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勇
(天津外國語大學(xué),天津 300204)
談?wù)劇昂焙汀袄洹?/p>
桑勇
(天津外國語大學(xué),天津 300204)
“寒”和“冷”的使用留學(xué)生極易混淆,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母語的負遷移;二是教師講解的偏差;三是漢語詞典粗線條的注解。本文論述了“寒”和“冷”在語法、語義、語用幾個層面的異同,嘗試分析留學(xué)生“寒”“冷”誤用的根源,并對 “寒”和“冷”的對外漢語教學(xué)提出建議。
寒;冷;語素化;語義差別
留學(xué)生在遇到“寒”這個詞的時候,去查詞典,詞典上的解釋是“冷(跟‘暑’相對):寒冬 寒風(fēng) 天寒地凍 受了一點兒寒”[1]。根據(jù)這個解釋,留學(xué)生認為“寒”跟“冷”的意思一樣??墒牵敖裉旌芾??!边@個句子是對的,“*今天很寒?!庇植粚?,這讓留學(xué)生覺得很難理解。這種錯誤留學(xué)生會常犯,而我們中國人則很少出現(xiàn)這樣的錯誤。
我們認為產(chǎn)生這樣的錯誤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母語的負遷移。對于一些母語非漢藏語系的學(xué)習(xí)者來說,句子是由詞組成的,詞是由字母組成的,字母只表示發(fā)音,與意義沒有太大關(guān)聯(lián)。這樣,一些漢語初學(xué)者據(jù)此類推,漢字由筆畫組成,句子由漢字組成,把單個漢字等同于母語中的單詞,混淆了漢語中的語素和詞的概念。第二,我們漢語教師在教授過程中,對語素和詞的概念缺乏足夠的重視。當然,隨著留學(xué)生學(xué)習(xí)漢語時間的增長、水平的提高,他們自己會自然地區(qū)分語素和詞,但對初學(xué)者來說,他們并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第三,詞典注解中用“冷”釋義“寒”,留學(xué)生便將其視為等義詞,造成誤用。
語素是詞的必備構(gòu)件。在現(xiàn)代漢語中,表示“溫度低”這一意義時,“寒”是語素,“冷”既是語素,又是詞?!昂敝饕脕砀鷦e的語素組成新的詞,“冷”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用來跟別的語素組成新的詞。例如:
“寒”和“冷”作語素:
寒冷 寒假 寒風(fēng) 寒夜 風(fēng)寒 體寒 傷寒 寒來暑往
冷風(fēng) 冷水 冷淡 冷清 冰冷 心灰意冷 冷言冷語
“寒”和“冷”單獨使用:
今天天氣很冷,你多穿點兒衣服吧。
*今天天氣很寒,你多穿點兒衣服吧。
下雪后會更冷。
*下雪后會更寒。
今年寒假,我打算去旅游。
*今年冷假,我打算去旅游。
這個國家地處寒帶。
*這個國家地處冷帶。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寒”和“冷”都可以充當語素組成新詞;“冷”也可以作為詞組成句子,“寒”不可以。這說明“寒”和“冷”分屬于不同的語法單位,即“寒”是語素,“冷”即是語素又是詞?!昂边@一量性特性不明顯的單音節(jié)形容詞逐漸在語言的演變中被語素化了。
(一)“寒”的詞義引申系統(tǒng)
根據(jù)《說文解字》:“寒,凍也。從人在宀下以茻薦覆之,下有仌”。 [2]所謂凍,《說文·仌部》指出:“仌也,從仌東聲?!倍巫⒃唬骸俺跄粊?,仌壯曰凍?!薄墩f文·宀部》用“凍也”釋“寒”的本義,言“仌壯”,讓人感覺溫度非常低。如:
寒泉之食,中正也?!吨芤住ぞ浴?/p>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
“寒”的本義是溫度極低,引申義有以下幾種:季節(jié)、時令;窮困、卑微;害怕、畏懼;冷淡、冷清、凄涼;凋零、枯萎;使寒冷、冷卻。那么,這些引申義是怎么來的呢?
