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雅
[摘要]《中國叢書綜錄》等叢書目錄廣收歷代叢書,是古籍整理與研究者之必備工具書。然千慮一失,難免仍有未被收錄者。文章將蘇州大學(xué)圖書館藏氏族類叢書與《中國叢書綜錄》等進行比對,補輯其中漏收的書目三種,并作敘錄。
[關(guān)鍵詞]《中國叢書綜錄》;氏族;叢書;補輯
[中圖分類號]G256.3[文獻標(biāo)志碼]A[文章編號]1005-6041(2016)05-0013-04
《中國叢書綜錄》由上海圖書館主編,出版于20世紀(jì)60年代,后多次再版。以廣義的標(biāo)準(zhǔn)收錄叢書,體例完備,是目前我國使用最廣泛的叢書目錄。在此之后,又陸續(xù)出版了《中國叢書綜錄續(xù)編》《中國叢書綜錄補正》《中國叢書目錄及子目索引匯編》等叢書目錄書籍來補正《中國叢書綜錄》的錯漏。然中國古籍叢書浩如煙海,難免仍有失于收錄者。筆者在整理蘇州大學(xué)圖書館藏古籍叢書時,發(fā)現(xiàn)三種氏族類叢書似未被收錄于以上目錄,茲補輯于此,并作敘錄,以供學(xué)界研究。如有不當(dāng)及錯漏之處,敬請賜教。
1《二吳先生唱于集》
清光緒九年(1883)吳氏家塾刻本,一冊。每半葉九行,二十一字,左右雙邊,黑口,單魚尾。書號700119。子目有二:橫塘詩稿二卷附錄一卷,(清)吳懋清撰;海蠡堂詩稿三卷附錄一卷,(清)吳河光撰。
是書內(nèi)封頁題有“二吳先生唱于集”,背列牌記:“光緒九年冬月/吳氏家塾藏版”。卷首有光緒九年(1883)陳喬森所撰《二吳先生唱于集序》及光緒八年(1882)許汝韶序。陳序云:“今楊芷裳學(xué)博、許飏階明經(jīng),乃輯其詩為上下編,將以剞劂,名曰《二吳先生唱于集》,是能以饗后學(xué),實獲其夙心者歟?!痹S序云:“今吾友存甫及其族人刻兩先生詩,以序問余?!睏铐|芳所撰《海蠡堂詩稿跋》云:“壬午秋,友人吳存甫出其先大父回溪先生及族祖星海刺史詩集,屬為校訂付梓,題曰《二吳先生唱于集》?!庇帧稒M塘詩稿》卷末鐫:“茂名楊韡芳芷裳校訂,茂名許汝賡飏階參訂,孫宣崇存甫????!笨芍?,是集為楊韡芳、許汝賡校訂,吳懋清之孫吳宣崇刊印而成。
《橫塘詩稿》錄吳懋清之?dāng)M古詩40首、古今體詩39首。后附陳喬森等所撰關(guān)于吳懋清之傳略、詩話、題詞及吳宣崇跋。吳懋清(1774—1845),字澄觀,號回溪,吳川水潭村人。后為避戰(zhàn)亂,遷至橫塘,人稱“橫塘先生”?!澳晔苷b十三經(jīng),稍長益肆力于箋注義疏”(陳喬森《吳回溪先生家傳》)。嘉慶十五年(1810)中舉,時年三十七歲。次年會試不第,館京師,為時人所重。四試不第,遂歸養(yǎng)不復(fù)出,潛心著述,教育生徒。道光二十三年(1843),以七十高齡得中書科中書銜。道光二十五年(1845)以疾卒。一生精于箋注之學(xué)和訓(xùn)詁考據(jù),同時對詩詞創(chuàng)作很有造詣,著述頗豐,“合所為詩賦雜文為卷二百一十有四”(李文泰《海山詩屋詩話三則》)。本書是其詩歌集。其詩奇奧古重而秀削蒼潤,擬古詩神似李白,“不獨古體長句,情韻悠然,有天際真人之想”(楊韡芳跋)。
