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榮
淺談古詩詞中互文、對偶、用典的教學
黃建榮
在初中階段的古詩詞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到的常用表現(xiàn)手法有對偶、用典、互文等。筆者從教學、教研實踐角度,淺談對以上三種常用表現(xiàn)手法的認識,介紹其定義、特征和分類,旨在為教師們提供合適的教學路徑。
古詩詞 表現(xiàn)手法 教學路徑
2017版《初中語文學科教學基本要求》(以下簡稱《教學基本要求》)中提到:“在初中階段的古詩詞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到的常用表現(xiàn)手法有對偶、用典、互文等?!边@三種表現(xiàn)手法在現(xiàn)行小學、初中教材的古詩詞中多次出現(xiàn),它們是閱讀古詩詞(包括古詩文)時無法回避的,它們對讀懂句子意思、理解作品含義、體會作者思想感情起著關鍵作用。我國古代啟蒙學教育在基本完成識字階段后,就開始進入積累典故、練習對偶的階段,其中《龍文鞭影》和《聲律啟蒙》就是這方面的著名讀本。
下面筆者從教學、教研實踐角度,淺談對以上三種常用表現(xiàn)手法的認識。
(一)互文的特征
《教學基本要求》中指出:“互文,即‘互文見義’,是指在意思相對或相關的文句里,前后兩句中的詞語互相呼應,互相交錯,意義上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使文句更加整齊和諧。”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①結構特征——互省,如“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木蘭詩》),句前部分省去“壯士”,句后部分省去“將軍”,“將軍”與“壯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錯補充;②語義特征——互補,如“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木蘭詩》),木蘭對著窗戶,已包含對著鏡子,“理”和“貼”兩個動作是在同一情境中進行的,譯時應將它們拼合起來。
(二)互文的類型
1.同句互文
同句互文即在同一個句子里出現(xiàn)的互文。例如,“主人下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主人下馬客在船”的意思很顯然: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馬、上船,否則“添酒回燈重開宴”一句就無法解釋。
這類例子不少,如“煙籠寒水月籠沙”“秦時明月漢時關”等。
2.鄰句互文
鄰句互文即在相鄰的句子里出現(xiàn)互文,是互文最常見的形式。例如,“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樂府詩集·古詩十九首》)
以上這兩句詩的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即“迢迢”不僅指牽牛星,亦指河漢女;“皎皎”不僅指河漢女,亦指牽牛星。“迢迢”“皎皎”互補見義。兩句合起來的意思是“遙遠而明亮的牽牛星與織女星啊”。既不是牽牛星只遙遠而不明亮,也不是織女星只明亮而不遙遠??梢姟疤鎏觥薄梆ā笔枪餐揎棤颗P呛涂椗堑?。
3.隔句互文
隔句互文即前后構成互文的兩個句子之間隔著一個句子。例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保ā队^滄?!罚?/p>
在以上這四句詩中,“日月”與“星漢”為互文,互相補充,中間隔了一句“若出其中”,其中“中”與“里”也為互文。中間又隔了一句“星漢燦爛”,其中“行”與“燦爛”互補見義,即燦爛的日月星漢之運行均若出于滄海之中。
通過上述舉例,可以了解互文的不同類型,只有掌握了它的構成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句子要表達的意思。如果只從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準確地把握其要表達的內容,反而會作出有悖事實或常理的解釋。教學中如何辨別句子中有沒有用到互文呢?不妨先直譯句子,聯(lián)系前后語句,進而產生疑問,再通過調整句序,得出合乎情理的解釋,達到讀懂句子的目的。
(一)對偶的特征
《教學基本要求》中指出:“對偶是用字數(shù)相等、結構相同、內容相關、詞性與聲調高低相對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相對、相反或相關的意思。對偶句結構整齊、韻律和諧、富有節(jié)奏感?!边@從形式和內容上將對偶的特征表述得十分明確。
(二)對偶中的“流水對”和“移柱對”
教材中近體詩較多,在教學中有兩種情況需要注意:“流水對”和“移柱對”(又叫“偷春對”)。
所謂流水對,是說上句的意思沒說完,像流水一樣,得流下去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意思。它是律詩對仗的一種特殊形式,它不求形式上的嚴格工整,注重情感思緒的自然貫通,兩句連貫而下如行云流水,所以叫作流水對。它的前后兩個句子在意義上常常存在連貫、因果、條件、轉折等關系。白居易的名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即為表承接關系的流水對。這類形式的名句還有:“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終南別業(yè)》),“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
