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源
摘要:職教類期刊水平全面提升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在于編輯的職業(yè)素養(yǎng),而就目前該類期刊發(fā)展的整體水平來講,亟待解決的問題在于對與期刊相關的若干學術不端問題細致分析,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體現編輯角色的使命感,始之上升為職業(yè)自覺。
關鍵詞:職教類期刊;編輯;學術不端
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于職業(yè)教育的扶持力度,高等職業(yè)院校已占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中等職業(yè)教育發(fā)展方興未艾,因而職教類期刊是我國近年來學術期刊界數量不斷擴容的一支不容小覷的力量。這其中既有教育研究機構打造的???,也有職業(yè)院校主辦的學報,還有不少原本是以成教育類、乃至中小學教育為主要內容的期刊為順應職教發(fā)展的潮流而新改的刊物。在數量上升,稿件激增的同時,職教類期刊卻遭遇了一個尷尬的現象:相當一部分投稿人對基本的學術規(guī)范不甚了解,屢闖學術不端禁地。對這類刊物的來說,稿源質量如果不佳,刊物整體學術水平的提升則遙遙無期。毫無疑問,編輯是決定期刊內容的重要因素,甚至有學者曾經有“編輯是出版物之父”的提法。所以,除了精心組稿、約稿之外,編輯人員的當務之急是厘清學術不端若干問題的表現,以更負責任的態(tài)度處理文章。以下,結合編輯工作中遇到的有關學術不端問題逐一分析對策。
一、直面學術不端問題,明晰職業(yè)責任
2009 年下發(fā)的《教育部關于嚴肅處理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通知》中大致羅列出了學術不端行為的七種類型,并要求對這七種學術不端行為必須進行嚴肅處理。七種行為分別是:(一)抄襲"剽竊"侵吞他人學術成果;(二)篡改他人學術成果;(三)偽造或者篡改數據、文獻,捏造事實;(四)偽造注釋;(五)未參加創(chuàng)作,在他人學術成果上署名;(六) 未經他人許可,不當使用他人署名;(七)其他學術不端行為。2015年12月,中國科協牽頭教育部等七部門印發(fā)《發(fā)表學術論文“五不準”》,尤其強調對代發(fā)、代寫,虛假同行評審、不當署名等情節(jié)作嚴肅處理,逐步建立科研行為嚴重失信記錄制度和黑名單信息共享機制。事實上,其他類型的學術不端行為例如一稿多投,高比例自我重復,將外國文獻直接翻譯作為原創(chuàng)研究等問題也已頻繁地出現在職教類學術期刊編輯的視野中。但是某些問題的復雜性、爭議性以及某些環(huán)節(jié)弄虛作假手段越來越隱蔽也使得甄別工作愈加困難。
而目前,為數不少的學術期刊編輯,當然也包括一些職教類期刊編輯對學術不端若干問題的認識并不清晰,僅片面理解為抄襲行為,還有一些編輯從業(yè)人員一直持有一旦發(fā)生任何糾紛與學術不端的投訴,作者全權“文責自負”的態(tài)度,那么責任意識、職業(yè)道德無從談起。事實上,只有真正明確編輯自身與學術不端問題之間不可推卸的責任后,才能在工作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中堅決抵制任何一種不規(guī)范的苗頭。也只有將刊物的聲譽和品牌放在一定的高度,一切圍繞學術質量建設做文章,才可能杜絕有關的不端現象。因此,樹學術界之清風,還學術界之純凈,職教期刊編輯責無旁貸。研究學術期刊編輯面對諸多學術不端問題,應首先厘清自身在其中的角色與作用。
二、多管齊下,重點防范剽竊與抄襲
從目前職教類期刊稿件情況來講,最主要、最明顯、最直接的學術不端問題來自于稿件的高比例重復。這其中有明顯對他人論文、論著中文字的直接抄襲,也有高比例的自我重復,還有移花接木似的改動文字卻沒有原創(chuàng)觀點等等。但是對于排查論文的方法,大多數編輯的慣常做法就是使用一種編輯部常用的學術不端文獻檢索工具(如CNKI系統(tǒng)或者萬方系統(tǒng)),將重合比不超過編輯部設定閥值的投稿選出來,高于閥值的則做退稿處理。尤其對于職教期刊這類來稿量大的刊物來說,很多編輯沒有精力也沒有時間去研究得出重合比的實際標紅文字,但這勢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誤判。