《海蠡堂詩稿》錄吳河光之《存初集》98首、《客游集》54首、《北征集》42首。后附吳芳獻等所撰關(guān)于吳河光之傳略、詩話、題詞及楊韡芳、吳宣崇跋。吳河光(1774—1839),字昆源,號星海,世居吳川水潭村。自幼聰穎,九歲即能詩?!澳晔搜a縣學(xué)弟子員,明年食廩餼,二十五舉嘉慶戊午鄉(xiāng)薦,屢躓春官。道光十二年截選云南江川縣知縣,歷署河陽縣、新興州、陸涼州……先生壽六十有六歿之,明年同官賻贈,乃得歸葬。”(吳芳獻《族父星海先生家傳》)吳河光一生仕途坎坷,脫略跌宕,攻于辭章,其詩歌多吟詠纏綿悱惻之思、慷慨激昂之氣,“以少陵為宗,時出入于義山、劍南二家”(楊韡芳跋)。少時撰有《存初集》,多流連光景之作,不盡可傳。壯年時游幕安溪撰有《客游集》,公車北上時撰有《北征集》。此二集漸入唐格,才力盡顯。晚年宦游數(shù)載,看遍山川險峻與民生疾苦,作詩諸編,皆散佚殆盡,甚為遺憾。
吳河光為吳懋清族弟,二人同年生,皆為吳川水潭村人。水潭乃吳川吳氏一族的發(fā)源地,祖輩自江南遷徙而來,世代推崇讀書,家學(xué)淵厚,多人科舉及第,吳懋清與吳河光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多人科舉及第的“代表人物”的說法也可再斟酌一二)。吳懋清《橫塘詩稿》中有大量與吳河光的唱和之作,可見兄弟二人感情甚篤。吳氏后人將二人詩作輯于一本,也有彰顯水潭吳氏家學(xué)風(fēng)貌之意。此外,由于吳河光晚年詩作盡失,族人擔(dān)憂其他諸作再遭淹沒,因而將其刊刻印行,以流傳后世。
2《蘭陵三秀集》
清道光十三年(1833)刻本,二冊。每半葉十一行,二十三字,四周雙邊,白口,單魚尾。書號700147。子目有三:繡余小詠一卷詩余一卷,(清)趙云卿撰;綠窗藏稿一卷,(清)趙書卿撰;寄云山館詩鈔一卷詩余一卷,(清)趙韻卿撰。
是書為趙氏三姐妹的詩詞集。趙云卿詩作單獨成冊,趙書卿、趙韻卿詩作合為一冊。首冊卷首有道光十三年(1833)江桂生、潘濬序。江序曰:“友蓮適其婿潘君惺齋,好風(fēng)雅,為余舊交,出其全稿,屬為刪訂。因思同本之誼,不敢固辭,遂選而歸之?!迸诵蛟唬骸笆侨撸灰嘁粫r之選哉。族弟惺齋,友蓮婿也,因授余一編,每于爐熏茗熟,燈紅酒綠之余披誦一過,覺清沁心脾,芬余齒頰。有莫名其妙而各盡所長者……是故分為三帙,各見豹斑,合成一編,共聯(lián)鳳噦?!笨芍?,此書由趙韻卿之夫潘惺齋牽頭整理校訂,最終成稿刊印而成。序后列有陳耀庚、甘雨施、潘時彤、李德?lián)P、戴天良、方仲梓、曾宏蓮、李錫桂等人之題詞。題詞后有著名藏書家黃裳之題跋:“辛卯春分前六日海上收。黃裳記?!蔽哪┾j有“黃裳”白文方印。黃裳先生鑒賞品位極高,一生收書頗豐,不拘一格。能將此三位閨閣詩人的作品集收于囊中,可見黃裳對其作品極為贊賞,同時也顯現(xiàn)出此書較高的收藏價值。
《繡余小詠》收趙云卿詩115首、《詩余》收詞33首,正文前一頁題“友月詩草”,背印“壽恭自題”;《綠窗藏稿》收趙書卿詩129首,正文前一頁題“佩芳詩草”,左右各印“壽恭自題”;《寄云山館詩鈔》收趙韻卿詩102首、《詩余》收詞5首,正文前一頁題“友蓮詩草”。
趙氏姐妹籍貫江蘇武進(或稱陽湖,今屬常州),古稱蘭陵。三人皆有詩名,并稱為“蘭陵三秀”。按年齡長幼,依次為趙云卿(生卒年不詳),字友月;趙書卿(生卒年不詳),字佩芳;趙韻卿(1814—1894),字友蓮。其父趙邦英,仕宦于蜀,曾任四川銅梁典史。三姐妹幼年隨父入川,“秉母氏之教,皆好為詩。自髫齡以來,各得詩若干首,題曰《三秀集》”(江序)。與蜀中才女朱希蘊、曾宏蓮、張云霞、顧琳等結(jié)為詩社,唱和無間斷。
