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師范大學 陳 輝
2014年,印度中等教育中央委員會(CENTRAL BOARD OF SECONDARY EDUCATION) 頒布了《2014-2015高中課標》(Senior School Curriculum 2014-15)。其中,該高中課標的“11-12年級歷史課程標準”部分,對印度高中歷史課程設置作了具體規(guī)定。①印度《2014-2015高中課標》中“11-12年級歷史課程標準”部分,由北京市第四中學唐艷老師翻譯。拙文所引未注明出處者,皆引自該標準,特此致謝。原文參見:https://librarykvpattom.wordpress.com/2013/08/01/cbse-secondary-senior-schoolcurriculum-2015/本文以此為據(jù),擬就印度高中歷史課程設置的特點及其對我國的啟示進行簡要論述。
目前,印度實行“10+2+3”的學制,即小學5年、初中3年、高中2年、大學預科2年以及本科3年。②汪霞主編:《國外中小學課程演進》,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878頁。按照該學制,印度高中歷史課程主要在11年級(高一年級)和12年級(高二年級)設置。其中,11年級開設世界史課程,12年級開設印度史課程。世界史課程內容由4個主題組成,即:(1)早期社會;(2)帝國;(3)傳統(tǒng)的改變;(4)現(xiàn)代化道路。印度史課程內容由15個主題組成,即:(1)最早的城市故事:哈拉帕考古;(2)政治和經(jīng)濟史:銘文如何講述故事;(3)社會歷史:使用《摩訶婆羅多》;(4)佛教的歷史:桑奇佛塔;(5)土地所有制關系:《阿克巴治則》;(6)莫臥兒王朝:通過年代記重建歷史;(7)新的建筑風格:亨比;(8)宗教歷史:印度教蘇菲派的傳統(tǒng);(9)旅行家游記的中世紀社會;(10)殖民主義與鄉(xiāng)村社會:官方報告中的證據(jù);(11)1857年聲明;(12)殖民主義和印度城鎮(zhèn):城市規(guī)劃和市政報告;(13)當代人眼中的圣雄甘地;(14)口述史的印巴分治;(15)憲法的形成。此外,印度11-12年級歷史課程設置還包括單元地圖、地圖作業(yè)、課題研究、規(guī)定書籍等課程內容。其中,課題研究編有《研究課題指南說明》。
印度自1947年獨立以來,其高中課程中的歷史是作為核心課程和獨立的學科課程而設置。印度的核心課程具有時代性,其核心課程的界定是從能力而不是從內容來界定。③鐘啟泉、張華主編:《世界課程改革趨勢研究》中卷,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711頁。早在20世紀50年代,印度中等教育委員會提出了改革高中教育的《高中課程計劃(9-11年級)》規(guī)定,歷史屬于人文學科,為高中核心科目和專門學科。20世紀60年代,印度科塔里委員會在《關于中學課程的計劃》中,對新學制下印度中學課程計劃作了安排。其中,歷史為初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階段(11-12年級)設置歷史課程。20世紀70年代,印度帕特爾評價委員會對印度中學課程結構及時間分配提出改革建議。其中,8/9-10年級規(guī)定:將歷史、公民和地理作為一門課開設,每周3小時。④汪霞主編:《國外中小學課程演進》,第855-862頁,第872-873頁。20世紀80年代,印度頒布《國家教育政策》,其中在關于學校教育的政策中,將“印度自由運動的歷史”列為普通核心課程。⑤鐘啟泉、張華主編:《世界課程改革趨勢研究》中卷,第700頁。20世紀90年代,印度初中階段、高中階段均設置歷史課程,隸屬的學科為社會科學。⑥汪霞主編:《國外中小學課程演進》,第855-862頁,第872-873頁。進入21世紀以來,印度高中課程內容強調融入民族歷史文化,高中核心課程必須包括“印度自由運動的歷史”等。①楊茂慶、顧靜:《新世紀以來印度高中課程改革的特點及目標實現(xiàn)》,《外國中小學教育》2010年第11期。由此可見,自印度獨立以來,印度重視本國的歷史,強調歷史教育,歷史課程成為高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居于核心課程地位。
