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爽 張哲
[摘要] 目的 探討以團隊協(xié)作學習為主的PBL教學方法對護生置管成功率和學習興趣的影響,為解決教學難點,提高護生置管成功率和改良教學方式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于2015年6月選擇2012、2013級西安外事學院醫(yī)學院11個班的護理專業(yè)學生共542名,分為實驗組(272名)與對照組(270名),實驗組采用以團隊協(xié)作學習為主的PBL教學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示教教學授課法。比較兩組護生置管成功率以及學習興趣的不同。 結(jié)果 實驗組護生置管成功率為97.4%,置管失敗率為1.8%,放棄置管率為0.7%;對照組護生置管成功率為47.0%,置管失敗率為41.5%,放棄置管率為11.5%,兩組比較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1)。實驗組護生的學習興趣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1)。 結(jié)論 以團隊協(xié)作學習為主的PBL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提高護生置管成功率,激發(fā)護生的學習興趣,是值得推廣和應用的教學方法。
[關(guān)鍵詞] 護理學生;鼻胃管置入;成功率;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 R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6)03(a)-0145-04
Impact of team-bas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teaching method PBL on nasogastric indwelling catheter success probability and learning interest in nursing students
FU Shuang1 ZHANG Zhe2
1.Medical College of Xi'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77, China; 2.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edical Schoo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6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team-bas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teaching method PBL on nasogastric indwelling catheter success probability and learning interest in nursing students, in order to solve the difficulty and provide a new method for improving the success rate of nasogastric indwelling catheter and changing teaching pattern in nursing students. Methods In June 2015, a total of 542 nursing students, from 11 classes of 2012 grade and 2013 grade in Medical College of Xi'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the stud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experiment group (272 students), control group (270 students).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for the indwelling catheter, the experiment group were given the team-bas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teaching method PBL.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in the success rate and learning interest of nursing. Results The success rate of the experiment group nursing students was 97.4%, indwelling catheter failure rate was 1.8%, giving up indwelling catheter rate was 0.7%, the success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47.0%, indwelling catheter failure rate was 41.5%, giving up indwelling catheter rate was 11.5%, the differenc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While the learning interest of experiment group was also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Conclusion Team-bas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teaching method PBL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catheter nursing students, stimulate learning interest, which is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Nursing students; Nasogastric indwelling catheter; Probability of success; Learning interest
