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利
摘 要:貧困問題不是中國特有的問題,但消除貧困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是我們黨和歷屆政府的重要使命。作為全球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中國政府一直重視扶貧工作。“精準扶貧”是針對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特征現(xiàn)實狀況而提出的戰(zhàn)略扶貧思想,順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發(fā)展潮流,更是當代大學生時事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走心輿論”視角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精準扶貧”是一種教學嘗試,把時代脈搏融入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從宣傳角度關注民生疾苦,關注社會問題,關注政策方針,使大學生的思政課堂延伸到社會實際,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連在一起。
關鍵詞:走心輿論;精準扶貧;思政課堂
中圖分類號: G2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21-81-2
對于貧困問題,我國政府一直很重視。而當前我們要攻克的扶貧任務十分艱巨,截至2014年,我國仍有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qū)、592個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12.8萬個貧困村、近3000萬個貧困戶,7000多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下?;诖耍暯娇倳浱岢觥熬珳史鲐殹睉?zhàn)略思想。全面理解國家政策與當前面臨的扶貧攻堅任務,可使大學生能更深入地了解當前的國情。
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大部分人對于貧困的理解很膚淺,他們沒有經歷過貧困,聽到、看到的沒有切身體會,感觸不深。這種情況下,要理解“精神扶貧”,就必須有好的方式方法。
信息時代,移動互聯(lián)網的便利就自然而然地成為教學的良好工具。報紙、網絡、電視、新媒體等對“精準扶貧”實踐案例和經驗特色有很多報道,很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從“走心輿論”視角引導,能使學生對“精準扶貧”有直觀感覺,也能更深理解。
我國的貧困問題,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百年沉淪,百年戰(zhàn)火與災難,積弱積貧,被世人稱為“東亞病夫”,當時新生的中國廣泛處于貧困狀態(tài)之中。雖然積極解決貧困問題,但到1978年,我國仍有大量人口處于連溫飽也沒有解決的貧困,特別是在農村,約有近3億人。改革開放后,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貧困問題得到了有效的遏制,扶貧事業(y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6.6億多人口擺脫了貧困。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國家扶貧政策的有效實施,如《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fā)綱要(2001—2010年)》和《中國農村扶貧開發(fā)綱要(2011—2020年)》等的頒布與實施。扶貧工作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既推動了扶貧工作的精進,也為扶貧工作帶來了新的困難。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人口成規(guī)模流動,年富力強的人都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老弱婦孺。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有效扶貧成為新的難題。而“精準扶貧”戰(zhàn)略思想的提出,為“十三五”扶貧工作指明了方向。
