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芳
從孩子出生就意味著教育的開始。陪伴則是最有效的教育。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師,這個老師怎么樣,會給到什么樣的陪伴,將直接影響孩子今后的人生。 “0-3歲締造一生”,3歲前正是孩子腦發(fā)育最迅速的時期,也是父母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時期。不同環(huán)境下,如何有效地陪伴寶寶,為孩子注入成長元素呢?
一、理解幼兒各敏感期的需求,優(yōu)化家庭中的陪伴
在孩子0-3歲的成長過程中,在某些特定的時間范圍內,他會出現行為能力發(fā)展的特殊反應,不需要特定的理由而對某種行為產生強烈的興趣,直到新的動機出現為止,心理學稱兒童敏感期。0-3歲,寶寶最為突出的敏感期是口欲期、語言敏感期、細微事物敏感期、秩序敏感期、自我意識發(fā)展等。
1.口欲期的陪伴。約從出生到1.5歲,具體表現是靠吮吸、咀嚼、吞咽、咬等口腔活動,獲得快感與滿足。尤其8個月左右,寶寶會將所有能用手抓到的物品放到嘴里,此時,家長不了解這個心理特點,就會阻止。以亂咬東西、不講衛(wèi)生為理由阻斷孩子的行為??谟诘玫綕M足的寶寶,長大后會有正面的性格,如樂觀開朗。反之,若此時期的口腔活動受到過分限制,口腔活動不能獲得滿足,長大后將會滯留下不良影響,讓本來一歲半左右結束的口腔行為延遲并反復,固結成口欲施虐,有不自覺地咬人或咬壞東西的口腔傾向。所以,父母在這階段的陪伴就是盡可能提供給寶寶滿足口欲期的食品或干凈衛(wèi)生的物品。讓寶寶特定時期口腔探索的行為得到滿足。
2.細微事物敏感期陪伴。很多家長對寶寶行為的一個現象很費解,“為什么寶寶喜歡在地上找頭發(fā)絲兒,撿起來興奮地像拾寶,到處炫耀”。這是因為,寶寶一歲半左右對細小事物開始敏感。他會對泥土里的小昆蟲或您衣服上的細小圖案產生興趣,這時候的陪伴就是盡可能創(chuàng)造讓孩子發(fā)現的機會,如:讓寶寶觀察螞蟻;要求寶寶找出讀物中小小的插圖;或是讓寶寶捏出藏在毛絨團里的小碎紙片,鍛煉其手眼協調。這階段提出這些要求是寶寶們最樂意完成的。這種有目的的陪伴是培養(yǎng)孩子具有巨細靡遺、綜理密微習性的好時機。
3.秩序敏感期陪伴。2至4歲時,孩子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huán)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huán)境。蒙特梭利在觀察中,發(fā)現孩子會因無法適應環(huán)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發(fā)脾氣。因而確定“對秩序的要求”是幼兒極為明顯的一種敏感力。有的家長埋怨,這孩子怎么突然變得古怪了,平時每天下班一直是寶寶給媽媽拿拖鞋,可媽媽自己急著拿了,寶寶發(fā)現盡然大哭,非要媽媽脫鞋,讓寶寶重新拿。這就是秩序敏感期寶寶對生活習慣,順序性以及所有物的放置上特別固執(zhí)的要求與行為。2歲后,家長要珍惜給孩子秩序敏感期的教育和陪伴機會,這時候成人的配合就是為孩子將來的好習慣打下基礎。秩序敏感期得到滿足的寶寶,將來會有序的整理物品;做事有先后條理;自信心強,安全感高等。當孩子從環(huán)境里逐步建立起內在秩序時,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構。
