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巧妙
〔摘要〕在小學心理活動課上,當出現(xiàn)阻抗心理、課堂氛圍不夠和諧安全、學生表達困難等各種阻礙學生開放自我、表達感受的現(xiàn)象時,需要心理教師及時巧妙地運用心理咨詢技術,營造自由且受保護的分享氛圍,引導學生暢談內心真實感受。研究結果表明:恰當運用心理咨詢技術能提高小學心理活動課交流分享的廣度與深度;心理教師應關注面質、自我開放、影響性概述等影響性技術在小學心理活動課中的運用;在小學心理活動課中運用心理咨詢技術的目的是達成有效溝通,不是干預和治療。
〔關鍵詞〕 課堂觀察;心理咨詢技術;心理活動課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6)17-0013-05
一、問題的提出
小學心理活動課的主要結構模式是“暖身活動—主題活動—交流分享—拓展延伸”,即通過活動引導學生體驗、感悟、分享,以達到激發(fā)學生心理潛能和形成良好心理品質的目的。分享的深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心理課的深度與實效。分享得越深入,師生思維的碰撞越強烈,學生的感悟就越深刻;分享流于表面,教師就活動所設計的問題得不到真正有意義的探索與交流,學生無法領會活動的深層意圖,活動的效果也將受到影響。綜觀小學心理活動課,“活動熱熱鬧鬧,分享冷冷清清”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一到交流分享環(huán)節(jié),學生便表現(xiàn)得異常安靜,不少學生明顯表現(xiàn)出回避的態(tài)度,不可或缺的分享成為了學生唯恐避之不及的負擔。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心理教師無靈活應對的課堂機智與引導技巧,課堂將會陷入僵局,一些心理教師為了避免冷場尷尬而選擇草草跳過分享環(huán)節(jié),該環(huán)節(jié)也只淪為“走過場”。如果心理教師能夠講究教學藝術,巧妙地運用心理咨詢技術進行引導,學生分享的積極性將被激發(fā),活動的意義被引向深入,學生的體悟也會更加深刻。
基于此,本研究將采用課堂觀察法對心理咨詢技術在小學心理活動課中的應用情況進行探索。該方法具有科學性與直觀性,其主要特點是將所要研究的問題具體化為一個個觀察點,經由觀察點對各環(huán)節(jié)具體內容進行定格、掃描、搜集、描述與記錄相關的信息,通過對觀察結果的分析、反饋,找到改善教學的策略,提高教學實效。本研究旨在通過課堂觀察法,觀察10節(jié)心理活動課(涉及自我認識、學會學習、人際交往、情緒調節(jié)、生活和社會適應等主題),分析心理咨詢技術的運用情況,以期能找出合適的心理咨詢技術,運用于心理活動課,引導學生更深刻有效地進行交流分享,提高課堂實效。
二、概念的界定
心理咨詢是指為達到預定目的的一種交流方式,就是利用人際關系的互動,運用心理學理論與方法,通過一定的技術為當事人提供幫助與勸導的過程。個體心理咨詢技術包括參與性技術與影響性技術。
心理咨詢過程中始終以咨詢師與來訪者雙方關系的和諧為依據(jù),心理咨詢技術中的傾聽、鼓勵、具體化、重復等技巧的運用都與現(xiàn)代師生關系對“和諧”的追求不謀而合。因此,將心理咨詢技術合理運用于小學心理課中,將有助于師生關系的建構與交流分享實效的提高。
三、基于概念開發(fā)的課堂觀察表
本研究把教師在心理活動課上使用的心理咨詢技術分為參與性技術與影響性技術。其中,參與性技術包括傾聽、開放式詢問與封閉式詢問、鼓勵技術、重復技術、內容反應、情感反應、具體化、參與性概述、非言語行為的理解與把握。影響性技術包括面質、解釋、指導、情感表達、內容表達、自我開放、影響性概述、非語言行為的運用。根據(jù)兩類不同的咨詢技術,將觀察量表設計如表1所示。
(一)參與性技術
傾聽:在接納的基礎上,積極、認真、關注地聽,并適度參與。
開放式詢問與封閉式詢問:開放式詢問通常使用“什么”“如何”“為什么”“能不能”“愿不愿意”等詞來發(fā)問;封閉式詢問通常使用“是不是”“對不對”“要不要”“有沒有”等詞,而回答也是“是”“否”式的簡單答案。
鼓勵:通過語言等鼓舞學生。
重復:教師直接重復學生的某句話。
