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烽
(北京語言大學(xué)漢語進修學(xué)院,北京100083)
?
從梯級的角度闡釋“寧可”句式及其教學(xué)建議①
王瑞烽
(北京語言大學(xué)漢語進修學(xué)院,北京100083)
梯級;寧可;虛詞教學(xué)
首先從梯級的角度重新闡釋了“寧可A,也(不)B”句式,發(fā)現(xiàn)“A在某一度量維度上劣于B”的梯級是此句式的重要特質(zhì),并分析了這種梯級維度的多元性和顯著性;此外,還發(fā)現(xiàn)此句式的語法意義是“彰顯行為主體的反常選擇”,語用目的是為了“表達堅決做某事或不做某事的決心”。在此基礎(chǔ)上,本文提出了對于“寧可”句式的教學(xué)建議。
對于“寧可”復(fù)句,學(xué)界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寧可”的詞性歸屬研究(張誼生,2000:3-23;呂叔湘,2010:418-419);“寧可”復(fù)句的歸屬研究(邢福義,2001:340-342;宋暉,2012a);“寧可”復(fù)句中成分的省略研究(王天佑,2009、2012);“寧可”類復(fù)句之間的轉(zhuǎn)換條件研究(周有斌,2004;高書貴,2005;宋暉,2009、2012b;李艷丹,2014);“寧可”類相關(guān)詞語的辨析研究(王天佑,2009;李艷玲,2012)。
關(guān)于“寧可A,也(不)B”句式的語義及語用,是“寧可”復(fù)句研究中最為集中的部分,也是爭論最多的部分。已有的研究多是孤立地從A與B本身的“利”(正向評價)“害”(負(fù)向評價)屬性來研究取舍傾向的表達,但是所得結(jié)論卻不盡相同。何宛屏(2001)認(rèn)為這一句式中的A和B都是“害”,相比之下,A的危害性要小于B,所以說話者勉強選擇A,而舍棄了B,實際上就是“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而邵敬敏(2003)則認(rèn)為A和B有不同的“利”“害”屬性,在A和B都是“利”的情況下“兩利相權(quán)取其重”,A和B都是“害”的情況下“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A和B各有“利”“害”的情況下“兩難相權(quán)取其優(yōu)”,在A“害”B“利”的情況下“壓利抬弊取其愛”。另外,還分析了A和B都是“害”且A還甚于B的情況產(chǎn)生的語用原因,指出一般不可能是A“利”B“害”。王燦龍(2003)、張寶勝(2007)也認(rèn)為句式中A、B存在復(fù)雜的“利”“害”屬性,還進一步分析了A和B不同的“利害”屬性與所處分句肯定與否定的復(fù)雜關(guān)系。
為什么從同一角度進行研究,卻得出了不同的結(jié)論?是前一類研究過于粗疏,后一類研究精細(xì)深入?如果真是這樣,那么“寧可”句式真的有這么錯綜復(fù)雜嗎?還是這一研究角度存在問題?
西方語言學(xué)者(Faueonnier,1975;Israel,2004:701-721)發(fā)現(xiàn)人類大部分的基本概念域都是以梯級(scale)形式存在的,梯級表現(xiàn)出程度和等級的特性,即梯級的內(nèi)部成員間在大小、高低、強弱等方面存在量的差別,而且這些特性會自然而然地反映在語言的詞匯語義中。
在言語交際中,概念域中的這種梯級可以幫助人們通過梯級推理(scalar inference)獲得隱含的梯級含義(scalar implicature)。梯級推理是指人們以梯級中的某一參照點的情況去推知或者認(rèn)定同一梯級中的目標(biāo)點的情況,其推導(dǎo)方法分為最基本的兩種:從較低級的參照點的情況推導(dǎo)出較高級的目標(biāo)點的情況;從較高級的參照點的情況推導(dǎo)出較低級的目標(biāo)點的情況。(蔣勇,2004)例如:
(1)小孩都搬得動。(大力士當(dāng)然搬得動)①文中的例句除了標(biāo)明出處的,都為作者自擬。
