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亞萍
[摘 要] 數學的存在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服務于生活. 如何在高中數學課堂中滲透“生活化教學”?本文針對“生活化教學”優(yōu)勢的挖掘進行闡述,結合教學實例淺談“生活化教學”在數學課堂中的實施策略,并對實踐教學進行深層反思,以期能夠為高效課堂的建立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 生活化教學;高中數學;教學研究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這句話,不僅道出數學在生活中存在,還點出數學應用的重要性. 《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生活化教學”在數學課堂中的應用,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生動、有趣的生活現象,讓學生感知數學在生活中的存在,為教學增添了樂趣.
[?] “生活化教學”在數學教學中的優(yōu)勢挖掘
“生活化教學”在高中數學課堂中的應用,靈活地將理論與實際生活相連,學生可以通過一個具體的事例來辨析一個抽象的數學理論,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體化,有效降低思考的難度,讓學生在新知的學習上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在生活化教學中,教師選擇的事例應具有一定的針對性、代表性、趣味性和啟發(fā)性,從而增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實現情境、合作、討論、探究等多種教學模式的融入,有效鍛煉學生的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發(fā)散思維,增進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可見,“生活化教學”在高中數學教學中起著非常積極重要的作用,是值得廣大教育者重點研究的課題.
[?] “生活化教學”在數學課堂中的實施策略
1. 新課導入生活化,激發(fā)思維意識
良好的新課導入,使新知在學生心中留下一個好的印象,初步建立學習興趣. 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原有認知尋找切入口,利用一些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來創(chuàng)建情境,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意識,使之由感性走向理性,由具體走向抽象,透過一棵樹木來折射整個森林,順利實現對新知的學習.
例如,在學習有關“排列與組合”的概念時,教師就可以選取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排列組合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
情境導入:學校組織元旦晚會,需要從四名候選人中選出三名主持人,有多少種不同的選法?所選出的三名主持人,在臺上排成一排的方法有幾種?
學生對這個問題非常熟悉,利用橡皮、鉛筆等工具比作甲、乙、丙、丁來進行選擇,對其中的三個進行排列,動手操作使學生對排列與組合有了大致的認識. 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嘗試說出“排列”“組合”的概念,利用數學語言進行描述,實現學生思維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的轉化.讓學生在“議一議”中找出其中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兩者都從n個元素中選取m個元素(n≥m);不同點:排列有序,組合無序.生活化的新課導入,使學生感受到排列組合在生活中的存在,明白概念的異同,理解并掌握定義的運用. 整個過程通過情境導入,層層遞進的方式,分散了教學的難點,突破了學生的學習障礙,真正實現了高效課堂的建立.
2. 問題探究生活化,挖掘思維潛能
新課程標準更注重對學生自身潛能的挖掘,利用學生原有認知、生活經驗來觀察、分析,在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中實現學生的潛能發(fā)展. 教師要能從生活中尋找數學元素,使學生善于從生活中發(fā)現抽象的數學問題,積極運用自身的認知進行觀察、分析和討論,從而深層地探究生活現象背后的數學知識.
比如,學生對導數的相關知識有了一定的學習之后,教師可以結合生活應用,利用生活問題讓學生進行探究,利用問題的挑戰(zhàn)性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潛能.
例題展示:設計一個帳篷,上部是棱長為3米的正六棱錐,下部是高為1米的正六棱柱. 試計算,要想帳篷的體積最大,則該帳篷的頂點到底面中心的距離為多少?
這是一個以生活應用為背景的問題,學生能很好地理解題意,迅速想象出帳篷的空間構造,但不能利用動態(tài)變化的觀點對帳篷的體積進行分析,對其中的變量、各變量之間的聯系不能很好把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促進學生對問題的突破,有的學生想到與帳篷有些相似的雨傘,利用雨傘的打開和合攏進行探究. 受到啟發(fā)的學生迅速找到其中的相關變量:高、底面邊長和體積. 有的小組選擇以帳篷的高為自變量構建目標函數,有的小組選擇以底邊邊長為自變量構造目標函數,通過相互對比、觀察、討論和分析,最終學生以高為自變量得到體積函數:V=·[9-(x-1)2]+[9-(x-1)2](x-1),通過化簡求導,得出最值.
通過生活化的實例,讓學生明白合理選擇參數的重要性,加深學生對導數的理解. 同時,向學生滲透化歸、換元等數學思想,滋養(yǎng)學生勇敢面對困難的精神.
3. 數學實踐生活化,突破思維創(chuàng)新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高中數學教學中,許多教師利用講練來代替學生的社會實踐,這是非常不可取的. 教師靈活地設置一些實踐活動,來調動學生對生活中一些數學現象的關注和調查,使學生學會利用一些數學思想和方法,對自己所獲取的數據進行分析整理,從而使數學知識之間縱橫聯系,實現思維能力的創(chuàng)新與飛躍.
例如,在學習有關“隨機事件與概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一些生活中的現象進行實踐調查,利用事實來說明數學知識的存在,從而增強數學理論的說服力.
實踐調查:(1)投擲硬幣實驗,隨機向上投擲硬幣,對正反面的結果進行統計.
(2)對班內學生在籃球課堂上的投籃情況進行調查,對不同學生的投籃次數、進球次數和頻率進行記錄.
生活化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到非常的輕松,對隨機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有了深刻的理解,明白了相互之間的關系,總結得出概率的概念、性質,頻率與概率之間的關系. 整個過程,學生邊實踐邊思考,通過投籃頻率、每次進球概率等具體問題進行思考,促進學生對收集的數據進行整理總結、梳理歸納,從而不斷提升思維能力,建立更為科學嚴密的知識網絡.
[?] “生活化教學”在數學課堂中的深層反思
1. 以學生的原有認知為出發(fā)點
生活化教學要以學生原有認知為出發(fā)點,貼近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進行一步步地引導,讓學生從生活資源中不斷地挖掘基本的數學知識、方法和思想,利用層層遞進的方式引導學生善于分析、學會思考,不斷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習能力,促進每個學生的進步,為更高層次的學習奠定基礎.
2. 以生活的原有模型為切入點
生活化教學要盡可能地以學生的生活為原型,利用學生對實例的熟悉感、親切感來激發(fā)探索的興趣與動力,逐步學會利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發(fā)現問題,在不斷融入已有認知的過程中,積極接納學習新的知識,以擴充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
生活中蘊含的數學素材,可以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很多的有利條件. 作為高中數學教師,一定要迎合時代對人才的需求,積極地對生活中的數學元素進行鉆研探索,為學生展示更為高效、準確的數學素材,培養(yǎng)出社會需要的應用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