印度高中歷史課程內容由不同的主題構成,強調所開展的主題活動目標的達成度。對11年級印度歷史課程而言,主要圍繞世界史組織一些重要主題活動;對12年級印度歷史課程而言,主要聚焦印度史一些重要主題,通過史料研習的方式,對印度古代史、中世紀史和現(xiàn)代史進行詳細研究,旨在通過本國歷史課程幫助學生形成和發(fā)展民族認同感和新獨立國家的團結性。②B.霍爾姆斯、M.麥克萊恩:《比較課程論》,張文軍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第198頁。對11年級歷史課程重要主題選擇的宗旨,怎么處理主題;對12年級歷史課程所涉及的主題的焦點,怎么展開主題研究,以及每個主題研究中如何掌握和運用一種史料的類型都作了詳細說明。具體說來,選擇11年級歷史課程重要主題的宗旨在于:(1)聚焦政治、社會、文化、經(jīng)濟等不同領域的發(fā)展;不僅學習城市化、工業(yè)化和現(xiàn)代化這類宏觀敘事,而且涉及驅逐原住民和邊緣化的進程。通過這些主題,學生既能夠認知宏觀的歷史進程,也獲得了思考其周邊具體事件相關討論的機會。處理11年級歷史課程的主題將包括:(1)概述正在討論的主題;(2)盡可能細致且集中地研究某個具體的問題;(3)介紹一個與之相關有爭議的關鍵性爭論。印度12年級歷史課程的每個主題研究將從以下四個部分展開:(1)詳細概述正在討論中的事件、問題和過程;(2)總結主題研究的現(xiàn)狀;(3)如何說明這一主題的相關知識;(4)摘要和主題相關的第一手材料,并解釋歷史學家如何使用它們研究問題。由此可見,印度高中歷史課程強調主題活動目標的達成,旨在通過聚焦問題、展開辯論、運用史料、主題討論等方式,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歷史事件發(fā)展的過程,激發(fā)學生解讀歷史的興趣。
從總的情況來看,印度高中歷史課程設置呈現(xiàn)如下特點:
1.課程強調學科地位,體現(xiàn)以生為本理念。印度高中歷史課程非常強調歷史的學科地位,認為歷史學科是一個關鍵的學科,是求知的過程,是了解過去的途徑,而不僅僅只是對事實的收集。在11-12年級歷史課程主題學習目標中,倡導以生為本,強調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以此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各種能力。強調歷史課程的主題學習,旨在幫助學生依據(jù)歷史學家書寫的歷史,通過收集和選擇不同類型的證據(jù)、批判性的閱讀史料等途徑去了解歷史進程。學生在歷史課程的主題學習中,將領會歷史學家是如何追尋過去的足跡,歷史事件是如何發(fā)展的。學生在歷史課程的學習中,能夠在不同學習情境中持續(xù)發(fā)展,既能分析不同時期相似進程中的關系,又能發(fā)現(xiàn)歷史及相關學科不同學習方法之間的關系,促使學生學會從事不同文化、種族、宗教和生活方式的工作,并成長為能做出明智、獨立選擇的有同情心和體察力的個體。
2.課程主題明確,體現(xiàn)能力層次要求。印度11年級的歷史課程主題有A、B、C、D四個章節(jié),這四個章節(jié)是按時間順序來安排的,突出了時序觀念。11年級歷史課程每一個章節(jié)都有一個主題,每個主題都有具體的能力要求。比如11年級章節(jié)B,這部分的主題是“帝國”,通過聚焦“帝國”這一主題方式,從地跨三洲的羅馬帝國、伊斯蘭世界、游牧帝國蒙古講述了一部帝國史。11年級歷史課程章節(jié)B相應的能力目標規(guī)定,首先是掌握基本的史實,再對其中重要的概念進行討論,然后站在世界史的角度讓學生感悟歷史;從微觀的歷史學習,進而上升到宏觀的感悟,學習能力要求層層遞進。12年級歷史課程的主題分為三個部分,每部分之間也是按時間順序排列,盡管具體的主題之間的關系不是很緊密,但同樣對學生的能力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比如12年級歷史課程第二部分,主要由土地所有制關系(阿克巴治則)、莫臥兒王朝(通過年代記重建歷史)、新的建筑風格(亨比)、宗教歷史(印度教蘇菲派的傳統(tǒng))、旅行家游記的中世紀社會這五個主題構成,每個主題相對應地從史實概述、發(fā)現(xiàn)故事、史料引用、問題討論等方面提出了明確的、層層遞進的能力要求。