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歌謠研究會”:近代中國民俗學研究的開端

      2017-03-11 06:19:51韓立云
      蘭臺世界 2017年24期
      關鍵詞:民俗學風俗北京大學

      韓立云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 南京 210013)

      “歌謠研究會”:近代中國民俗學研究的開端

      韓立云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 南京 210013)

      民國時期,北京大學歌謠研究會歷時20年,創(chuàng)辦了第一份民俗學研究刊物,刊登了大量經(jīng)過搜集、整理的各類民俗學作品,發(fā)表了大量歌謠及其他民俗學研究的文章,出版了專著。并進一步豐富了民俗學研究的內容,增加了研究對象,拓展了研究方法,使北京大學民俗學研究成為中國近代民俗學研究的發(fā)源地,帶動了整個中國民俗學研究運動的開展。

      歌謠研究會 民俗學 《歌謠》周刊

      K890

      A

      2017-07-29

      蔡元培改革后的北京大學,學術研究氣氛漸漸濃厚,各種學術團體和組織紛紛建立。其中歌謠研究會是成立較早的一個學術研究會,它的政治影響不大,卻開創(chuàng)了中國近代民俗學研究的先河。對于歌謠研究會的發(fā)展歷史以及研究成果的考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北京大學在中國民俗學研究中的地位和影響,也更能體現(xiàn)出大學學術社團對于學術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一、歌謠研究會沿革

      北京大學歌謠研究會成立于1920年12月19日。它的成立有其歷史淵源,早在1918年2月,北京大學日刊就發(fā)表了劉復擬定的《北京大學征集全國近世歌謠簡章》,號召全校師生以及全國各地學校與教育團體搜集民間歌謠。自簡章發(fā)表至5月20日,“所受校內外來稿已有八十余起,凡歌謠一千一百余章,由劉復教授選其最佳者,略加詮訂,名曰‘歌謠選’”,于日刊上發(fā)表,“日刊一章”[1]。但五四運動以后,這項活動受到影響,隨后劉復、沈尹默出國留學,原定于1921年校慶23周年出版的《選粹》與《匯編》也因人手不足未能面世。

      就在北京大學歌謠征集引起全國對歌謠的興趣和研究后,北京大學的歌謠征集活動卻偃旗息鼓了。當時在北京大學學習的常惠①對歌謠征集活動有著極大的熱情,面對北京大學歌謠征集活動的逐漸消沉,他很著急,便寫信給國文教授會。國文系很重視他的意見,于1920年12月15日在《北京大學日刊》上發(fā)表了《發(fā)起歌謠研究會征求委員》的啟事,號召校內同學和校務熱心人士入會。1920年12月19日,“成立‘歌謠研究會’,管理其事,由沈兼士、周作人二先生主任”。1922年1月,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正式成立,“歌謠研究會”并入國學門,直至1927年11月20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月刊》第7、8合刊出刊后停止活動。

      在與各軍閥抗爭的過程中,經(jīng)過了京師大學校、北平大學北大學院的階段,北京大學于1929年8月8日取得了復校運動的勝利,重新恢復為國立北京大學。隨后北京大學的各種組織機構、院系部門逐步恢復,學生社團也有部分得以恢復。1935年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決定恢復歌謠研究會,聘請周作人、魏建功、羅常培、顧頡剛、?;?、胡適諸位先生為歌謠研究會委員”,于1936年2月召開第一次會議,議決重辦《歌謠周刊》并發(fā)起組織“風謠學會”。適值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時期,“風謠學會”僅存一年有余,于1937年6月停止活動。

      至此,北京大學研究歌謠的學術社團經(jīng)過近20年的發(fā)展歷程,雖以“歌謠征集處”、“歌謠研究會”以及“風謠學會”的不同名稱進行歌謠的征集和研究工作,但它們之間是前后相繼的,共同為歌謠研究的資料收集和理論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歌謠研究會”存在時間最長,規(guī)模和影響也最為重大,因此對于它們統(tǒng)稱為“歌謠研究會”。

      二、歌謠研究會的研究內容

      從《北京大學征集全國近世歌謠簡章》的規(guī)定來看,此時的歌謠研究還主要集中在搜集“有關一地方、一社會或一時代之人情風俗政教沿革者”、“寓意深遠有類格言者”、“征夫野老游女怨婦之辭,不涉淫褻,而自然成趣者”以及“童謠讖語,似解非解,而有天然之神韻者”[2]。但在《北京大學日刊》上編訂發(fā)表歌謠的同時,“由劉復、周作人兩教授擔任撰譯關于歌謠之論文及記載”[3],自1918年10至1920年也陸續(xù)發(fā)表了劉復、周作人、關延齡、?;?、羅家倫、沈兼士等討論歌謠異文、注釋、方言等問題的信件,轉載了一些研究歌謠的文章,如周作人的《兒歌之研究》、《中國民歌的價值》等文章。更為重要的是,此時的搜集范圍開始擴大到了民間諺語、謎語等民間文藝領域和風俗領域。

