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治忠
(青海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8)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
——基于中華文化認同的視角
崔治忠
(青海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8)
[摘要]我國的文化認同不僅是對各具體民族文化的認同,更是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中華文化認同是中華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思想基礎,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護國家長治久安與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必要條件。當前,中華文化認同正遭遇來自外部和內部的多重挑戰(zhàn),這嚴重影響著全國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和社會主義中國的認同,威脅著民族團結、社會穩(wěn)定以及國家統(tǒng)一。因此,要切實采取有力措施不斷強化全國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中華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存在密切關聯(lián)。在全社會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有助于加強人們對中華文化的思想認同、歷史認同和情感認同。
[關鍵詞]中華文化認同;意義;挑戰(zh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思想基礎。只有夯實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才能培育人們對中華民族和社會主義中國的情感認同與思想認同。中華文化不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代名詞,而是由中華民族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文明產(chǎn)物。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中華文化必將容納更為豐富、更為先進的內容。在新的歷史時期,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呈現(xiàn)大發(fā)展、大繁榮的態(tài)勢。與此同時,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信息網(wǎng)絡化的不斷深化和各種社會思潮的泛濫,全國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正遭受著比較嚴重的沖擊,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zhàn)。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切實提升全國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其中,在全社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項重要舉措。
我國是一個歷史形成的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56個民族的文化共同孕育和創(chuàng)造了中華文化。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的民族,多元表現(xiàn)為她由56個具體民族構成,一體表現(xiàn)為她是統(tǒng)一的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不是一個虛構或臆想的共同體,也不是漢族的別稱,而是各族人民平等團結的大共同體。中華民族從一開始就是黃河和長江流域不同民族的統(tǒng)稱,清末演變?yōu)闈M、漢、蒙、回、藏的統(tǒng)稱,現(xiàn)在更是56個民族共同的稱謂。我國的民族認同不僅是對本民族的認同,更是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其中,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更為基本、更為重要。
同樣,中華文化是歷史形成的、囊括56個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產(chǎn)物。中華文化不是簡單地將各民族文化組合在一起,而是在保持各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時凝聚和提煉出共同的文化特質。換句話說,中華文化既具有多樣性,又具有同一性。中華文化的多樣性是各民族自我認同的基礎,而同一性是各族群眾認同中華民族的前提。正因為如此,在我國,文化認同包含兩個層05次:一是對各具體民族文化的認同,一是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雖然兩者不同,但存在緊密聯(lián)系。民族文化認同是各族群眾民族身份的象征,是培育民族自豪感和向心力的思想基礎。中華文化認同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之基、思想之根、情感之源,是民族大家庭和諧相處、共同發(fā)展的文化基礎。民族文化認同固然重要,但必須服務和從屬于中華文化認同。對于國家認同和中華民族認同而言,中華文化認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一,中華文化認同是中華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基礎,是凝聚億萬中華兒女的精神紐帶?!皫缀跛械难芯空叨汲姓J文化對于民族構成的價值,把共同的文化看作是民族的基本特征?!保?]換句話說,沒有文化方面的認同就談不上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在我國,對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文化——中華文化的認同將會為中華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奠定基礎。中華文化認同能夠凝聚海內外億萬炎黃子孫,這種功能平時也許并不明顯,但當國家遇到大災大難的時候,就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那么,到底是中華文化中的什么內容觸動了國人和海外僑胞的心靈?筆者認為,對于國人來說,認同中華文化就是認同中華民族共同的歷史傳統(tǒng)和中華文化所蘊涵的價值理念;對于海外華人而言,認同中華文化就是承認自己的根在中國,這個根不僅是血緣之根,更是家園情懷和家族記憶之根。
