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劍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孩子感到數學難學,尤其是到了高年級,隨著內容越來越深,加上數學學科知識本身的抽象性和比較強的邏輯性,讓許多孩子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那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夠幫助孩子們學好小學數學嗎?答案是肯定的,本文從注重興趣、動手操作、探索發(fā)現等方法進行了闡釋。
【關鍵詞】小學數學 學習興趣 動手操作 探索發(fā)現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96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果呢?本文從三個方面談談如何幫助孩子們學好數學的思考和舉措。
一、想法設法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對于學好數學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多數學教師也知道學習興趣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并沒有積極去探索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小學數學學科,我們應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們最好要展示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所以在數學教學中,要努力把數學這種內在力量顯示出來,使學生看到一個“快樂的數學王國”,使學生潛移默化的對數學產生深刻的興趣。如在教學“20以內個數的認識”時,我出了這樣一道題:同學們排隊做操,小華的前面有5個同學,后面有8個同學,這一隊一共有多少同學?讓學生解答,結果學生們不假思索的告訴我:5+8=13(個)??粗鴮W生們一個個神氣的神態(tài),我并沒有急于表態(tài),而是講了一個故事:兔媽媽帶小兔們到草地上去做游戲。天黑了,兔媽媽讓小兔們把隊伍整理好準備回家。她認認真真的數了數,大吃一驚:“不好,丟了一只小兔”。她又仔仔細細數了一次,小兔卻一只都沒少。為什么14只兔子變成了13只呢?這時學生們頓有所悟,邊笑邊喊:“兔媽媽把自己都忘了數了?!币舱谴藭r,學生們馬上意識到剛才那道題存在的錯誤。紛紛表示怎么把小華給忘了。如此妙趣橫生的數學內容,當然深深的吸引了學生。此外,還可以組織一題多變,一題多解,一題多問,一題多算,一題多編等活動,顯示出數學特有的內在力量,喚起學生對之產生深刻的興趣。
此外,在教學中,對教學內容要講來源,講用處,通過聯(lián)系實際,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樣學起來自然有親切感、真實感,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動機,產生學習興趣。如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可設計讓學生很快翻書找到指定頁碼的練習;應用題的練習,要盡量設計解決生活實際中遇到的一些具體問題,又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在教室里布置了一家超市,里面擺了好多商品,琳瑯滿目,選一位小朋友扮演售貨員,其他小朋友先仔細觀察這些商品的價格,一方面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了人民幣,使課內的數學知識得以鞏固。另一方面也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間,既看得見也摸得著,不再覺得數學是脫離實際的海市蜃樓。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注重動手操作讓學生學好數學
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比較強的邏輯性,都讓一般學生望而生畏,如果能夠利用孩子們的形象思維和喜歡動手的個性,如果能夠讓學生動手“做”數學,而不僅僅是“做”練習,我想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學做合一”的觀點,在美國也流行“木匠教學法”,讓學生找找、量量、拼拼……因為“你做了你才能學會”。皮亞杰指出:“傳統(tǒng)教學的特點,就在于往往是口頭講解,而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數學教學?!薄白觥本褪亲寣W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求知欲。
在學習“時分秒的認識”之前,讓學生先自制一個鐘面模型供上課用,遠比帶上現成的鐘好,因為學生在制作鐘面的過程中,通過自己思考或詢問家長,已經認真地自學了一次,課堂效果能不好嗎?如:一張長30厘米,寬20厘米的長方形紙,在它的四個角上各剪去一個邊長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圍成的長方體的體積、表面積各是多少?學生直接解答有困難,若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體驗長方形紙是怎樣圍成長方體紙盒的,相信大部分學生都能輕松解決問題,而且掌握牢固。再如“將正方體鋼胚鍛造成長方體”,為了讓學生理解變與不變的關系,讓他們每人捏一個正方體橡皮泥,再捏成長方體,體會其體積保持不變的道理。在學習圓柱與圓錐后,學生即使理解了其關系,但遇到圓柱、圓錐體積相等,圓柱高5厘米,圓錐高幾厘米之類的習題仍有難度,如果讓學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許學生就不會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學會邏輯地思考。
三、注重探索發(fā)現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鑒于數學學科特點,為了讓孩子們比較好的掌握數學知識,我們一定要想方法讓學生參與到數學學習的實踐階段來,即讓學生參與到數學實踐活動中去,學生才能夠更好的學好數學。數學學習只有通過學生的探索、發(fā)現,讓學生自己去參與數學活動,在動態(tài)的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生成,從而在這些過程中獲得積極良好的體驗。在《什么是周長》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初步理解“周長”的概念,我作出了如下設計了:一是比一比、畫一畫、評一評三個環(huán)節(jié),喚起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感知周長。讓學生在比較中給圖形分類,揭示封閉圖形與非封閉圖形。這樣,抽象的數學知識有了媒體的直觀演示,便于學生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交互使用,發(fā)展了思維能力。請同學評一評,并指出所畫圖形的周長,使學生獲得一種滿足感,進一步體會到在同一平面內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叫做這個圖形的周長。二是通過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體驗周長。這樣,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通過這些活動,拓寬了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建立豐富的表象,初步認識周長的意義,體現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教師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經歷實物操作,再到畫圖表征,充分體驗周長的意義,并感悟周長的實質。
小學數學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面對新的問題,雖然沒有現成的經驗,不同的學生也能依靠各自的知識能力形成對問題的解釋。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發(fā)現,在發(fā)現中加深對圖形周長的感受、體驗。
當然,幫助孩子們學好數學知識的舉措遠不止本文所提到的這些方法,只要我們數學老師用心去學習和思考,并能夠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真正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作適當的引導和激勵,就一定能夠提升自己的數學教學效果,從而也為孩子們學好數學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