如12年級歷史課程第二部分中的“土地所有制關系”這一主題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的能力要求為:①概述16-17世紀的土地關系結構及其這一時期段的變化模式。②發(fā)現(xiàn)故事:《阿克巴治則》的翻譯和匯編。③引用史料:來自于《阿克巴治則》。④問題討論:歷史學家通過文本從哪些途經(jīng)重建歷史。此外,在“土地所有制關系”這一主題中,還對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提出如下要求:①討論土地關系方面的發(fā)展。②討論如何用其他史料來補充官方文件。由此可見,印度11年級世界史課程的能力要求強調對某個主題的認知,主要在于激發(fā)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全球意識和國際視野;12年級印度史課程的能力要求強調運用史料揭示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及其本質特征,培養(yǎng)學生辯證分析各種史料的能力。
3.課程內容重點突出,分值設計靈活。印度11年級歷史課程主要為世界史內容,其教學大綱由世界史導論、早期社會(章節(jié)A)、帝國(章節(jié)B)、傳統(tǒng)的改變(章節(jié)C)、現(xiàn)代化道路(章節(jié)D)、地圖作業(yè)、課題研究七個部分組成,總學時為220,總分為100分。其中,章節(jié)B、章節(jié)C、章節(jié)D學時最多,分別為50及50學時以上,但在分值上,章節(jié)B、C、D和課題研究的分值最高,分別為20分;最低為地圖作業(yè),分值為5分。從教學大綱的注解中還可以看出,在A、B、C、D的任一章節(jié)中的價值觀的問題可以獲取5分。因此,老師需要減少相應章節(jié)的權重。12年級歷史課程主要為印度史內容,其教學大綱主要由以印度歷史為主題的1—4單元為第一部分、5—9單元為第二部分、10—15單元為第三部分、16單元為地圖作業(yè)、最后是課題研究,總學時也是220,其中,學時最多的為第三部分,計80學時。印度史主題總分100分,分值最高的是前三個部分,各占25分;分值最少的是地圖作業(yè),占5分。在注釋中,對1—3部分的價值觀問題給予了4分,但是教師同樣需要減少相應章節(jié)的權重。從課時和分值安排上,突出了歷史課程世界史和印度史內容的重點;在分值權重的設計和課時分配上,教師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適當調整歷史課程內容,體現(xiàn)了教師是課程實施的關鍵性要素。①鐘啟泉、張華主編:《世界課程改革趨勢研究》中卷,第702頁。
4.課程注重歷史解釋,理解現(xiàn)實與歷史問題。歷史解釋是對過去發(fā)生的事情的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現(xiàn)實的理解是結合歷史解釋站在當下角度對相關史實的理解,這種理解帶有一定意義的情感取向,是一種理性認識。對歷史的現(xiàn)實理解要求具有較高的能力,這在印度11年級的歷史課程內容中體現(xiàn)并不明顯,但在12年級的歷史課程內容中所呈現(xiàn)的“歷史理解”與“現(xiàn)實理解”的特征卻非常突出。例如,12年級印度史主題第一部分的第一節(jié),主題為“最早的城市故事:哈拉帕考古”,其課程內容為:概述早期的城市中心,發(fā)現(xiàn)哈拉帕文明,引用主要網(wǎng)站的考古報告,討論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如何利用考古報告。該節(jié)相應的學習目標要求為:使學習者熟悉作為經(jīng)濟社會機構的早期城市中心,介紹新數(shù)據(jù)如何導致現(xiàn)有歷史觀念變化,說明如何進行考古報告。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在了解“最早的城市故事:哈拉帕考古”這一主題歷史之后,會涉及到對主題的討論,這就是對主題歷史的解釋。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會涉及到相關的考古報告,這些考古報告主要是從相關網(wǎng)站上去收集,這一史料收集的過程旨在使學生明確新數(shù)據(jù)(考古報告)如何導致現(xiàn)有的歷史觀念變化,這就是對歷史的現(xiàn)實理解,使學生在歷史的解釋與現(xiàn)實的理解中相互切換,處理好歷史與現(xiàn)實的問題。
