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俐衡
[摘 要]在西方學者眼中,沉默權是一項絕對權利,是刑事訴訟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的一項重要權利,英美等國甚至將其規(guī)定在憲法中,使其上升為公民的一項憲法性權利,現(xiàn)如今沉默權制度已經(jīng)被廣泛運用于各國司法實踐中。然而我國作為現(xiàn)代法治國家,在相關法律中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沉默權制度。通過深入分析我國的立法現(xiàn)狀不難發(fā)現(xiàn),在我國確立沉默權制度具有多元價值和現(xiàn)實可行性。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沉默權制度需要與英美等國相區(qū)別,實現(xiàn)偵查階段和審判階段的統(tǒng)籌兼顧。
[關鍵詞]沉默權;人權保障;訴辯交易;證據(jù)制度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6)09 — 0065 — 03
沉默權起源于17世紀的英國,隨著法治文明的持續(xù)進步,世界各國對保障人權、促進司法文明的要求越來越高,刑事訴訟民主化成為世界性潮流,保障被追訴者的沉默權已成為國際社會的一種共識?!?〕2012年3月15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順利通過關于修改刑事訴訟法的決定,此次修訂增加了“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雖然這一規(guī)定并非表明我國確立了沉默權制度,也沒有明確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權,但此次修訂無疑在這方面取得了標志性進步。
一、揭開沉默權的神秘面紗
何為沉默權?厘清這個概念是我們對沉默權制度展開研究的前提。“你有權保持沉默,你所說的每句話都將作為呈堂證供?!薄?〕在觀看香港影視劇中,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警察在逮捕犯罪嫌疑人時這樣說。這是我們對沉默權最直觀的感受,但認為這就是沉默權,那完全是一種片面的理解,真正的沉默權制度包括諸多方面的內容,只有在深入把握沉默權涵義的基礎上才能真正理解沉默權。
(一)在狹義層面界定“沉默權”概念
沉默權雖然被世界上大部分國家所認可,基本成為國際社會的一種共識,但是不同的國家對于沉默權有不同的理解。不管在立法上還是學理上,最具影響性的觀點是將沉默權進行廣義的和狹義的區(qū)分。
廣義上的沉默權包括諸多權利,具體為:(1)任何人有拒絕回答其他人或者機構提問的權利;(2)任何人有拒絕回答可能使自己陷于犯罪的問題的權利;(3)任何人受到警察或其他享有類似權力的官員的訊問時,有拒絕回答任何問題的權利;(4)任何刑事被告人在審判時不得被強制作證;(5)任何人一旦受到刑事指控,警察或其他享有類似權力的官員不得再就被指控的犯罪對其進行訊問;(6)被告人不得因在審判前沒有回答有關官員的提問或在審判中沒有作證而受到不利的評論和推論?!?〕一般來說,英美法系的國家大多采用廣義上的沉默權。
狹義上的沉默權專門指特定刑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整個刑事訴訟中對于官方的提問有權拒絕回答甚至完全保持沉默,其對于具體問題的拒絕回答以及沉默原則上不得作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的證據(jù),以物理強制或者精神強制等方法侵害這一權利所獲得的陳述,不得作為指控陳述人有罪的證據(jù)使用。一般而言,大陸法系國家大多采用狹義上的沉默權。
基于上述區(qū)分可以發(fā)現(xiàn),廣義上沉默權的享有主體較多,不僅包括犯罪嫌疑人和刑事被告人,還包括普通的公民,同時賦予主體的權利也較多,保護的范圍相對寬泛,不易準確把握。而狹義的沉默權不管從主體還是范圍來說都相對較窄,較易把握。我們認為,沉默權的涵義應當具體包括:(1)沉默權的主體應該是刑事訴訟中被司法機關追訴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2)在訊問前,司法人員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權;(3)在訊問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基于自由意志決定是否回答司法人員的提問,司法人員不得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訊問中保持沉默來作出不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控告和判決;(4)在訊問后,對于司法機關違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實意愿而獲得的證據(jù)應當予以排除。無論是廣義的沉默權還是狹義的沉默權,它實際上都是一種自由,是在沉默與供述之間進行選擇的自由,是公民言論自由的有機組成部分。
(二)確立沉默權制度的多元價值
沉默權制度從無到有,從英美等少數(shù)西方國家的國內立法發(fā)展到一項國際社會所普遍認可的訴訟制度,其多元價值和制度優(yōu)勢值得我們深入挖掘。
1.確立沉默權制度彰顯憲法賦予公民的言論自由權。言論自由權是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之一,它既賦予公民自愿表達的自由,也賦予公民拒絕表達的自由,也就是說,沉默權是一項言論自由權,是一項憲法性權利。我國確立沉默權制度實際上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憲法性權利在刑事訴訟上的體現(xiàn),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權是其言論自由的直接體現(xiàn)。