      1920年成立的“歌謠研究會”比起“歌謠征集處”來,它升格了,成為了一個有組織、有章程、有領導、有會員、有計劃的正規(guī)化的學術團體。在《北大歌謠研究會征集全國近世歌謠簡章》中,要求“歌辭文俗,一仍其真,不可加以潤飾;俗字俗語,亦不可改為官話”,“歌謠性質并無限制;即語涉迷信或猥褻者,亦有研究之價值,當一并錄寄,不必先由寄稿者加以甄擇”[4],可見這時的歌謠征集已經(jīng)以研究的角度為出發(fā)點,不限定歌謠的性質與內容。同時,征集的范圍也不限于歌謠,而是拓展到了“關于研究中國歌謠之書籍”。在發(fā)表其征集和研究成果的主要刊物《歌謠》周刊的《發(fā)刊詞》中,明確了“本會搜集歌謠的目的共有兩種,一是學術的,一是文藝的。我們相信民俗學的研究在現(xiàn)今的中國確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業(yè),……歌謠是民俗學上的一種重要的資料,我們把它輯錄起來,以備專門的研究:這是第一個目的?!瓘倪@學術的資料之中,再由文藝批評的眼光加以選擇,編成一部國民心聲的選集……所以這種工作不僅是在表彰現(xiàn)在隱藏著的光輝,還在引起未來的民族的詩的發(fā)展:這是第二個目的?!盵5]而在1924年的《本會啟事》中說道:歌謠本是民俗學中之一部分,但現(xiàn)在只管歌謠,把其他屬于民俗學的拋棄了,這是很可惜也是很困難的,因此“我們先注重在民俗文藝中的兩部分:一是散文的:童話,寓言,笑話,英雄故事,地方傳說等;二是韻文的:歌謠,唱本,謎語,諺語,歇后語等,一律歡迎投稿。再倘有關于民俗學論文,不拘長短都特別歡迎”[6]。可見,此時的歌謠研究會的研究內容已經(jīng)擴展了,除了歌謠外,也包含民俗學的其他的研究內容;除了刊登各種類型的民俗作品外,還發(fā)表各類民俗學研究的文章,實質上儼然是一個學術性非常強的民俗學研究團體。北京大學復校后,歌謠研究會得以恢復,《歌謠》周刊也得以復刊,并于1936年成立“風謠學會”,它是一個“集合研究歌謠,故事,風俗之同志所組織”。除借助《歌謠》周刊發(fā)表研究的文章與整理的資料外,還創(chuàng)辦了三個報紙民俗副刊——南京《中央日報》的《民風周刊》、北京《民聲報》的《民俗周刊》、北京《晨報》的《謠俗周刊》。

      歌謠研究會在成長和發(fā)展過程中,社團的學術性逐步增強。《歌謠》周刊除了刊登歌謠及其他民俗方面的作品外,還發(fā)表討論和研究歌謠的理論性文章,代表性的有:?;荨段覀?yōu)槭裁匆芯扛柚{》(第2期、第3期)、邵純熙《歌謠分類問題》(第5期)、劉經(jīng)庵《歌謠與婦女》(第30期)、周作人《歌謠與方言調查》(第31期)、董作賓《歌謠與方音問題》(第32期)、王肇鼎《怎樣去研究和整理歌謠》(第45期)。1923年,由魯迅設計封面、沈尹默題字的紀念創(chuàng)刊一周年的《歌謠增刊》更是一本民俗學研究的論文集,共計文章17篇:錢玄同《歌謠音標私議》、林玉堂《研究方言應有的幾個語言學觀察點》、魏建功《搜集歌謠應全注音并標語調之提議》、黎錦熙《歌謠調查根本談》、沈兼士《今后研究方言之新趨勢》、楊世清《怎樣研究歌謠》、周作人《猥褻的歌謠》、章洪熙《中國的情歌》、張四維《云南山歌與猓玀歌謠》、劉達九《從采集歌謠得來的經(jīng)驗和佛偈子的介紹》、白啟明《一首古代歌謠(彈歌)的研究》、衛(wèi)景周《歌謠在詩中的地位》、何植三《歌謠與新詩》、黃樸《歌謠與政治》、何尤《我的研究歌謠》、邵純熙《我之采集歌謠的興趣與經(jīng)過及本刊將來的希望》、?;荨兑荒甑幕仡櫋贰?/p>

