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聲普
【摘 要】以一個個案為例分析高中學生因自卑而產(chǎn)生人際回避的原因,闡述輔導學生改變這種不良心理問題的方法:轉(zhuǎn)變家庭教育模式,重建社會支持系統(tǒng),個體輔導鞏固成果。從而克服了學生產(chǎn)生的自卑心理,融入正常的人際關(guān)系中,健康地成長。
【關(guān)鍵詞】自卑 人際回避 認知行為療法 意象 對話 反思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8B-0081-02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某些痛苦的體驗很可能使他產(chǎn)生一種回避、抗拒的行為來自我保護。如果隨著年紀的增長,他沒有學會新的方式來緩解,自我防御機制的不當啟動很容易損壞其社會功能,那么其很容易不斷陷入各種各樣的煩惱中。處于成長時期的高中生,如果與人溝通交往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則很容易衍生各種負面情緒,并影響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本文選取了一名高中人際回避個案進行分析。
一、基本情況
小張,男,16歲,高中一年級學生,學習成績較差,在班級成績一直排在末尾,性格較多疑、內(nèi)向、人際敏感,喜歡獨處。在交往方面的主要表現(xiàn)有:不合群,孤獨,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自卑感強,盡量避免與老師、同學接觸,與班級同學基本上沒有交往;上課時非常害怕與老師目光接觸,怕被提問,課上被老師點名會緊張到心跳加速,冒冷汗,害怕同學看到自己臉紅說不出話而會嘲笑自己,語言表達能力較弱。小張的父母從他讀小學起一直在外地打工,小學四年級后小張轉(zhuǎn)學到父母所在地。父母經(jīng)常很晚才回家,基本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與孩子進行更多的溝通與交流。初中時小張因為父母工作原因轉(zhuǎn)學兩次,在初中曾經(jīng)長期遭受過校園冷暴力,且未得到妥善解決,經(jīng)常請假不去學校。
二、問題分析
通過近一周的觀察和了解,小張的主要問題是自卑和人際回避,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1)人際關(guān)系上的問題。小張的人際關(guān)系不好,曾經(jīng)因為同學在開學初的關(guān)于口音的玩笑而難以釋懷,非常害怕自己被同學嘲笑和看不起。表現(xiàn)為在宿舍和教室都不會主動跟同學交流,從不主動問老師問題或者與老師交流,回到家后也基本不會與父母主動溝通,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2)在學校表現(xiàn)上的問題。很安靜,不愿參加集體活動,生活上基本獨來獨往,班級組織的集體活動或者是體育課都會主動回避跟人交往,活動課上教師曾想方設(shè)法幫助小張,但是小張非常排斥。學習成績不理想,多門成績不及格,也不愿就學習方面與老師或同學進行交流。
這種心理屬于由于自卑心理而產(chǎn)生的人際回避和敏感,分析他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個人認知原因——認知偏差
小張?zhí)幵谥湫偷脑彝ブ?,將父母的評價、同學們對自己的評價內(nèi)化為自我的評價,小張自我接納程度較低,因此過分在意周圍人的評價和眼光,總感覺自己不如別人,并將其原因歸結(jié)為父母未能提供給自己優(yōu)越的物質(zhì)環(huán)境。
2.家庭教育原因——缺乏支持
首先,個人安全感的缺失和自我認識的偏差。小張父母由于早些年在外地打工,小張?zhí)幱诹羰貎和臓顩r,后來為了與父母團聚去其工作地讀小學,因為是外地生且中途轉(zhuǎn)學沒能及時融入環(huán)境,內(nèi)心對于校園有著一定程度的不良體驗。家庭條件不好,雖然能理解父母打工不易,但不正確的消費觀又使得小張經(jīng)常會與周邊同學進行攀比。家境的原因?qū)е滦埉a(chǎn)生較嚴重的自卑心,覺得是父母難以提供給自己優(yōu)越的物質(zhì)環(huán)境,讓自己低人一等。而在小張的童年最重要的階段,也是他性格、交往意識的形成期,他需要得到來自父母的愛護和支持??墒切埖母改覆]有在小張最需要的時候陪伴他成長,既難以理解校園冷暴力對孩子的影響又不清楚孩子所面臨的環(huán)境。
其次,小張的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屬于支配型父母,由于工作和教育理念的原因,在對小張的教育上表現(xiàn)出了獨斷和粗暴,不能認識到校園冷暴力給小張帶來的傷害,在孩子最需要有人支持和理解的時候沒有得到家庭和社會必要的支持,因此對父母產(chǎn)生了埋怨和回避心理。而這種性格又進一步阻礙他交往的需求,導致他很少主動與人溝通,語言能力發(fā)展不足,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
3.學校教育原因——群體冷漠
小張在一所封閉式寄宿制的普通高中學習,在高考的壓力下,老師對學生學習抓得非常緊,而同學間也易形成以成績論英雄的氛圍,成績排在班級末尾的小張因此感覺到周圍同學看不起自己。
這種潛在的歧視和消極的自我暗示導致他啟動自卑、自閉等心理防御機制,將自己排斥在群體之外,回避與同學交流。作為一個16歲的男生,向往有人能夠理解幫助自己卻又不能被他所向往的群體接納,沒有得到家庭與學校、社會的支持,負面的情緒和不合理的思維難以得到排解和宣泄,內(nèi)心一直處于一種自我壓抑和自我厭棄的過程。
三、輔導方案
(一)轉(zhuǎn)變家庭教育模式
隨后進行的家訪中,與其父母共同討論對小張的教育模式并進行一定的改變?;谛埬壳暗膶嶋H情況,建議其父母采用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結(jié)合的方式,調(diào)整與小張相處的模式,投入時間和精力在小張的人格完善和性格培養(yǎng)上,關(guān)心其內(nèi)心的真實情感需求。