鼻胃管置入是基礎(chǔ)護理操作中常用技術(shù)之一,是護理學生技能操作中的難點和影響護理教學效果的重要內(nèi)容[1]。一般會采用傳統(tǒng)的護理教學方法,即教師邊講解邊模擬示范操作方法和步驟,然后由護理學生相互之間進行練習,但護生置管過程中會引起對方惡心、嘔吐、嗆咳、甚至誤入氣管等置管失敗的情況[2],極大的影響了護生置管成功率,增加了置管的焦慮。因此鼻胃管置入法成為護理教學中的難點[4],同時又是極易引起護生抵觸的操作。為達到教學目標,幫助護生盡快掌握置管技術(shù),消除護生置管焦慮情緒,避免護生身體損傷,提高護生置管成功率,當務之急是改良目前的教學模式。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學于1969年由美國的神經(jīng)病學教授Barrow首創(chuàng),最早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學醫(yī)學院提出并開始實施[5],PBL教學法主張學生主動性學習,提倡以問題為基礎(chǔ)的討論式和啟發(fā)式教學[6]。為了幫助護理學生盡快掌握鼻胃管置入技能,西安外事學院醫(yī)學院(以下簡稱“我?!保┮隤BL教學模式,讓學生自主思考如何解決置管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并形成小組團隊進行協(xié)作性學習,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與交流,增加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于2015年6月選擇我校2012、2013級11個班的護理專業(yè)學生共542名,其中男39名,女503名,年齡18~22歲,平均(20.3±2.15)歲。將其分為實驗組272名與對照組270名,實驗組采用以團隊協(xié)作學習為主的PBL教學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示教教學授課法。兩組學生在性別、年齡、入學成績和前期護理學相關(guān)基礎(chǔ)課程成績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方法
1.2.1 以團隊協(xié)作學習為主的PBL教學方法
1.2.1.1 病例準備 理論授課和模擬示教完成后,基于教學大綱的基本內(nèi)容和要求,帶教老師根據(jù)鼻胃管置入失敗的常見原因設(shè)計不同情況下置管失敗的病例,制訂PBL教學專用教案,并向護生提出如何解決不同患者置管失敗的問題[14],如:患者有鼻部畸形或炎癥等疾病時,使用較粗胃管導致置管失敗,此時應選用何種型號胃管?當胃管通過咽部時出現(xiàn)惡心、嘔吐,是否因刺激喉上神經(jīng)所致,采用何種方法解決[15]?面對患者消極不配合或重復置管失敗拒絕,導致置管無法進行,如何給予心理疏導[16]?在給患者置管約30 cm時出現(xiàn)呼吸困難、面色紫紅、嗆咳,是否為誤入氣管[18-19]?患者側(cè)臥位置管時出現(xiàn)心率加快、心律失常、呼吸困難等癥狀,是否與體位有關(guān)[19-20]?提前5 d將病例及置管相關(guān)資料發(fā)放給學生,使學生有充足時間進行思考并熟悉相關(guān)資料,然后在實踐課上展示各組的準備情況。
1.2.1.2 學生分組和討論 采用團隊協(xié)作性學習討論形式,將學生8名分為1個團隊,每個團隊分為A、B兩個小組,每組指定組長負責組織討論和實踐,小組成員輪流承擔提問者,回答者,記錄者的角色。A組提問者提出病例中的問題,B組先進行討論,然后回答者進行作答,A組提問者隨時就不同意見進行反駁或補充,然后兩組輪替向?qū)Ψ教岢鰡栴},記錄者隨時記錄作答情況。帶教老師根據(jù)理論授課及學生討論過程中的情況進行總結(jié),肯定學生的正確認識,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觀點,并對置管相關(guān)知識進行拓展及最新改進操作方法進行闡述,最后通過小組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等形式進行歸納、總結(jié)、評定各小組討論成績。
1.2.1.3 實踐操作 根據(jù)小組討論成績,每個團隊中得分低的小組優(yōu)先置管,小組4名分為2組相互置管實踐,得分高的小組從旁協(xié)助,帶教老師對置管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指導和糾正,并記錄置管成功、失敗及放棄等情況。
1.2.2 傳統(tǒng)授課法
采用帶教老師邊講解邊用模具示范鼻胃管置入的操作方法和步驟,然后由學生相互實踐,教師隨機抽取學生進行操作演示,操作結(jié)束后,教師進行總結(jié),并記錄置管成功、失敗及放棄等情況。
1.2.3 評價方法
①實驗組、對照組護理學生置管成功率;②學習興趣調(diào)查針對實驗組、對照組護理學生在進行鼻胃管置入授課過程中的學習情況,利用自制問卷進行全面調(diào)查,要求學生客觀真實地填寫。內(nèi)容涵蓋該種教學方法是否能夠產(chǎn)生學習興趣、有助于置管操作的熟練掌握、調(diào)動學習的積極性、提升溝通及表達能力、增強邏輯縝密思維能力、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團隊的協(xié)助互幫精神、拓展置管相關(guān)知識面,加深對置管知識的理解與記憶,促進理論學習向?qū)嵺`操作的快速轉(zhuǎn)換,有助于減輕置管焦慮和是否支持該項教學方式。共發(fā)放問卷542份,收回有效問卷542份,有效發(fā)放率、有效回收率及有效回答率為100%。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兩組置管情況比較
結(jié)果提示,實驗組護生置管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1)。實驗組置管失敗及放棄置管率也明顯低于照組,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1)。見表2。
表2 兩組置管情況比較[n(%)]
2.2 兩組學習興趣比較
結(jié)果提示,實驗組護生在產(chǎn)生學習興趣、有助于置管操作的熟練掌握、調(diào)動學習的積極性、增強邏輯縝密思維能力、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團隊的協(xié)助互幫精神、拓展置管相關(guān)知識面,鞏固對置管操作的理解與應用,有助于減輕置管焦慮和支持該項教學方式方面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1)。實驗組護生在提升溝通及表達能力方面也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但兩組在促進理論學習向?qū)嵺`操作的快速轉(zhuǎn)換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3 討論