古代先民發(fā)現(xiàn)“寒”這一溫度極低的感覺常常出現(xiàn)在某個特定的時段,于是就用這個字來指代跟這種溫度相關(guān)的季節(jié)和時令。所以,“寒暑”相對表示兩個處于溫度兩端的狀態(tài)的季節(jié)和時令。如: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读凶印珕枴?/p>
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風(fēng)雨不節(jié)則饑?!抖Y記﹒樂記》
《孫子兵法·始計》中闡述到:“寒”、“暑”乃時制。人們基于生存體驗中的突出感受和協(xié)調(diào)農(nóng)耕生活的需要,對一年的時間進行重新劃分,由此引申出節(jié)令的義位。就像我們用“春秋”指代“一年”一樣,“寒暑”(冬夏)也可指代“一年”。如:
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易·繫辭下》
二月初吉,載離寒暑?!对姟ば⊙拧ば∶鳌?/p>
歲月一何易,寒暑忽已革。陸機 《赴洛》。
予年甫成童,親命從學(xué)於京師,凡十閲寒暑,如竊一第。宋 王得臣 《麈史·序》
當窮人沒有足夠的錢財來抵御惡劣天氣下的低溫,沒有足夠的食物來果腹的時候,“饑”“寒”并舉,用來形容貧窮的人最基本的“溫飽”狀況,表達人們對生存的基本訴求。因此,“寒”就引申出了“窮困”“卑微”“家境不好”“出身低下”的意思。如:
你道窮民到老是窮民,卻不道“將相出寒門”。《西廂記》
北里有寒士,甕牖繩為樞。白居易《郊陶潛體詩十六首》
至於寒庶 ,則人思自竭,雖復(fù)室如懸磬,莫不傾產(chǎn)殫財。《宋書·孔琳之傳》
人們溫度低的感受不只是來自于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有時還受主觀因素影響。當人們覺得“害怕”“畏懼”的時候,身體也有溫度低的感受,于是,“寒”就產(chǎn)生了“害怕”“畏懼”義。如:
夜色迷悶,誤入澗谷,狼奔鴟叫,豎毛寒心。蒲松齡 《聊齋志異·辛十四娘》
天下寒心,莫安其處。《漢書》
若是王以十成鄭,梁氏寒心?!稇?zhàn)國策·秦策四》
這種“恐懼”給人帶來心理傷害的時候,則由此義隱喻出我們今天常用的“失望”“傷心”“痛心”。如:
她心里暗喜:也許歐陽萸在妒嫉。沒有比他對她無所謂更讓她寒心了??磥硭矔始?。睡覺前小菲問他:“你妒嫉了?”(北大語料庫)
看到這種悲慘的結(jié)局,似乎足以使有志于啟蒙的人感到寒心。(北大語料庫)
現(xiàn)在這位校長恐怕早已忘記,但許多老人談起此事仍頗感寒心。(北大語料庫)
寒冷的環(huán)境自然會營造出“冷淡”“冷清”的氛圍,從而會給人一種“凄涼”的感覺?!昂笨芍浮袄涞薄袄淝濉薄捌鄾觥?。如: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杜牧《山行》
嗚軋江樓角一聲,微陽瀲瀲落寒汀。杜牧《題齊安城樓》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
低溫給先民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從而也帶來了不悅的感受。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是“推己及彼”的,所以,古人覺得花草樹木也如人能感知冷熱,而“寒”也會給植物帶來不悅的感受。于是,在唐代,“寒”引申出“凋零、枯萎”的意義。如:
花寒鸚鵡病,春去杜鵑愁。張可久《小山樂府》
零落葉已寒,河流清且急。袁朗《飲馬長城窟行》
(二)“冷”的詞義引申系統(tǒng)