內容反應:教師把學生的主要陳述內容加以綜合整理,再反饋給他,以達到加強理解、促進溝通的目的。
情感反應:教師對學生的情緒反饋,以達到加強對學生情緒、情感的理解,促進溝通的目的。
具體化:教師引導學生清楚、準確地表述他們的觀點、所用的概念、所體驗到的情感以及所經歷的事件。
參與性概述:教師把學生的言語和非言語行為包括情感綜合整理后,以提綱的方式再對求助者表達出來(即內容反應與情感反應的整合)。
非言語行為的理解與把握:能提供許多言語不能直接提供的信息,甚至是學生想要回避、隱藏、作假的內容,借助于學生的非言語行為,教師可以做到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更好地表達自己對學生的支持和理解。
(二)影響性技術
面質:教師指出學生身上存在的矛盾。
解釋:運用心理學理論來描述學生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原因、實質等,或對某些抽象復雜的心理現(xiàn)象、過程進行解釋。
指導:教師直接指示學生做某件事、說某些話或以某種方式行動。
內容表達:教師傳遞信息、提出建議、提供忠告、給予保證、進行解釋和反饋等。
情感表達:教師把自己的情緒、情感及對學生的情緒情感反應告知學生,以影響學生。
自我開放:教師提出自己的相關情感、思想、經驗與學生共同分享。
影響性概述:教師將自己所敘述的主題、意見等經組織整理后,以簡明扼要的形式表達出來(內容較多的內容表達)。
非言語行為的運用:教師在課堂活動中會出現(xiàn)大量的非言語行為,其或伴隨言語內容一起出現(xiàn),對言語內容作補充、修正,或獨立出現(xiàn),代表獨立的意義。
四、開展課堂觀察活動之后形成的基本數(shù)據(jù)
本研究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課堂觀察,該合作小組由5名小學專職心理教師組成。其中,3人負責觀察參與性技術運用情況,2人負責觀察影響性技術運用情況。觀察后形成的基本數(shù)據(jù)見表2。
五、對數(shù)據(jù)的匯總統(tǒng)計結果
從表2數(shù)據(jù)可以得出,十名被觀察的心理教師在課堂上運用心理咨詢中的參與性技術頻率顯著高于影響性技術(參與性技術占91.88%,影響性技術占8.12%),特別表現(xiàn)在傾聽、開放式詢問與封閉式詢問、鼓勵、重復、內容反應、具體化等技術上。面質、自我開放、情感表達、影響性概述等技術較少被運用于小學心理活動課上,10節(jié)課僅出現(xiàn)了2~3次。
六、基于數(shù)據(jù)分析而產生的結論
(一)主要優(yōu)點
在小學心理活動課上,當學生出現(xiàn)阻抗心理、課堂氛圍不夠和諧安全、表達困難等各種阻礙學生開放自我、表達感受的現(xiàn)象時,需要心理教師及時巧妙地運用心理咨詢技術,營造自由且受保護的分享氛圍,引導學生暢談內心真實感受。
在被觀察的10節(jié)心理活動課中,心理教師更傾向于運用傾聽、開放式詢問與封閉式詢問、鼓勵、重復、內容反應、情緒反應、具體化等參與性技術進行引導。積極傾聽能讓學生感受到心理教師對其尊重、真誠的態(tài)度,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表達內心的真實感受。如,在“綻放希望之花”一課系鞋帶挑戰(zhàn)活動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分享時,一名學生說:“當我嘗試了五六次都失敗的時候,我心里開始懷疑自己了……”(教師走到他跟前,用關注的目光看著他,身體前傾。)教師的積極傾聽,讓這名學生有了繼續(xù)說出自己真實感受的欲望,他繼續(xù)陳述了自己后來的心理變化。
開放式詢問與封閉式詢問技術的恰當運用能幫助教師獲取更多的信息,讓學生就有關問題、思想、情感給予詳細的說明。同時,又能澄清事實,提取學生想表達的觀點。如,在“認準目標,踏實向前”一課中,當教師問及:“當你所設定的目標與你的實際能力距離懸殊時,你會怎么做?”學生在該開放式詢問的引導下思考解決之策,原本寂靜的課堂開始出現(xiàn)了思維的碰撞,學生各抒己見,最后教師適時地運用封閉式詢問技術進行觀點澄清:“所以,你會選擇調整自己的目標,讓它既高于你的實力,又能讓你‘跳一跳’就能夠得著,是嗎?”