鼻胃管置入是指經(jīng)任何一側(cè)鼻孔置管進于胃內(nèi),通過導管為不能正常經(jīng)口進食的患者供給流食,以滿足患者身體所需的豐富營養(yǎng)[3]。該項技能是護理操作中的基礎(chǔ)技術(shù),但在實踐教學中時常出現(xiàn)護生置管失敗,不能熟練掌握鼻胃管的正確置入步驟,此時如果帶教老師局限于按教學大綱完成教學任務,會影響護理學生畢業(yè)后的服務質(zhì)量和工作能力,引發(fā)護患之間的不信任,由此降低護理學生就業(yè)后的工作滿意度[17]。而目前帶教老師大多以“滿堂灌”的講授方式為主,再加上護理學生的依賴性較高、主動性不夠、動手能力較差和創(chuàng)新性思維不強,因而護生普遍感到有一定的難度和操作壓力,而這些不足又正好能夠被PBL所提倡的“以學生為中心”主動學習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實踐所彌補[7],因此,我校將PBL教學模式引入鼻胃管置入授課的過程中,通過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提高學生置管的信心和成功率。
本研究選擇護理學專業(yè)學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采用以團隊協(xié)作學習為主的PBL教學方法,對照組沿用傳統(tǒng)授課方法,結(jié)果顯示,對照組教學效果極差,護生置管成功率僅為47%,而實驗組護生置管成功率達到97.4%,遠高于對照組。同時對照組置管失敗率(41.5%)及放棄率(11.5%)也顯著高于實驗組(分別為1.8%和0.7%)。以上數(shù)據(jù)表明以團隊協(xié)作學習為主的PBL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提高置管成功率,是創(chuàng)新性改良實踐教學的成功范例,為了更進一步了解該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影響,便于在置管教學過程中大力推廣應用,本研究制作了調(diào)查問卷并進行了相關(guān)數(shù)據(jù)分析。
3.1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PBL是基于“以問題為基礎(chǔ)”的教學方法,旨在將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和實踐來解決學習中碰到的問題[11],從而有效激發(fā)學習的動力[12],讓學生感受到自主學習的快樂和自由[13],減少被動學習帶來的死板和依賴[8],這樣的教學方法會讓學生逐漸產(chǎn)生學習的興趣,形成自主解決問題和學習的能力。實驗組采用了以團隊協(xié)作學習為主的PBL教學方法,事先為學生準備置管失敗的病例,讓學生自己尋找置管失敗的原因和解決方案,促使學生主動查閱并熟悉相關(guān)知識,后采用小組間相互討論和提問,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和競爭力。在討論結(jié)束后,小組間相互幫扶實踐置管,減少了學生的壓力,學生之間的協(xié)助及時糾正了錯誤的置管方法[21-22]。這種教學方法讓學生不知不覺中產(chǎn)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了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自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小組討論和相互提問過程中,增強了邏輯縝密思維能力,提升了溝通和表達技能,這些優(yōu)勢遠大于對照組學生。
3.2 增長了學生的知識面,加深了學生對技能的理解和記憶
實驗組旨在促使學生學會如何對置管相關(guān)知識進行分析、整理和應用,并以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通過自己查閱教材或文獻,探尋問題答案并將置管最新研究進展融入解決問題之中,從而適應通過各種途徑主動獲取知識的習慣,在后續(xù)的小組討論和提問過程中,也會有很多的知識更新,這些不但增長了學生課堂及書本外的知識面,加深了對置管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更為重要的是,為熟練掌握置管操作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chǔ)。
3.3 培養(yǎng)了團隊的協(xié)作精神,增強了置管操作的自信心
團隊協(xié)作能力,是指建立在團隊的基礎(chǔ)之上,發(fā)揮團隊精神、互補互助以達到團隊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10]。以團隊協(xié)作為主的PBL教學方法[9],主張小組內(nèi)學生相互配合,共同解決置管中遇到問題,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zhuǎn)換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構(gòu)建組內(nèi)學生合作、組間學生競爭的新局面。每個小組學生都有各自的分工,解決問題不再是個人的事情,而是小組集體的任務,通過以團隊協(xié)作為主的PBL學習方式,護生能充分理解團隊協(xié)作的重要性,從而能夠指導護生工作后如何樹立良好的團隊協(xié)作精神。而在團隊協(xié)作過程中,組內(nèi)學生相互幫扶,組間學生競爭,便于激發(fā)對相關(guān)知識的充分掌握,這樣也就減少了因知識不熟悉而導致的置管焦慮,增強了置管的自信心。
以團隊協(xié)作學習為主的PBL教學方法,是為提高護生置管成功率進行的教學方法改良的一次嘗試,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和護生大力的支持,通過該教學方法,護生不但熟練掌握了置管操作技巧,還提升了學習的興趣和自身的各項能力,相信該教學方法會被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富爽,耿寧.不同焦慮狀態(tài)護生成組配合對護生鼻胃管置入成功率的影響[J].護理學報,2015,22(6):11-14.