(2)大力士都搬不動。(小孩兒當(dāng)然搬不動)
“大力士”和“小孩”在力量的大小上存在一個梯級序列,在這個梯級序列中,“大力士”處于較高的序列位置,而“小孩”處于較低的序列位置。從例句(1)中,我們可以從較低的參照點(小孩)推導(dǎo)出較高的目標(biāo)點的情況——“大力士搬得動”,而從例句(2)中,我們可以從較高的參照點(大力士)的情況推導(dǎo)出較低的目標(biāo)點的情況——“小孩兒搬不動”。
國內(nèi)英語學(xué)界的一些學(xué)者(蔣勇,2004;龔衛(wèi)東,2006;周家發(fā),2012)在西方梯級含義理論的啟示下對于漢語中的梯級含義現(xiàn)象進行了一定的研究,研究內(nèi)容涉及極性詞語的梯級含義功能、極性隱喻現(xiàn)象、夸張性隱喻的梯級含義功能、虛擬參照點的梯級含義功能、主觀量的梯級模型解釋等。漢語學(xué)界的一些學(xué)者(崔希亮1990;沈家煊,2001;張旺熹,2005;曹秀玲,2005;郭銳,2006;袁毓林,2006;陸方喆、李曉琪,2013;石慧敏、吳為善,2014)在其漢語語法研究中有的引入了梯級及梯級推理的概念,有的使用了別的概念,但其所指其實也是梯級及梯級推理。
我們發(fā)現(xiàn)“寧可”句式其實與梯級密切相關(guān),如果從A、B相互之間的梯級進行研究,可以對“寧可”句式做出更簡潔且合理的解釋。在此基礎(chǔ)上,我們還將提出對于“寧可”句式的教學(xué)建議。
“寧可A,也(不)B”句式中的A和B是說話人的兩種選擇,這兩者相比而言存在優(yōu)劣的梯級差別,即A劣于B。例如:
(3)我寧可[A]撐破肚子,也不愿意[B]把瓜剩下。(張賢亮《我的菩提樹》)
(4)老金是一個寧肯[A]割腦殼也不愿[B]割耳朵的漢子。(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
例句中,比較而言,“撐破肚皮”這種情況明顯要比“把瓜剩下”差,“割腦殼”也明顯劣于“割耳朵”。
如果將句中的A和B互換一下位置,則句子就變得讓人覺得別扭,等同于廢話了。
(3') *我寧可[B]把瓜剩下,也不愿意[A]撐破肚子。
(4') *老金是一個寧肯[B]割耳朵也不愿[A]割腦殼的漢子。
以上兩個例句之所以不能將A和B互換位置,是因為A幾乎已經(jīng)達到了“害”的極點——死亡,任何其他的情況與之相比都要顯得好一些,也就是說,A無論如何都劣于B。兩者在“寧可”句式中不能互換位置,這從反面證實了“寧可”句式的特質(zhì):A必須劣于B。
邵敬敏(2003)發(fā)現(xiàn),當(dāng)句中A“害”B“利”時,不能將兩者互換位置,即“寧可”句式中不能出現(xiàn)A“利”B“害”的情況。例如:
(5)我寧可[A]吃爛杏,也不愿[B]吃鮮桃。
如果將這個句子中的A和B互換位置,則句子就不能成立:
(5')*我寧可[B]吃鮮桃,也不愿[A]吃爛杏。
在我們看來,這類句子之所以存在這樣的限制,是因為A和B“利”“害”屬性非常明顯,兩者之間的優(yōu)劣差別非常顯著,即A明顯劣于B。不能將兩者互換位置,這也從反面證實了“寧可”句式中“A劣于B”的特質(zhì)。
有學(xué)者對于“寧可”句式的觀點也反映了這一特質(zhì)。王還(1999:293-294)指出“寧可”句式中的A雖然是行為主體做出的選擇,但是它是一種“勉強選擇”。邢福義(2001:340-342)也指出A是行為主體“不樂意而為之的事情”。雖然兩位先生并沒有明確指出“A劣于B”,但是指明了A其實是行為主體所做出的一種不好的選擇。
