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們賦予正義永恒和終極的價值意義,它作為人類的理想目標扎根于現(xiàn)實社會,現(xiàn)實的人在追求正義中充滿著夢想??v觀西方思想史,有幾種典型的正義論模式:目的論模式——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權利論模式——洛克、諾齊克;功利論模式——密爾;綜合論模式——休謨、羅爾斯;動態(tài)模式——沃爾澤。馬克思從革命和實踐的立場出發(fā),提出新的社會正義理論,它具有個體性與社會性相統(tǒng)一、歷史性與終極性相統(tǒng)一、現(xiàn)實性與理想性相統(tǒng)一等特點,區(qū)別于西方剛性正義的思辨特點,立足實踐剛柔相濟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正義觀的總體特征,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具有指導作用。
關鍵詞:正義;平等;自由
中圖分類號:B82-0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如果公正和正義沉淪,那么人類就再也不值得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了。”[1]165康德道出了正義的重要性,它是人類核心價值的永恒期盼和不懈追求。早在古希臘就有人討論正義問題,綜觀西方思想史,很多哲學家留下了關于正義問題的豐富思想資源,大體把它們歸為如下幾種正義模式。
一、西方典型的正義模式
(一)目的論模式——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目的論指以某種理念的目的作為原因解釋(預先規(guī)定)世界的事物、現(xiàn)象的存在和發(fā)展以及它們之間關系問題的哲學學說。
1.柏拉圖
理念論是柏拉圖整個哲學大廈的理論基石。理念是萬物的始基、現(xiàn)實世界的原型、唯一真實的存在。認識并實現(xiàn)正義的國家理念是奔向理想國的必由之路,柏拉圖以此為目的,探討了城邦正義和個人正義。
“每個人應該做天然適合于自己的工作,在國家里執(zhí)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干他自己分內的事而不干涉別人分內的事……”[2]59他認為,含金的人天生就是統(tǒng)治者,含銀的人天生就是軍人,含銅鐵的人天生就是農民和小生產者,每個人各行其事、各安其分即為城邦正義?!耙粋€人的激情無論在快樂還是在苦惱中都保持不忘理智所教給的關于什么應當懼怕什么不應當懼怕的信條,那么我們就因他的激情部分而稱每個這樣的人為勇敢的人?!盵2]170柏拉圖把人的靈魂三部分理智、激情和欲望,分別對應于人的三種美德智慧、勇敢和節(jié)制,再分別對應于城邦三階層統(tǒng)治者、衛(wèi)國者和生產者,人的靈魂三部分相互協(xié)調、人的三種美德有機調和即為個人正義。
在柏拉圖看來,個人是具有道德目的的個人,它的終極目的是達到至善(正義)個人,城邦是具有倫理目的城邦,它的終極目的是達到至善(正義)城邦。城邦正義和個人正義甚至國家正義都是相對的、暫時的,只有作為正義本身的正義理念才是絕對的、永恒的。城邦正義、個人正義等都是分有了正義理念。理念是柏拉圖正義學說的理論基礎和終極原因。
2.亞里士多德
“公正是一切德性的總匯。……在各種德性之中,惟有公正是關心他人的善。” [3]94“倘若社會對正義缺乏切實可行的共同理解,社會就將失去作為政治共同體的基礎。”[4]375亞里士多德認為人類建立城邦或國家的目的是達到善,構建最寬泛意義的城邦或國家的終極目的是達到至善,它是我們所祈求的最佳生活,而以德性為目的的正義是它們的基石。
亞里士多德從城邦與個人關系和個人之間關系兩個層面提出了他的正義觀。處理城邦與個人關系要遵循普遍正義原則即守法。處理個人之間關系要遵循特殊正義原則即平等,包括分配正義——應得原則,交換正義——各求所需、互通有無原則,矯正正義——得與失的中道原則。
(二)權利論模式——洛克、諾齊克
權利指主體享有一定福利與待遇的資格。權利的主體經歷了兩次大的拓展,由一部分人拓展到了法律形式上的所有人,由人拓展到了自然界其他自然物。洛克和諾齊克的權利論的主體指向的是法律形式上的所有人。
1.洛克