趙云卿適楊某,未四十而卒。工詩詞,著有《寄愁軒詩詞鈔》,今已散佚,有《蘭陵三秀集》中所收《繡余小詠》一卷、《詩余》一卷存于世。趙書卿適王某,未四十而寡,無子,有一幼女,生活艱辛,晚年依婿為生,年八十余卒。能詩善畫,著有《澹音閣詩鈔》,已佚。有《澹音閣詞鈔》收錄于《小檀欒室匯刻閨秀詞》,《綠窗藏稿》收錄于《蘭陵三秀集》。趙韻卿自幼喜詩,年二十適潘惺齋為繼室。潘歷任綿州吏目、雷波照磨,好風(fēng)雅,常與韻卿切磋詩藝,其詩“半出夫人之手”(陳耀庚題詞),還親自整理刊印了《蘭陵三秀集》,可見二人志趣相投,伉儷情深。道光二十七年(1847)[1],潘病歿于撫邊屯任所,韻卿自此撫孤持家,備極辛勞。有《寄云山館詩鈔》《寄云山館詞鈔》存世。
趙氏三姐妹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為她們的詩歌創(chuàng)作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區(qū)別于一般的閨閣詩人,她們的詩歌甚少綺靡之作,而更多的是“激昂慷慨之音、幽嫻貞靜之德、朗潤清和之氣、悱惻綿邈之思”(江序)。同時,三人的詩歌亦各有所長。“友月得疎宕氣而摩聲揣色,愈覺其工;佩芳得溫厚氣而敘事抒忱,尤征其雅;友蓮得沉靜氣,鑄辭煉格,更極其精。比而論之,其莊重處巾幗絕勝于冠裳。析而按之,其幽秀處脂粉不沾于翰墨?!保ㄅ诵颍?/p>
《蘭陵三秀集》在《江蘇藝文志·常州卷》中曾有著錄,然原本卻甚少面世?!吨袊鴧矔C錄》未曾收錄,《近代巴蜀詩抄》甚至認(rèn)為該書已佚[2]。蘇大館藏之《蘭陵三秀集》為黃裳舊藏,應(yīng)是黃裳在“文革”時期被抄的藏書之一。這部分圖書在“文革”后被上海古舊書店收購,又在20世紀(jì)80年代初期被蘇州大學(xué)圖書館購得,成為蘇大館藏圖書。只供本館讀者閱覽,導(dǎo)致原本很少見諸于世,因此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
3《闕里顏氏叢書》
清康熙刻本,八冊。書號700109。子目有五:闕里顏太史真稿不分卷后稿不分卷,(清)顏光猷撰;水明樓詩六卷,(清)顏光猷撰;未信堂近稿不分卷,(清)顏光敏撰;十子詩略·樂圃集七卷補遺一卷,(清)顏光敏撰;顏學(xué)山近稿不分卷,(清)顏光敩撰。末附《顏氏家乘》不分卷。
是集在首冊書根處寫有“闕里顏氏叢書”,每冊書角標(biāo)注冊數(shù)。輯纂者已不可考,應(yīng)為顏氏家族成員。顏光猷、顏光敏、顏光敩系同胞三兄弟,山東曲阜人,復(fù)圣顏子的六十七世孫,人稱“曲阜三顏”。顏氏一門世代忠烈。其祖父顏胤紹,明崇禎四年(1631)進士,任河間太守時期,清兵圍城,舉室自焚。其父顏伯璟歷經(jīng)艱險,扶親歸里,不入仕,謚曰“孝靖先生”。其母朱淑人被清兵砍殺又死而復(fù)生,教子有方,有“顏氏一母三進士”的美稱。顏光猷(約1698年前后在世),字秩宗,號澹園,康熙十二年(1673)進士,授刑部主事,歷升郎中,擢河?xùn)|鹽運使。著有《水明樓詩》《澹園文集》等。顏光敏(1640—1686),字遜甫,又字修來,號樂圃,康熙六年(1667)進士,由中書舍人累遷吏部郎中。著有《樂圃集》《未信編》《舊雨堂集》等。顏光敩(約1658—1698),字學(xué)山,康熙二十七年(1688)進士,官浙江提督學(xué)政。著有《懷山遺稿》《學(xué)山近詩》等。