前文已經(jīng)提到,關(guān)于“寧可A,也(不)B”句式,已有的研究多是孤立地從A與B本身的“利”(正向評價)“害”(負(fù)向評價)屬性來進行分析,學(xué)者們努力地從這個角度進行分析并構(gòu)建各自的解釋框架。且不論這樣的分析使得對于“寧可”的解釋變得非常繁雜,而且孤立地分析A和B本身的“利”“害”屬性也是難以做到的。王燦龍(2003)也承認(rèn)“對于有些命題,孤立地看,我們無法做出正向或負(fù)向的評價,因此,關(guān)于這類命題的評價一般都是與之相關(guān)的另一命題比較而來的?!钡?,他只將對這一現(xiàn)象的分析用來簡單地彌補其解釋框架,可能沒有意識到孤立地分析命題的正向和負(fù)向評價這一研究角度是存在問題的,可能更沒有意識到命題的“比較”其實才是“寧可”句式的重要特質(zhì)。我們認(rèn)為,對于“寧可”句式中的A和B,兩者本身的“利”“害”屬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兩者之間的優(yōu)劣比較,即A和B兩者之間相比而言存在“A劣于B”的梯級差別才是這一句式的重要特質(zhì)。
前一章中所舉例句中的A和B之間的優(yōu)劣梯級都非常明顯,兩者之間基本上只存在A劣于B這一種優(yōu)劣梯級。但是,必須指出的是,在很多情況下,對于兩件事之間的優(yōu)劣,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兩者往往存在不同的優(yōu)劣差別,也就是說,兩件事之間在不同的度量維度會形成不同的優(yōu)劣梯級。例如“坐汽車”和“坐飛機”在不同的維度就形成不同的優(yōu)劣梯級。
維度1(速度):“坐飛機”優(yōu)于“坐汽車”
維度2(票價):“坐飛機”劣于“坐汽車”
如果這兩件事出現(xiàn)在“寧可”句式中,則位置是自由的,也就是說兩者都可以分別出現(xiàn)在A和B的位置,例如:
(6)(雖然坐飛機快一些,但是)我寧可[A]坐汽車,也不[B]坐飛機。
(7)(雖然汽車票便宜,但是)我寧可[A]坐飛機,也不[B]坐汽車。
例句(6)之所以能成立,是因為在“速度”這個維度上,“坐汽車”要劣于“坐飛機”,而例句(7)也能成立,是因為在“票價”這個維度上,“坐飛機”要劣于“坐汽車”。這仍然符合“寧可”句式中“A必須劣于B”的特質(zhì)。
在前文例句(5)中,“吃爛杏”和“吃鮮桃”之間只有一個度量維度(質(zhì)量),前者劣于后者,因此兩者在“寧可”句式中的位置不能互換。但是,如果在其中加上量的限定,則兩者的位置就可以互換了,例如:
(8)我寧可[A]吃一個鮮桃,也不[B]吃一筐爛杏。
(9)我寧可[A]吃一筐爛杏,也不[B]吃一個鮮桃。
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是因為“一個鮮桃”和“一筐爛杏”在不同的維度形成了不同的優(yōu)劣梯級。
維度1(數(shù)量):“吃一個鮮桃”劣于“吃一筐爛杏”
維度2(質(zhì)量):“吃一筐爛杏”劣于“吃一個鮮桃”
邵敬敏(2003)從A與B本身的“利”(正向評價)“害”(負(fù)向評價)屬性分析“寧可”句,發(fā)現(xiàn)一些句子中的A和B各有“利”“害”,但只是把它們作為其解釋框架中的一類進行了簡單分析。其實,這類句子非常明顯地體現(xiàn)了A和B在不同度量維度形成不同梯級的特征,我們上面所舉的例句就是這類句子。邵敬敏還發(fā)現(xiàn),在A和B都是“利”、A和B都是“害”這兩類句子中,A和B的位置可以互換,而句式仍然成立。在我們看來,這些句子中的A和B之所以可以互換位置,與上面所說的情況一樣,即A和B在不同的維度上存在著不同的優(yōu)劣梯級。例如:
A和B都是“利”:
(10)(雖然白開水不如可樂好喝,但是)我寧可喝白開水,也不喝可樂。(在口味的維度上,“白開水”劣于“可樂”。)
(11)(雖然可樂不太健康,但是)我寧可喝可樂,也不喝白開水。(在健康的維度上,“可樂”劣于“白開水”。)
A和B都是“害”:
(12)(雖然餓得難受,但是)我寧可餓肚子,也不上街要飯。(在個人溫飽的維度上,“餓肚子”劣于“上街要飯”。)
(13)(雖然上街要飯丟人,但是)我寧可上街要飯,也不餓肚子。(在尊嚴(yán)的維度上,“上街討飯”劣于“餓肚子”。)
如前文所述,“寧可”句式中存在“A在某一維度劣于B”的梯級,否則句子將不能成立。當(dāng)A與B兩者進行比較的維度和優(yōu)劣差異很顯著,容易讓受眾聯(lián)想體會得到時,“寧可”句就易于被理解和接受,往往不需要特定的語境也能成立,如例句(3)和(4)。