4.其他敏感期的陪伴。每個孩子的敏感期出現時間并不相同,因此成人必須以客觀的態(tài)度,細心觀察孩子的內在需求和個別特質。當成人觀察到孩子的某項敏感期出現時,應盡力為孩子準備個滿足他成長需求的環(huán)境。當孩子獲得了尊重與信賴后,就會在環(huán)境中自由探索、嘗試。這時,大人“應放手讓孩子自己做”,避免干預。不過,并非要丟下孩子,完全不管,而是適時予以協助、指導。
二、參與集體活動,在早教環(huán)節(jié)中發(fā)揮有效的陪伴
早期教育的課堂,是嬰幼兒最早的集體活動場所。大家熟悉的早期教育是在老師的組織下,利用各種豐富的活動和刺激,達到在語言、認知、交往、運動等方面建立相應智能的目的。但是,同樣的課堂,孩子的反應還是各有不同,原因在哪呢?原因在陪伴者——父母的影響。
很多家長在教育的過程中都了解言傳身教的重要作用。但如何做到,讓孩子在其影響下身心更好的發(fā)展?兒童發(fā)展心理學認為,嬰幼兒對自己的認識必須從成人的反應中獲得。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必須通過成人這個“中介”才能實現。父母是嬰幼兒與客觀世界接觸的“中間人”,更是給予嬰幼兒主動發(fā)展的良好動力。
1.在“相識禮儀”中打開孩子交往的智慧。為了培養(yǎng)寶寶的交往能力,讓每個孩子融入集體,營造快樂飽滿的氛圍,早教活動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相識禮儀”。讓寶寶和大家用不同的方式打招呼。有些寶寶性格外向,喜歡表現;有些寶寶內向膽小,不哼不哈。后一狀況往往讓陪伴者揪心和指責。其實,孩子當下的表現是一個平時觀察,模仿成人的結果。父母最好的做法是,當寶寶不愿自我介紹時,陪伴者應情緒愉悅的讓寶寶坐在懷里,讓他面朝大家,握住寶寶的兩手運用肢體語言,大人則以寶寶的身份自我介紹,介紹結束時,帶著自豪感親吻寶寶,讓孩子感受家長的支持,不去介意孩子的不良表現,弱化孩子對低迷情緒的痕跡,經過多次示范和帶動,讓寶寶輕松地進入和媽媽一起表現的狀態(tài),隨著行為的強化和鼓勵的作用,膽小寶寶也就會開始交往了。其他家長及同齡孩子與之互動時表達的歡喜,更加讓膽小寶寶認識到自己的能干與被接納,逐漸在腦中形成大家很喜歡我的感受,有了這個基礎,寶寶就敢于大膽表現自己,產生主動交往的愿望與行為。這些行為會在寶寶腦發(fā)育初期,增強大腦新皮質部分的發(fā)育,提升社會智能。
2.在“精細動作”里給予孩子巧手的信心。手巧才能心靈。早教課程講究鍛煉寶寶精細動作,根據不同月齡,安排抓、捏、揉、和其他綜合性的手工活動。根據嬰幼兒腦功能的發(fā)育過程,手的技能的鍛煉直接刺激大腦發(fā)育,促進神經突觸增長,造就神經網絡更好的鏈接。每一種學習都是一個過程,比如:“穿珠子”,有的寶寶快;有的寶寶慢,還不專心。見后一情形,家長不能干著急,可以先用語言和寶寶交流,“珠子多好看啊”,吸引寶寶對材料的注意,然后,在孩子把玩的過程中用語言指導,“咱們用細繩穿過洞洞吧”,讓孩子自己嘗試,如果辦不到,就輕握寶寶小手,幫其穿過,鼓勵孩子“好棒啊”“成功了”,用積極的語言贊美寶寶,讓孩子在成人的反應中得到自我肯定。其實,有些寶寶并不清楚這是自己獨立完成的,還是媽媽幫助的,只會在贊美聲中很樂意做這件事情。這就是幫助寶寶輕松達到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境界。在寶寶有興致的時候多做幾次,千萬不要急于求成讓孩子一節(jié)課反復多次,練習可以在家里延伸,時間不宜久,數量不宜多,2歲左右的寶寶控制在5~8分鐘就好?!笆智尚撵`”,陪伴者的用心又給了寶寶發(fā)展的好時機。
