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釗
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開展拓展性閱讀,是開闊學生視野、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和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也符合新課改提出的豐富學生閱讀積累、提升學生綜合語文素養(yǎng)的理念與要求。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語文教學不能僅局限于課文,不能僅限于課堂,實施拓展性閱讀教學,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豐富學生的知識積淀、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如何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開展拓展性閱讀、提高語文閱讀的有效性,是擺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課題。
一、在探究性閱讀活動中拓展學生思維
新課標明確指出:初中語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性閱讀與創(chuàng)造性閱讀能力。在探究性閱讀中,可以讓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讓學生富有個性地閱讀,通過對問題的探究,加深閱讀理解與體驗,然后對文本進行拓展,拓展閱讀思維。教師要結合具體教學內容,以教材為輻射點,由課堂閱讀向課外拓展,通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實現(xiàn)知識的拓展,提升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執(zhí)教魯迅先生的《藤野先生》,教師可以課前讓學生通過網(wǎng)絡、圖書室、課外教輔書籍等渠道進行自主學習,了解魯迅求學的經(jīng)歷及藤野先生的相關資料。在課堂學習時,有的學生提出了“藤野先生對魯迅學業(yè)上的關心,這本是一位普通教師應該盡到的義務,為什么卻得到了魯迅先生如此崇敬與懷念?”因為學生在課外的廣泛閱讀,了解了藤野先生是在日本軍國主義歧視中國人的大背景下,拋棄了民族偏見,為了醫(yī)學傳播事業(yè),公平對待中國留學生,他是具有國際大視野與世界大胸懷的教師,理應受到人們的尊重。這樣,對文本進行廣泛的閱讀與探究,有效拓展了學生閱讀思維。
二、在專題閱讀活動中豐富學生積累
專題性閱讀在拓展學生閱讀深度與廣度方面具有其它閱讀形式無可替代的作用。專題性閱讀可以有效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啟發(fā)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與探究。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課文與課文之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例如在學習了《變色龍》這篇課文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將其與以前學過的《我的叔叔于勒》進行比較、分析、探究。學生在運用搜集的材料進行對比探究后,發(fā)現(xiàn)二者有著很多的相似,兩位作者都是19世紀后期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在小說的構思上都突出了一個“巧”字,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方面都突出了一個“變”字,主題表現(xiàn)上都突出了一個“大”字。通過專題研究,學生對于批判現(xiàn)實主義這一小說流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再如,在學習《悼念瑪麗·居里》時,可以讓學生在課外讀一讀《居里夫人傳》以及居里夫人寫的《我的信念》一文,這樣學生就會更全面地認識居里夫人,理解居里夫人的品質。專題閱讀可以有助于學生的知識積累,更有利于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達成共鳴。
三、在對作家、作品的聯(lián)想中拓展學生視野
在閱讀某一作家的作品時,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對該作家的其它作品進行聯(lián)系,開展拓展性閱讀。這樣可以更全面與深入的理解該作者及其作品的風格、特點,開拓學生視野。例如執(zhí)教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可以鼓勵學生課外讀老舍其它的散文作品;學習魯迅先生的《社戲》,可以鼓勵學生閱讀魯迅先生的少年故事;在學習完《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課余閱讀《水滸傳》,全面了解魯提轄的人物性格,及梁山108個英雄好漢的故事。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將學生引入浩瀚的閱讀海洋,學生在閱讀中拓展了視野,增長了見識,也提升了語文閱讀能力。
四、精心選擇拓展內容,實現(xiàn)課內外的和諧融合
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只依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將課堂閱讀延伸至課外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除了結合課堂教學內容給學生推薦相關閱讀書目外,還可以結合學生的閱讀與作文的實際情況,向學生推薦一些名家名作,讓學生利用課外、假期等時間進行閱讀。例如,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中國四大名著”、巴金的《家》、錢鐘書的《圍城》、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雨果的《悲慘世界》等,通過對中外優(yōu)秀書籍的閱讀,開闊學生眼界,提升學生文字能力及閱讀素養(yǎng)。教師還可以定期召開讀書交流會,讓學生交流讀書心得,相互推薦優(yōu)秀閱讀書目,開展閱讀朗誦會、故事會、演講比賽等活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熱情。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開展拓展性閱讀,可以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但是,學生閱讀能力與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堅持長久的抓緊抓好,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創(chuàng)新閱讀活動模式,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才能促進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
(作者單位:重慶市九龍坡區(qū)天寶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