本集主要收錄“曲阜三顏”之制義、詩歌若干。制義即八股文,是明清科舉考試制度所規(guī)定的一種文體,題目均出自《四書五經(jīng)》,作者很難有自我發(fā)揮。三子之制義,均為主考、同考諸人評選鑒定,受到各方稱贊,應(yīng)屬制義之上乘之作。詩歌各體兼?zhèn)?,古體、近體均有涉獵,顯示出三兄弟深厚的家學(xué)功底。具體內(nèi)容如下:
《闕里顏太史真稿》收顏光猷所作制義47篇,分別為論語24篇、學(xué)庸10篇、孟子7篇、鄉(xiāng)墨(己酉科)3篇、會墨(癸丑科)3篇。內(nèi)封正題“闕里顏太史真稿”,天頭署“康熙癸丑科”,右上題“主考、同考鑒定”,左上題“附鄉(xiāng)會朱卷”,左下題“水明樓藏板”。版心上鐫“顏太史真稿”,下鐫“水明堂”。卷首有康熙十三年(1674)計東序。序前鈐“仕隱”“石湖詩孫”“木梔皂館范氏藏書”“江蘇省立第一圖書館藏書”“江蘇省立教育學(xué)院圖書館”印?!额佁泛蟾濉妨硎疹伖忾嗨髦屏x60篇,分別為兩論33篇、學(xué)庸15篇、兩孟12篇。版心上鐫“顏太史后稿”,下鐫“水明堂”。序前鈐“江蘇省立第一圖書館藏書”“江蘇省立教育學(xué)院圖書館”印。卷首有康熙四十一年(1702)伍涵芬序。以上兩種皆為每半葉十行,二十六字,四周雙邊,白口,無魚尾,無欄格,楷體。
《水明樓詩》收顏光猷五言古詩69首、七言古詩43首、五言律詩118首、七言律詩76首、七言絕句93首、五言排律5首。卷首有衛(wèi)既齋、江闿、唐周基序,耿愿魯、李柟、于覺世、顧汧、袁佑、孔衍樾、唐孫華、李澄中、傅誼、洪升評語,后有萬拱極跋。序前鈐“江蘇省立第一圖書館藏書”“江蘇省立教育學(xué)院圖書館”印。每半葉十行,十九字,四周單邊,白口,單魚尾。
《未信堂近稿》收顏光敏制義80篇,分別為論語47篇,學(xué)庸6篇,孟子27篇。內(nèi)封題“未信堂近稿”,右上題“闕里顏修來著”,左下鐫“樂圃藏板”。卷首有韓菼、吳涵、徐乾學(xué)序。序前鈐“江蘇省立第一圖書館藏書”“江蘇省立教育學(xué)院圖書館”印。每半葉十行,二十四字,左右雙邊,白口,單魚尾,無欄格,楷體。
《十子詩略·樂圃集》收顏光敏五言古詩53首、七言古詩43首、五言律詩79首、五言排律12首、七言律詩54首、五言絕句20首、七言絕句44首、補遺7首。內(nèi)封題“樂圃集”。卷首有陳玉璂、施閏章、孫枝蔚、鄧漢儀序,李楷、顧炎武、李因篤、孫寶侗、畨禺、計東、紀(jì)映鐘、董含、丁澎、顧有孝、杜濬評語。序前鈐“江蘇省立第一圖書館藏書”“江蘇省立教育學(xué)院圖書館”印。每半葉十行,十九字,四周單邊,黑口,雙魚尾。
《顏學(xué)山近稿》收顏光敩制義40篇,分別為論語19篇、學(xué)庸4篇、孟子17篇。內(nèi)封題“顏太史傳稿”,左下鐫“三松書屋藏板”。版心鐫“懷軒”。卷首有康熙二十七年(1688)徐乾學(xué)所撰《顏學(xué)山近稿序》。序前鈐“江蘇省立第一圖書館藏書”“江蘇省立教育學(xué)院圖書館”印。每半葉十行,二十六字,左右雙邊,白口,無魚尾,無欄格,楷體。
