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藍
摘 要:結合高職英語教學的目標,從“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入手,幫助學生提高英語閱讀水平和閱讀速度。同時,通過對學生英語閱讀能力進行一系列的調查,提出了有效運用英文故事改善高職英語閱讀課堂教學的“三步走模式”,并對其中各步驟進行細化,使英語課堂教學能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yǎng)交際能力為目的、以發(fā)展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為宗旨。
關鍵詞:高職英語;閱讀教學;故事賞析;應用能力;交際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2;G718.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27-0048-02
故事歷來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一種閱讀材料,其內容包羅萬象且生動有趣,深受師生的喜愛。同理,英文故事也是廣大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材料。首先,這些有趣的信息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興趣;其次,在閱讀的同時,能幫助學生擴充詞匯量,培養(yǎng)語感,達到能夠熟練運用英語的能力。因此,利用英語故事來輔助學生閱讀學習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十分值得借鑒。
一、理論依據(jù)
研究表明,能否對一個事件進行詳細的描述,理解和記憶的方法起了關鍵性作用,如果這時頭腦里有一個與事件非常符合的圖式時,描述能力便不成問題。如Bartlett(1998)提出的圖式理論,他認為任何一個其他概念都可以成為激活的圖式并能夠由此提取計劃,并且圖式的中心作用還能幫助大家歸納出整個事件的部分重要細節(jié)。所以,針對高職學生,在閱讀材料的選取上便要量體裁衣,為學生創(chuàng)造合適的語言環(huán)境,選取學生熟悉的英語文章,做到基礎與實踐相結合。Wallace(1992)也在他的理論中指出,基本上所有的英語閱讀材料都是以語言圖式以及內容圖式還有修辭圖式為藍本構成的。在英文故事閱讀教學中,圖式理論可以得到有效運用。首先,圖式理論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認知結構和學習習慣。其次,掌握英語閱讀的必要的閱讀技巧和方法,能夠培養(yǎng)地道的英語思維,提高跨文化素質,減少對所學語言國家存在的文化障礙,進而達到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皮亞杰和布魯納(1972)提出建構主義,建構主義也稱之為結構主義,源自認知加工學說,屬于認知心理學派里面的一個分流。建構主義的中心思想認為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是主動接受,而非被動。它不是由教師的日常傳遞而獲得,而應由教師的指引和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而產生,使學生在相應的情境或是相應的社會文化背景中,依靠自己原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借力教師、他人或各種學習資源和媒介,在各種因素相互作用之下,能夠主動完成對信息的加工和處理,進而自主解決問題。該理論倡導的是師生在課堂教學中要相輔相成,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而不是被動接受者以及被灌輸?shù)膶ο?,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提高學習的效率。這一理論對于英語閱讀的課堂教學會起到幫助和促進的作用。就如同語文成績的提高一樣,語言與語言之間是共通的,學習方法也可以借鑒,一個學生的語文成績的提高、中文素養(yǎng)的提升不是靠做成堆的閱讀理解題目而達到目的的,而是多讀文章,掌握其內容及中心思想。英語也同理,單純靠做閱讀題目也不能從根本上改善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英語故事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通俗、鮮活的語言貼近生活,避免了日常教學中單一的教學資料的限制,更能激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很容易融入其場景中,了解外國文化、學習地道英語,促進其主動積極的學習,快速提高閱讀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基于以上理論對英語閱讀教學的必要性,以及英語故事閱讀對閱讀教學的輔助作用的體現(xiàn),在高職英語閱讀教學中,英語教師可以有效利用其理論和材料,為高職學生服務,改善和提高其英語閱讀水平,使其真正適應社會的需要。
二、具體程序設計
1. 教學模式的展開
在閱讀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僅要對文章中的重點難點分析講解透徹,更要善于挖掘文章中潛在的背景知識,并有效利用這些要素,從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入手,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做到閱讀能力和應用能力雙管齊下。
(1)讀前活動(導入+預測)。讀前活動要短小精練,忌拖沓,雖然用時短,但在整個課堂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決定了學生未來的學習狀態(tài)和學習效果,可以激發(fā)學生根據(jù)文章凝練的標題、故事中有趣的插圖或圖表預測文章內容。除此之外,英語教師可以在閱讀前針對學生的預測給予背景文化知識的補充,為學生進一步的理解掃清障礙,另外,可以通過設定一些問題或提供與之對應的視頻短片幫助學生找出線索,引發(fā)學生對文章的主動性的思考,這都可以加速對文章大致內容的熟悉和理解,同時也可使學生輕松愉悅,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
(2)讀中活動(表層理解+深層理解)。當學生很順暢地被引入到故事情節(jié)中時,英語教師可以根據(jù)文章內容設置一些指導性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包括文章的主題大意、重點詞語以及細節(jié)知識。問題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但題目要精練有效,不宜過多,目的是在限定的時間內,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鍛煉,培養(yǎng)其快速閱讀的能力,這也是英語閱讀的首要必備能力。一般以略讀(skimming)、找讀(scanning)及猜詞技巧為主,找出故事的中心句,掌握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經(jīng)過、結果,通過把握作者的意圖,提高邏輯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信息歸納能力。在對文章的表層理解完成后,教師可以做適當講解,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含義,并輔助學生進入文章的深層理解。閱讀文章中難免會有生詞出現(xiàn),而這些生詞往往都可以通過對文章上下文的猜測而得到解決。教師輔助學生要觸類旁通,并傳遞必要的構詞法,和學生一起總結高頻詞匯,在理解詞匯的基礎上有效處理長難句的出現(xiàn),引導學生抽絲破繭、化繁為簡,去除干擾因素,快速找出句子主干。同時,為學生拓展知識面,對同類句式教師要給予及時地補充,進一步幫助學生克服對長句的恐懼感,通過練習夯實基礎。
(3)讀后活動(探索性運用)。任何語言的學習都遵循這樣一個過程,“輸入——內化——輸出”,而這一點對極其重視應用性的高職英語教學尤為重要。對高職學生而言,英文故事的閱讀重在靈活,可以無限發(fā)散思維,可以對事件進行推測,可以改寫,教師要做的就是有效地引導學生根據(jù)前期的學習,抓住文章關鍵詞、動詞,重新組織文章,讓學生復述。除此之外,教師要根據(jù)文章內容設置情境(問題、圖片),引發(fā)學生思考與討論(分組討論、角色表演),目的是在文章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歸納和拓展,開發(fā)學生的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和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這也是高職生要在社會面臨的實際應用問題。
三、結束語
由于高職英語的實踐性較強,高職英語教師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如何依據(jù)本校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是當下的主要問題。因此,教師要根據(jù)英語教學的需要,擺脫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努力鉆研相關教學策略,探索適當?shù)慕虒W模式,充分利用圖式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用英語故事輔助閱讀教學,分析、挖掘作者的布局構思、遣詞造句的良苦用心,拓展學生的邏輯思維。
參考文獻:
[1]王薔.英語教師行動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2]孟悅.大學英語閱讀策略訓練的實驗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