建議小張父母站在平等的角度多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多走進小張的內(nèi)心世界,給小張?zhí)峁┯辛Φ募彝ブС郑屝埬軌蛟诩彝ブ懈惺艿嚼斫夂蜏嘏?,緩解孩子回避退縮的負面情緒。
(二)重建社會支持系統(tǒng)
因為社會支持系統(tǒng)而產(chǎn)生的問題只有回到系統(tǒng)內(nèi)去解決,如果在學校不能得到良好的支持與互動,沒有一個溫暖和諧的班級氛圍,小張回到學校后,產(chǎn)生的人際回避和敏感問題將很難解決。
首先,與小張班主任進行溝通了解,在得到班主任的支持下,積極動員班級同學主動接納小張,幫助他融入集體。并通過得到宿舍同學的幫助,在宿舍內(nèi)營造一個積極接納的氛圍。
其次,在班級集體活動中,有意識地主動邀請、幫助小張參與其中,包括開展特定主題的心理活動課,讓同學們能在課上有更多的互動,增進彼此了解,使班級形成一種和諧、互助、包容的氛圍。
(三)個體輔導鞏固成果
1.幫助小張重新認識自我重塑自信
認知自我、接納自我的程度將影響個體的幸福感和人際敏感度,小張對自我的認識依托于外界的評價而建立,容易受到主觀因素和個人偏好等因素的影響,形成嚴重的偏差,單一價值觀也使得小張對自己的自我認識偏低而又飽受虛榮心的困擾。通過認知行為療法改變小張的習慣性思維,讓小張能夠逐漸從人際過度敏感中走出來。
自信心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根據(jù)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中提到的行為成就理論,以前的失敗導致低的效能期望,可以幫助小張確定自己的目標,然后通過不斷實現(xiàn)短期的小目標來幫助自己逐步建立自信。每一次達到自己預(yù)設(shè)的目標,都爭取給自己一些肯定和鼓勵,逐步形成穩(wěn)定的自信和自尊。
2.意向?qū)υ捫睦碇委?/p>
引導小張放松,進入想象,引導他描述,幫助小張建立新的積極的意向:如房子、樹、昆蟲、動物等,通過小張的意向描述,了解小張人格深層對自我的認知,探索心理的不同層面。通過建設(shè)性的意向,讓小張從最初的自卑、自我封閉、敏感心理走出來,使心理能量的意向逐步走向自信,慢慢接納自我,逐步擺脫故舊的思維模式,緩解個體焦慮,體驗放松和順其自然的感受,逐步打開心扉,最終接納自我。
四、結(jié)果與思考
(一)結(jié)果
經(jīng)過一個半月時間的心理輔導,小張的人際交往障礙和自卑心理有了改善。在學校里,人際回避情況得到了緩解,沒有最初那么抗拒與人交往,盡管還是有回避人際的傾向,但是發(fā)抖等軀體癥狀已經(jīng)得到明顯改善和緩解。在父母的教育模式改變后,小張也逐漸愿意與父母進行溝通和交流?,F(xiàn)在小張逐步接納了自己,嘗試放下了過去的包袱,臉上漸漸有了同齡人該有的生氣和自信。
(二)思考和自省
1.這次輔導的目的基本達到最初設(shè)計的目標,更高一層的目標還需要長期的觀察和家庭的配合。另一方面,高中生活對于不同的孩子而言,都有著許多的挑戰(zhàn)和壓力,小張在心理問題得到緩解的同時還需要通過個體的努力和適應(yīng)來面對學業(yè)的壓力。
2.教育公平除了讓每個學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也應(yīng)該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的環(huán)境中得到應(yīng)有的尊重,這就需要教育者有著良好的共情能力。校園冷暴力對于每一個孩子而言都是非常痛苦的,最可怕的是因此產(chǎn)生的一種冷漠的氛圍,將嚴重影響個體人格的健全發(fā)展。
3.從人格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早期生活經(jīng)歷,特別是原生家庭對于個體性格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而童年經(jīng)歷的一些非常強烈、痛苦的經(jīng)驗感受,又往往使得當事人在不知不覺中做了影響一生的重大決定。
五、結(jié)語
每一個孩子最初都有著一顆赤子之心,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有的丟失了,有的受到了傷害。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源自健康而穩(wěn)定的自尊心,沒有這樣的自尊心,那么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很多問題容易陷入惡性循環(huán),而其實健康穩(wěn)定的自尊心很大一部分來自于我們孩童時期是否收到了持續(xù)的、無條件的接納和愛,要改善一個人的自尊心,則需要很好的解決修復(fù)傷痛這個步驟。
在高中教學和咨詢的日子,筆者感悟很深,通過這一次心理輔導的過程,不但為來訪學生提供了幫助,自己也得到了成長。在這次咨詢的過程中,筆者感受比較深的有三點:第一,咨詢師需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良好的共情能力,能夠真正理解來訪者的心情和所處的境遇;第二,意向?qū)υ捫睦碇委熢诟咧锌梢赃\用的方面還有很多,值得我們繼續(xù)鉆研學習,不斷地提升自我的專業(yè)水平和操作技術(shù);第三,孩子與原生家庭的關(guān)系非常重要,許多孩子的心理問題,往往都可以從他們的原生家庭找到問題的源頭。
【參考文獻】
[1]朱建軍.意象對話心理治療[M].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6
[2]朱建軍,苑媛.來自東方的心理療法——意象對話心理治療[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3]榮格.心理類型——榮格作品集[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9
[4]阿德勒.自卑與超越[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5
[5]黃希庭.人格心理學[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