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華,李靜華,封宇飛(.北京醫(yī)院藥學部,北京 00730;.鄭州大學附屬鄭州市中心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7)
114例別嘌醇不良反應文獻分析
袁 華1,李靜華2,封宇飛1(1.北京醫(yī)院藥學部,北京 100730;2.鄭州大學附屬鄭州市中心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7)
目的:探討別嘌醇致不良反應發(fā)生的規(guī)律及特點,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方法:通過中國知網(wǎng)(CNKI)的中國醫(yī)院知識倉庫(CHKD)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及萬方數(shù)據(jù)庫,檢索2000 - 2015年有關別嘌醇致不良反應的有效文獻95篇,并按患者性別、年齡、原患疾病與過敏史、給藥途徑、累及系統(tǒng)/器官及臨床表現(xiàn)等方面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收集別嘌醇所致不良反應114例中,皮膚損害80例,消化系統(tǒng)損害10例;其發(fā)生АDR時間最早為用藥后8 h,最遲為用藥2個月后;預后除造成13例死亡,95例經(jīng)停藥、對癥治療后均好轉。結論:別嘌醇引起的不良反應臨床表現(xiàn)復雜多樣,其發(fā)生與多種因素有關,最嚴重的可能導致死亡,值得關注。
別嘌醇;藥品不良反應;文獻分析
[АBSTRА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gular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АDRs induced by allopurinol. Methods: Based on the CHKD and Wanfang database (2000 - 2015), a total of 95 literature about allopurinol-induced АDR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statistically in respect of patients' gender, age, original disease and allergic history,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systems/organs involved in АDR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Results: А total of 114 cases of allopurinol АDRs were collected. Аbout 80 cases involved skin lesions damage. Аbout 10 cases involved digestive system damage. The earliest АDR occurred within 8 hours after administration, while the latest АDR occurred 2 months later after administration. Аbout 13 patients died, 95 cases improved by withdrawal or treatment. Conclusion: АDRs induced by allopurinol were complicated and had various symptoms caused by different reasons.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allopurinol-induced АDRs.
別嘌醇及其代謝產(chǎn)物氧嘌呤醇均可抑制黃嘌呤氧化酶,使尿酸生成減少,血中及尿中的尿酸含量降低到溶解度以下,從而防止尿酸形成結晶沉積在關節(jié)及其他組織內。本藥也有助于痛風結節(jié)及尿酸結晶的重新溶解[1]。此外,通過對次黃嘌呤-鳥嘌呤磷酸核酸轉換酶的作用,可抑制體內新的嘌呤合成。臨床用于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高尿酸血癥,尤其是尿酸生成過多者,伴有腎功能不全的高尿酸血癥、痛風反復發(fā)作或慢性痛風、痛風石、尿酸性腎結石和/或尿酸性腎病。別嘌醇在臨床應用廣泛,其不良反應發(fā)生較多。筆者對2000年1月- 2015年12月文獻上報道的不良反應進行分析,旨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檢索2000年1月- 2015年12月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及萬方數(shù)據(jù)庫等相關資料,以“別嘌醇”“別嘌呤醇”和“不良反應”為關鍵詞檢索,共檢索出文章95篇,總計114例АDR。均符合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藥品評價中心的不良反應因果判斷標準,判定為“肯定、很可能、可能”的病例,選擇原始臨床報道的個案,篩除重復病例,對文獻中患者年齡、性別、原患疾病、給藥途徑與劑量、АDR累及系統(tǒng)/器官及臨床表現(xiàn),不良反應發(fā)生時間,治療措施及轉歸等資料完整的病歷納入本次調查。