第二,中華文化認同不斷造就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奇跡。中華文化崇尚勤勞、寬容、誠實和進取等人格品質。凡是中華文化影響比較深的地方或對中華文化認同比較強烈的人,吃苦耐勞、寬容仁愛、積極進取的精神就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在市場經(jīng)濟中,這些精神和品質是贏得競爭的前提條件。也正是憑借這些精神和品質,中國贏得了“世界工廠”的稱號。近年來,國人開始思考如何將“世界工廠”轉變?yōu)椤笆澜鐒?chuàng)意工場”,從而使我國在世界經(jīng)濟產(chǎn)業(yè)鏈中處于高端位置。這一現(xiàn)象本身就反映了中華文化是不甘落后的,它具有積極進取、追求進步的品質。在這種文化的引領之下,中國經(jīng)濟必將不斷創(chuàng)造出新的奇跡。
第三,中華文化認同可以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F(xiàn)在,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主要看綜合國力,而綜合國力不僅包括一國的經(jīng)濟、軍事等硬實力,還包括科技和文化軟實力。[2]文化軟實力是一個抽象概念,它包括一國文化的整體創(chuàng)新能力、對本國國民和外國人的吸引力、凝聚力等。文化軟實力往往通過生產(chǎn)方式、管理方式、文化產(chǎn)品、教育理念以及生活方式體現(xiàn)出來。加強中華文化認同可以增強國人的凝聚力,培育國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還有助于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第四,中華文化認同有利于家庭團結、鄰里和睦、社會穩(wěn)定。中華文化的主體是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而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通過個人——家庭——國家——天下這樣一條線索來塑造人的品格,規(guī)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確立社會和國家的秩序??陀^地說,傳統(tǒng)文化的有些內容可能不適合當前社會的需要和發(fā)展,但重視家庭團結、鄰里和睦、社會穩(wěn)定、天下太平的思想仍然值得我們繼承和弘揚。尤其在社會轉型的當下,熟人社會逐漸解體,但立足于契約和誠信基礎之上的陌生人社會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家庭規(guī)模的縮小與家族聯(lián)系的減少使得人們更需要相互理解和幫助。此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脆弱和冷漠,鄰里之間常年不走動,互相視為陌生人,整個社會也變得越來越缺乏寬容和愛心。這些現(xiàn)象就使得對中華文化的弘揚和認同愈發(fā)重要起來。
第五,中華文化認同可以為人們提供精神慰藉。人是理性的動物,也是情感的動物。金錢、權力、成功固然是大多數(shù)人的追求,但除此之外,人還有精神方面的追求。中華文化內容豐富,能夠滿足國人精神生活的多方面需要。例如,我們既可以從儒家那里找到激勵人心、催人奮進的入世思想,也可以從老莊那里尋得灑脫自然的出世精神,還可以從佛教中覓得內心的平靜和恬淡;我們既可以從孔子那里繼承“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進取精神,也可以得到“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寬容與豁達;我們既可以為追逐事業(yè)的進步,擁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雄心壯志,還可以用“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情致釋懷事業(yè)上的挫折。
第六,中華文化認同具有預防西方國家對我國進行“和平演變”和抵御外來文化侵蝕的作用。[3]一些西方國家視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國家為眼中釘、肉中刺,不惜采取各種手段進行諷刺挖苦、污蔑抹黑,甚至出動武裝力量直接干涉。新中國成立以來,西方國家從來沒有放棄改變我國社會顏色的企圖和想法,在武裝干涉、經(jīng)濟制裁、政治孤立無效的情況下,把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人身上。他們通過各種途徑給青年人灌輸所謂的“普世價值”和西方生活方式,然后借助青年人來實現(xiàn)和平演變中國的目的。但是,他們演變中國的企圖一直沒有得逞,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青年人對社會主義中國和中華文化還持有較高的認同度。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之后,中華文化認同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zhàn)。其中,有些挑戰(zhàn)源自外部,有些則是轉型時期中華文化自身存在的問題。認清這些挑戰(zhàn)對加強文化認同具有重要意義。具體來說,來自外部的挑戰(zhàn)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西方國家不認同甚至蔑視中華文化。自近代以來,西方國家就一直在國際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技、外交等領域占據(jù)主導地位,他們對自己的文化引以為傲,往往以自己的文化為標準審視其他文化。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升,他們開始打著尊重多元文化和從事客觀研究的旗子從事中華文化研究,但內心深處仍然將不符合其標準的文化視為落后文化。按照他們的標準,中華文化不是先進文化,因此也就沒有宣傳推廣的必要。
第二,通過攻擊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來批評中華文化。自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西方學者和政府就沒有停止對其的攻擊。尤其是冷戰(zhàn)結束以后,西方國家更是鼓吹馬克思主義“過時了”,社會主義“失敗了”,社會主義的歷史“終結了”。[3]他們借此攻擊我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華文化,一方面,認為現(xiàn)在的中華文化已經(jīng)不是真正的中華文化,而是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文化的大雜燴;另一方面,認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因此,現(xiàn)在的中華文化也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文化。在他們看來,我國現(xiàn)在宣傳的愛國主義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此外,他們還借助宗教、民族問題大肆抹黑中國的文化政策。