2.確立沉默權制度能有效遏制刑訊逼供,保障基本人權。長期以來,我國刑事訴訟中存在諸如超期羈押和“審辯交易”等亂象,其中各種形式的刑訊逼供屢見不鮮,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踐踏其基本人權。如果我國能夠確立起沉默權制度,那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有權拒絕回答司法機關的訊問,強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做出有罪供述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并且通過刑訊逼供取得的口供將依據(jù)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予以排除,非法取得的口供也將失去證據(jù)效力。在我國確立沉默權制度,雖然不能完全消除刑訊逼供現(xiàn)象,但通過事前預防與非法證據(jù)排除的事后補救〔4〕,刑事訴訟中的刑訊逼供現(xiàn)象將會逐步減少,從而有助于保障基本人權。
3.確立沉默權制度有助于實現(xiàn)控辯雙方法律地位平等,維護訴訟結構平衡。在我國傳統(tǒng)的訴訟結構中,控方代表的是國家機關,享有絕對的優(yōu)勢,其地位遠遠高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控辯雙方地位差別顯著,訴訟結構失衡。確立沉默權制度雖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控辯雙方力量不平衡的事實,但可以增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中與司法人員進行抗衡的可能性,增強其訴訟防御力〔5〕,進而達到抑制司法人員濫用權力,充分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身合法權利的目的。
二、“若即若離”的沉默權立法
沉默權自其產(chǎn)生以來,域外學者均對其展開探索,并在各國立法及司法實踐的推動下,獲得了較快的發(fā)展。相比之下,我國刑事理論對沉默權問題研究的比較晚,沒有很好地對刑事立法起到先導作用。加之“以人為本”、“服務為民”等人權理念是隨著我國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而逐步確立的,在集中精力發(fā)展國民經(jīng)濟的過程中對公民的權利保護不足,導致立法上關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權利保護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足夠重視。
由于我國刑事立法對沉默權問題含糊不清,沒有明確的態(tài)度,導致刑法理論界對我國刑事立法是否規(guī)定了沉默權制度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結論,一種持肯定態(tài)度,另一種則持否定態(tài)度。
持肯定態(tài)度者認為,不管從立法上還是司法實踐過程中看,我國現(xiàn)行刑事訴訟過程賦予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權。從刑事立法來看,新刑事訴訟法的出臺,表明我國從國內法上對沉默權進行了進一步規(guī)定。如新刑事訴訟法第2條規(guī)定“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chǎn)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第50條規(guī)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jù),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等已經(jīng)明確彰顯了沉默權的特征。此外,在諸多國際條約中對沉默權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中國作為這些國際條約的締約國,理應受到相關沉默權規(guī)定的約束;從司法實踐來看,雖然我國在刑事司法過程中運用沉默權制度的案例不多,但也不乏局部試點。
持否定態(tài)度者認為,我國刑事立法和實踐中尚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沉默權。從刑事立法來看,我國刑事法律的條文表述中沒有使用“沉默權”這一法律術語,而條文中規(guī)定的符合沉默權特征的內容不能簡單認定為賦予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權;從司法實踐來看,我國在刑事司法過程中長期奉行“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刑事政策,實踐中不乏司法機關對犯罪嫌疑人采取攻心戰(zhàn)術,迫使其作出虛假的認罪供述,嚴重違背了沉默權的要求。
綜上所述,學界目前關于我國是否存在沉默權的爭論不斷,各執(zhí)己見,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傮w來說,爭議雙方各自的立場均有合理性因素,但大多數(shù)普通公民還是比較傾向于持否定態(tài)度,即我國目前尚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沉默權。雖然在司法實踐中存在運用沉默權制度的先例,但法律并沒有明確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沉默權,與西方的沉默權制度不同,中國建立符合自身國情的沉默權制度還需要從多方面努力。