而當(dāng)A與B兩者進行比較的維度和優(yōu)劣差異不顯著,受眾很難聯(lián)想體會得到時,“寧可”句就難以被理解和接受,往往需要特定的語境輔助才能成立。例如:
(14)(小路雖近,但是)我寧可[A]走大路,也不[B]走小路。
(15)(小旅店雖然便宜,但是)我寧可[A]住大賓館,也不[B]住小旅店。
比較“走大路”和“走小路”這兩個選擇的優(yōu)劣,我們往往聯(lián)想到是“大路寬闊好走,小路狹窄難走”,“走大路”優(yōu)于“走小路”。對于“住大賓館”和“住小旅店”這兩個選擇的優(yōu)劣,我們往往聯(lián)想到是“大賓館舒適,小旅店不舒適”,也就是在“舒適性”的維度上,“住大賓館”優(yōu)于“住小旅店”。以上兩種情況都不符合“A劣于B”,如果沒有語境的輔助和提示,句子就難以被人理解和接受。但是在“小路雖近”的語境中,能讓聽者體會到“在路途遠(yuǎn)近的維度上,走大路劣于走小路”,同樣在“旅店雖然便宜”的語境中,能讓聽者體會到“在花費的維度上,住大賓館劣于住小旅店”,即在語境的提示下能讓聽者體會到“A劣于B”的梯級,因此這兩個句子就能被理解和接受了。
很多學(xué)者孤立地從A與B本身的“利”(正向評價)“害”(負(fù)向評價)屬性來進行分析,由于從這個角度分析其實難以完全自圓其說,于是,有的學(xué)者引入了預(yù)設(shè)評價的概念加以輔助,王彥杰(2002)使用了“公眾利害觀”和“自我利害觀”的概念,王燦龍(2003)使用了“社會常態(tài)評價”和“個人動態(tài)評價”的概念。雖然兩位學(xué)者使用了不同的概念,但其實這些相對應(yīng)的概念的內(nèi)涵是基本一致的。我們認(rèn)為,除了那些A和B“利”“害”屬性非常明確,且兩者分別是一“利”一“害”的句子,如例句(5),可以從預(yù)設(shè)評價的角度還能解釋得通以外,其他的情況的句子則很難從這樣的角度進行解釋,因為A和B往往從不同的維度看各有優(yōu)劣梯級,很難說哪種維度上的優(yōu)劣梯級就是屬于“公眾的”或者“社會常態(tài)的”,如例句(14)中“走大路”和“走小路”相比孰優(yōu)孰劣,怎么會有一種“公眾的”“社會常態(tài)的”評價?這樣看來,還是從A和B優(yōu)劣梯級比較維度的顯著性與否進行分析更合理,當(dāng)說話人對于優(yōu)劣梯級的比較維度很顯著,容易聯(lián)想體會得到時,就容易被受眾所理解和接受,當(dāng)然這種維度之所以顯著,往往是因為這是公眾和社會通常對A和B兩者進行比較的維度,如“住大賓館”和“住小旅店”的“舒適性”維度;或者即使不是公眾和社會所常采用的比較維度,但是說話人在語境中比較明確地指明了這一維度,如“住大賓館”和“住小旅店”的“花費”維度。
“寧可”句式中A和B是行為主體的兩種選擇,前文分析過,A和B這兩者之間相比較而言在某一度量維度上存在“A劣于B”的梯級差別,也就是說,行為主體做出了一種不合常理的反常選擇,在兩者之間,竟然選擇了其中那個更差的。按理說,行為主體應(yīng)該在“A劣于B”的情況下,選擇對己更好的B才合情合理,為什么這樣不明智、不合常理地選擇了更差的A呢?行為主體為什么要做出這種反常的選擇呢?正是由于這是一種反常的選擇,所以需要進行一定的解釋才能讓人理解其動機,否則會讓受眾覺得難以理解。因此,在“寧可”句所處的語境中,往往都會有對行為主體這一反常選擇的原因的解釋。例如:
(16)那里的房子質(zhì)量差,設(shè)施配套不全,交通不便,社區(qū)服務(wù)水平低等,導(dǎo)致人們“寧可[A]要原先的一張床,不愿[B]花冤枉錢去買一間房”。(1994年報刊精選)
(17)三等倉和四等倉的價格相差不大,但是倉內(nèi)環(huán)境卻差距很大,一個是幾個人一間,而另一個卻似通倉。因此,人們往往寧愿[A]多花點錢買三等倉,卻不[B]愿買四等倉。(1998年報刊精選)