“理性,也就是這個法,教導只求教于它的所有人類:他們都是平等和獨立的,誰都不應該傷害另一個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所有物?!盵5]547洛克倡導每個人都有自然權利,他們的職責是保護自己的權利并尊重他人的同等權利尤其是財產權,它是尊重人的平等與自由的最好模式和社會正義的最佳體現(xiàn)。
區(qū)別于霍布斯的利維坦政府,洛克認為走出自然狀態(tài)訂立社會契約的雙方是擁有生命、財產與自由權的公民和受社會契約制約的政府。國家是立法權(制定和頒布法律的權力)、行政權(付諸法律的實施)、對外權(處理外交事務權)三權分立的國家,政府是有限的政府,人民是享有權利的人民,這樣的社會才是正義的社會。
2.諾齊克
洛克式古典自由主義強調維護人的權利的重要性,1971年羅爾斯《正義論》出版以來,開啟了新自由主義的正義理路。羅爾斯和諾齊克都反對功利主義,主張個人權利優(yōu)先于公共利益。站在歷史主義視角的諾齊克不同于主張個人天賦屬于公共資源的羅爾斯的觀點,同時受康德把人當目的不能僅當手段思想的影響,他認為,權利是先在的、有確定歸屬的東西,任何個人或共同體都不能侵權。自由至上主義的代表人物諾齊克的正義論立足于個人權利之上。
“人們可以把權利當作所要采取的行動的邊界約束,即其他人的權利構成了對你的行為的約束,你在任何行動中都不要違反這種約束?!盵6]29諾齊克指稱的人的權利是洛式所說的絕對的、無條件的、神圣不可侵犯的生命、財產和自由權,這種權利不是我們行為的直接目的,而是有界限的道德約束,比如,一個瀕臨死亡的窮人沒有權利向富人和國家乞求提供食宿的權利,因為任何人(包括富人)存在著一種有界限的對人的行為的道德約束。諾齊克的權利學說比洛克更深刻,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持有正義的三大原則:獲取正義原則——有權利的人通過合理手段取得某物是正義的;轉讓正義原則——從擁有持有權的人手中通過自由交換和贈與等方式獲得某物是正義的;矯正正義原則——矯正通過不當手段獲取和轉讓某物是正義的。
(三)功利論模式——密爾
功利論指衡量某行為是否是善的行為以其行為所引起的后果為標準,當某行為能夠為絕大多數(shù)人帶來最大幸福就是善的行為。邊沁和老密爾以量的物質快樂作為幸福的尺度,密爾揚棄了他們的觀點,提出快樂不但包括量還包括質的因素,不僅物質而且精神快樂更重要,他認為人們在追求自由的同時不能干涉他人的自由?!肮髁x者以幸福為標準定性行為之正當,并非指行為者自己的幸福,而是指一切相關的人的幸福。”[7]245密爾把幸福和正義的范圍拓寬了。
“如果一個社會的主要制度,被安排得能夠達到歸屬于該社會的每個人滿足的最大凈余額,那么這個社會就是正義的?!盵8]41密爾認為功利原則就是正義原則。他列舉了幾種正義觀念:法律正義——尊重并保護人的法定權利;道德正義——維護基于人的道德權利應得的東西;報應正義——每人有應得之報;守信正義——信守約定,履行契約;無私正義——平等對人。維護人的權利是正義的本質,密爾既反對自然權利說,又反對社會契約說,他認為人的權利的基礎是功利原則,個人權利的最佳運用是實現(xiàn)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福。
(四)綜合論模式——休謨、羅爾斯
1.休謨
休謨的正義論可從幾個維度考量。一是正義的起源——雙重有限性學說。從主觀而言,人性既是自利的,但又不徹底自利。徹底自利的人性會導致人與人之間像狼,正義對于大公無私的人性純屬多余,正義產生于有限的人性。同理,休謨認為,自然資源如果非常豐富,正義不可能產生,自然資源如果極度匱乏,人對人就像狼,正義產生于有限的資源。這就是正義起源的人性自然雙重有限性學說。二是正義的特性——人為德性的代表。正義是區(qū)別于先天的具有情感色彩的人的自然德性的一種通過后天習得的具有強烈理性色彩的人為德性。三是正義的適應范圍——經濟領域。立足于自然法,休謨認為正義是保持私有財產。保持合法財產即占有正義;根據(jù)雙方同意轉讓財產即轉讓正義;雙方履行承諾即契約正義。
2.羅爾斯
“正義的主要問題是社會的基本結構,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社會的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權利和義務,決定由社會合作產生的利益之劃分的方式。所謂主要制度,我的理解就是政治結構和主要的經濟和社會安排?!盵9]5羅爾斯認為正義首先是一種制度正義,它遵循公平的正義原則,他提出了兩個詞典式的正義原則:平等的自由原則和差別原則與公平的機會平等原則。1971年《正義論》一出版,來自各個流派對它的批判,為了契合后現(xiàn)代語境,羅爾斯由良序社會道德正義觀轉向基于重疊共識基礎上的道德中立的政治正義觀,后期,羅爾斯更是拓展了正義的視域提出了國際正義和代際正義。他所構建的正義體系涉及的領域廣泛,是20世紀以來正義觀的一個坐標。