[2] 富爽.不同教學方法對護生鼻胃管置入影響的探討[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4,11(27):85-87.
[3] 富爽.護理學生鼻胃管置入成功概率與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4,11(29):116-118.
[4] 張建梅,張曉萍,王曉莉.鼻胃管置管失敗原因分析與護理對策[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21):83-85.
[5] 林美珍.PBL教學模式在護理實習臨床小課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1,9(3):100-101.
[6] 王艷娜,李青,封桂英,等. PBL教學在護理學課程中應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療前沿,2013,8(23):11-12.
[7] 李勝玲,楊曉明,唐麗,等.以小組合作性學習為中心的PBL教學在兒科護理學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2,10(5):1429-1430.
[8] 梁蔭基,肖丹,楊巧紅,等.基于PBL教學模式的學生綜合能力評價體系研究[J].重慶醫(yī)學,2012,41(30):3234-3236.
[9] 孟共林,張思溪,謝萍,等.PBL教學方法在內(nèi)科護理學臨床見習中的應用[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07,20(9):1109-1110.
[10] Summer L,Gonzalez. Development of a nasogastric tube insertion simulator: a collaborative interdisciplinary effort [J]. Comput Inform Nurs,2009,27(2):105-113.
[11] 鄒金發(fā).PBL教學模式在護理病理生理學教學中的初步應用[J].遼寧醫(yī)學院學報,2015,13(4):47-49.
[12] 王芳,李娟,步國敏,等.性格色彩分析對護理實習教學中PBL教學效果的影響[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5, (9):99-100.
[13] 王麗麗,張薇薇.PBL教學模式在護理本科生急診實習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教育,2015,15(1):46-48.
[14] 徐向玉.乳腺癌化療患者PICC置管感染的相關(guān)因素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1):2583-2584,2603.
[15] 童瑾,馮麗娟,韓學惠,等.超聲引導下改良塞丁格技術(shù)PICC置管穿刺點滲液原因分析及護理[J].護理學雜志,2013,28(21):46-47.
[16] 黃典清.神經(jīng)外科重癥患者PICC置管后常見并發(fā)癥及護理對策[J].健康必讀:下旬刊,2012,(12):213.
[17] 邱玉梅.兩種靜脈置管方法并發(fā)癥的比較及相關(guān)因素探討[J].甘肅醫(yī)藥,2012,31(9):705-708.
[18] 林小平.1例PICC置管后靜脈炎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當代護士:學術(shù)版,2013,(12):162-163.
[19] 周麗華,何新,丁杏,等.PICC置管腸外營養(yǎng)并發(fā)靜脈炎的相關(guān)因素分析[J].西南國防醫(yī)藥,2014,24(2):189-190.
[20] 張欣,朱玉欣,楊月婷,等.PICC標準護理對置管患者自護能力和護理質(zhì)量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4, 11(36):112-114,125.
[21] 左明芳,左向東,王莉,等.預防腫瘤患者 PICC置管感染的措施探討[J].河北醫(yī)學,2014,22(11):1854-1857.
[22] 李艷云,金曉燕,尚少梅,等.二級醫(yī)院護理人員PICC置管后日常護理行為觀察與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10,10(9):79-81.
(收稿日期:2015-12-05 本文編輯:蘇 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