在例句(16)中,“一張床”和“一間房”相比,前者劣于后者,但是人們卻選擇了前者,原因是那里的房子存在各種問題,前文波浪線部分就是對這種反常選擇的原因的解釋。在例句(17)中,從花費上看,三等倉比四等倉花錢更多,前者劣于后者,但是人們卻選擇了前者,前文波浪線部分解釋了這種反常選擇的原因,即兩者的價格相差不大,但倉內(nèi)環(huán)境差距卻很大。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彰顯行為主體的反常選擇”是“寧可”句式是所要表達的主要語法意義。有的學(xué)者在研究中也注意到了這一現(xiàn)象,王彥杰(2002)認(rèn)為,“從公眾利害觀的角度看,選擇者使用了一種違反常規(guī)的選擇模式”;邵敬敏(2003)認(rèn)為“寧可”句式的語法意義是,“反駁別人的選擇,而顯示自己與眾不同的選擇?!眱晌粚W(xué)者的表述中后半句的“違反常規(guī)的選擇模式”、“與眾不同的選擇”與我們“行為主體的反常選擇”的表述是基本一致的。但是,我們不太同意他們前半句的表述,如前文所述,“寧可”句式其實不能從“公眾利害觀”的角度進行分析?!皩幙伞本涫绞欠褚欢ň哂小胺瘩g”的作用呢?還有學(xué)者在研究中也有近似的表述,“寧可”句“適用于論辯場合”(高書貴,1989)。我們認(rèn)為,正是因為“寧可”句所要表達的語法意義是“彰顯行為主體的反常選擇”,強調(diào)的是一種“不同”,因此會常常出現(xiàn)在“反駁”的語境中,但是“反駁”卻不是“寧可”句所處的必然語境,很多時候,“寧可”句出現(xiàn)的語境并無“反駁”的意味,如例句(16)。
說話人通過“寧可”句彰顯了行為主體的反常選擇,其目的僅僅是為了指出這種反?,F(xiàn)象嗎?很多學(xué)者(邢福義,2001:340-342;邵敬敏,2003)注意到“寧可”句常被用來表達行為主體的決心。邢福義(2001:340-342)指出,“‘寧可'表明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對不樂意而為之的事情不得不有所忍讓以便實現(xiàn)某種決心?!绻ê蠓志洌┎捎每隙ㄐ问?,是強調(diào)決心‘要怎樣';如果采用否定形式,是強調(diào)決心‘不怎么樣'。”我們認(rèn)同這種觀點,即“寧可”不僅彰顯了行為主體的反常選擇,很多時候也是為了表達行為主體堅決做某事或不做某事的決心。為了表達這種決心的強烈性,“寧可”句中的A往往具有虛擬性、極端性、夸張性的特征(王彥杰,2002)。例如前文中的例句(3)和(4),“撐破肚子”和“割腦殼”都是死亡,這應(yīng)該是對于行為主體最為極端不利的情況,而且這種極端不利的情況也不具有現(xiàn)實性,而是一種假設(shè)的情況。說話人通過行為主體寧可接受這種假設(shè)的、極端不利的情況,表達無論如何也不做某事的決心。后分句是肯定句的“寧可”句也是同樣的情況,表達的是堅決做某事的決心。
對于“寧可”句式的教學(xué),對外漢語學(xué)界的研究并不多,僅有幾位學(xué)者進行了研究。高書貴(1989)主張在教學(xué)中先將“寧可A,也不B”句換為“既不A,也不B”句,使留學(xué)生理解A和B都不是行為主體所希望的選擇,進而指出隱含在句子中行為主體所希望的選擇。楊玉玲(2000)主張在教學(xué)中提供含有兩種消極的被選項的問題,如“如果你今天沒帶錢,你是借錢買飯吃,還是餓著?”,讓學(xué)生使用“寧可A,也不B”來進行操練。以上兩位學(xué)者的教學(xué)建議很有啟發(fā)性,但是卻都是以“A好于B”的傳統(tǒng)觀點作為其教學(xué)設(shè)計的出發(fā)點。
在中級的漢語教學(xué)中,我們曾按以上的教學(xué)設(shè)計進行教學(xué),留學(xué)生容易產(chǎn)生以下錯誤的理解:一是,“寧可”句就是用來表達說話人的一種符合常理的正常選擇,A與B這兩個事件對于說話人來說,A好于B,所以說話人選擇了A。會產(chǎn)出這樣的句子“*我寧可休息,也不工作”“*我寧可健康,也不生病”;二是,“寧可”用于回答別人提出的選擇性提問,表達強烈的意愿,如別人問“你吃餃子還是面條?”留學(xué)生為了表達特別想吃餃子,不吃面條,就回答說“*我寧可吃餃子,也不吃面條”。另外,留學(xué)生還常常產(chǎn)生這樣的疑惑:為什么很多“寧可”句中的A和B可以隨便地互換位置且都可以成立?如既可以說“我寧可坐飛機,也不坐火車”,也可以說“我寧可坐火車,也不坐飛機”?