鼓勵能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探索和改變,重復能引起學生注意并明確表達的內容。如,在“我和煩惱”一課中,一名學生說:“當我回答問題結結巴巴的時候,我特別害怕看到同學們的眼睛?!苯處熥龀隽饲楦蟹磻?,同時鼓勵道:“愿意把你的真實想法告訴大家?”這名學生緊接著坦誠地說出了自己因為結巴而自卑更加害怕在同學面前展現(xiàn)自己的心理。教師在心理活動課中對學生的分享做出內容反應和情感反應能加強雙方的理解,達成有效的溝通。如,在“我們都是好朋友”一課中,一對好朋友在分享的時候說:“我和她之間發(fā)生過一次很嚴重的矛盾。那一次,她的腳扭了,可是因為媽媽加班,我急著回家照顧弟弟,便和其他同學先回家了,當時她非常生氣,我更生氣,覺得她不能理解我?!苯處煵捎昧饲楦蟹磻夹g進行反饋:“從你的語氣能聽得出當時你非常生氣,同時還能感受到生氣背后的委屈?!睂W生繼續(xù)說道:“是啊,很生氣也很委屈,尤其是被好朋友誤解的時候。”在分享過程中,學生的表述往往較為籠統(tǒng),這時就需要教師采用具體化技術,引導學生澄清模糊不清的觀念及問題,把握真實情況。如,在“做時間的主人”一課上,當教師帶領學生體驗“我的生命度量尺”活動之后,提問:“通過這個活動,你對時間有什么樣的感受?”一名學生回答:“時間很寶貴,我們應該珍惜時間?!苯處熯\用具體化技術繼續(xù)追問:“你會用什么樣的實際行動去珍惜時間呢?”學生緊接著談自己的具體做法。
從表2的觀察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可見,心理教師更傾向于在課上運用參與性技術進行引導,而影響性技術的運用卻甚少。在影響性技術中,指導與非言語行為的運用兩種技術使用較多(指導9次,占1.92%,非言語行為的運用8次,占1.71%),這說明心理教師意識到使用直接指導學生做某件事、說某些話或以某種方式行動,能更有效地影響和訓練學生的心理品質,同時也能注意到自己的非言語行為(如微笑、點頭、擁抱、拍拍肩膀、豎起大拇指等行為)能對言語內容作補充、修正,給予學生正向能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與表達深度。
(二)存在的問題
通過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面質、自我開放、情感表達、影響性概述等影響性技術較少被運用于小學心理活動課上。面質技術能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努力掩蓋的或者不愿意正視的問題,找到問題的矛盾點,促進自我探索,最終實現(xiàn)統(tǒng)一。如果使用不當也可能破壞原本和諧的師生關系,導致學生在分享的過程中產生阻抗心理,難以達成有效溝通。這也是心理教師所顧慮的問題。自我開放的前提是當事人所處的情境必須能讓其感受到足夠的安全感。大部分心理教師不常運用自我開放技術的原因在于團體氛圍不夠安全和可以作為自我開放的經驗不具有代表性和借鑒性。情感表達是教師告知學生自己的情緒、情感及對學生的情緒情感反應,以影響學生,這需要教師有較強的共情能力和真誠的表達能力,對于多數(shù)心理教師來說是一大難點。影響性概述是高于內容反應的影響性技術,它需要心理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綜合學生的分享內容,有效組織整理,以簡明扼要的形式表達出來,并以此影響學生,促進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這對心理教師的教學素養(yǎng)與咨詢能力的要求較高,只有少數(shù)心理教師敢于做出嘗試(影響性概述3次,占0.64%)。
(三)結論與建議
1.恰當運用心理咨詢技術能提高小學心理活動課交流分享的廣度與深度
參與性技術與影響性技術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心理氛圍,激發(fā)學生在團體中交流的意愿,從而提高分享的廣度與深度。且心理教師更傾向于在課上運用傾聽、開放式詢問與封閉式詢問、鼓勵、重復等咨詢技術引導學生分享。恰當運用心理咨詢技術能在教師和學生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使學生更樂于敞開心扉,表達內心真實的想法,教師也能更準確地同理學生的感受,體會學生所面臨的處境與問題,從而引導其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實際問題。
2.關注面質、自我開放、影響性概述等影響性技術在小學心理活動課中的運用
從本次觀察的結果看,面質、自我開放、影響性概述等影響性技術在小學心理活動課仍鮮為所用。這些影響性技術對于課堂中師生之間的有效對話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教師適當?shù)厥褂米晕议_放技術有利于建立真誠、相互信任的團體氛圍。正如心理特級教師鐘志農曾經說過:“心理課的有效性主要依賴于輔導教師的行為所建立起來的班級團體氣氛?!苯處煹淖晕议_放能為學生樹立起一個真誠、坦率的榜樣,以信任換信任,學生也會消除顧慮,在信任的氛圍中分享真實的感受。面質、影響性概述等影響性技術同樣也需要教師基于扎實的專業(yè)素養(yǎng)的前提在課堂上運用之。
3.在心理活動課中運用心理咨詢技術的目的是達成有效溝通,不是干預、治療
作為心理教師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在課堂上運用心理咨詢技術的目的是達成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而不是為了給交流分享的學生做咨詢。雖然,營造自由且受保護的課堂氛圍是每一個心理教師所期待與努力做到的,但是課堂畢竟是一個存在許多不可控因素的場,每個學生對這個場的信任程度也不盡相同,不適合讓學生在課上進行深度的自我暴露,同時從教學實效上看,也不宜占用大多數(shù)學生的課堂時間來專門對某個學生進行心理咨詢。
總之,將心理咨詢技術運用于小學心理活動課,需要心理教師抓住契機,恰如其分地運用,方可提升課堂上交流分享的效度。反之,如果運用不當,也可能會給和諧的交流氛圍帶來負面影響,這需要心理教師不斷地實踐與反思,才能合理、有效地運用之。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天安小學,廈門,361006)
編輯/劉 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