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大鳳 覃麗芳
委托代理視角下非營利組織第三方問責的困境與出路
■ 葉大鳳 覃麗芳
第三方問責較其他問責方式在獨立性、專業(yè)性和問責信息廣泛性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解決非營利組織的逆向選擇、道德風險等問題需要引進第三方問責的方式。非營利組織第三方問責面臨著社會評估公益基金匱乏、信息來源渠道窄、問責主體法律地位不明確、問責機構建設不完善、問責能力弱等方面的困境。為此,應通過政府引導和支持、扶持第三方問責主體在我國的發(fā)展、解決第三方問責機構弱小、法律不健全等問題;通過拓展問責信息的來源,解決因問責信息來源匱乏而導致的問責結果不準確的問題;通過完善第三方評估機構的建設,提高第三方問責的能力。
委托代理;非營利組織;第三方問責
非營利組織發(fā)展的過程中產生了不同類型的組織,涉及教育、環(huán)境、扶貧、慈善等領域。隨著這些組織的發(fā)展壯大,能力不斷提升,非營利組織逐漸成為政府轉變職能的重要載體,有效彌補了政府在社會管理中的薄弱點或難以顧及的地方。但非營利組織也并非萬能,非營利組織分別與政府和利益相關者之間存在一種委托代理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下,容易引發(fā)一些問題。隨著非營利組織的丑聞不斷被曝光,顛覆了人們對非營利組織公益性的認知,因此人們在質疑中也開始反思如何對它們進行有效問責。
近年來非營利組織的問責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非營利組織問責是指非營利組織就其組織行為及其行為結果的責任歸屬,通過公開的方式向問責主體進行說明、解釋和辯護,并據(jù)此接受獎懲[1]。通過梳理文獻可以發(fā)現(xiàn),關于非營利組織問責,學者們主要從三個維度來分析。一是從主體的維度,強調了非營利組織問責主體的多樣性。傅金鵬(2016)強調,由于受地位、身份等不同因素的影響,政府、志愿者、義工等,不同主體的問責可能會呈現(xiàn)目的多樣化的特點[2]。同時他也指出根據(jù)非營利組織的相對位勢,可以將問責主體分為向上問責主體(如規(guī)制者、資助者等)、向下問責主體(如志愿者、受益人等)和橫向問責主體(如同行或獨立第三方)[3]。劉?。?008)通過對美國非營利組織“拯救兒童”的丑聞研究得出,規(guī)范非營利組織行為必須引進媒體和公眾等主體的監(jiān)督[4]。李水金、候靜(2009)強調構建非營利組織的多元主體問責,即涵蓋政府、捐贈者、受助者、媒體、公眾、第三方評估等利益相關者的問責[5]。二是從問責類別的維度,從不同角度探討了非營利組織問責包含的類別。陳志廣(2012)從問責方偏好與組織使命的吻合程度和問責方對負責方的強制程度,將非營利組織的問責分為自我問責、層級問責、社會問責、法令問責[6]。蔡瑞林等人(2015)從時間和強度兩個維度將非營利組織的問責分為功能問責、使命問責、商業(yè)問責和戰(zhàn)略問責等四種[7]。龍寧麗(2013)根據(jù)問責側重點的不同分為政治問責、法律問責、管理問責和倫理問責[8]。三是從問責的價值維度,強調精神、文化等非制度性價值對非營利組織問責的重要性。郜紹輝(2009)指出非營利組織問責的有效運作必須依賴對公共精神和責任的培養(yǎng)[9]。向加吾(2012)認為非營利組織的文化是一種組織管理的軟能力,能夠有效推動組織問責的使命,增強凝聚力,因此,不能忽視組織文化在非營利組織問責中的作用[10]。
實施對非營利組織的問責逐漸成為學界關注的重點,但不論是從問責的主體、類別還是對問責價值的研究,都鮮少提到第三方問責,第三方問責在非營利組織的問責中處于被忽視的地位。實際上,在非營利組織問責的主體中,相對政府問責,第三方問責獨立性更強;相比捐贈者、社會大眾等利益相關者問責,第三方問責更具專業(yè)性??梢?,第三方在實施對非營利組織問責中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因此解決非營利組織問責失效的問題必須將第三方問責方式納入其中。
委托代理即一方給予另一方在一定范圍內享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委托另一方以委托人的名義代辦相關事項,委托人要為此付出一定的委托成本,最終目的是維護并實現(xiàn)委托人的利益最優(yōu)化。在委托代理過程中存在著一種非均衡的狀態(tài):一方面是雙方信息不對等,即代理人往往擁有某一領域的信息資源優(yōu)勢,并且他能從這種優(yōu)勢中占據(jù)有利地位;另一方面是利益的差異,即代理人更多關注的是實現(xiàn)自身的利益,如報酬、職位、地位等,將委托人的利益放在次要位置[11]。這種非均衡狀態(tài)容易導致委托人的利益受損,因此委托人一方面需要鼓勵代理人為自己帶來更多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要監(jiān)督防范代理人所帶來的額外的損失,并為此付出監(jiān)督的成本。
