同,疲勞的程度也不同。所以需要在教學中適當地變換信息傳輸通道,盡可能地使學生的不同感官,才能有效地、全面地向學生傳遞教學信息。
信息技術帶來的視覺教學媒體的變化。在語文教學用信息技術提供所需的實物、圖表、板畫、投影、幻燈及錄像等。使學生用信息渠道在各感官中效率最高的視覺進行知識的接受,大大提高了知識接受效率,并且視覺媒體的變化能引起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新鮮感和興趣。現在的語文教中,錄音和錄像資料等視、聽覺媒體與教師的講解、提問交替使用,成為完成教學任務的主流方式。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現代信息技術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而具備了趣味性的特點,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效率有著極高的價值。利用信息技術的動畫、圖像、解說、文字、音樂等多種信息,能使學生通過電腦手段,觀其境、聞其聲、觸景生情,充分調動了積極性、主動性,能更好、更快、更準、更深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我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幾乎每篇課文都要用上教學課件,力求給學生的信息更新鮮、更有思考的趣味。雖然增加了不少教學負擔,但看到學生們在課堂上的積極響應,積極地投入到教學中,知識掌握速度大大提高。我覺得雖然制作這些課件花費很多精力,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值得的。
例如,在教《化石吟》這一課時,為了吸引學生的興趣,少不了需要給學生展示大量的奇妙而罕見的化石??梢赃@樣說,每個學校的生物實驗室里都有一些化石,可惜數量少,而且很普通。在沒有多媒體的時代,教師只能勉為其難了。如今,我稍加用心,就可以在網絡上收集到無數精美的有關化石的圖片。在課堂上,講解配合收集的資料,不時贏得學生的驚嘆,使一堂課不僅有知識的收獲,還有視覺的刺激與思想的沖擊,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注意力非常集中,主動性也很強,學習效率非常高。
三、信息技術的使用,使文章更有展現力,更有意境
語文教學中有許多篇目,教學目的之一就是需要讓學生體會到語言文字中的意境。要想很好地達到這個教學目的,僅僅依靠老師的語言描述,難免蒼白無力。在信息技術大量運用的時代,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有助于他們獲得體驗、獲得感動的情境,幫助學生真切地浸入文章,接受文章的熏陶。
例如:在講授朱自清的《春》時,鑒于學生平時疏于觀察,對春的印象比較膚淺,借助信息技術,我設計了這樣一組畫面:優(yōu)美的江南春雨之景。讓學生結合圖片去課文中最能體現這個意境的句子,讓孩子體會優(yōu)美的畫面,品味富含情意的文句。兩相結合,學生一下子便進入情境之中來切身的感悟春之韻美!學生們深受感染,仿佛自身也融入到春雨中去了似的。
由此可見,教師必須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提供的網絡資源優(yōu)勢,為學生創(chuàng)造情境,激發(fā)情感,啟迪思想。通過文字與圖像結合,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課文的感情,或者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達到幫助學生領悟文章意境的目的。
四、信息技術的其他作用
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廣泛使用,還可以減少教師用粉筆書寫的一系列問題:彌漫的粉筆灰、頗費時間的板書、黑板不夠展示。這些看似小問題,日積月累后的弊端不可忽視。
在語文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還能夠幫助學生理清思路,直觀地了解一些用語言、板書無法表述清楚的知識結構。此外,信息技術還可以幫助師生隨時回顧講過的知識,這一點是傳統(tǒng)的黑板書寫展示所不可能擁有的優(yōu)勢。
實踐證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靈活地運用多媒體,有效的為教學服務,不僅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理解能力、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審美能力,全面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