搜索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我們發(fā)現(xiàn)留學(xué)生使用“寧可/愿/肯”的情況主要有兩個特點:一,留學(xué)生較少使用該句式,在語料庫中僅有52條相關(guān)語料;二,使用的錯誤率比較低,僅有6條錯誤語料。由于語料較少,很難從中研究留學(xué)生的習(xí)得情況,于是,我們隨機選取了23名中級水平留學(xué)生進行了初步的訪談,其中21名留學(xué)生都表示,雖然學(xué)過“寧可”,但是不知道怎么用,所以盡量不用。僅有2名留學(xué)生表示會使用“寧可”,并分別正確地造出了3個句子,但對于“寧可”的語義和語用特點,這2名留學(xué)生表示自己也說不清楚。留學(xué)生對于“寧可”較低的使用率,我們認(rèn)為可能還是因為留學(xué)生并不理解“寧可”的語義和語用特點,在回避使用“寧可”。
我們認(rèn)為,對于“寧可”句的教學(xué),重點在于使留學(xué)生理解此句式“在某一維度上A劣于B”的特質(zhì),還有此句式常用來表達“堅決做某事和不做某事的決心”的語用義。由于“寧可”句式這些特點比較復(fù)雜,為了使留學(xué)生逐步理解“寧可”句式的特點,需要由易到難地安排教學(xué)內(nèi)容。
在教學(xué)中,應(yīng)該首先讓留學(xué)生理解“寧可”句式中“A劣于B”的基本特質(zhì),為此應(yīng)該首先教A和B之間優(yōu)劣差別非常顯著的句子,如:
(18)(為了減肥)安妮晚上寧可[A]餓死,也不[B]吃飯。
引導(dǎo)留學(xué)生發(fā)現(xiàn)對于安妮來說,“餓死”是劣于“晚上不吃飯”的,即“A劣于B”,然后指出如果互換兩者在句中的位置,句子就會不成立:
(18')*安妮晚上寧可[B]吃飯,也不[A]餓死。
以此使他們意識到“A劣于B”是此句式的基本特質(zhì)。
在留學(xué)生理解了這一基本特質(zhì)之后,引導(dǎo)留學(xué)生意識到行為主體之所以寧可接受對己極端不利的情況,是為了表達其“堅決做某事或不做某事的決心”,如上句表達的語義重點不是“安妮”選擇了“餓死”,而是為了通過選擇“餓死”這一對己極端不利的情況,表達“(為了減肥)晚上不吃晚飯”的決心。
最后,再教A和B在不同度量維度形成不同優(yōu)劣梯級的句子,如:
(19)(雖然火車很慢,但為了省錢)大衛(wèi)寧可[A]坐火車,也不[B]坐飛機。
(20)(雖然機票很貴,但為了省時間)山本寧可[B]坐飛機,也不[A]坐火車。
引導(dǎo)留學(xué)生意識到這兩句中的A和B可以互換位置都成立,是因為兩者在不同度量維度上存在不同的優(yōu)劣梯級,在“速度”維度上,“坐火車”要劣于“坐飛機”,在“票價”維度上,“坐飛機”要劣于“坐火車”。“大衛(wèi)”為了省錢,所以他選擇了“坐火車”(雖然耗時長),而“山本”為了省時間,所以他選擇了“坐飛機”(雖然花錢多)。為了使留學(xué)生充分認(rèn)識到“寧可”句中A和B往往在不同維度存在不同的優(yōu)劣梯級,可以在教學(xué)中多給出這樣的例句,引導(dǎo)留學(xué)生發(fā)現(xiàn)句中A和B的不同優(yōu)劣梯級。
這樣的教學(xué)過程及教學(xué)目的可以歸結(jié)為:
曹秀玲2005再議“連……都/也……”句式[J].語言研究(1).//Cao Xiuling2005Rethinking the sentence pattern lian…dou/ye…[J].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1).