第三,全球化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與世界的各種交流與聯(lián)系日益密切,這在一些領域沖擊著人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例如,伴隨經(jīng)濟全球化而來的西方先進科技、生產(chǎn)方式、管理理念吸引一部分國人熱衷于西方文化。同時,隨著西方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滲透漫延,部分國人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度有所降低。此外,超民族和超國界的宗教信仰不斷強化信眾對宗教文化的認同,這也削弱了中國部分信教人群對中華文化的認同。[4]
第四,西方國家通過文化途徑顛覆我國政權的企圖沒有停止。盡管西方國家“和平演變”中國的目的一直沒有得逞,但他們沒有放棄努力。近年來,西方國家在通過新聞媒體、網(wǎng)絡渠道直接鼓吹和推廣其價值觀的同時,還采取教育、文化交流等隱蔽方式宣傳其政治思想。除了上述外部原因之外,我國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和社會全面轉型對國人的中華文化認同也產(chǎn)生了沖擊。與此同時,中華文化正處于鳳凰涅槃式的轉型階段,在某些方面還跟不上時代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有些人對中華文化不能辯證看待,或者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棄之如敝屣,或者把精神垃圾和思想糟粕當作優(yōu)秀文化。這些問題和現(xiàn)象制約著國人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歸納起來,當前中華文化認同面臨的內部挑戰(zhàn)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市場經(jīng)濟對中華文化的沖擊。在市場經(jīng)濟的大環(huán)境中,人們的組織形式、生產(chǎn)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對外在世界的看法都不同于以前的農業(yè)社會。但作為中華文化主體的傳統(tǒng)文化是農業(yè)社會孕育出來的產(chǎn)物,必然會受到市場經(jīng)濟的沖擊?,F(xiàn)在,人們對義與利、家庭與事業(yè)、收益與成本、權利和義務的理解已經(jīng)遠遠不同于古人,而傳統(tǒng)文化在這些方面沒有跟上來,從而影響了國人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第二,多元文化對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沖擊。由于對具體民族文化的強調和重視,再加上世俗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影響,主流意識形態(tài)有被淡化的趨勢。此外,還有一小部分人提出指導思想應該多樣化和意識形態(tài)應該多元化的觀點。毫無疑問,這些做法和觀點破壞了各族人民認同中華文化的共同基礎。
第三,功利主義和拜金主義的泛濫干擾了國人對中華文化的理解與認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欲望不斷膨脹,價值觀念也隨之發(fā)生改變。愛情變得世俗化,金錢味道越來越濃;原來和善的人際關系變得越來越緊張和脆弱;人們的誠信意識越發(fā)變得淡薄;人們更加關注自身的利益,對他人越來越淡漠,以至于要不要扶一下跌倒的老人都要成為全社會熱烈討論的話題;人們對自己的生命更加重視了,但對他人生命的關注則是茶余飯后的談資;許多人對真善美已經(jīng)不怎么敏感了,甚至有人將真善美和假丑惡混淆起來,顛倒黑白、以假亂真,甚至把追求假丑惡作為一種時髦來炫耀。毫無疑問,功利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正在侵蝕著人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第四,民族主義和分裂主義對中華文化認同的破壞。恰當?shù)拿褡逯髁x有利于民族認同和民族團結,但激進的民族主義對本民族和其他民族都是危害?,F(xiàn)在,我國邊疆地區(qū)的一些少數(shù)民族存在較強的民族主義傾向,局部地區(qū)還存在極端民族主義勢力。他們過分強調本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重要性,人為割裂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之間的聯(lián)系,甚至將中華文化作為異族文化進行排斥,破壞民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近年來,宗教極端勢力、民族分裂勢力和恐怖勢力制造了多起爆恐事件,他們不僅公開與政府和人民作對,企圖分裂國家,而且不斷挑戰(zhàn)人類倫理道德的底線。這些現(xiàn)象充分說明在一些民族地區(qū),中華文化認同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
第五,中華文化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這是人們對中華文化認同產(chǎn)生動搖的一個重要原因。例如,中華文化的內涵并不確定。我們經(jīng)常言及中華文化,但何謂中華文化,很多人卻說不出來。有人把所有與中國文化有關的東西都裝進中華文化的籃子里面,給人一種無所不包、良莠雜陳的感覺。顯然,這種理解很難讓人們對中華文化產(chǎn)生廣泛的認同。此外,中華文化不僅包括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也包括五四運動以后產(chǎn)生的社會主義文化。但是,這兩種文化有什么樣的共性和區(qū)別,大多數(shù)人還不是很清楚。毫無疑問,這會影響大家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還比如,伴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一些人陷入精神“困境”,感到莫名的焦慮和無助。同時,社會上也出現(xiàn)了一些違法亂紀、道德淪喪、迷信邪教的亂象。這些都說明中華文化建設還不能完全滿足人民的需求,還跟不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