非營利組織分別與政府和利益相關者構成了特殊的委托代理關系。首先,非營利組織與政府間的委托代理關系。非營利組織由于規(guī)模的壯大、能力的提升和社會影響力范圍的擴大,其在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提供中具備一定的能力和優(yōu)勢。政府通過招標、競標的方式,讓符合條件的非營利組織有機會承擔政府的部分社會職能,讓其成為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物品的代理人。其次,非營利組織與利益相關者(這里的利益相關者主要是指出資者和受益人)間的委托代理關系。一是與出資人的關系,出資者將財物所有權轉移至非營利組織,讓其代為管理和分配。二是與受益人的關系,非營利組織利用捐贈者給予的受托權將財物通過合理分配送到受贈對象手中。捐贈者的受托權與受贈者的獲益權通過非營利組織的代理作用,形成了一種特殊的代理關系[12]。
近年來,一些慈善丑聞事件表明,很多非營利組織作為政府和利益相關者的代理人,存在違規(guī)、違法現(xiàn)象,如果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機制,容易引發(fā)腐敗問題,因此,這些組織能否就其行為的合理性向社會公眾交代就顯得尤為重要,此時需要對其進行監(jiān)督和評估,以便對其進行問責。
青海“格?;ń逃戎鷷雹賲⒁姟兜?41 期:青海格?;ń逃戎鷷?,載人民網(wǎng),http://society.people.com.cn/GB/8217/241699/370156/。(以下簡稱“格桑花”)是一家以針對西部貧困地區(qū)的孩子為資助對象的網(wǎng)絡慈善組織,“格桑花”從2005年成立后不斷發(fā)展壯大。到2010年底,“格桑花”發(fā)放的學生助學金額已經(jīng)超過1100萬元,短短的五年時間內“格?;ā北惬@得了巨大的成功,“格桑花”的事跡還多次被中央和地區(qū)媒體報道。但在2011年,因組織的合法身份、內部業(yè)務交易和財務數(shù)據(jù)等問題備受志愿者、義工、捐贈者等人的質疑,“格?;ā北l(fā)了一場嚴峻的信用危機。最終“格?;ā闭垖I(yè)、獨立的第三方機構瑞森德公司,南都公益基金提供評估資金支持,對“格?;ā钡慕M織運轉以及內部管理的合規(guī)性等問題行進評估,實現(xiàn)了對“格?;ā钡谌絾栘?,化解了這場危機。
委托代理關系中,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容易引發(fā)“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問題。所謂非營利組織的“逆向選擇”是指非營利組織故意隱瞞真實情況,有意利用虛假信息掩蓋實際情況的方式來獲取本不應該享受的利益[13]。例如,不合法的組織頂著非營利組織的名號,借用其非利益分配性質,騙取捐贈者的捐贈資金和國家的優(yōu)惠性政策。非營利組織的“道德風險”指非營利組織在追求利益的過程存在違背道德而做出損害委托人的利益的風險,表現(xiàn)為非營利組織比委托人掌握更有利的信息資源,并利用這種信息優(yōu)勢追求私利,罔顧委托人利益的行為。
1.問責非營利組織——“逆向選擇”
“逆向選擇”問題發(fā)生在代理關系產生之前,因而對非營利組織的“逆向選擇”問責,注重在捐贈前或者是委托權交付之前,對非營利組織的合法性、合規(guī)性的評估。因此,能否通過客觀、全面的評估方式,對非營利組織的性質進行評估,繼而實施問責顯得尤為重要。相比其他方式,非營利組織的第三方問責方式,具有以下幾種優(yōu)勢:
(1)問責主體獨立性優(yōu)勢。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第三方機構與政府沒有依附性關系,問責過程具有獨立性。二是第三方機構與非營利組織不存在利益上的往來,其問責立場獨立而客觀。瑞森德管理顧問有限公司以第三方立場和職責對“格桑花”進行評估,資金支持方由南都公益基金提供全額的資金支持。因此,“格?;ā辈徽撌菑脑u估的主體還是從評估的資金,都獨立于評估對象,確保了問責的客觀性。第三方問責主體獨立性優(yōu)勢,使問責過程跳脫了與政府和評估對象的利益關系,可以直指非營利組織的利益網(wǎng)絡,對其性質做出客觀的判斷。