(五)動態(tài)模式——沃爾澤
社群主義代表人物沃爾澤的正義觀是要構建復合平等的社會即某一領域里的人不能利用本領域的利益獲取另一領域的利益。沃爾澤雖然沒有直接界定他的正義觀是一種動態(tài)正義觀,但其正義理論折射了動態(tài)正義的思路、框架和語境。
“一致性越完美,甚至連考慮復合平等都越不可能。”“復合平等將向更為分散、具體的社會沖突形式開放,…不再有大規(guī)模的國家行為?!盵10]33沃爾澤認為正義應當承認差異、打破一致、尋求開放的態(tài)勢。
“正義是一種人為建構和解釋的東西,就此而言,說正義只能從惟一的途徑達成是令人懷疑的?!x原則本身在形式上就是多元的……所有這些不同都來自對社會諸善本身的不同理解——歷史和文化特殊主義的必然產物?!薄斑@是一個復合平等的社會。盡管會存在許多小的不平等,但不平等不會通過轉換過程而增加,也不會在不同的社會物品之間累加?!盵10]4沃爾澤認為,社會分配正義與善的不同領域有關,它是多元的,很難有統(tǒng)一的標準。
沃爾澤雖沒有直接定義他的動態(tài)正義觀,但其思想中蘊含了動態(tài)正義的語境,它是差異的、多元的、相對的、開放的、對話的商談正義。
西方正義觀的不同模式的進化邏輯告訴我們正義的核心要素是公民的基本自由權利、機會平等和結果平等。通過內在價值目標追求和外在法律形式的構建,保障公民的基本自由權利基礎上尋找機會平等和結果平等內在張力的平衡點。立足個人和社會以及個人與個人之間而劃定權利和義務界限,不管是羅爾斯等的封閉靜態(tài)正義觀還是沃爾澤開放對話式的動態(tài)正義觀,都呈現(xiàn)一種剛性的總體特點。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目的論、密爾的功利論、洛克和諾齊克的權利論等都是以邏輯推理為途徑尋求準確的正義原則,它們是哲學中的純理論,思辨性高于實踐性。
馬克思立足人的現(xiàn)實世界,用現(xiàn)實手段關照正義觀。他認為西方的思辨正義觀遮蔽了人及其活動的終極存在,人是一種抽象的存在物,人及其世界都消失在現(xiàn)實生活中?,F(xiàn)實的人是馬克思主義正義觀的出發(fā)點,人的自由平等全面發(fā)展是其正義觀的永恒追求。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正義觀區(qū)別于西方諸種正義模式的根本特性。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與社會不可分割,歷史與現(xiàn)實不可分離,時下與夢想不可割裂。區(qū)別于西方剛性的正義特點,馬克思的正義觀具有剛柔相濟的總體特征。
二、馬克思主義正義觀
作為無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政治價值追求的馬克思主義正義觀是人類正義思想史上的一個重要坐標。他從革命和實踐立場出發(fā),提出新的社會正義理論。他認為理論的任務就是確定此岸世界的真理,揭示人的異化根源,對現(xiàn)實的政治、經濟和法進行批判。無產階級是人類解放的物質力量,哲學是人類解放的思想力量,二者結合形成一股強大的沖力推動人類正義理想即人的自由平等全面發(fā)展目標的追求。馬克思從個體性與社會性統(tǒng)一、歷史性與終極性統(tǒng)一、現(xiàn)實性與理想性統(tǒng)一闡述人類正義理想的特征,體現(xiàn)了實踐基礎上人的解放與發(fā)展的契合,實現(xiàn)了正義史上的重大歷史轉變。
(一)個體性與社會性相統(tǒng)一
“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盵11]67盡管馬克思思考正義的出發(fā)點是個人,但它不同于以個體遮蔽社會的西方個人主義。馬克思認為個人與社會是相互依存互為條件的,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西方個人主義中的個人是抽象和無差別的,局部可以代表整體,所以其正義觀是抽象的,而馬克思主義中的個人是有著社會規(guī)定性的具體的個人,因此其正義觀也是具體的,它立足于個體性與社會性的統(tǒng)一。
(二)歷史性與終極性相統(tǒng)一