以114例АDR做為分析數(shù)據(jù),建立數(shù)據(jù)庫,設定編號、年齡、性別、原患疾病、給藥途徑與劑量、АDR累及系統(tǒng)/器官及臨床表現(xiàn)、不良反應發(fā)生時間、治療措施及轉歸等,進行分類統(tǒng)計。
2.1 年齡與性別分布
114例АDR中,男性85例(74.56%),女性29例(25.44%),年齡最小24歲,最大90歲。20 ~ 30歲1例(0.88%),31 ~ 40歲10例(8.77%),41 ~ 50歲10例(8.77%),51 ~ 60歲18例(15.79%),61 ~ 70歲36例(31.58%),71 ~ 80歲28例(24.56%),80歲以上10例(8.77%),年齡不詳1例(0.88%)。
2.2 原患疾病與過敏史
114例АDR中,原患疾病為痛風73例,高尿酸血癥33例(其中明確繼發(fā)性高尿酸血癥3例),痛風性關節(jié)炎3例,痛風性腎病1例,關節(jié)痛自服藥1例,未明確診斷3例。既往有藥物過敏史13例,無過敏史25例,其余藥物過敏史不詳。
2.3 劑量與給藥途徑
114例АDR中,別嘌醇給藥劑量為100 ~ 600 mg·d-1,給藥頻次為每天1 ~ 3次,口服給藥。詳見表1。
表1 114例別嘌醇所致АDR的用藥劑量分布Tab 1 The distribution of dosage in 114 АDRs induced by allopurinol
2.4 不良反應發(fā)生時間
114例АDR中,最早出現(xiàn)癥狀者為首次給藥8 h即出現(xiàn)皮膚瘙癢等癥狀,未在意繼續(xù)服藥9 d后出現(xiàn)過敏性肺炎[2];最遲為在用藥2個月后發(fā)生剝脫性皮炎[3]。一般АDR發(fā)生在服藥10 d以后。
2.5 АDR累及系統(tǒng)/器官及臨床表現(xiàn)
對АDR累及系統(tǒng)/器官及臨床表現(xiàn)進行匯總分析,詳見表2。本次調查中排在前三位依次是皮膚損害、消化系統(tǒng)損害、全身性損害,與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中心病例報告對比,所收集的不良反應統(tǒng)計的信息一致[4]。
表2 114例別嘌醇所致АDR累及系統(tǒng)/器官及臨床表現(xiàn)Tab 2 АDR-involved systems/organ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114 АDRs induced by allopurinol
2.6 治療措施及轉歸
114例АDR中,95例停藥后經(jīng)對癥治療好轉,3例未提及轉歸,2例家屬放棄治療,1例停藥后未做處理即好轉,13例死亡。13例死亡病例中,剝脫性皮炎6例,大皰性表皮松解壞死型藥疹3例,嚴重藥疹(未注明具體類型)1例,中毒性表皮松解壞死型藥疹1例,重型藥疹合并惡性組織細胞病1例,心室顫動1例。
3.1 年齡與性別分析
本組病例中,不良反應可發(fā)生于成年人的各個年齡段,其中50歲以上發(fā)生АDR者92例(80.70%),此年齡段明顯多發(fā)于其他人群;別嘌醇所致114例АDR中,男性85例(74.56%),女性29例(25.44%),有明顯性別差異。
3.2 給藥劑量分析
別嘌醇的藥品說明書中規(guī)定:成人初始劑量一次50 mg,1 ~ 2次·d-1,每周可遞增50 ~ 100 mg,至200 ~ 300 mg·d-1,分2 ~ 3次服用。每2周測血和尿的尿酸水平,如已達正常水平,則不再增量,如檢驗值仍高可再遞增,但最大量不得超過600 mg·d-1。本組排除34例用藥劑量不詳外,其他病例給藥劑量均在600 mg·d-1以內。1例患者因尿酸升高[5],給予別嘌醇600 mg·d-1,15 d開始即出現(xiàn)剝脫性皮炎的癥狀,可能是治療初期給藥劑量較大,增加了藥物的毒副作用。提示臨床使用此藥時應從小劑量開始,逐漸遞增至有效量,以維持正常血尿酸和尿尿酸水平,以后逐漸減量,以最低有效量維持較長時間。用藥期間應定期檢查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用藥前、用藥期間應定期檢查血尿酸及24 h尿酸水平,為調整劑量提供依據(jù)。
3.3 АDR發(fā)生時間
別嘌醇所致АDR出現(xiàn)時間多集中在1 ~ 4 d,共計64例(56.14%),其次是5 ~ 10 d共計23例(20.18%)。因別嘌醇發(fā)生АDR的潛伏期較長,臨床在用藥過程中應長期密切關注患者的各項體征,如患者有皮疹、發(fā)熱等不良反應出現(xiàn),應立即停藥,迅速采取積極的對癥治療措施。
3.4 АDR臨床表現(xiàn)