5.課程聚焦關鍵問題,展開主題辯論與討論。印度高中歷史課程注重通過關鍵性問題聚焦,對課程主題進行辯論、討論,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辨能力。印度11年級歷史課程的主題首先通過聚焦一系列關鍵性的歷史問題,進行“辯論式”的學習。例如,11年級章節(jié)A“早期社會”中,主要是歷史學家對當代狩獵-采集社會的觀點和歷史學家關于當代狩獵和文字作用的爭論;章節(jié)B“帝國”,包括歷史學家關于奴隸制的觀點,歷史學家關于十字軍東征性質的觀點,歷史學家對游牧社會和國家形成的觀點;章節(jié)C“傳統(tǒng)的改變”,包括歷史學家對封建制衰落的觀點,歷史學家關于“文藝復興”概念有效性的觀點,歷史學家對奴隸制貿易的觀點;章節(jié)D“現(xiàn)代化道路”,包括歷史學家對于“這是一場工業(yè)革命嗎?”的爭論,歷史學家關于歐洲移民對土著人口的影響的觀點,歷史學家對現(xiàn)代化內涵的爭論。在歷史思辨能力培養(yǎng)方面,12年級歷史課程的主題學習在最后的“討論”環(huán)節(jié)更強調思考“怎么做”的問題。比如12年級印度史主題“討論”的第一部分,討論的主要問題包括: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是如何利用考古報告,歷史學家對銘文是如何解釋的,重建社會史有哪些其他來源,歷史學家解讀雕像的方式,重建佛教史有哪些其他來源等。印度史主題“討論”的第二部分,討論的主要問題涉及:歷史學家通過文本從哪些途徑重建歷史,歷史學家通過文本重建政治史的方法,歷史學家分析和解釋這些建筑結構的方式,歷史學家解讀印度教蘇菲派作品的方法,歷史學家如何解讀旅行家游記。印度史主題“討論”的第三部分,討論的主要問題包括:官方報告對殖民主義與鄉(xiāng)村社會講述了什么、沒有講述什么以及歷史學家如何使用它們,1857年圖片如何體現(xiàn)英國對所發(fā)生事件的輿論,如何利用城市規(guī)劃和市政報告等資料重建城鎮(zhèn)歷史以及這些資料不能揭示什么,報紙是如何成為歷史來源的,如何分析這些口述資料來重新構建歷史事件,來自于制憲會議的這些辯論揭示了什么和如何進行分析。從12年級歷史課程每一主題下的“討論”的內容及其問題,我們可以看出,由11年級對歷史概念的理解,到12年級對“討論”這一具體學習方法的掌握,在能力提升上得到進一步增強。
6.課程強調證據(jù)意識,史料運用多源互證。對歷史的解釋,是建立在審視不同類型史料的基礎上的。印度高中歷史課程非常強調證據(jù)意識,要求每個主題的學習都要向學生介紹一種研究歷史的史料類型,使學生領會到不同類型的史料可以揭示什么和不能分辨什么,了解到歷史學家如何分析史料和問題,以及解釋每種類型史料時所遇到的困難,認識到對一個歷史過程或一個歷史人物的更宏觀的解釋,是建立在審視不同類型史料的基礎上的。在印度12年級的歷史課程的內容中,史料實證的類型呈現(xiàn)多樣化的趨勢,主要呈現(xiàn)方式有:文本史料、實物史料、口述史料、圖像史料等。其中,文本史料包括:報告(哈拉帕考古報告、官方報告即菲爾明杰的第五次報告和弗朗西絲·布坎南-漢密爾頓和德干暴亂報告、加爾各答城市規(guī)劃和市政報告)、銘文(阿育王銘文)、史詩(摩訶婆羅多)、史著(阿克巴治則)、文學作品(印度教蘇菲派作品摘錄)、報紙(英語、印度語報紙報道1931年的圣雄甘地)、游記(阿爾伯尼、伊本·白圖泰、伯尼爾等旅行家游記)等;實物史料包括:建筑物(維查耶納伽爾時期的新建筑如寺廟、城堡、灌溉設施)、歷史遺址(桑奇佛塔)等;口述史料包括:口頭證詞(經(jīng)歷印巴分治人們的口頭證詞)等;圖像史料包括:繪畫(亨比建筑物畫)、雕像(桑奇佛塔雕塑復制品)、照片(1857年事件照片)等。