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認知,就是人對感官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儲存、轉換、利用的過程,認知會參與到人類做的每一件事中去,其中也包括翻譯的過程。因此,在翻譯教學中需要重點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的認知思維能力。本文通過分析認知思維對翻譯的影響,就在翻譯教學中加強認知思維的培養(yǎng)課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認知;翻譯思維;翻譯教學
譯者的認知思維能力直接影響著翻譯的水平。而認知思維是可以通過合理的教育進行優(yōu)化的。由此可見,在翻譯教學中,認知思維的培養(yǎng)與翻譯知識的學習同樣重要。
一、翻譯過程與認知思維的關系
思維屬于認知活動。思維心理學認為,思維是認知活動的最高級形式。翻譯,是一種帶有目的性的跨語言和跨文化的交流活動。在整個翻譯過程中,譯者首先需要發(fā)揮自己的認知能力,依據自己對世界的認知和體驗來解讀原文及其反映的思想,然后再通過發(fā)揮自己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性地用另一種語言重建原文的意思和要表達的思想。由此可見,譯者的翻譯能力是以自身的認知活動和思維能力為基礎的。由于譯者與原文作者之間文化背景、教育水平的差異,以及對事物的理解和認知不同,體現在翻譯中時,原文與譯文就會存在差異,譯文被打上了譯者認知和體驗的烙印。這體現了翻譯中語言之外的因素:現實、人、文本。由此形成了譯者的認知思維與文本的互動、譯者的認知思維與現實的互動、譯者的認知思維與受眾的互動。由此可見,語言、文化與思維密切相關,在特定文化范圍內形成的思維方式,直接影響不同語言之間的互動。翻譯從表面上看是兩種語言的轉換,但從更深的層面來講,其實是兩種不同思維方式的碰撞。因此,翻譯的過程應是雙語間思維方式的互動,而翻譯的目的是達到作者、文本、讀者之間的和諧,譯者在這中間起到的作用就是協(xié)調三者的關系。因此,良好的認知結構對譯者的翻譯能力有決定性的影響。然而目前,在我國的翻譯教學中,過分注重翻譯技巧的教學,而忽視了對學生認知特點和翻譯思維過程的培養(yǎng)。
二、翻譯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認知思維
翻譯的順利進行必須建立在譯者對原文的理解的基礎上,而譯者對原文的理解以及對譯文的重建都是其認知活動的結果,認知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了翻譯的成敗。因此,在翻譯教學中,就重視翻譯過程與認知思維的關系,采取以下幾種方法來改進翻譯教學的效果:
1)實現對學生認知思維的了解。每個人都是思維的獨立個體,都有自己的個性。在進行認知思維培養(yǎng)之前,應對學生已經形成的翻譯思維特點進行了解??梢酝ㄟ^調查問卷、開展翻譯比賽等方式,對學生的翻譯思維進行摸底,并總結其特點,找出每個學生的問題之所在,設計有針對性的認知思維培訓計劃。
2)鞏固學生的翻譯認知結構。通過對學生個性化認知思維的了解,對其翻譯認知結構進行鞏固和強化。翻譯認知思維是由語言知識、翻譯技巧、翻譯思維和翻譯經驗等知識形成的翻譯認知結構作用的結果。翻譯認知結構的形成對翻譯知識的貯存和譯者加工同化新知識、處理翻譯新課題的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學生不斷加強學習的基礎。形成的良好的翻譯認知結構是后繼翻譯學習和實踐的核心條件。教師應在教學中盡量豐富學生的翻譯認知結構,使他們有足夠的能力對原文傳達的信息進行分析判斷,從而達到對原文的精確理解。在教學時,教師應注重學生通過書本閱讀、觀看影音資料以及收集網絡信息等方式,加大翻譯信息貯存量。比如在進行教學內容的課解之前,安排學生查詢、了解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各種材料,在教學中運用這些材料加強學生對翻譯原文的認知,保證譯文的準確性。
3)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認知思維能力。在鞏固了學生的翻譯認知結構的基礎上,加強翻譯認知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根據認知理論,人在面對事物時都會無意識的選擇在頭腦中已有的認知模式,哪怕是在面對陌生的事物和環(huán)境時,也會盡力找出與已有認知模式相同或相似的經驗,從而進行思維判斷。然而,翻譯教學是在雙語環(huán)境下進行的,同時也是對兩種不同文化、風俗和思維方式的對比研究和學習,因此,如何克服原有的認知習慣,使學生對這些差異有深刻的認識,并對這些問題進行主動的思考與分析,避免這些因素在翻譯過程中對翻譯技能的負面影響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具體在教學上,教師應該讓學生認識到翻譯不是簡單的一字一句的對等還原。通過典型的翻譯實例講解,對學生進行各種類型的翻譯思維的介紹,培養(yǎng)學生綜合對原文和譯文在語言、結構、文體風格上的斟酌、原文與譯文所代表的文化的差異分析以及針對原文讀者和譯文受眾之間的區(qū)別等因素的影響,確定最佳的翻譯方案,使學生在這種反復思考中深刻體會翻譯思維的復雜性,提高思維的深刻性。
4)突出學生的認知主體地位。一直以來,翻譯課的進行都是以教師提供原文、學生做出譯文,然后由教師進行評價,分析學生的翻譯得失的流程進行的。這種以教師為主導的翻譯教學使得學生在課堂上處于被動地位,不能主動進行翻譯學習。同時,教師在對學生的譯文進行評價時,其依據是教材參考答案,對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不能認同,這種評價標準難免使教學限入僵局,不僅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翻譯的熱情,還壓抑了學生認知思維的發(fā)展。因此,在翻譯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翻譯認知主體的地位。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在理解課堂講授的翻譯技巧和翻譯思路的同時,靈活運用所學,在翻譯過程中主動進行對原文意思以及文化背景的分析,并對原文作者的思想進行正確推斷,同時對譯文受眾的認知能力進行預估,綜合考慮這些因素,通過主觀發(fā)揮做出優(yōu)秀的譯文。這樣,才能啟發(fā)學生的認知翻譯思維,有效提高翻譯教學質量。
三、結語
以往,學生出現不成功的譯文,都被認為是語言基礎本功不扎實,而實際上,認知視角的思維偏差有可能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翻譯教學中重視翻譯認知思維的培養(yǎng),能增加學生對語言信息的認知理解、翻譯準確性和加工速度,避免翻譯的不準確?;谝陨戏治?,認知視角下的翻譯思維的培養(yǎng)對翻譯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參考文獻:
[1] 孫麗莎,閻軍.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翻譯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現代交際,2010,04:148-149.
[2] 苗菊,朱琳.認知視角下的翻譯思維與翻譯教學研究[J].外語教學,2010,01:98-103.
[3] 趙鵬.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翻譯教學探索[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4,24:187-188.
作者簡介:毛玉坤(1983-),女,漢族,四川遂寧人,本科,助教,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