崔希亮1990試論關(guān)聯(lián)形式“連……也/都……”的多重語言信息[J].世界漢語教學(xué)(3).//Cui Xiliang1990On the multiple linguistic inform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form of“l(fā)ian…ye/dou…”[J].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3).
高書貴1989“寧可……也不”句式探析[J].天津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5).//Gao Shugui1989A study of the sentence pattern ningke…yebu…[J].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5).——2005“寧可”類句式對取舍項語義結(jié)構(gòu)形態(tài)的變異要求[J].南開語言學(xué)刊(1).//Gao Shugui 2005Variation requirement of semantic structural categories of elective items from ningke-like sentence pattern[J].Naikai Linguistics(1).
龔衛(wèi)東2006廣義梯級含義理論及其應(yīng)用[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博士學(xué)位論文.//Gong Weidong2006 The Extended Theory of Scalar Implicature and Its Applications[D].Ph.D.Thesis,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郭銳2006衍推與否定[J].世界漢語教學(xué)(2).// Guo Rui2006Entailment and negation[J].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2).
何宛屏2001說“寧可”[J].中國語文(1).//He Wanping2001On ningke[J].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1).
蔣勇2004夸張性隱喻梯級含義功能[J].現(xiàn)代外語(3).//Jiang Yong2004The scalar implicature function of hyperbolic metaphor[J].Modern Foreign Language(3).
李艷丹2014現(xiàn)代漢語“寧可”復(fù)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Li Yandan2014A Study of Compound Clauses with ningke[D].M.A.Thesis,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李艷玲2012對外漢語教學(xué)之“寧可”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Li Yanling2012A Study of ningke Sent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Chinese as the Second Language[D].M.A.Thesis,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陸方喆,李曉琪2013“何況”的主觀性表達功能——兼析與“況且”的區(qū)別[J].漢語學(xué)習(xí)(6).//Lu Fangzhe&Li Xiaoqi2013The subjectivity expression function of“hekuang”[J].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6).
呂叔湘(主編) 2010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418-419.//Lü Shuxiang(ed.)2010Eight Hundred Words of Modern Chinese Language[M].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418-419.
邵敬敏2003“寧可”格式研究及其方法論意義[J].語言教學(xué)與研究(5).//Shao Jingmin2003A study of “ningke”structure and its methodology meaning[J]. 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5).
沈家煊2001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4).//Shen Jiaxuan2001A survey of studies on subjective and subjectivisation[J].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4).
石慧敏,吳為善2014隱性語義等級序列的激活機制及其語篇整合效應(yīng)[J].世界漢語教學(xué)(4).//Shi Huimin&Wu Weishan2014Activation mechanism of the covert sematic hierarchy and its effect on discourse integration[J].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4).
宋暉2009現(xiàn)代漢語中的“與其p,寧可q”復(fù)句格式芻議[J].語言與翻譯(漢文)(1).//Song Hui 2009A study on the syntactic structure“yuqi p,ningke q”in modern Chinese[J].Language and Translation(1).——2012a“寧可P,也q”與“寧可P,但q”的轉(zhuǎn)換條件[J].漢語學(xué)習(xí)(1).//Song Hui2012aOn the conversion condition of“ningke p,ye q”and“ningke p,dan q”[J].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1).——2012b“寧可”類復(fù)句關(guān)系歸屬解[J].語言研究(2).//Song Hui2012bTopic:the attribution of ningke(寧可)complex sentences[J].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2).
王燦龍2003“寧可”的語用分析及其他[J].中國語文(3).//Wang Canlong2003A pragmatic analysis of the adverb“ningke”and the relevant problems[J]. 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3).