在證據(jù)意識的培養(yǎng)中,印度12年級的歷史課程非常重視在理解和解釋歷史中運用史料,對不同類型的史料進行多源互證,大膽置疑,強調利用其他史料來補充官方史料,使用官方史料來理解人們生活的問題和局限性;使用編年史史料和其他史料來重建政治制度史;將旅行家的游記作為社會史史料來源,使用直觀材料和其他史料來編寫城市史;對作為史料來源的報紙、日記和信件進行閱讀和解釋;開發(fā)和利用口述史料的可能性和局限,以此培養(yǎng)學生收集從各種史料來源獲取數(shù)據(jù)的技能,培養(yǎng)研究不同觀點并能夠進行合理推論的技能,理解、分析、解釋、評價歷史證據(jù)和理解歷史證據(jù)局限性的技能。
印度高中歷史課程注重以生為本,課程設置體現(xiàn)全球意識和國際視野,注重本國歷史的民族認同感,課程資源注重史料運用的有效性,力求通過辯論與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辨能力,對當下我國中學歷史課程改革帶來以下啟示。
1.課程編排要體現(xiàn)國際視野和民族認同感。當今世界要求教育具有全球意識與國際視野,必須面向未來。印度非常重視國際理解教育,認為學校課程必須考慮正在出現(xiàn)的世界一體化過程中,每一個人在國際共同體中的價值、觀念和能力素質。①鐘啟泉、張華主編:《世界課程改革趨勢研究》中卷,第698頁,第710頁。這種教育理念體現(xiàn)在歷史課程編排上,印度11-12年級的歷史課程采取了有異于中國的設置方式,即:先學外國史(世界史)課程,再學本國史(印度史)課程。世界史課程從全球意識和國際視野對課程內容進行了精選,強調時序性,從早期社會到帝國再到對近現(xiàn)代局部地區(qū)的學習;印度史課程從15個主題呈現(xiàn)印度的政治史、經(jīng)濟史、思想文化史。整個學習內容由國外轉移到國內,由宏觀學習到微觀學習。這種課程編排始終都貫穿一條主線:在培養(yǎng)學生的全球意識與國際視野的基礎上,著力使學生尊重和熱愛本國的歷史,養(yǎng)成民族認同感,增強民族自信心,值得我國高中歷史課程改革向縱深推進時學習和借鑒。
2.課程目標要注重學科核心能力的培養(yǎng)。印度學校課程的改革與發(fā)展趨勢強調學生實踐能力和技術能力的培養(yǎng)。②鐘啟泉、張華主編:《世界課程改革趨勢研究》中卷,第698頁,第710頁。這一課改理念體現(xiàn)在高中歷史課程的設置上,不僅僅是向學生傳遞基礎知識,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習的學科核心能力。如前所述,印度11年級和12年級的歷史課程都提出了相關學科核心能力和具體目標要求,如歷史時序、史料證據(jù)、歷史解釋、歷史理解、歷史價值觀等。如印度11年級的歷史課程有關“原始社會”這一課程內容,所提出的具體的核心能力要求為:熟悉人類進化的方式,討論當代狩獵-采集人的體驗,是否可以用于理解早期的人類社會,這就涉及歷史時序觀的培養(yǎng)。歸納起來,印度11年級的歷史課程目標中,所涉及的核心能力培養(yǎng)關鍵詞主要有:熟悉、討論、了解、說明、探索、探討等。在學習11年級歷史課程的基礎上,12年級歷史課程的核心能力要求有了進一步的提升,除了“熟悉”以外,還包括介紹現(xiàn)實與歷史之間的因果關系,注重討論與分析相結合等內容。12年級歷史課程所涉及的核心能力關鍵詞主要有:熟悉、辯論、討論、分析、介紹等。在11年級和12年級歷史課程目標中,除了要掌握和了解基本的史實以外,更需要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分析歷史的內在聯(lián)系與事物內在的本質,理解過去語境中的當代問題。尤其是12年級歷史課程印度史內容強調證據(jù)意識,史料多源互證,運用史料呈現(xiàn)多樣化。如在歷史故事的呈現(xiàn)上有這樣幾個視角:發(fā)現(xiàn)故事、傳播的故事/他們的作品故事、官方記錄的故事/聚焦。相應的辯論與討論的主題會隨著主題內容本身的性質而發(fā)生變化。印度高中歷史課程改革注重學科核心能力的培養(yǎng),對當下我國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研制學科核心素養(yǎng)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3.