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霞
一、入情入境感受人物品質,進行人生觀教育
在進行新課時,根據(jù)課文情境,運用抒情的語言、直觀的圖畫、加上應情應景的音樂渲染,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能使學生身臨其境,達到了潛移默化,無痕育人的教育效果。
教學《狼牙山五壯士》,課文描寫五壯士痛擊敵人時,有這樣一句話“副班長葛振林打一槍就大吼一聲,好像細小的槍口噴不完他的滿腔怒火?!弊プ 皣姟焙汀皾M腔怒火”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細節(jié):1.“噴”是什么意思;2.在什么情況下用“噴”;3.你從中感受到什么;4.噴出的到底是什么;5.“滿腔怒火”是什么意思;6.在這個句子中你怎么理解滿腔怒火;7.出示日本在中國燒殺搶掠的圖片,讓學生親身感受“滿腔怒火”。通過層次清楚的引領,使學生逐步走進人物內心世界,感受副班長葛振林對敵人的無比仇恨,懂得了戰(zhàn)士們氣壯山河的英雄壯舉之思想根源所在。
接著,利用多媒體播放“五壯士英勇跳崖”錄像,最后,設計情境:每年的清明節(jié),當大家都在祭奠自己親人的時候,葛振林和宋學義來到狼牙山之巔,他們面對著遠去的英魂,會想些什么,會說些什么,會做些什么呢?學生在情境中體驗角色,英雄人物鮮活起來了。學生入境了,動情了,一節(jié)課下來就水到渠成地達到了情感與態(tài)度價值觀的熏陶,實現(xiàn)了閱讀教學的增值效果。由此可見,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氛圍,比單純的要愛國、要負責任、要堅強的說教好得多。
二、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結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堂課,筆者抓住“父親、母親對巴迪的第一首詩有什么表現(xiàn),從動作、語言、神態(tài)和‘我有怎樣的反映?”這一大問題,讓學生劃出句子,批注感受,交流理解。學生紛紛交流,抓住“嚷” “雨點般”等詞體會母親的慈祥、溫柔,體會母親對巴迪的理解與鼓勵;抓住“扔”體會父親的嚴厲;抓住“沖出”、“撲到”、“跑進”、“失聲痛哭”感受巴迪內心的痛苦心情……學生的感悟在這詳盡的品讀中,層層遞進,學生感受到了語文文字的魅力和文字背后藏著的意韻。
新課標強調: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重要、最經常的練習。在學習《搭石》這課,筆者順勢組成了幾個句式整齊的句子引讀:“如果沒有搭石,人們出工就必須(脫鞋綰褲);人們收工就必須(脫鞋綰褲),人們趕集就必須(脫鞋綰褲);人們訪友就必須(脫鞋綰褲)。”學生對“脫鞋綰褲”的意思和走過小溪的艱辛就有了了解。在理解“協(xié)調有序”這個詞語時,筆者先請一組學生來走搭石,“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跟上去)”讓孩子們進入了當時的人們行走的情境中。隨著朗讀節(jié)奏的加快,他們“走搭石”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在朗讀中他們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人們行走的井然有序,協(xié)調一致。學生真正讀出了情感,品出了味道,對蘊含的內在美“鄉(xiāng)親們無私奉獻,一心為他人著想”的美德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一目標得到了有效的落實。
三、走出課堂,挖掘課外資源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闭Z文應該走出課堂,緊密聯(lián)系實際,培養(yǎng)孩子關心班集體、關心學習、關心家庭,進而關心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精神。
2015年 9月18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學校開展了“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系列活動——聽抗日老兵講故事。已過耄耋之年的新四軍老戰(zhàn)士朱江爺爺給學生講自己艱苦的童年,講激烈的抗日戰(zhàn)斗,孩子們認真聆聽,仿佛回到了戰(zhàn)火紛飛的戰(zhàn)爭年代,聽到悲壯處,有的孩子淚眼盈盈。孩子們都說,很喜歡聽這位爺爺講的故事,并深受教育,表示會銘記歷史,不忘國恥,熱愛和平,努力學習,長大后為國家做貢獻。孩子們都紛紛上前與朱爺爺擁抱,請朱爺爺簽名,表達最崇高的敬意!孩子們受到了巨大的震撼?;顒咏Y束后,筆者讓他們回去寫一篇日記,不限篇幅,談談今天活動的感受?!奥浜缶鸵ご?,我要好好學習,讓祖國變得更強大?!薄叭毡竟碜犹蓯毫?,我們要記住國恥?!薄袄愊壬攘撕枚嘀袊?,他是中國人民的朋友,我們要記住他。”“戰(zhàn)爭太可怕了,我希望世界再也不要打仗了,小朋友好可憐?!薄粗⒆觽兊娜沼?,我能感受到他們比任何時候都更渴望祖國強大,我能感受到他們使命感和責任感的爆發(fā)。
語文教學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再是空洞的大道理,枯燥的說辭,而是靈動的課堂,真實的體驗。它如春風化雨般,快樂無痕地傳遞給學生并浸潤他們的心靈。
(作者單位:江西省萍鄉(xiāng)市湘東區(qū)萍鋼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