“事物的法的本質不應該去遷就法律,恰恰相反,法律倒應該去適應事物的法的本質。”[12]139馬克思界定了正義的終極性尺度即自然法意義上的法的本質體現(xiàn)了正義的本質。但正義也是一個歷史范疇,作為政治上層建筑,它是一種社會法律制度;作為思想上層建筑,它是一種政治法律道德觀念,正義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變化。不存在永恒的、終極的正義觀,現(xiàn)實社會,正義是歷史的、相對的。馬克思主義正義觀尋求的是人的自由平等全面發(fā)展的目標,每一個社會歷史階段,它的具體內涵都不盡相同,充分體現(xiàn)了其歷史性與終極性的統(tǒng)一。
(三)現(xiàn)實性與理想性的統(tǒng)一
“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產主義制度下才可能實現(xiàn);而這樣的制度是正義所要求的……在現(xiàn)有的生產力所決定和所允許的范圍之內取得自由的?!盵12]582馬克思視域中的正義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xiàn),這無異于烏托邦,理想觀照下的正義是實現(xiàn)人的自由平等全面發(fā)展。但每個歷史時期正義的具體內涵又不同,因而正義又是具體的歷史的現(xiàn)實的。馬克思的正義觀是現(xiàn)實性與理想性的統(tǒng)一,現(xiàn)實的正義不斷趨于理想,理想的正義提升了現(xiàn)實的正義,它是二者的辯證統(tǒng)一。
三、結語
自由和平等是正義的兩大核心概念,但它始終脫離不了人的問題,人本身是正義問題的永恒主題。真正的正義觀應當對人的自由平等全面發(fā)展有一個完整的思考與表達,而不只是談及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問題。人的問題必須以人為標準來解決,今天的現(xiàn)實問題既要有現(xiàn)實的具體舉措又要有未來理想的規(guī)劃。當下中國的正義觀不但要吸收西方正義理論的精華,更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正義觀為指導,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正確處理好利益與道德、部分人先富與所有人共富、經濟社會發(fā)展與人的自由平等全面發(fā)展等關系,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義理論,才能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學原理[M].沈叔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2]柏拉圖.理想國[M].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3]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M].苗力田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4]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
[5](美)列奧·斯特勞斯,約瑟夫·克羅波西.政治哲學史[M].李天然等譯.石家莊:河北
人民出版社,1993.
[6]Rober Nozick.Anarchy,State and Utopia[M].New York:Basic Books,1974.
[7]周輔成編.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下) [M].北京:商務印書錧,1987.
[8]J.S.Mill.Utilitarianism[M].Books Limited,Kitchener,2001.
[9](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10](美)沃爾澤.正義諸領域:為多元主義與平等一辯[M].褚松燕譯.南京:譯林出版
社,2002.
[1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作者簡介:劉釗,男,湖南永州人,湖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外國哲學專業(yè)博士生。
(責任編輯:楊立民)
基金項目:湖南師范大學研究創(chuàng)新項目“追求復合平等——沃爾澤多元主義分配正義思想研究”(項目編號:CX2016B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