事實上,每種學術不端文獻檢索工具都有其不完善之處,即使是公認的較為全面的CNKI系統(tǒng)也在不斷升級完善之中。如果不想錯用一篇低水平剽竊的稿件,也不想漏選一篇因查重系統(tǒng)誤判而顯示為較高重合比的好稿件,應當要運用多重手段進行比對查重。首先,可以利用多種查重系統(tǒng)綜合比對,除了CNKI和萬方系統(tǒng),還可以選擇超星、維普系統(tǒng)以及專查英文文獻的CrossCheck等系統(tǒng)進行綜合查重。其次,對于重合比不高并準備進入下一步審稿程序的稿件,有必要研究近期發(fā)表的相近文獻,從中找出該稿件的主要觀點、邏輯框架等是否與他人成果高度重合。而對于那些總體水平較優(yōu),但是重合比略高于編輯部要求的文章,應當回看系統(tǒng)中重合文字的具體出處。如果重合文字中有政策、文件、經典理論、原著、法律法規(guī)、名言警句、常識性表述、研究路徑描述等,應該酌情減去相應的部分重新計算重合比。還要注意的是,有時候查重系統(tǒng)會將參考文獻等本不屬于正文的部分誤判為重合文字,這樣誤判誤查的情況應及時予以注意。此外,如果遇到個人自我重復的比例較高的文章時,不妨仔細排查重合文字是與已公開發(fā)表刊物上文字的重合還是與個人學位論文重合。如果情況屬于后者,可以適當放寬重合比要求,例如控制在30%以內即可,但同時也應適當對原學位論文內容進行創(chuàng)新和增補??傮w來說,當前信息來源十分多樣,僅僅使用一種途徑或者一種手段來排查剽竊與抄襲行為是無法應對大數據時代層出不窮的學術不端現象的。
三、深化職業(yè)自覺,杜絕其他形式的學術不端行為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編輯對于學術不端若干表現的應對,實際上是其責任感,主觀能動性、職業(yè)修養(yǎng)的綜合體現,概括來說,就是編輯的職業(yè)自覺。作為職教類學術期刊編輯,必須要具備高度的責任感與敏感度,對于層出不窮的各種或明或暗的學術違規(guī)現象擦亮雙眼。如果說簡單而拙劣的大面積抄襲容易被察覺的話,不當署名、將外文翻譯后直接作為原創(chuàng)、篡改數據、修改文辭低水平重復、利用權威給編輯人員施壓等做法則顯得或隱蔽或棘手。對于這些現象,編輯人員一方面要從內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另一方面則要耐得住寂寞,苦修編輯內功,練就一雙“火眼金睛”。
從上述2009年與2015年的文件都可以看出,署名問題被兩次提出,可見其引發(fā)的一系列連鎖問題的危害。對于職教類期刊來說,文章署名人數并不像醫(yī)學等特定學科允許較多,署名人正常情況下不應超過三人。因此對于署名過多的文章,以及任意增、減署名的文章,職教類期刊編輯應該多問個“究竟”。編輯可以通過向作者了解研究興趣、寫作細節(jié)、分工情況后,繼而對稿件的真?zhèn)巫鞒龀醪脚袛啵员苊饧s定交叉署名的“偽論文”出現。有必要的話,還應在錄用前與每位作者取得聯系,告知其論文即將發(fā)表的情況,請他們簽署相關署名與排名順序的告知書。
縱觀目前多數的職教類期刊,因為編輯水平有限而致使參考文獻欠缺規(guī)范的情況仍比較普遍。由于相當部分的職教類期刊投稿人對于參考文獻規(guī)范以及相關的學術不端問題不甚了解,學術素養(yǎng)有限,在參考文獻上出現的問題比例很高。但如果編輯人員對此熟視無睹,就是完全一種消極的工作態(tài)度。有些刊物為了節(jié)省版面,隨意刪除作者的部分參考文獻,有可能直接將作者推向剽竊者的行列。此外,如果直接引用文字卻未在文中標出引源,即使在文后參考文獻中列出,也屬抄襲的情況。但很多編輯卻沒有及時發(fā)現,也沒有及時告知與提醒作者整改。在外文參考文獻中,各種不規(guī)范的情況,如漏字、單詞拼寫錯誤、張冠李戴的情形不在少數。如果部分職教期刊編輯因為外語水平有限而看不懂相關文獻,完全可以求助于其他外語水平較高的人員進行外文參考文獻的校對,須力求多方查閱,盡量降低差錯率。
四、結語
總而言之,期刊的編校質量直接關系著今后刊物整體水平與走向,而無論是前期的選稿,還是后期的校稿,都與編輯對于學術不端相關問題的認識程度以及處理方式息息相關。對于近年來發(fā)展方興未艾職教類期刊來說,編輯應當在相關問題的解決途徑上多想辦法:無論是在投稿前的聲明或預警,還是發(fā)生疑似不端行為時的告誡,甚至是事后采取的通報等措施,都應確保在整個出版流程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敲響警鐘。尤其是對那些對規(guī)范不甚了解的投稿人與潛在投稿人來說,起碼先使其知曉什么是學術不端,以點帶面,起到輻射作用。
基金項目:本文為“全國高職院校學報研究會2015年度一般課題:編輯角色在學術不端若干問題中的作用與應對(GZXB2015F02)”“廣州番禺職業(yè)技術學院‘十三五‘青山湖青年學者科研項目:共情視角下職業(yè)教育類期刊若干學術不端問題的探析與應對(2016Q005)”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馮麗珍.論中等教育類期刊編輯在期刊出版過程中的職業(yè)自覺[J].中國傳媒科技,2014,(7):52-52.
(作者單位:廣州番禺職業(yè)技術學院《廣州職業(yè)教育論壇》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