王還1999新編漢英虛詞詞典[M].北京:華語教學(xué)出版社:293-294.//Wang Huan1999A New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Function Words[M].Beijing:Sinoligua:293-294.
王天佑2009“寧可、寧愿、寧肯”差異的認(rèn)知及語用分析[J].重慶三峽學(xué)院學(xué)報(5).//Wang Tianyou 2009The Cognitive analysis about the Differences of “ningke”“ningyuan”and“ningken”[J].Journal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5).——2012“寧可A”后無舍棄項照應(yīng)考察[J].五邑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3).//Wang Tianyou 2012A study of discarded items after the“ningke(寧可)A”that can not be matched[J].Journal of Wuy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3).
王彥杰2002“寧可”句式的語義選擇原則及其語篇否定功能[D].北京語言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Wang Yanjie2002The Selection Principles in Semantics and the Negative Function in Discourse of the Sentence Pattern with“ningke”[D].M.A.Thesis,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邢福義2001漢語復(fù)句研究[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340-342.//Xing Fuyi2001A Study ofChinese Complex Sentences[M].Beijing:The CommercialPress:340-342.
楊玉玲2000談“寧可……,也……”的語用條件和教學(xué)[J].首都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增刊.// Yang Yuling2000Onpragmatic condition of ningke sentence pattern and its teaching[J].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Supplementary Issue.
袁毓林2006試析“連”字句的信息結(jié)構(gòu)特點[J].語言科學(xué)(2).//Yuan Yulin2006The information structure of the lian-construction in mandarin[J].Linguistic Sciences(2).
張寶勝2007“寧可”復(fù)句的語義特征[J].語言研究(1).//Zhang Baosheng2007Semantic features of complex sentence with ningke[J].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1).
張旺熹2005連字句的序位框架及其對條件成分的映現(xiàn)[J].漢語學(xué)報(2).//Zhang Wangxi2005The sequential framework of the lian-sentence and the projection of conditional constituent[J].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2).
張誼生2000現(xiàn)代漢語虛詞[M].上海:學(xué)林出版社:3-23.//Zhang Yisheng2000The Function Words in Modern Chinese[M].Shanghai:Xuelin Publishing House:3-23.
周家發(fā)2014主觀量的梯級模型解釋[J].漢語學(xué)習(xí)(4).//Chow Kafat2014A scalar model interpretation for subjective quantity[J].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4).
周有斌2004可轉(zhuǎn)換成“寧可B,也不A”的“與其A,不如B”的類型及其他[J].語言研究(4).//Zhou Youbin2004The transformation of“yuqi A,buru B”into“ningke B,yebu A”and others[J].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4).
Faueonnier,G.1975Pragmatic scales and logical structure[J].Linguistic Inquiry(6).
Israel,M.2004The pragmatics of polarity[A].In L. R.Horn&G.Ward(eds.),The Handbook of Pragmatics[M].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701-723.
The Scalar Interpretation of the Sentence Pattern with ningke(寧可) and Suggestions for Teaching
Wang Ruifeng
(College of Advanced Chinese Training,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scale;ningke(寧可);teaching of function words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sentence pattern“ningke A,yebu B”(寧可A,也不B)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ale theory and discovers its implication as“the scale of A is lower than that of B in terms of certain dimension and measure”.The diver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scale dimension are further explored.In addition,the paper discusses both the grammatical meaning of the sentence pattern as“to highlight the anomalous choice by the actor”and its pragmatic function of“expressing the resolve to do something or not to do something”.Based on the above discussion,this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eaching the sentence pattern with ningke.
H146;H195.3
A
1674-8174(2016)03-0046-08
【責(zé)任編輯匡小榮】
2015-12-04
王瑞烽(1977-),男,山東淄博人,北京語言大學(xué)漢語進修學(xué)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虛詞教學(xué)、二語習(xí)得、讀寫教學(xué)。電子郵箱:wangruifeng@blcu.edu.cn。
北京語言大學(xué)校級科研項目(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wù)專項資金):“梯級理論與虛詞二語教學(xué)研究”(14YBB03)//Science Foundation of BLCU(supported by“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The Scalar Theory and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Function Words”(14YBB03)
① 感謝《華文教學(xué)與研究》編輯部提出的寶貴修改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