(2)問責信息廣泛性優(yōu)勢。第三方問責機構可獲取與非營利組織相關人員提供的信息,以及非營利組織外部公開和內部不公開的信息。例如,瑞森德公司在評估信息獲取來源主要有以下三條途徑:一是通過訪談獲取信息,訪談對象包括“格?;ā钡睦硎?、志愿者、捐贈人、助學聯(lián)系人以及公益界專家等20多人,通過面對面訪談,拿到第一手資料;二是網(wǎng)絡公開的信息,主要包括“格?;ā本W(wǎng)站自主公開的信息,也包括論壇的帖子和公告;三是內部信息,包括“格桑花”與其他主體簽訂的交易合同、內部的管理文件、內部員工往來的工作郵件等。第三方機構可以憑借掌握的信息優(yōu)勢,扭轉委托人和代理人信息不對稱的局面,提高問責結果的準確性和全面性。
因此,第三方問責通過第三方評估的方式,憑借問責主體的獨立性和問責信息廣泛性優(yōu)勢,客觀、全面地檢測非營利組織的合法性與合規(guī)性,實施第三方問責,有效防范非營利組織的“逆向選擇”問題。
2.問責非營利組織——“道德風險”
如果說不同主體間存在各種利益博弈,那么道德問題則是這條利益關系鏈條的變量之一,因而不得不防范因個人道德問題所引發(fā)的組織腐敗問題。對非營利組織的后續(xù)運行過程實施問責,需要專業(yè)評估來作為問責的保障。第三方評估在評估的方法、指標、人才、流程上都較其他主體的評估方式顯現(xiàn)出獨特的優(yōu)勢。
第一,專業(yè)化的評估方法。它可以彌補政府評估方法普適性的缺點,也可以克服社會大眾、利益相關者業(yè)余性的缺陷,采用專業(yè)化的評估,全面對非營利組織的管理和公益性、合法性等方面進行專業(yè)化的評價。一方面,瑞森德公司在對“格?;ā边M行評估時,除了參考《社會組織評估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評估框架參考民間公益行業(yè)指引或準則,如《中國公益性非營利組織的自律準則》,評估框架還參考了其他法規(guī)及文獻,例如《中華人民公共國合同法》《國際會計準則第24號——關聯(lián)方披露》《關于企業(yè)登記管理若干問題的執(zhí)行意見》等。另一方面,瑞森德公司對“格?;ā边M行評估時,采用合同審理、文獻梳理、利益相關者的訪談、召開研討會等評估方法,以專業(yè)化的評估方式,有效保障評估結論的準確性。此外,第三方評估機構擁有高素質的人才,這些人才所具備的專業(yè)技能為第三方評估做保障,這也是區(qū)別于其他評估方式的一種優(yōu)勢。例如,第三方機構瑞森德公司是一家從事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及公益事業(yè)咨詢的專業(yè)機構,擁有與之評估領域相關的專業(yè)性人才做支撐,根據(jù)評估對象的特點,靈活組建評估專業(yè)小組。
第二,制定適切的指標體系。第三方機構可以根據(jù)評估對象的類別和性質,有針對性地制定評估指標體系,因此,最后得出的評估結論更準確,也就更利于實施問責。瑞森德公司結合了“格?;ā钡木唧w特點,制定出三級評估指標。一級指標涵蓋組織身份、信息披露、重大行政管理支出、志愿者管理、組織治理、組織運營、項目管理七項內容,二級指標根據(jù)一級指標進行細化,如將一級指標“組織身份”細化成基本條件、非營利性、會員身份三個指標,三級指標如將二級指標“會員身份”細化分成三部分:一是會員是否代表廣泛性;二是會員入退會程序是否明確;三是會員的身份、權利和義務是否清楚。三級指標層層細化,進一步問責“格?;ā焙弦?guī)性與合法性。
第三,擁有透明、系統(tǒng)的評估流程。評估流程透明,其他主體可以共同監(jiān)督,能夠避免暗箱操作,增加評估結論的可靠性。在對“格桑花”進行評估之前,瑞森德公司明確了評估的內容、時間、范圍,采用的評估指標和依據(jù),具體使用的評估方法,使評估流程透明、系統(tǒng),帶有明確的目的性和針對性,避免了評估流于形式。
通過第三方機構的評估,有效地對“格桑花”在公共資源的流向、內部業(yè)務交易和財務數(shù)據(jù)的真實性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剖析,深刻揭露了“格?;ā眱炔渴欠翊嬖谟腥艘驗閭€人私利私吞或挪用資金的現(xiàn)象,針對存在的問題對社會進行公開和反饋,并提出相應的完善建議,有效實現(xiàn)了第三方問責。可見,第三方問責憑借其專業(yè)的評估人才和方法、適切的指標體系、透明系統(tǒng)的評估流程,可對非營利組織進行深入剖析,準確地判斷這些組織是否存在“道德風險”的問題。
