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蕙
摘 要:萬事開頭難,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課堂教學也是如此,但目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在課堂導入上還存在著很多不合理的現象。因此,如何合理地、新穎地設計課堂導入,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是我們教師需要研究的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導入新課的方式是多樣的,只要導之有方,就能事半功倍,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導入;復習;生活;直觀
凡事都是先難后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教學也是如此,縱容是短短幾分鐘或幾句話的課堂導入,它在教學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它就像一場舞臺劇的開幕式,肩負著調動氣氛,集中學生注意力,滲透主題和帶入情境的任務。而導入的巧妙與否,關乎學生注意力的集中情況,關乎能否啟動學生的思維,關乎能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關乎能否為新知的學習作好鋪墊,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橋梁。因此,在剛開始上課的時候,教師必須知道如何正確使用導入新課這一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要在很短的時間內,使學生注意力集中,進入學習狀態(tài)。
但現階段的小學數學課堂中充斥著很多不合理的課堂導入現象:導入目的性不強;與教學內容聯系不緊密;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等。歸結為一句話:是為了導入而導入。因此,如何設計課堂導入,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是我們一線教師需要研究的很重要的一個問題。下面我就導入的策略結合教學實例談談自己的淺見。
一、復習舊知導入
數學具有邏輯性、系統性強的特點,新知識是舊的知識的深入和發(fā)展?;谡J知心理學的同化理論,學生原有認知結構概念的一個固定的角色,他們可以使用它作為一個鏈接,連接新舊知識的橋梁。奧蘇伯爾稱之為“組織先行者”。
二、生活實際導入
貼近學生生活的導入,從他們身邊的一些事例出發(fā),然后進行教學,如此,學生易于接受、并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使課堂教學效果很好。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認識平行四邊形》這節(jié)課的時候,教師通過欣賞圖片:伸縮門,籬笆,晾衣架的伸縮形,扶梯,瓷磚花紋……這些圖中你知道有什么圖形?(四邊形)觀察這些四邊形有哪些相同點?它們的邊、角有什么特點?接下來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來探索新知。本節(jié)課通過讓學生從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來尋找平行四邊形。結合生活實例導入新課,聯系生活實際加深理解新知,創(chuàng)建全新學習情景進行愉悅教學。
又例如:在教學二年級《認識線段》是這樣導入的,小朋友都喜歡體育運動嗎?看她在(跳繩)他們在(拔河),他們都用到了什么?(繩子)這兩條繩子一樣嗎?(不一樣,一條是直的,一條是彎的)老師把線放在桌上,它是什么樣的?(彎的)想辦法讓它變直。捏住繩子的兩頭,把它拉直,兩手之間一段就是線段……通過小朋友熟知的體育運動,讓學生比較兩者之間的不同,揭示線段的第一個特點:直,再通過拉直,用手捏住兩頭,揭示第二個特點:兩個端點。整節(jié)課學生自始至終情緒高漲,解決問題有針對性,解決了問題又有成就感,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生在探索,在發(fā)現。
再如在教學三年級《小數加減法》這節(jié)內容時,我創(chuàng)設了一個學生到超市買東西的情境,在生活中學生都或多或少有過這樣的經歷,我出示了四種商品以及它們的單價,然后讓學生任選兩種物品,問題來了,在購物完付錢的時候,售貨員阿姨算你買的東西的總價是否正確,她找給你的零錢又是否正確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開始了這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學習的興趣很濃,他們也迫切想要知道自己選的這兩樣東西的總價是多少,該付多少錢。
通過創(chuàng)設購物這樣的情境,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如果脫離這樣的情境,教師直接講授小數加減法的算法及算理,相信5分鐘學生就能很快掌握,那接下來的35分鐘怎么辦呢?恐怕是大量的練習。但這樣的教學未免有些枯燥,學生不知道為什么要學,學了又什么用呢?難道只是為了做題目?長此以往,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會越來越淡,沒有興趣,又怎么去探索新知?
我們的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數學最終還是要回到生活,用于生活中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越接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生就越容易接受和理解,這樣學生會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樂趣,教學效果自然也更好。
三、 直觀感知導入
直觀感知導入法是指教師通過實物、教具或投影等演示,使學生有效地觀察和思考,學習新知。直觀感知可以化抽象為具體,比語言更有說服力和真切感,同時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經驗,使學生獲得更深層次的體驗。
如在教學一年級《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這節(jié)課時,導入時通過小朋友玩過積木嗎?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積木放在你們的桌子上了,你能把它們分一分類嗎?你是怎么分的?接下來按照形狀一類一類進行認識。學生通過分一分、摸一摸等直觀操作,加深了對這些物體的認識。
又如在教學二年級《認識直角》這節(jié)課時,出示數學書,看,數學書封面上有角嗎?(生摸)再課件演示,老師把這四個角畫下來了,這四個角的邊(邊說邊演示:橫平豎直)有什么共同點呢?師:像這樣橫平豎直角就是直角(板書:直角)為了區(qū)分直角和其他角的不同,我們一般在直角上標注這樣的符號一條橫線一條豎線,這樣和直角上的兩條邊正好形成了一個小正方形,這就是直角符號。出示斜著放的數學書,現在封面上的直角還是直角嗎?生議:方向變了,不是直角;方向變了,但是兩邊即沒張開,也沒合攏,角的大小沒變,還是原來的直角。師指出:這個角雖然開口方向變了但它還是直角。指著黑板上的角,追問:黑板上的這個角是直角嗎?過渡:直角在書的封面上存在,在其他物體也存在,看這是什么?三角尺……
通過觀察數學書,尋找數學書封面上的角,從而引導學生這樣的角進行觀察、研究,以達到直角的認識的最終目的。假如沒有實物或模型的介入,讓學生憑空進行想象,對于初入學的孩子來講是存在著很大的難度的。
數學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學生往往缺乏感性經驗,經過親自操作,獲得直接經驗,通過分析、比較對象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后進行抽象、概括。當然,直觀只是一種手段,最終要達到理解數學知識和發(fā)展思維的目的,不能為直觀而直觀。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偠灾?,無論是以何種形式導入新課,都必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判定導入成功與否,就是看一上課能否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進入學習狀態(tài),主動的渴求新知。
參考文獻:
[1]王瑛珊.淺析小學數學新課的導入設計.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2.15
[2]許金利.精妙導入點睛小結造就精彩一刻.華章,2013.16
[3]崔治雄.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小學數學教師.新一代(下半月),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