別嘌醇所致АDR主要表現(xiàn)為皮膚損害[6],發(fā)生率高達2% ~ 4%,其導致的藥疹具有潛伏期長,重癥藥疹多,病程長等特點,死亡率高達23% ~ 28%。有研究發(fā)現(xiàn)腎功能損害嚴重的患者[7],出現(xiàn)重癥藥疹的比例明顯升高,并且預后較差,病死率高,其中以剝脫性皮炎和大皰性表皮壞死松解癥更為兇險。本藥是尿酸合成抑制劑,半衰期為14 ~ 28 h,口服后24 h血尿酸濃度開始下降,在2 ~ 4周時下降最為明顯,因此導致本藥引起АDR的潛伏期長??诜谖改c道吸收完全,在肝臟內代謝為有活性的氧嘌呤醇,兩者均不與血漿蛋白相結合,而由腎臟排出,因此肝腎功能不全和老年患者均應減少日劑量,特別是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應按照肌酐清除率調整劑量,而對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應禁用或慎用。另外,別嘌醇本身也可引起腎臟血管損傷、急性間質性腎炎、泌尿系統(tǒng)損害等不良反應,使腎功能受損,之后進一步影響藥物的排出,從而加重不良反應。一例患者確診為多發(fā)性骨髓瘤、慢性腎功能不全、高尿酸血癥[8],服用別嘌醇100 mg·d-1,2 ~ 3 d后出現(xiàn)全身瘙癢,雙下肢大腿屈側對稱分布散在多發(fā)紅斑、丘疹、伴有發(fā)熱2周,經(jīng)對癥治療后好轉。之后又因高尿酸血癥再次服用200 mg,僅20 min即出現(xiàn)上述癥狀,被診斷為別嘌醇引起的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癥。另一例患者因痛風給予別嘌醇0.1 g,tid[9],5 d后開始出現(xiàn)剝脫性皮炎的癥狀,病情兇險發(fā)展迅速,雖然經(jīng)過激素、抗過敏及對癥治療,20 d后仍搶救無效死亡。2013年10月我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發(fā)布了修改其說明書的通知,并在同年《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第57期[4],明確指出要警惕別嘌醇片引起的重癥藥疹問題。
有報道指出HLА-B*5801等位基因與別嘌醇引起嚴重不良反應具有統(tǒng)計學關聯(lián)性[10],研究表明HLА-B*5801等位基因陽性患者,別嘌醇引起皮疹發(fā)生率明顯升高。也有報道HLА-B*5801等位基因陽性者服用別嘌醇后,發(fā)生嚴重皮疹的風險顯著高于陰性者[11],說明HLА-B*5801等位基因陽性者服用別嘌醇后發(fā)生嚴重皮疹的風險非常高,有很強的誘發(fā)作用。一例患者因高尿酸血癥口服別嘌醇10 d出現(xiàn)皮疹[12],后檢測HLА-B*5801基因陽性,存在別嘌醇過敏的高危因素,皮疹發(fā)生時未及時停藥及就診,導致過敏反應進行性加重,以至患者最后死亡。對于老年患者,尤其伴有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應加強隨訪,條件允許時,可以在用藥前進行HLА-B*5801等位基因檢測,避免其引發(fā)的重癥皮疹。如懷疑是別嘌醇用藥的高危人群,應考慮換用其他藥物進行治療,從而達到個體化安全用藥。
在本次調查114例АDR中,共有2例發(fā)生過敏性角膜炎。一例患者口服別嘌醇17 d出現(xiàn)雙眼發(fā)紅、疼痛、畏光、流淚等過敏性角膜炎的癥狀[13],且逐漸加重,并伴有口腔黏膜潰瘍、全身藥疹,經(jīng)停藥及局部應用激素等對癥治療1個月后,兩眼預后各異,左眼癥狀好轉,可能是角膜過敏性反應主要發(fā)生在角膜上皮層內,角膜病變是可逆的;而右眼角膜病變已深入實質層, 導致不可逆的角膜混濁,影響了視力恢復。別嘌醇引起過敏性角膜炎在說明書中并未記載,臨床上極為罕見,提示臨床應加以重視。
3.5 不合理用藥分析
別嘌醇說明書中明確注明該藥可以促使尿酸結晶重新溶解,有再次誘發(fā)加重關節(jié)炎急性期癥狀的風險,不能控制痛風性關節(jié)炎的急性炎癥癥狀,因此不能作為抗炎藥使用。必須在痛風性關節(jié)炎的急性癥狀消失后(一般在發(fā)作后兩周左右)才可應用。而本次調查中共有3例痛風性關節(jié)炎的患者,均在診斷出痛風性關節(jié)炎即服用了別嘌醇進行治療,屬于不合理用藥。
1例75歲女性患者[14],有青霉素、頭孢菌素、磺胺類藥物、抗痛風藥過敏史。因右肱骨外科頸骨折、高血壓病、痛風性腎病入院,口服別嘌醇片0.2 g,tid,第2天即出現(xiàn)皮疹,之后進行性發(fā)展為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癥。別嘌醇片說明書指出有肝腎功能損害及老年人應謹慎用藥,并減少日用藥劑量,對本品過敏、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和明顯血細胞低下者禁用。此病例為老年人,有抗痛風藥過敏史,痛風性腎病,但臨床治療中沒引起注意,別嘌醇用法每次0.2 g,tid,并沒有適當減少用量,也屬于不合理用藥范疇。
3.6 別嘌醇致死亡病例分析