      從內容來看,歌謠研究會除了對歌謠方言方音、歌謠的整理、分類、特點和研究方法外,還包括對歌謠在學術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等問題進行探討研究。此外,還發(fā)表風俗調查會和方言調查會的研究成果,比如:顧頡剛《東岳廟的七十二司》(第50期)、《兩個出殯的導子帳》(第52期)和《孟姜女故事的轉變》(第69期),董作賓《一對歌謠家的婚儀》(第56期),劉策奇《廣西語言概論》(第91期),錢肇基《“俗謎”溯原》(第94期)等等,對傳說故事、婚俗、喪俗、歲時節(jié)日、信仰等進行了研究。

      三、歌謠研究會成果與影響

      從1918年的歌謠征集處到歌謠研究會,再到風謠學會,雖歷經(jīng)波折,歌謠征集和研究工作卻得以繼續(xù)進行,并在不足二十年的時間內,收集到歌謠有13908首,創(chuàng)立專門的刊物,出版了眾多著作,成立了各種研究團體,取得了重大成績。

      第一,創(chuàng)辦了中國第一個專門性的民俗學和民間文學的刊物——《歌謠》周刊。這個刊物的產(chǎn)生源于“歌謠研究會”征集歌謠、擬定出版《北大近世歌謠匯編》和《北大近世歌謠選粹》。然而,由于“材料太少,整理困難”的原因,不出書而改為出周刊,比起《北京大學日刊》中的《歌謠選》欄目,可以“多登些歌謠,引起大家的投稿”[7]196。從1922年12月17日至1925年6月28日,共出刊97期,前24期作為《北京大學日刊》的附張,自1923年9月23日第25期改為單獨出版。《歌謠》周刊除了作品的選登、研究文章的發(fā)表外,還進行了專題研究,出了“方音標音”、“婚姻”、“看見她”、“孟姜女”等 18個專號和“醫(yī)事用的歌謠”、“關于歌謠的傳說”、“雷峰塔與白蛇娘娘”、“臘八粥”等11個征題,大大推動了民俗學的研究。受此影響,北京的《京報》副刊《民眾》周刊于1925年8月18日第33期開始,也相繼刊出了“歌謠”、“故事”等專號。

      第二,在《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周刊》和月刊中發(fā)表大量歌謠研究和民俗學文章。1925年6月《歌謠》周刊停刊,并入《研究所國學門周刊》,這個周刊由歌謠研究會、方言調查會、風俗調查會、考古學會、明清史料整理會所有的材料組合而成。其中的歌謠研究和民俗學研究的文章占了很大比重,如魏建功《吳歌聲韻類》、谷鳳田《吳歌與山東歌謠之轉變》、章煥文《浙江嵊縣歌謠》、臺靜農(nóng)《淮南情歌三輯》、陳德圻《江蘇歌謠選》、沅君《楚辭韻例》、沈作乾《括蒼畬民調查記》、谷鳳田《濟寧城隍出巡考》、沅君《回回教進中國的源流》、溫壽鏈《龍巖縣的風俗》等等,研究涉及的面很廣,也是風俗學研究中具有重要價值的文章。

      第三,出版著作。自從《歌謠》周刊創(chuàng)刊后,人們對民俗學搜集和研究的興趣增加,北大收到的有關民俗學的材料和論文增多,原擬定出版《中國近世歌謠匯編》和《中國近世歌謠選錄》的計劃有所改變,按類別出版民俗學專著。根據(jù)容肇祖在《北大歌謠研究會及風俗調查會的經(jīng)過》一文中說到“已褒輯成書亟待付印者”有:(1)歌謠從書有顧頡剛《吳歌集》、?;荨侗本└柚{》、劉經(jīng)庵《河北歌謠》、白啟明《南陽歌謠》、臺靜農(nóng)《淮南情歌》第1、2輯、常惠《山歌一千首》、孫少仙《昆明歌謠》、《直隸歌謠》,共 8種;(2)歌謠小叢書有董作賓《看見她》、?;荨侗本┲i語》、常惠《北京歇后語》、?;荨吨V語選錄》,共4種;(3)故事叢書有顧頡剛《孟姜女故事的歌曲甲集》、顧頡剛《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共2種[8]。此外,還有《豫皖民眾藝術叢錄》、《山西歌謠和謎語》、《山東臨淄歌謠集》、《童話故事集》、《廣西的風俗調查》、《廣東的風俗調查》等書稿[9]。但由于經(jīng)費不足和時局變幻,只出版了少數(shù),有的如《孟姜女故事研究》后來在廣州中山大學出版。