從版本上來看,以上五種子目的版式、行款、字體等皆有不同,定不是同時刊刻。考其刊刻年代,根據(jù)序跋、內(nèi)封、版刻特點等信息可知,皆為清康熙年間刻本。另,書后附一冊乾隆間刊刻《顏氏家乘》,收錄趙吉士等所撰顏氏五代名人的傳略、墓志等11篇。
本集《中國叢書綜錄》《中國叢書綜錄續(xù)編》《中國叢書綜錄補正》《中國叢書目錄及子目索引匯編》《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等皆不載,甚為罕見?!渡綎|文獻書目》曾據(jù)《江蘇省立國學(xué)圖書館圖書總目》著錄題名,未列子目[3]。江蘇省國學(xué)圖書館前身為光緒三十四年(1908)設(shè)立的江南圖書館,幾經(jīng)易名,至民國八年(1919)改名為江蘇省立第一圖書館,民國十八年(1929)改名為江蘇省立國學(xué)圖書館[4]。1927年,柳詒徵擔(dān)任江蘇省立第一圖書館館長,開始組織編訂館藏書目。1933—1936年,《江蘇省立國學(xué)圖書館圖書總目》先后出版[5]。本館現(xiàn)藏《闕里顏氏叢書》各子目均鈐有“江蘇省立第一圖書館藏書”印,又知其曾被收錄于《圖書總目》,可知本集至少在1936年前就已被當(dāng)做一部完整的叢書編目。
同時,本集各冊首頁還鈐有“江蘇省立教育學(xué)院圖書館”印。江蘇省立教育學(xué)院于1930年定名。1950年,與蘇州國立社會教育學(xué)院、無錫國學(xué)專修學(xué)校合并成立蘇南文化教育學(xué)院。1952年全國院系調(diào)整,蘇南文化教育學(xué)院與東吳大學(xué)之文理系科、江南大學(xué)之?dāng)?shù)理系科合并組建蘇南師范學(xué)院,同年更名為江蘇師范學(xué)院。1982年改名蘇州大學(xué)。
由此可知,本集曾先后被江蘇省立國學(xué)圖書館和江蘇省立教育學(xué)院圖書館收藏,隨著院系調(diào)整的步伐被逐步收編入蘇州大學(xué)古籍書庫。由于在其他收藏機構(gòu)暫未發(fā)現(xiàn)此集的書目記錄,蘇大館藏之《闕里顏氏叢書》可能是現(xiàn)存的唯一一部原本,因而倍加珍貴。雖然其最初是否作為叢書來刊刻還有待考證,但是對其叢書的判定自民國至今已近百年,應(yīng)將之列為氏族類叢書之中。鑒于此,筆者將其敘錄于斯,以饗讀者。
[參考文獻]
[1]李朝正,李義清.巴蜀歷代名媛著作考要[M].成都:巴蜀書社,1997:179.
[2]《近代巴蜀詩鈔》編委會.近代巴蜀詩鈔[M].成都:巴蜀書社,2005:60—70.
[3]周洪才.孔子故里著述考[M].濟南:齊魯書社,2004:651.
[4]鄭辰,劉洪權(quán).江蘇省立國學(xué)圖書館與中國文化傳承研究[J].山東圖書館學(xué)刊,2014(1):50—54.
[5]徐建華.柳詒徵圖書分類思想與《國學(xué)圖書館圖書總目》[J].中國礦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1(4):14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