3.在“唱唱跳跳”時引領孩子規(guī)則的控制。2歲前的寶寶會以自我為中心,2歲半之后,父母就要和孩子建立明確的生活規(guī)范,日常禮儀,讓其日后能遵守社會規(guī)范。如何在寶寶早期建立他的規(guī)則意識,更好的實現心智發(fā)展呢?我們在早教的音樂環(huán)節(jié)有這樣一個培養(yǎng)渠道,在音樂背景下,經過歡快音樂的調動,小寶寶往往會無意識的表現出很嗨很可愛的動態(tài)。但在課程的要求里,會針對寶寶的能力,制定一些規(guī)則。比如:聽歌詞做相應動作,間奏部分要馬上停頓下來;對更小的寶寶,會要求大人主動隨節(jié)奏拍打孩子,讓其被動感受音樂的節(jié)奏和變化等。這些活動的陪伴,是讓孩子在觀察成人表現中學會何時行何時止,既滿足對音樂表現的欲望,又鍛煉識別規(guī)則、遵守規(guī)則的能力。通過音樂游戲,多聽歌詞中接近生活內容的語言,如“小手小手拍拍、小腳小腳跺跺”“拉拉手,圍個圓圈走一走”,在日常語言的理解能力上,寶寶很樂于操作。久而久之,孩子對規(guī)則就不會陌生和排斥,將這種會聽指令的能力漸漸延伸到生活中去。達到明確生活規(guī)范、有自律生活的能力。
4.在“大運動”前支持孩子挑戰(zhàn)的勇氣?!按筮\動”是早教課程中一個鍛煉寶寶肢體平衡、力量、協調性等綜合能力的環(huán)節(jié)。最早寶寶接觸這類運動都會緊張地抓住媽媽,比如:1歲2個月的寶寶獨走鉆山洞;1歲半獨自跨過障礙下蹲拾物;2歲半“搖晃的抱桶”游戲;3歲爬過月亮橋等;這些游戲的設計對寶寶都是能力的鍛煉,同時也是心理上敢于嘗試的突破。有的同齡孩子源于早產或力量感弱等等原因,不能馬上達到目標,家長就要及時放低要求,牽寶寶一下,等寶寶自己嘗試過后,可以脫手或有距離的保護著寶寶,給他一個安全的感覺,讓寶寶知道媽媽會隨時保護好自己的。有了這兩個前提,寶寶都會大膽的放開來表現,千萬不要在寶寶膽怯時表露厭惡或說批評的話,能力弱的寶寶反復多做,就會進步,這樣的支持與陪伴讓寶寶敢于面對挑戰(zhàn)。
三、探究幼兒情緒背后的事件,有策略的陪伴
有時候在大人們認為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到了孩子那,就會變得無法理喻。有這樣一個例子:早教課上,一歲半的寶寶在老師發(fā)的小白鼠圖片面前,嚇得躲在媽媽懷里,怎么也不觸碰,經過了解,才知道,奶奶總是在寶寶自己亂走的時候滿是恐懼地說:“到處亂跑,老鼠會來咬你的”。久而久之,在孩子心里,老鼠就是可怕的,哪里還會和它玩游戲呀!這就是孩子情緒背后的事件,如果不是細心探究,就會要求寶寶拿起圖片操作,結果沒有化解情緒,反傷其害。此時家長的陪伴則是,自己先拾起圖片,一張一張地操作,并且解釋圖片上的小老鼠不咬人,也不要求寶寶觸摸,逐漸打消恐懼情緒。千萬不要因為孩子的反常而強求孩子。確實經過大人多次解釋和自我示范,寶寶可以放心看圖片了,類似的案例有很多。
在這些非常態(tài)現象出現時,家長做到讓孩子把內心的感受真實地表達出來,給予孩子關注的目光,讓孩子信任地釋放自己,只有讓孩子做真實的自己,才會查找出原因,實施有策略的陪伴,轉化其行為。原生家庭和教師等不當的處理方式,都會深深影響孩子的人生軌跡。
0~3歲,是寶寶性格、習慣、能力最初的奠定期,只有當父母能夠正確認識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才有可能意識到自己的陪伴對于孩子成長的意義。父母的身教對于孩子性格、習慣、價值觀的形成非常重要,而在早期教育中的地位,旁人不可替代,只有在有限的時間里,發(fā)揮有意義的陪伴,才能讓孩子受益終身。
(作者單位:江西省政府直屬機關保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