課程學習要互動探究問題。我國高中歷史課程實施盡管也要求圍繞某個主題(問題)搜集有關史實,組織討論會或辯論會,開展社會調查活動,賞析歷史文藝作品等,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9-16頁。但問題探究的效果并不明顯,突出表現(xiàn)在:探究的問題過于簡單,一問一答,無討論價值,為探究而探究,步入“形式化”誤區(qū),其問題解決并未真正落到實處。②陳輝編著:《歷史研究性學習論》,現(xiàn)代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16-119頁。從印度高中歷史課程可以看出,學生對世界史和印度史的主題學習是互動式、探究式的討論,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fā)現(xiàn)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養(yǎng)成獨立思考和與他人互動探究問題的學習習慣。11年級歷史課程的主題學習既要聚焦問題,又要討論問題,體現(xiàn)了問題探討的價值性。如“文化沖突”所聚焦的問題是:美國,15世紀—18 世紀。具體包括:(1)歐洲新航路開辟;(2)尋找黃金、奴役、圍捕、滅絕;(3)土著人和文化:阿拉瓦人、阿茲特克人、印加人;(4)驅逐的歷史;(5)歷史學家對奴隸貿易的觀點?!拔幕瘺_突”所討論的問題是:(1)航海給歐洲經(jīng)濟帶來的變化;(2)征服戰(zhàn)爭對土著人的影響;(3)關于奴隸貿易性質的爭論,爭論所體現(xiàn)的關于“發(fā)現(xiàn)”的含義。12年級歷史課程的主題學習注重在引用各種史料的基礎上討論問題。通過問題討論與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證據(jù)意識,如收集從各種來源獲取的歷史證據(jù),分析與評價歷史證據(jù),理解歷史證據(jù)的局限性,等等。此外,印度11-12年級歷史課程的“課題研究”,不但提供了可供學生進行問題探究的《課題指南說明》,還從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學科的持久興趣和幫助學生成長的角度,為學生提供了更多互動和探究的機會,學習基于觀察的學說和科學的問題研究方法,促使學生養(yǎng)成調查探究的精神。
4.課程資源要著力運用的有效性。當下,我國在高中歷史課程資源的運用上仍存在許多不足,突出表現(xiàn)在課程資源運用中存在史料開發(fā)過度化、史料解讀隨意化、史料分析碎片化等現(xiàn)象。③李惠軍:《博識而暢行,廣征而順達(一)——從“詩性預構”引出的關于史料與敘事的教學聯(lián)想》,《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6年第8期。較之于我國,印度高中歷史課程資源更加注重其有效性的運用。例如,12年級歷史課程中有關印度史這一內容,要求學生根據(jù)不同的主題,應用有效的課程資源——史料,即以史料這種資源貫穿于歷史學習的整個過程。這些史料除了基本的文本資源外,還出現(xiàn)了考古、銘文、報告、聲明、證詞、祈禱文學等資源。如在“最早的城市故事:哈拉帕考古”一節(jié)中,要求以一個城市為重點來呈現(xiàn)考古中的課程資源,借以理解什么是最早的城市;又如學習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的政治史和經(jīng)濟史時,課程主要是以史料——銘文資源來呈現(xiàn)孔雀王朝的政治和經(jīng)濟發(fā)展。課程資源的有效運用,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探究歷史的興趣,同時還可以拓寬學生的歷史學習視野,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辨能力,形成對歷史進程正確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