總之,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正面臨著來自國內外各方面的挑戰(zhàn)和威脅,這嚴重影響著全國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和對社會主義中國的認同。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強化全體國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加強中華文化認同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也是一項系統(tǒng)性的工作。就參與的主體來說,主要有各級黨委政府、宣傳文化和教育主管部門、各類學校、科研院所、新聞媒體、門戶網(wǎng)站、公眾人物以及普通群眾??梢哉f,加強中華文化認同需要全體國民共同行動起來。就采取的措施來說,主要包括組織雅俗共賞的文化活動,建設各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和文化符號,全面推廣普通話教育,加強全民法治教育以及擴大各民族之間的文化融合等。就加強中華文化認同的具體內容來說,主要是通過文化的綜合創(chuàng)新,增強人們對中華文化的思想認同、歷史認同和情感認同。
黨的十八大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加強文化建設需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強調,要通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因此,在全社會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加強中華文化認同的一項重要舉措。[5]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文化不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思想體系,相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文化在新時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基礎。兩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從具體內容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全體人民在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的基本價值追求與目標,是新時期中華文化在價值層面的具體表現(xiàn)。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既包含中國古人在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的漫長歷史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知識體系,也包含中華民族對宇宙人生獨具特色的道德追求和審美判斷。近代以來,隨著科學知識以幾何級數(shù)的速度增長,中華文化當中的知識體系不斷得到充實與豐富。其中的價值思想在立足現(xiàn)實和綜合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被歸納為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的價值追求,形成了新時期的價值理念,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從歷史關系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繼承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的優(yōu)秀價值思想并引領中華文化在新時代的前進方向。中國傳統(tǒng)文化包含豐富的優(yōu)秀價值思想。例如,家國同構的價值觀念強調個人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和家庭關系的和睦,重義輕利的價值導向塑造了人與人之間的誠信與友善,勤勞寬容的民族品質賦予社會厚重的人情味,在與外敵抗爭的血雨腥風中營造出來的愛國精神,士階層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理想抱負塑造了生命不止奮斗不已的進取精神,以及對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太平盛世的設想與追求,等等。這些都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吸收進去,凝練成為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等價值理念。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在吸收平等、自由、公正、法治等資本主義優(yōu)秀價值理念的基礎之上,提出了富有馬克思主義色彩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理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充分展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和西方優(yōu)秀價值觀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綜合創(chuàng)新。這為中華文化的大發(fā)展、大繁榮提供了成功范例。[6]正因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文化存在如此密切的關聯(lián),所以在全社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能夠加強人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具體來說,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加強人們對中華文化的思想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簡單拼湊起來的價值理念體系,更不是單純的政治宣傳或道德說教。它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在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以及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基礎之上提出來的,它是對國家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是對個人價值標準的準確刻畫,是內容完整、結構合理、邏輯嚴密的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xiàn)了真理和價值的統(tǒng)一,既是人們認識自己、社會和國家的真理尺度,又是指導行動的價值尺度。因此,在全社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能夠加強全國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思想認同。