我國第三方問責主體的第三方評估資金保障機制,根據(jù)《民政部關于探索建立社會組織第三方評估機制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要求,主要采取四種方式:一是爭取財政部門的支持;二是將第三方評估經(jīng)費納入社會組織管理工作經(jīng)費;三是有條件的地方也可以將社會組織評估納入政府購買服務目錄;四是倡導社會力量對評估工作予以捐助。由《意見》可以看出,我國第三方評估經(jīng)費主要還是依靠政府支持。但是根據(jù)發(fā)達國家第三方評估發(fā)展的經(jīng)驗,國外第三方評估的資金供給一般避開政府和評估對象,其資金主要來源于公益基金、公眾捐贈和出售評估信息所獲資金等。該做法的主要原因:一是依靠政府資金供給的第三方評估,容易受政府的影響,無法保證第三方評估的獨立性;二是接受被評估對象資金的支持,無法排除第三方評估與被評估對象存在利益輸送的可能性,評估結論容易引發(fā)公眾的質疑。
目前,我國第三方評估資金還沒辦法實現(xiàn)以社會捐贈為主要來源,也尚未建立針對性的第三方評估公益基金。但需警惕的是,如第三方評估長期主要依賴政府資金的扶持可能會面臨進退兩難的局面:一方面如果不依靠政府資金支持,難以實現(xiàn)獨自運作;另一方面過度依賴政府資金的扶持,評估過程容易受到政府的影響,無法真正呈現(xiàn)獨立。
問責結果的準確性,依賴信息的掌握程度,第三方問責獲取問責信息的難點在于:一是有些非營利組織自主公開的信息過于簡單,將重要的信息隱藏在描述性的句子里,找不出太多有價值的信息;二是很多非營利組織不重視信息披露機制的建設,即使政府要求必須公開相關信息,但現(xiàn)實中許多組織仍然存在信息披露不完善、不全面、不及時等問題。此外,一方面,公開信息也需要成本,如人力成本和技術成本,因此很多非營利組織不主動公開信息,導致問責信息的獲取來源匱乏。另一方面,難以拿到內部有價值的信息。如果非營利組織不是自愿評估,而是被迫評估,容易遭到組織內部的抵制,不愿給出真實有效的內部信息。
目前,我國還沒有一個專門供所有非營利組織用來公開信息的專屬公共平臺,非營利組織自有網(wǎng)站公開的信息也都是傾向單向公開,雖然有些也設有意見箱供用戶提意見,但是欠缺公眾與非營利組織以及公眾之間線上直接交流的專屬板塊。因此,信息來源匱乏,這是限制第三方問責的障礙之一。
對于非營利組織的問責,政府希望能夠協(xié)同社會大眾、媒體和第三方機構等多主體共同監(jiān)督,實現(xiàn)多主體問責。為完善對非營利組織的監(jiān)管體系,2015年5月13日,民政部發(fā)布了《民政部關于探索建立社會組織第三方評估機制的指導意見》,這標志著第三方評估機制在我國逐漸受到重視和支持并逐步得到規(guī)范,為非營利組織的監(jiān)督和評估提供了新路徑,也為第三方參與問責提供了條件。
目前還沒有相關法律來明確第三方問責主體的合法地位,其參與問責的形式、范圍,需要承擔的權利和義務等,尚不明確。此外,政府也存在監(jiān)管缺位、越位,評估結果作用低下,反饋能力不足等問題。顯然,僅僅依靠政府問責遠遠不夠,第三方問責的方式優(yōu)勢明顯,但是法律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第三方問責的優(yōu)勢尚未能充分表現(xiàn)出來。
由于第三方問責標準的科學性有待提高,問責方法的選擇及其專業(yè)性也同樣需要進一步豐富和提升。問責主體的規(guī)模較小等相關因素的存在,導致第三方問責能力整體表現(xiàn)較弱。
第一,第三方問責的指標體系的科學性有待提高。指標體系是衡量的標準,制定出符合問責對象的相關指標體系,才能實現(xiàn)有效問責。第三方機構問責的指標體系設定應與非營利組織發(fā)展的現(xiàn)狀相切合,避免與現(xiàn)有的政策法規(guī)中的相關規(guī)定沖突,標準制定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對非營利組織問題的尋找,不利于進一步問責,因此在設置指標體系的科學性上也需進一步提高。
第二,問責方法有待進一步革新,其專業(yè)性也有待提升。由于我國引用第三方問責方式的時間較短,第三方問責的發(fā)展還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第三方問責的方法也主要學習國外的經(jīng)驗,但國外的方法并非完全契合我國的實際需要,因此在選擇契合我國非營利組織第三方問責方法,問責方法的專業(yè)性和自我革新能力方面需進一步提高。
第三,第三方問責機構規(guī)模小,數(shù)量少,評估、監(jiān)督、反饋能力弱。我國第三方問責機構的發(fā)展,由于資金的欠缺,抑制了這些機構發(fā)展的速度。雖然現(xiàn)在政府也意識到第三方在問責非營利組織的重要性,但是在這之前,第三方問責機構長期缺乏政府的扶持,因此,這些機構發(fā)展規(guī)模小,數(shù)量也少,而且評估能力弱、監(jiān)督力量小,反饋能力差。
