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紅河州彌勒市第四中學 高玉英
現(xiàn)代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主張教育教學要面向所有學生、一切為了學生和為了學生的一切。然而,班級參差不齊的學生構成現(xiàn)狀卻使得我們難以達到此目標。在我們的現(xiàn)實教學中,各個學校的不同實際情況以及高中新課程改革所帶來的新的契機都在敦促我們改變以往的單一的教學模式,開辟出一條英語教學的新路子。以此來讓教師更為有效的實施教學、使學生都能在其個人能力范圍內有所學有所得。因此,在高一進校的時候,我們就在積極思考在今后的教學中,實施隱性分層教學策略,以便提高學生的興趣和英語成績。
分層教學的基本模式: 班內分層目標教學模式它保留行政班,但在教學中,從好、中、差各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確定不同層次的目標,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和輔導,組織不同層次的檢測,使各類學生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分層教學的特點: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高一學生入學初,即為對其英語成績進行摸底而進行了英語測試。通過此次測試以及對學生中考成績的分析初步確定學生分層名單。最后根據(jù)談話結果最終將班級劃分為良好層((A)一般層((B)基礎層(C)。
針對A層學生,教學中要讓他們“吃得飽”。教學中不僅要重視其知識面的拓寬,語言運用能力等方面的培養(yǎng),還要加大學生的閱讀量以及綜合語言運用技能的訓練以達到教高目標。B層學生則針對他們的弱項給予專項訓練,真正做到查缺補漏,縮小與A層學生的差距,使他們成績不斷提高,自信心得以增強。C層學生著重調整他們的學習心態(tài),改善學習習慣,上課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并適時補充他們所欠缺的知識,使他們上課聽得懂,知識得以消化吸收。
在現(xiàn)行使用的普通高中課人教版教科書的基礎之上為各個層次的學生選擇適合他們自己的課外輔助教材。A層學生選用《新概念英語》第三冊教材。這本書,相對于高中統(tǒng)編教材,它綜合性較強、詞匯量較大,且創(chuàng)立了原汁原味的語言環(huán)境,能夠滿足A層學生對于英語的濃厚興趣以及強烈的求知欲。B層學生選用《新概念英語》第二冊教材。這套教材與統(tǒng)編教材在詞匯、語法等諸多方面存在交叉點。知識的交叉面可以鞏固B層學生的知識結構并擴充一定的詞匯。C層學生選用《新概念英語》第一冊教材。這套教材注重英語的基本句型和基礎知識,詞匯量較統(tǒng)編教材簡單,且具有趣味性。這有利于培養(yǎng)C層學生的學習興趣。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個體,學生之間的個體上的差異決定了教師不能也不應該采用統(tǒng)一的教學與要求。針對現(xiàn)狀,教師按照上課的不同環(huán)節(jié)精心設計各個部分的分層教學:
備課分層:在分層教學的初級階段,教學重點要放在B ,C層。在教學中為了防止C層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教師要放低教學起點、淺講多練使學生弄懂基本概念并且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對B層學生的教學則要實行精講精練適當擴展。對A層學生的教學則要少講多練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
授課分層:依據(jù)備課要求,分層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著眼于B層中等學生,夯實其基礎加快推進;同時教師要兼顧A層C層優(yōu)差兩頭,為A層學生額外布置課外加強內容,力爭使C層學生當堂消化理解基礎知識部分。教學中總的課時進度要以BC兩層學生為準。
提問分層:對于C層學生,教師可以通過觀察他們對教師提問的眼神及表情反應直接點名,讓他們回答一些較為基礎的問題。以閱讀課為例,教師可以將針對文章細節(jié)的問題交給C層的學生來作答。而對于AB兩層的學生,教師可以為他們設置一些具有一定難度和梯度的問題,如:課文分析中的結構以及推斷類問題。提問中的分層可以使學生們在各自不同的“發(fā)展區(qū)”中各展其能,有所滿足,有所提高,繼而能產生或保持對英語學習的濃厚興趣。
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分層:在分層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每個小組的分配要均衡考慮到ABC三個不同層次以及男女生的合理搭配。
在合作學習小組中,每組由一位A層學生擔任組長,組員由B層和C層學生組成。
課堂訓練的分層:在課堂活動的安排上,對于機械性的訓練,應優(yōu)先考慮安排C層次的學生,并允許其在活動過程中犯一些無關緊要的錯誤。而對于A層次的學生則要提出較高的要求,安排給他們完成一些難度較大的練習活動。為各個不同層次的學生量身定做相應的課堂活動的同事,還可以將不同層次的學生交叉安排共同完成一些較為綜合復雜的課堂活動。
練習和作業(yè)的分層:根據(jù)分層次教學的要求,練習和作業(yè)應設計成A,B, C三個層次,即采用綜合題、提高題和基礎題?;A題可以分配給C層的學生去做;提高題可以讓B層次的學生去做。這類題側重基礎知識的熟練,有利于知識靈活運用技能的提高。
課外輔導分層:課外輔導是課堂教學必要而有益的補充,這種補充不是簡單的課時的延長,也不是變相的增加作業(yè)題量負擔,而是根據(jù)為不同層次學生選擇的不同課外輔導教材而進行的適當?shù)挠嗅槍π缘闹笇А?/p>
測試分層:在單元檢測及階段性檢測中,教師應根據(jù)不同層次學生所掌握內容和英語達標的不同要求將試卷的難度比例確定為6: 3: 1(60%為基礎題,30%中等難度題,難題占10%),在考試結束后對學生及時進行客觀的評價。
為每個學生都量身定做了適合他們自身能力的教學方法、手段以及對應的教學評價。
首先,任課教師課前對各層次學生設計了不同的教學目標、課堂提問以及練習。其次,教師在備課中提前預測到了教學中各層次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并做出了充分的應對準備,使得課堂上的施教能更具有針對性,擴充了課堂教學的容量??傊?,這一教學法的實施極大的提高了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為學生創(chuàng)造多元發(fā)展機會的同時,教師也潛移默化的彌補了自身知識的欠缺,提高了自身的專業(yè)修養(yǎng),可謂是 “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