律詩要求頷聯(lián)、頸聯(lián)必須對偶,但少量五律首聯(lián)、頸聯(lián)用對偶,頷聯(lián)卻不用對偶,首聯(lián)對偶,這種現(xiàn)象古人稱之為“偷春對”,也叫“移柱對”。初中語文教材中《題破山寺后禪院》就是一個實例。
(一)用典的定義
《教學基本要求》中指出:“用典就是使用典故,這里的‘典故’包括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p>
“用典”,前人稱作“用事”。《辭源》《辭?!范嘉词珍洝坝玫洹保皇珍洝坝檬隆薄,F(xiàn)將有關辭書中“用事”“典故”的相關義項羅列如下。
1.《辭源》
用事:引用典故。
典故:①事例、典制和掌故;②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
2.《辭?!?/p>
用事:(第四條義項)寫作時引用典故。
典故:①典制和掌故;②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
3.《現(xiàn)代漢語詞典》
用事:(第三條義項)〈書〉引用典故。
典故:詩文里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
綜合上述義項,典故的范圍不僅包括歷史故事、神話傳說,還應該包括有來歷出處的詞句。
(二)用典的分類
用典有多種分類方法,從典面分,可分明典、暗典;從時間分,可分古典、今典;從來源分,分為借用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民間習俗、寓言)、歷史故事和引用前人語句等。
現(xiàn)從使用角度,大致可歸納為襲用、借用、化用這三種方式。
1.襲用現(xiàn)成語句
用現(xiàn)成的語句,為我所用,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晏幾道《臨江仙》中的名句“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是襲用五代翁宏五律《春殘》的頷聯(lián)。詞人把它融入詞中,點鐵成金,與全詞凄艷絕倫的意境渾然天成。
2.借用傳說、史實
用歷史人物故事入詩文,表達作者的相同或相反的心志,這種用典方式在古典詩詞中是最為常見的。如陸游《訴衷情》中的“當年萬里覓封侯”“塵暗舊貂裘”,前者用班超投筆從戎事,表達詩人早年奔赴萬里外的疆場、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志向;后者用蘇秦游說秦王事,訴說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負的境遇。
3.化用前人意境
如“憑欄袖拂楊花雪”(《四塊玉·別情》)一句,僅從字面看,“楊花雪”點明季節(jié)是暮春(楊花如雪),此時節(jié)容易動人離思;從用典的角度看,它還隱含蘇軾《少年游》“去年相送,余杭門外,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那種暗示別時情景的意境。
使用典故的作用,在于把難以明說的事說得讓讀者可以意會。適當運用典故可以增強詩詞表現(xiàn)力,增加詞令之美,使詩詞委婉含蓄,避免平直;用典常常借古喻今,寄托情感。但是用典故也有兩面性,它在增強作品意蘊的同時,也給今人的閱讀帶來了障礙。閱讀古詩詞,要能夠識別典故的內涵,進而透過本意理解作者借用典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用典的化境是把典故融入作品里,幾乎看不出是用典,就像把鹽融化在水里?!皺M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奔词欠独?。
互文的教學文中已涉及,在此不再贅述。教材中近體詩較多,對偶、用典常常同時出現(xiàn),下面以“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教學片段,試圖呈現(xiàn)“對偶”“用典”教學的基本路徑。
師:這聯(lián)詩在表現(xiàn)手法上有哪些特點?
生1:對偶。
師:看看注釋,有補充的嗎?
生1:還有用典。
師:說得好。誰說說“翻”的解釋?是動詞嗎?
生2:書上對“翻似”的解釋是:倒好像。
“翻”……
師:不急,聯(lián)系上下句,大家查查詞典,“翻”在此作何解釋。
生3:老師,我知道了。
師:請你告訴大家。
生3:詞典上“翻”有五個解釋:①鳥飛;②翻騰;③翻轉;④副詞,反而;⑤翻譯。我認為這里的“翻”是“反而”的意思。
師:說說你的理由。
生3:“空吟”的“空”是“白白地”的意思,根據上下句式對偶,那么“翻”只能選義項④。
師:說得不錯。你能把這兩句詩的意思說一下嗎?
生4:……
師:請讀讀“聞笛賦”“爛柯人”的注釋。
生4:(略作思考)懷念舊友我空自吟誦向秀的《思舊賦》,(因久別)回到故鄉(xiāng)我反倒成了一個像王質那樣沒人認識的人。
師:說得真好。
從以上教學片段中,讀者似乎可以看到一條教學路徑:①通過形式,結合特征,來確定“對偶”;②可以推斷相關字詞(或句子的結構)的意思;③基本知道句子的意思;④借助注釋(工具書)了解典故的意思;⑤結合作品,理解作者的用意(思想感情)。
黃建榮 上海市楊浦區(qū)教育學院 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