一是對國外優(yōu)秀經(jīng)驗與本土化吸收進行引導。引入優(yōu)秀的第三方問責經(jīng)驗,如問責標準的設置、方法的選擇、獎懲機制和問責結果的使用等相關經(jīng)驗,并結合我國的特點,探索適合我國的第三方問責路徑。二是對現(xiàn)有的公信力較好,專業(yè)能力較強的社會組織、行業(yè)協(xié)會、市場中介機構等進行引導,引導該類機構發(fā)展成為獨立的第三方問責機構。之所以采用這種方式,是因為:一方面培育新的第三方問責機構耗時長、成本高、見效慢;另一方面,本身專業(yè)能力強、公信力好的機構基礎條件好,問責能力強,但是這些機構可能本身缺乏這種意識,所以需要加以引導。
相關部門應盡快出臺關于第三方問責的相關法律,通過法律確立第三方問責的主體地位和法律性質,明確第三方評估問責參與的方式、范圍,應承擔的義務、責任和問責結果的使用等。
第三方問責取得的成效,與其掌握的信息量的多少及其真實情況密切相關。第三方問責機構掌握的信息量越大、越真實,其評估的結果越準確,就越能進行針對性的監(jiān)督和反饋,實現(xiàn)全面問責。因此,需要通過一些途徑,拓展問責信息的來源。
首先,針對非營利組織信息披露情況,制定相應的懲罰機制。針對非營利組織的信息披露,國家也出臺了相應法律和文件來規(guī)范管理。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第八章針對慈善組織信息公開做出了一系列的規(guī)定,強調信息公開要真實、完整、及時,但是這些法律規(guī)范文件中沒有針對非營利組織信息公開不及時、不完整、不真實做出相應的約束懲罰措施,這就給很多非營利組織可乘之機。因此,如果能針對那些不建立健全信息公開機制,不自覺公開相關信息的非營利組織加以約束性措施,建立相應的懲罰機制來激勵非營利組織自覺公開信息,有利于進一步豐富第三方問責信息的來源和提高信息獲取的真實性。
其次,建設并完善非營利組織信息公開平臺。建立非營利組織集中公共平臺公開信息,一方面可以通過法律硬性規(guī)定,要求非營利組織都在該平臺披露相關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激勵的方式,引導這些組織自覺在該平臺公開信息,如為一些在該平臺信息公開程度高,管理運作能力好,公信力高,綜合能力強的機構提供相應的獎勵等。
提高非營利組織第三方問責的能力,前提是保持問責主體獨立性,因為客觀中立的立場才能得出具有說服力的評估結論,才能依據(jù)準確的評估結論實施可靠問責。保持第三方機構獨立性的關鍵是要實現(xiàn)發(fā)展資金來源獨立性,因此,第三方問責機構要拓寬資金的來源渠道,可以借鑒國外的做法,即針對某些非營利組織進行評估,將具有價值的評估結果供社會其他主體或者政府有償使用,同時,建立第三方評估公益基金,拓寬資金來源。
完善第三方問責機構的建設,主要包括完善人才引進和培養(yǎng)制度,問責指標體系建設,標準化問責流程制度和加強評估結果引用制度的建設。人才引進和培養(yǎng)制度,可以為機構后續(xù)的發(fā)展提供人力基礎,問責的專業(yè)性也需要專業(yè)性人才的支撐。應該設置綜合的問責指標體系,根據(jù)該機構的專業(yè)領域設置的指標體系要涉及多種屬性和狀態(tài)。問責流程制度標準化,防范問責過程隨意性。第三方問責機構在評估過程中應該堅持公平和效率并重,績效評估和戰(zhàn)略評估并舉。最后,要提高問責結果使用的價值。問責結果應向政府和社會公開,提升問責結果的價值。
第三方問責機構應有與時俱進的意識,注重問責理念和方法的革新,既要保證問責水平高質量平穩(wěn)提升,又要不斷優(yōu)化指標、方法、問責體系,逐步完善和提高問責水平。一方面要學習國外第三方機構在評估、監(jiān)督和反饋方面的先進做法;另一方面也要結合我國非營利組織發(fā)展的實際,向國內優(yōu)秀的第三方機構看齊,不斷從實踐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不斷革新問責理念和方法。
[1]于常有.非營利組織問責:概念、體系及其限度[J].中國行政管理,2011(4):45-49.
[2]傅金鵬.社會組織承接政府服務的問責機制:一個分析框架[J].學術論壇,2016(6):122-125.
[3]傅金鵬.社會組織提供公共服務的問責工具分析──以地方公益創(chuàng)投為例[J].中國行政管理,2013(10):36-41.
[4]劉俊.完善我國非營利組織的問責機制[J].湖北社會科學,2008(5):42-44.
[5]李水金,侯靜.中國非營利組織問責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9(6):49-53.
[6]陳志廣.非營利組織問責類型:一個成本導向的解釋[J].中國行政管理,2012(7):104-109.