第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加強人們對中華文化的歷史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是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是對人類文明成果的吸收再創(chuàng)造,是中華文化在新時期綜合創(chuàng)新的重要表現(xiàn)。其中,傳統(tǒng)文化是主體,馬克思主義是指導思想,其他的優(yōu)秀價值思想是重要的理論資源。傳統(tǒng)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的思想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維度十二個方面的具體價值理念只有與生動具體且富有歷史性的傳統(tǒng)文化結合起來,才能為廣大群眾普遍接受。因此,在全社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能夠增強人們對中華文化歷史發(fā)展過程的了解,加強人們對中華文化的歷史認同。
第三,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加強人們對中華文化的情感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給人們描繪了國家的奮斗目標、社會的發(fā)展前途和個人的價值標準。這樣的描繪不是以往人們幻想的人間天國,而是符合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和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實踐的科學規(guī)劃。實現(xiàn)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近代以來無數(shù)仁人志士的理想,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也是實現(xiàn)個人夢想和出彩人生的現(xiàn)實基礎;實現(xiàn)社會的平等、自由、公正、法治,是保障國家長治久安和個人切身利益的社會基礎,也是個人追求理想生存空間和民族偉大復興的外在表現(xiàn);要求個人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培育道德素質和君子人格的內在要求,是實現(xiàn)社會和國家層面價值目標的必要條件。三個層面的價值理念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其中,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都是為了保障個人盡可能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這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對未來社會的科學描述和對全人類徹底解放的執(zhí)著追求。因此,在全社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加強人們對中華文化的情感認同。
綜上所述,由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文化在思想內容、價值取向和歷史意蘊等方面的高度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就成為加強人們對中華文化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柏貴喜.民族認同與中華民族認同淺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11).
[2]慎海雄.讓我們的文化軟實力硬起來[N].瞭望,2014,(2).
[3]秦宣.關于增強中華文化認同的幾點思考[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0,(6).
[4]韓震.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及文化認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0,(1).
[5]羅迪.文化認同視角下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4,(2).
[6]鄭海祥,王永貴.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先進文化建設的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2011,(23).
[責編校對:張立新]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CUI Zhi-zhong
(School of Marxism,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Xi-ning 810008,China)
Abstract:In China,cultural identity is not only specific ethical cultural identity,but also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is the thought foundation of Chinese nation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soft power and the prerequisite of maintaining national stability and social har?mony.Since Chinese culture identity faces many kinds of challenges,som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en?hance the identity.There is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uld strengthen people’s ideological identity,historical identity and emotional identity of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significance;challenge;socialist core values
[基金項目]2015年度青海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新形勢下民族地區(qū)高校加強意識形態(tài)教育研究——以青海高校為例》(15038)
[作者簡介]崔治忠(1979—),男,甘肅臨洮人,青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98X(2016)07-0005-06
[收稿日期]2016-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