根據(jù)《說文》,“冷,寒也。從仌令聲,魯打切?!盵2]“冷”字先秦文獻中就已出現(xiàn),在《莊子·則陽》中就有“夫凍者假衣于春,喝者反冬乎冷風(fēng)?!薄稇?zhàn)國策》中多次出現(xiàn)一個人名,叫作“冷向”。汪維輝(2002)先生認為《莊子·則陽》的成書年代不詳,很難作為可靠的書證。所以,在先秦文獻中,我們只能說“冷”字已經(jīng)出現(xiàn),至于其具體詞義則很難考證。
“冷”的本義是“寒”,引申義主要有一下幾種:冷清、冷落;冷遇、對人冷淡;乘人不備、突然;生僻、少見、不受歡迎;冷卻、降溫。
本義直接隱喻為與該體驗相關(guān)的人的心理感受。如:
冷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白居易《琵琶行》
冷遇:其誰肯見尋,冷淡少知音。李中《書小齋壁》
生僻:霅溪殊冷僻,茂苑太繁雄。唯此錢唐郡,閑忙恰得中。白居易《初到郡齋寄錢湖州李蘇州》
本義經(jīng)過邏輯推理產(chǎn)生與該溫度體驗相關(guān)的行為效果“冷卻降溫”義,如:
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納膠烊盡,小冷,納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秱摗?/p>
在上古時期,冰天雪地的嚴冬無疑給人們帶來強烈的刺激。我國古代先民在與自然界的酷寒斗爭的過程中,為了交流和表達的需要,人們從抵御酷寒的角度選取部件為“寒”造字,通過厚重的御寒措施來表現(xiàn)天氣的惡劣,感覺的強烈,以及對溫暖的追求?!昂痹谏瞎诺耐ㄓ昧x指氣溫極低。“寒”字這一帶來強烈感受的概念在先民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古代先民的心目中,“寒”的感受是強烈的、刺激的,但并不是“溫度低”這一概念的典型體驗,因為這種強烈刺激的感受不會天天都有,只是每年有那么固定的一段時間才有。而人們?nèi)粘I钪校枰磉_一種普通的、平常(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溫度低”的概念時,“冷”應(yīng)運而生。從“冷”的字形上可以看出,“冷”從仌令聲。“仌”象水凝之形,也就是說“冷”與我們?nèi)粘I蠲芮邢嚓P(guān)的“水”有關(guān),所以“冷”在表示“溫度低”這一概念時更具典型意義。在程度上,“冷”弱于“寒”,“冷”常指天氣,“寒”常指氣候?!昂焙汀袄洹钡恼Z義我們可以這樣描寫:
[寒]=【+氣候/物體、+溫度低、+程度深】
[冷]=【+天氣/物體、+溫度低、-程度深】
在古代漢語和近代漢語中,我們可以找到諸多“寒”和“冷”作為詞的例子。二者作為古代漢語中的單音節(jié)詞,意義相近,但各有分工。在歷時的演變過程中,“寒”先于“冷”存在,代表一種極端感受,“冷”代表一種普遍的典型感受?!昂钡囊炅x派生出很多復(fù)合詞進入現(xiàn)代漢語詞匯系統(tǒng),而自己退居到語素的位置,即單音形容詞的語素化演變;“冷”在派生出復(fù)合詞進入現(xiàn)代漢語詞匯系統(tǒng)的同時還保留了自己作為詞的身份。這種發(fā)展變化也恰好符合語言的經(jīng)濟性原則,即人們交際時總是傾向于選擇既能滿足言者完整表達又能滿足聽者完全理解所需的最少語符。在“寒”“冷”的詞義演變過程中,當人們發(fā)現(xiàn)二者詞義相近,“冷”可代替“寒”并不產(chǎn)生誤解,而“寒”用來組造雙音節(jié)詞則更有“言簡義豐”的效果。這就產(chǎn)生了今天“寒”和“冷”處于語法單位中的不同層次并各司其職的結(jié)果。
在對外漢語教學(xué)中,初學(xué)者對字、語素和詞的概念往往模糊不清,又往往急于說出更長的句子并進行成段的表達。因此,一些初學(xué)者會不加選擇地把自己知道的所有字詞材料拿來造句,這就會出現(xiàn)筆者在文章開頭提到的錯誤。再加上母語負遷移的影響,產(chǎn)生像混淆“寒”“冷”這樣的錯誤是很常見的。例如:
*我爸爸有三子。(我爸爸有三個兒子。)
*她目是漂亮。(她的眼睛很漂亮。)
*我喜歡中國樂。(我喜歡中國音樂。)
*四川菜非常辛。(四川菜非常辣。)
*今天日很熱。(今天很熱。)
這些都是學(xué)習(xí)漢語不足半年的外國學(xué)生所造的句子,這些句子的錯誤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把構(gòu)詞材料的“語素”當成了“詞”。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每個字都是有意義的,老師在教授漢字時,為了便于學(xué)生理解和記憶,常常會用六書的理論把一些漢字的本義及詞義演變情況告訴學(xué)生。毫無疑問,對教授漢字來說,這是很好的辦法,便于學(xué)生掌握和記憶,但與此同時,學(xué)生理解了這些字以后,他們就直接用這些字造句,而忽略了從字到詞的過程。在現(xiàn)代漢語中,雙音節(jié)詞占優(yōu)勢,那些古代漢語中的單音節(jié)詞已被今天相應(yīng)的雙音節(jié)詞所取代,所以,初學(xué)漢語的學(xué)生出現(xiàn)上述錯誤也是難免的。
由于漢語的語素和詞之間有著比較復(fù)雜的關(guān)系,字典和辭書也不太方便標注出這方面的分別。因此,我們在對外漢教學(xué)中應(yīng)該向初學(xué)者解釋清楚這一問題。
講清漢字、語素、詞的差別
在漢語中,絕大部分的字都有意義,但這些有意義的單個字并不是都可以直接拿來作造句材料的,只有詞才能直接用作造句材料,而漢語中雙音節(jié)詞居多,單音節(jié)詞只占少數(shù)。那些有意義的,不是詞的單字常常是用來造詞的,也就是語素,有時候單字也可以作為合體字的一個部件。例如:
日—太陽 生日 節(jié)日 假日 星期日 日子 明 晶
目—眼睛 耳目 目錄 條目 目前 醒目 看 盲
所以,我們可以說“今天天氣很冷,你多穿點兒衣服”,這里的“冷”不可以替換為“寒”。
(二)側(cè)重比較語素義
區(qū)別意義相近的詞與詞,詞與語素的差別。例如,“寒”側(cè)重指氣候,“冷”側(cè)重指天氣;在程度上,“寒”高于“冷”。所以,以“寒”為語素組成的詞,大都具備上述兩個特點,如寒假、寒帶、寒暑、寒風(fēng)等。
(三)選取典型例句釋義
我們應(yīng)該選取典型的、生活中常用的例句來詮釋“寒”和“冷”的意義。例如,對于“寒”和“冷”來說,其典型的、生活中常用的意義就是“溫度低”,而對我們來說生活中典型的、常用的“溫度低”就是跟天氣和氣候相關(guān)的。所以,我們可選取“今天天氣很冷。”“冬天的時候我們放寒假。”“在北京,冬天如果不穿羽絨服你會覺得冷?!薄笆澜缟夏膫€國家在寒帶?”這樣的例句。
[1]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4.
[2]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4.
[3]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
[4]陳練軍.單音形容詞語素化演變的特點[J].重慶郵電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1(4).
[5]周有斌.“秀”的組合及其語素化[J].語言文字應(yīng)用,2005(4).
(責任編輯: 郭玉偉)
H122
A
1007-421X(2017)03-007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