2016年2月2日晚,湖南衛(wèi)視小年夜春晚歌曲《不知該怎么稱呼你》迅速走紅網絡,飛躍三湘四水,唱紅大江南北。這首歌就像《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那樣走進了人民的心里,紅透大江南北,踏響了生氣勃勃的時代足音。這首歌歌詞只有169個字,3分28秒長,卻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熱議。不僅政商界、文藝界人士關注,老百姓們是張口即來,很多學生也嘴里哼哼。其實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在關注歌曲的時候,吸引他們的多是如《小蘋果》、《待我長發(fā)及腰》、《南山南》等這一類非常流行的歌謠,而《不知該怎么稱呼你》卻打破了這個規(guī)律,非?;?,引起了大家的興趣。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緊扣扶貧攻堅時代主題,特別是“精準扶貧”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
二是歌謠背后的故事很美,很讓人感動,習大大憂民為民的形象在歌聲里若隱若現(xiàn);
三是歌詞很美,簡潔樸實,朗朗上口,很“走心”,很“暖心”,非常有“溫度”,唱出了老百姓的心聲。
這首歌講的是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走訪時,與苗族大媽石爬專交流的故事。石爬專家里沒有電視,不認得總書記,就問“該怎么稱呼您?”,習總書記回答,“我是人民的勤務員”,并稱64歲的石爬專為大姐。
湖南是全國扶貧攻堅重點省份,有51個國家和省級貧困縣、8000個貧困村,到去年底還有近500萬貧困人口。[1]在十八洞村習總書記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戰(zhàn)略思想,使湖南一下子成為全國推進精準扶貧的策源地,十八洞村的干部群眾“立愚公志、打攻堅戰(zhàn)”,扶貧與自救相結合,按下了脫貧快進鍵。
這一首歌讓“精準扶貧”有了靈魂,走到了人們心里,讓人深深地感受到了“走心輿論”的魅力,大學生也是深受感染的一群人。
“走心輿論”助推“精準扶貧”更精準既是現(xiàn)實需求,也是宣傳的意義所在。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實現(xiàn)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農村人口全部脫貧是一個標志性指標。到2020年我國有7017萬貧困人口要全部脫貧,592個貧困縣“摘帽”,14個片區(qū)解決區(qū)域性貧困問題。這個難度非常大,必須要創(chuàng)新形式,真正做到精準扶貧。
2月19日,習總書記在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堅持正確方向,創(chuàng)新方法手段,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要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講好百姓故事,傳播中華好聲音。[2]
實現(xiàn)“精準扶貧”,非常需要有媒體好聲音,特別是營造“走心”的輿論宣傳。因為“走心”的輿論宣傳能聚集人心、鼓舞干勁,能提供思路、推介經驗,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大力推進“精準扶貧”更精準,能更好地實現(xiàn)扶貧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現(xiàn)有資源,對學生加強引導,從來都離不開輿論宣傳。
“走心輿論”有助于大學生吃透“精準扶貧”的內涵要義?!熬珳史鲐殹笔切聲r期我國扶貧開發(fā)的重要戰(zhàn)略思想,是對傳統(tǒng)扶貧方式的重大改革,是解決扶貧開發(fā)突出問題的重要途徑,是加快扶貧攻堅進程的關鍵舉措。[3]
“精準扶貧”是在傳統(tǒng)扶貧方式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體制機制,強調精確和針對性,因地制宜,因戶施策,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拒絕模式化,擯棄一刀切,真真正正扶貧,使百姓受益、社會和諧。在理解“精準扶貧”內涵要義方面,通過“走心輿論”的宣傳,大學生能夠從多角度、深層次理解。
比如“按照縣為單位、規(guī)??刂啤⒎旨壒芾?、精準識別、動態(tài)管理的原則”,通過真實生動的案例,大學生們能夠感受到精準識別、建檔立卡的益處,發(fā)現(xiàn)與以前扶貧方式的差異。
比如六個“精準”,即“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位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媒體在宣傳報道的過程中,要達到精準發(fā)聲、引導全局的目的,就要從不同的視角進行著眼,對貧困村和貧困人口、貧困戶認定的識別標準分析要透徹,解讀要詳細。
比如脫貧途徑的“五個一批”: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yè)發(fā)展一批,通過易地搬遷安置一批,通過生態(tài)保護脫貧一批,通過教育扶貧脫貧一批,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脫貧最能看到的就是農民收入,實實在在收入的增加,才能讓農民看到希望。國家引導的脫貧途徑,不能靠強制,靠的是口碑,靠的是宣傳的合理引導。鄉(xiāng)村旅游的紅火、教育條件的改善、特色產業(yè)的收入等這些富有典型性的宣傳,會起到很好的引導聚心作用。
