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丹
“同課異構”作為一種新的教研實踐理論,既展現(xiàn)集體智慧,又體現(xiàn)個人風格,實現(xiàn)了共性和個性完美的對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個人的能力必定有限,通過“同課異構”,集眾人之智慧,集思廣益,可以創(chuàng)設課堂的高效性,從不同角度對課本解讀與重構,對教師的教研能力提高是有所裨益的。我校開展了一次“同課異構”教研活動,兩位老師以《雨霖鈴》為本,各有其側重點,同課異構,既體現(xiàn)集體備課的凝結,又彰顯了兩位老師不同的教學側重異趣。
教學過程既面向全體又關注個體,體現(xiàn)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是新課標的核心理念。古典詩詞的教學本來就是教學難題,兩位教師在課程設計上,也都充分考慮了學生主體的差異性,通過分組討論、師生朗讀、詞語賞析等多種教學手法,使學生在教學中思考,在思考中領悟。
第一位老師側重啟發(fā)學生探討對典型意象的賞析,教師上臺后就描繪詩歌中的場景,鋪設情境,接著讓學生討論情境背后之情,由學生的感性認識,再深入的傳統(tǒng)意象的挖掘,最后教師發(fā)揮學生的主導地位,對學生的語言組織,情境理解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點評。第二位老師則能旁征博引,循循善誘。以詩歌作者身世為切入點,披文入情,展現(xiàn)詩人生活的軌跡和豐富的精神世界。學生在預習的情況下,對文本也較為熟悉,而且老師整體的思路清晰,課程安排流暢自然,可以說兩位老師的示范課是我們學校的一份佳作。
但作為一名普通一線教師,在聽課的過程中,仍然有不理解的地方,借此談談個人感悟,貽笑大方。
隨著時代的進步,現(xiàn)在的高中生以90后為主題,他們的家長也逐步向70后進軍。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理念在提高,孩子接受知識水平的能力在提高,就以《雨霖鈴》為例,給我最深刻的就是兩位教師扎實的教學功底和語言表達能力。但我們聽課的教師對課堂的哪位提出過有特點問題,表達過新穎看法的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學生是主體,如果一堂課里,沒有一個學生出彩,沒有一次思維的擦火,整個課堂哪怕波瀾起伏,其實質也是死水一潭。即使老師表現(xiàn)的再出色、再優(yōu)秀,那都是“秀”。在這個基礎上談有效教學,是不合適的。例如“柳”的意象在兩位教師的教學設計里都設計成教學的一個重點,但這種知識在現(xiàn)在的高中生的眼里早已經熟悉,“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薄拔汲浅隂泡p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如果在課堂上再次對這個知識點進行重炒,那就是一種浪費。兩位老師對“傷離別”這個感情作為強調重點,而目前的高中生,看過《那些年》、《致青春》、《小時代》等影視作品包括文本。所以教師提出的“傷離別”在90后群體中是無法引起共鳴,這種陳舊的知識,也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
我在上《雨霖鈴》時候,把關注點放在“別”字。古人因“別”而肝腸寸斷,因別而嗜酒如狂,“別”是情的源頭,是扣在期盼團圓美滿的中國人心頭上的一枚針,真所謂“黯然銷魂,唯別而已”。我在和學生探討詞人為何因“別”而發(fā)出如此人生感喟。學生從時間、空間、交通、通信等不同的層面探討古今因“別”而引發(fā)的感慨,再進一步討論古典意象和現(xiàn)代意象的感情共同點和共同感情而意象的差異。如,古人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今人離別,行囊與車票,地圖APP,淺化了的離別之傷,是現(xiàn)代人無法體會古人的離別之痛。韓愈的那次離別,竟與十二郎生死兩界;杜子美在落英繽紛之時與李龜年離別三十年之后的相見,背后卻是一個盛世的凋零。這樣調動學生思考進行對比,在對比中探索,觸摸作者當時的感情和學生的感情的共鳴頻率。
其次虛實結合的手法是本詞的一個特色,也是教學的難點,兩位教師都只是籠統(tǒng)的提到眼前之景與想象之景,但未深究其藝術效果,未免浮光掠影。本詞的虛與實,其根本仍以“別”字為依據(jù),實繪“別”時之景,虛寫“別”后之情?!皠e”時之景是后面虛寫別情的基礎,“別”后之虛是前面別離的情感的延續(xù),兩者相融共生,營造朦朧、微茫的飄然意境。離別后的必然借酒消愁,可醒來之后依然是“曉風殘月”,經年之后,任憑時間剝落,都無法忘記別離的悲情,詞人拉長了“別”后時間,由離別之刻至經年以后,但思念卻不曾縷斷,這是對離人的承諾,也是自己情感的流露。作為教師,要以詩歌本身的詞語入手,潛心體悟詞語錘煉,以邏輯化,情感化的方式,與學生互動交流。
一部作品,它的成功就是撥動了讀者內心的情感共鳴體。無論老師怎么引導,就古典講古典,就理論灌輸理論,對學生來說,還是有認知的差距。這需要教師能從舊有的教學思維中跳躍出來,擁抱信息化的時代,以生活的感悟連接學生的認知,我想,我們離高效課堂會更進一步。
(作者單位:安徽省皖西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