[7]蔡瑞林,陳萬明,陸玉梅.基于社會責任的非營利組織問責研究[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5(3):18-22.
[8]龍寧麗.非政府組織治理中的問責研究[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13(4):19-26.
[9]郜紹輝.公共精神:非政府組織問責的價值維度[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9(6):78-81.
[10]向加吾.非營利組織問責:邏輯意蘊、困境解析與途徑探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2(9):35-38.
[11]任勇,李曉光.委托代理理論:模型、對策及評析[J].經(jīng)濟問題,2007(7):13-15.
[12]謝靜.我國慈善組織的社會問責機制探析[J].學會,2012(1):14-16.
[13]龐永紅.委托代理理論的倫理考量[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47-51.
[責任編輯:丁浩芮]
Abstract:Compared with other ways of accountability,third-party accountability has some unique advantages in some aspects like independence,professional and universality of accountability information.To solve adverse selection and moral risks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the third-party accountability needs to be introduced.The third party accountability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 is facing such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charitable fund for social assessment,narrow channelofinformation source,ambiguous legalstatus ofaccountability subjectand weak accountability.To this end,problems of weak third party accountability institution and imperfect law should be solved through government guidance,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ird party accountability subject in our country.The extension of accountability information resources helps to deal with inaccurate accountability results due to lack of accountability information.Besides,through the perfection of third-party's assessment agencies,the ability of third-party must be improved.
Key words:Principal Agent;Non- profit Organization;Third Party Accountability
The Dilemma and Way-out of the Third Party Accountability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Principal Agent
Ye Dafeng Qin Lifang
C931.2
A
1673-8616(2017)05-0104-09
2017-03-24
葉大鳳,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廣西南寧,530004);覃麗芳,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廣西南寧,53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