三、我國確立沉默權制度的法治構想
沉默權制度在國際社會的大范圍認可是現(xiàn)代訴訟文明發(fā)展的基本趨勢,我國確立沉默權制度刻不容緩。那么,應該確立何種模式的沉默權制度,沉默權制度適用于何種階段呢?國內學者在這一問題上存在爭議。一種觀點認為,在偵查訊問階段就確立沉默權制度的條件尚不成熟,應當從起訴階段起規(guī)定被追訴者享有沉默權。另一種觀點認為,沉默權制度主要適用于偵查訊問階段,而在審判階段,依然適用沉默權制度。針對我國當前立法現(xiàn)狀,在我國確立區(qū)別于英美等國的沉默權制度,確立真正符合中國國情的沉默權制度,不僅要在偵查階段確立沉默權制度,在審判階段也同樣應當確立。
(一)全面客觀地認識沉默權
沉默權制度的建立不僅要在法條上予以確認,最主要的還是先在觀念、思想上予以肯定和接受,徹底消除“重打擊、輕保護”和“重口供、輕證據(jù)”的傳統(tǒng)錯誤觀念,樹立懲罰犯罪與保護人權并重,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均衡的新觀念。
(二)在立法中明確宣示沉默權
沉默權是公民言論自由在刑事訴訟過程中的具體體現(xiàn),西方一些國家在其憲法中就明確規(guī)定了沉默權制度。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是我國法律體系的核心,它所確立的各項原則不僅是其它法律制定的依據(jù),也是其它基本權利能夠順利實現(xiàn)的保障?!?〕我國也可以將沉默權制度上升到憲法層面,這樣沉默權制度就能更有力的保護人權,充分實現(xiàn)其價值。同時,沉默權作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的一項基本權利,在刑事訴訟法中應進行具體、準確的規(guī)定,甚至可以單獨作為一個章節(jié),從而更為有效地指導刑事訴訟活動,實現(xiàn)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訴訟權利的無漏洞保護。
(三)完善相關配套措施
1.確保權利事先告知。沉默權制度要求在訊問前,司法人員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權,只有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知道其享有沉默權,才有行使該權利的可能性。確保事先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權是貫徹沉默權制度必不可少的程序。我國法律必須確保權利事先告知,否則沉默權制度將淪為一紙空文。
2.發(fā)展多元化證據(jù)形式。在我國,口供作為傳統(tǒng)的證據(jù)形式是偵查機關破獲案件的主要依據(jù),這導致偵查機關過分依賴口供,一定程度上也是刑訊逼供現(xiàn)象屢禁不止的原因,不利于沉默權制度的貫徹施行。完善證據(jù)制度,發(fā)展多元化的證據(jù)形式,注重多種形式并重,有助于減少刑訊逼供現(xiàn)象,辦案人員也會相對注重其它證據(jù)的收集,沉默權制度會得到更有力的貫徹。
3.完善律師辯護制度。我國當前司法實踐中,沉默權制度得以有效實施必須依賴于律師制度的完善。由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通常缺乏相應的法律知識,因此確保律師在偵查階段的會見權,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偵查階段能夠與律師進行自主交流,獲得相應的法律援助,可以有效的保障沉默權,防止刑訊逼供等侵害行為的發(fā)生。
4.完善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確保非法證據(jù)排除。司法實踐中,司法人員刑訊逼供獲得證據(jù)顯然違反了沉默權制度的規(guī)定,那么這些證據(jù)應作何處理呢?法院不得把非出于自愿而是迫于外部強制所作出的陳述作為定案的依據(jù),只有完善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確保非法證據(jù)排除,那么司法人員刑訊逼供獲得的證據(jù)將不具有法律效力,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遏制司法人員非法獲取證據(jù),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權。
〔參 考 文 獻〕
〔1〕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Chicago,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137.
〔2〕王昊.芻議沉默權制度及其在我國的適用〔J〕.長沙大學學報,2015,(01):59.
〔3〕潘立東.沉默權制度在我國的適用與構建〔J〕.學術月刊,2014,(04):19.
〔4〕何家弘.中國式沉默權制度之我見——以“美國式”為參照〔J〕.政法論壇,2013,(01):112-114.
〔5〕于鵬濤.沉默權制度中國化之利弊〔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3):132.
〔6〕張千帆.憲法學導論——原理與應用(第三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51-54.
〔責任編輯:陳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