“精準扶貧”是一個完整的扶貧工作體系,涉及面很廣。新聞媒體要做好“精準扶貧”宣傳報道,就必須把握好形勢、領會貫徹好中央精神,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堅持正確的導向,有針對性,以“走心”特色,用新聞報道振奮精神、凝聚力量,為堅決打贏新一輪扶貧攻堅戰(zhàn)和整體戰(zhàn)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和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大批“走心輿論”宣傳報道,如《花茂脫貧記》、“十八洞”村扶貧故事系列之《找準“病根兒”,扶貧先扶“精氣神”》、《選準產業(yè),脫貧按下快進鍵》等節(jié)目,接地氣,有實效,大學生通過視頻學習,對于“精準扶貧”的內涵意義有了深刻的理解。
“走心輿論”有助于大學生從特色典型中認識“精準扶貧”。
我國貧困地域廣,人口多,扶貧開發(fā)的特色典型也多。媒體以他們精準的眼光,以獨有的指導性和親和力,活躍在扶貧大舞臺上。視頻、歌曲、小品、相聲、文圖報道等從不同的角度刻畫不同類型、不同方面、不同特色的“精準扶貧”,大學生通過學習這些,更能理解,加深印象。很多宣傳報道,其重點放在扶貧的關鍵舉措上,鮮活的案例、能打動人心的細節(jié)、有感情世情的作品,很好地展現(xiàn)出“精準扶貧”過程中探索出的有效形式和具體措施,能促使引導行政部門和社會力量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到最需要的地方,也能引導貧困地區(qū)的人們結合地域特色思考自己的脫貧路徑,從而加快推進扶貧開發(fā)工作的高效開展。
扶貧過程中有很多故事,扶貧隊伍的作風、考評工作的精準、扶貧成績的大小、扶貧過程的獎罰、扶貧過程中涌現(xiàn)的典型人物等,對他們的報道能從不同側面折射出扶貧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有啟發(fā)意義。
隨著互聯(lián)網思維和大數(shù)據(jù)意識的蓬勃興起,媒體報道的手法也日益新穎多樣,創(chuàng)新思維,轉變思路,更多的服務“精準扶貧”的實際需要,一些從下而上的、帶著泥土氣息、帶著鄉(xiāng)村情懷、帶著建設性的報道不斷見諸報端、電臺。這些報道內容信息更豐富,手法方式更符合時下的眼光,以群眾喜聞樂見和樂于接受的形式,及時報道扶貧工作新進展、取得的新成果。這些宣傳資料相比于傳統(tǒng)的說教式、灌輸式、支配式的老套教學方式,更能吸引學生,從特色典型中感受貧困地區(qū)的變化,感受貧困人口對脫貧的渴望。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20年實現(xiàn)第一個百年目標,是我國百年復興夢想路上的關鍵一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不是口頭上說說,要有全體中國人民的小康,不能有人掉隊,農村人口全部脫貧就是一個標志性指標。
媒體對照全面小康5大類39項統(tǒng)計監(jiān)測體系,分類分項精準解讀各地已經實現(xiàn)的目標和還沒有實現(xiàn)需要努力實現(xiàn)的目標,為精準扶貧彌補短板、縮小差距提供精準數(shù)據(jù)支持,這些能讓大學生能清晰地了解“精準扶貧”要實現(xiàn)哪些目標,做到哪些措施精準。今日是學生,明日就是建設的主力軍。只有認識國情,了解國情,才能有憂患意識,才能更好地認清現(xiàn)狀,努力學習,儲備知識,增強才干,畢業(yè)后才能更好地做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
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其他技能知識教育,必須創(chuàng)新思維,改變授課方式,大膽嘗試,給學生不同的體驗和感受,才能達到教育效果。從“走心輿論”視角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精準扶貧”就是一種嘗試,90%以上的學生認為此種方式較好,不千篇一律,不生搬硬套,很新鮮,能深入學習知識,了解時代,能鞭策自我,發(fā)奮圖強。
參 考 文 獻
[1] 張文雄.號準“脈”看準“病”開對“方”——關于湖南花垣縣精準扶貧的調查報告[R].人民日報,2015-8-11-16版.
[2] 李斌,霍小光.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堅持正確方向,創(chuàng)新方法手段,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N].新華社,2016-2-20.
[3] 朱常青,左向暉.精準扶貧報道的探索與思考[J].中國記者,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