      第四,促進了北大的民俗學研究。受歌謠研究會影響,北京大學還成立了風俗調查會和方言調查會等風俗調查和研究的學術團體。1923年5月19日,研究所國學門發(fā)布啟事,指出風俗是人類遺傳性與習慣性的表現(xiàn),可以覘視民族文化程度的高下;還可以為研究文學、史學、社會心理學提供良好材料。近代以來,西方學者非常重視,但中國學者偏重禮制,對于風俗有系統(tǒng)的研究者很少?!案柚{研究會會員?;菥?,曾有組織民俗學會之議,而未果行。近頃張競生先生亦提議及此,擬就風俗調查表,商定在本學門設立風俗調查會,先事文字上之調查,并約定歌謠研究會會員協(xié)力合作。”[10]可見,風俗調查會是由歌謠研究會引起而成立的一個民俗學研究組織,同時歌謠研究會的會員中有許多同時也是風俗調查會的會員,如顧頡剛、容肇祖、魏建功等。歌謠研究會和風俗調查會成立后,北京大學于1924年1月26日成立了“方言調查會”。方言調查會的成立要追溯到1918年北京大學歌謠征集處征集近世歌謠而公布的簡章,其中明確規(guī)定“錢玄同、沈兼士考訂方言”。方言調查會成立后,在研究所開設標音原則班、擬定方音地圖調查表、設立語音樂律實驗室,進行方言的調查和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除了在《歌謠》周刊第89期發(fā)行“方言研究號”外,還有在研究所國學門月刊上發(fā)表的魏建功《古音學上的大辯論》、王力《諧聲說》、魏建功《到底怎么樣(方言調查)》、魏建功《吳歌聲韻類》等文章。

      第五,引起了全國民俗學研究的熱潮。北大歌謠研究會不僅引起了校內民俗學研究的興趣,也引起了全國對民俗學研究的熱潮。在北大設立研究團體、創(chuàng)辦刊物、發(fā)表歌謠研究與民俗研究文章的影響下,各報刊、雜志也紛紛開設專欄或副刊刊登、發(fā)表研究的文章,如《晨報》的“歌謠”欄、《婦女雜志》的“民間文學”和“風俗調查”專欄、《京報》的副刊《民眾》周刊。1926年秋,北京大學遭受北洋軍閥的迫害,民俗研究活動的中心也隨著研究學者們的南遷而轉到了南方。顧頡剛、容肇祖、董作賓、鐘敬文等在廣州中山大學發(fā)起成立了“民俗學會”,同時創(chuàng)辦了《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周刊》和《民間文藝》兩個刊物②。民俗學會吸取了北大歌謠研究會和風俗調查會的經(jīng)驗,制定了頗為詳細周全的計劃,包括“作兩粵各地系統(tǒng)的風俗調查;西南各小民族材料之征集;征求他省風俗、宗教、醫(yī)藥、歌謠、故事等材料;風俗模型之制造;抄輯紙上之風俗材料;編制小說、戲劇、歌曲提要;編印民俗學叢書及圖書;擴充風俗物品陳列室為歷史博物館民俗部;養(yǎng)成民俗學人材”[7]221-222。這些計劃中多數(shù)得以實現(xiàn),中山大學民俗學會繼承并發(fā)揚了北京大學發(fā)起的民俗學運動,在組織建設、理論研究、社會調查、編刊出書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績,對當時及以后我國民俗學事業(yè)的發(fā)展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四、結語

      自1918年征集歌謠活動以后的30年中,北京大學(20年代)和中山大學(30年代)是民國時期中國民俗學研究的兩大基地。雖然起步較晚,中國民俗學運動在短時期內還是取得了較大的發(fā)展:研究范圍從歌謠,到諺語、謎語、童話、傳說等其他民間文學作品,再進一步擴展到風俗習慣、迷信、信仰等整個民俗學領域;研究對象從漢族民俗,發(fā)展到對各個民族的民俗的調查和研究;研究方法從單純的民間文學和民俗學本身研究,擴展到了與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考古學、歷史學等多學科相結合的多角度研究。

      北京大學對于這些成就的取得有著重大的貢獻,中國近代民俗學研究發(fā)源于北京大學,并在北京大學得到初步發(fā)展,北京大學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fā)源地,也是中國歌謠學運動、民俗學運動和俗文學運動的發(fā)源地[7]219。創(chuàng)立了第一個民俗學研究團體——歌謠研究會,創(chuàng)辦了第一份專門研究民俗的刊物——《歌謠》周刊,進行了實地調查和文字搜集。在組織建設、搜集整理、調查研究、理論探索、培養(yǎng)人才諸多方面,進行了開拓性的工作,發(fā)掘了民俗資源,開展了學術研討,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創(chuàng)建了民俗學學科。北京大學是中國近代民俗學研究的領頭羊,而歌謠研究會是北京大學中率先研究民俗學的團體,因此,可以說歌謠研究會是中國近代民俗學研究的先驅。

      由此可見,學術社團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業(yè)余生活、調動師生對于學術研究的興趣,還可以在某一研究領域取得重大成績甚至開創(chuàng)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如何充分利用學生社團尤其是學術社團來加強大學生的學術研究興趣和能力,是當今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和校園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

      注釋

      ①常惠,字維鈞,民間文藝學家。1924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法文系,1927年到古物保管會、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工作。建國后,歷任故宮博物院、魯迅博物館、中國民俗學會、中國歌謠學會顧問,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第二屆理事.

      ②“民俗學會”與《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周刊》和《民間文藝》同時成立于1927年11月。1928年3月21日,《民間文藝》更名為《民俗》周刊,至1933年6月出刊123期后限于停頓,1935年秋,恢復民俗學活動,成立《民俗》季刊,至1943年12月出版第2卷第3、4期合刊后停止活動.

      [1]《歌謠選》由日刊發(fā)表[N].北京大學日刊.第141號,1918-05-20(1).

      [2]北京大學征集全國近世歌謠簡章[N].北京大學日刊.第61號,1918-02-01(1).

      [3]征集歌謠之進行[N].北京大學日刊.第 265 號,1918-09-21(1).

      [4]北大歌謠研究會征集全國近世歌謠簡章 [J].歌謠周刊(1),1922-12-17(8).

      [5]發(fā)刊詞[J].歌謠周刊(1),1922-12-17(1).

      [6]本會啟事[J].歌謠周刊(46),1924-03-09(1).

      [7]王文寶.中國民俗學史[M].成都:巴蜀書社,1995.

      [8]容肇祖.北大歌謠研究會及風俗調查會的經(jīng)過[J].民俗,1928(17-18).

      [9]常惠.回憶《歌謠》周刊[J].民間文學,1962(6).

      [10]研究所國學門啟事[N].北京大學日刊,第1243號,1923-05-19(1).

      Ballad Research Association:the Beginning of Modern Chinese Folklore Study

      Han Liyun
      (Jiangsu Second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13,China)

      Ballad Research Association of Peking Universit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existed for about twenty years.It founded the first folklore research publication,which published sorts of folklore works,ballads,many other folklore articles and monographs.It also enriched the contents of folklore research,increased study subjects and expanded research methods,which made Peking University the cradle of folklore research in modern China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olklore research campaign.

      Ballad Research Association;folklore;Ballad Weekly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24.27

      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2015SJB249),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博士專項基金項目(JSNU2015BZ17)。

      韓立云,歷史學博士,江蘇第二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國高等教育史、民國大學。

      猜你喜歡
      民俗學風俗北京大學
      太平風俗美
      電影評介(2022年4期)2022-08-08 12:37:52
      北京大學首都發(fā)展新年論壇(2021)舉行
      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
      藝術品鑒(2020年5期)2020-07-27 02:43:10
      總括*
      《六十種曲》中元宵習俗的民俗學、戲曲學意義
      戲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1:21
      《紅樓風俗譚》
      民俗研究(2017年2期)2017-03-22 00:53:08
      Le r?le de la lecture dans la formation desétudiants de langues vivantes
      法語學習(2016年1期)2016-12-18 22:26:20
      La solitude
      法語學習(2016年6期)2016-11-24 09:39:38
      跟蹤導練(四)4
      試論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民俗學意識
      劍南文學(2016年14期)2016-08-22 03:37:30
      稷山县| 东莞市| 酉阳| 伊宁市| 淮阳县| 西安市| 江达县| 大安市| 忻城县| 印江| 丽水市| 兴义市| 武安市| 景德镇市| 石渠县| 阿克| 饶河县| 盱眙县| 济阳县| 合水县| 平安县| 阿拉尔市| 景宁| 三都| 盘锦市| 阿拉善右旗| 平舆县| 永嘉县| 青冈县| 当涂县| 翁牛特旗| 汾阳市| 同心县| 正安县| 昌邑市| 乡宁县| 黎平县| 濮阳市| 拉孜县| 茶陵县| 庆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