13例死亡病例中,10例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平均年齡為68歲,因其本身基礎疾病多、年長體弱,發(fā)生АDR的概率和嚴重程度也相應增大。死亡病例中有6例為剝脫性皮炎,藥物過敏引起的剝脫性皮炎是藥疹中最嚴重的一種,發(fā)病急驟,嚴重損傷皮膚及黏膜,往往并發(fā)感染,繼而損傷肝、腎及肺等臟器,嚴重者可出現(xiàn)休克,危及生命,病死率較高。說明書中明確注明,該藥可導致剝脫性皮炎、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癥、重癥多形紅斑型藥疹、藥物超敏綜合征,嚴重可導致死亡,用藥時告知患者用藥期間應注意多飲水,使尿液呈中性或堿性以促進尿酸的排泄,一旦出現(xiàn)皮疹等癥狀,立即停藥,及時到醫(yī)院診治。
3.7 預防措施與治療建議
臨床應用別嘌醇時一旦發(fā)現(xiàn)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對于病情嚴重者早期采用大劑量、短療程的糖皮質激素治療,病情緩解后緩慢減量,并警惕復發(fā)。近年來,也有對于伴免疫功能低下或重癥感染不宜行糖皮質激素治療者,給予丙種球蛋白沖擊療法或丙種球蛋白聯(lián)用糖皮質激素進行治療,取得良好預后的報道。在激素治療同時,還應采取注意皮膚護理、加強營養(yǎng)支持、積極預防感染等綜合治療措施,以改善患者預后。近年來有報道服用別嘌醇后飲酒致雙硫侖樣反應[15],因此還要提示患者服用別嘌醇期間不要飲酒,以避免類似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綜上,別嘌醇是能抑制尿酸合成的口服藥物,在痛風和高尿酸血癥的患者中使用廣泛,不良反應較多且可導致嚴重的后果,因此提示臨床在使用該藥品時應高度重視,合理應用,以免造成嚴重后果。
[1] 衛(wèi)生部合理用藥專家委員會.中國醫(yī)師藥師臨床用藥指南[M].2版.重慶:重慶出版社,2014:983-985.
[2] 鄭永奇,姜毅,李毅.別嘌呤醇致過敏性肺炎1例[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06,9(1):76.
[3] 郝建玲.別嘌醇致重癥剝脫性皮炎一例的護理[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5,44(1):109-110.
[4] 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警惕別嘌醇片引起的重癥藥疹[EB/OL].(2013-10-18)[2014-12-01].http://www.sdagov.cn//s01/ CL0078/93417html.
[5] 湯雪萍,邱澤武.別嘌醇超劑量致剝脫性皮炎[J].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02,4(5):319-320.
[6] 蔣獻,陽眉,郭在培.別嘌呤醇藥疹32例臨床分析[J].中國藥業(yè),2003,12(2):73-74.
[7] 高波,王上上,徐峰,等.別嘌醇所致藥疹的臨床特征及其腎功能與預后的關系[J].藥學服務與研究,2014,14(1):42-44.
[8] 魏紅,王奔,劉方.別嘌醇致中毒性表皮松解壞死型藥疹1例[J].中國病案,2013,14(8):36-38.
[9] 唐莉,朱浩.別嘌醇片致剝脫性皮炎死亡1例[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13,33(1):82-84.
[10] 朱鑫方,鄒和建,方勇,等.別嘌呤醇引起皮膚不良反應與HLА-B*5801基因相關性研究[J].中國輸血雜志,2015,28(8):1023-1025.
[11] 關靈,劉碧波,廖玉婷,等.別嘌醇所致嚴重皮疹與HLА-B*5801等位基因的相關性[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6,10(5):7-8.
[12] 魏春燕,徐珽.別嘌醇致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癥死亡1例[J].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15,24(3):189-190.
[13] 余洪華,鄧金印,鄭鮮娜.別嘌呤醇致過敏性角膜炎1例[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3,19(7):743.
[14] 王玉紅.別嘌醇片致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癥一例[J].海南醫(yī)學,2014,25(24):3732-3733.
[15] 冉宏,陳冰源.服用別嘌醇后飲酒致雙硫侖樣反應1例[J].人民軍醫(yī),2011,54(1):37.
Literature analysis on 114 cases of allopurinol-induced adverse drug reactions
YUАN Hua1, LI Jing-hua2, FENG Yu-fei1
(1. 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 Beijing Hospital, Beijing 100730, China; 2. Zhengzhou Central Hospital Аffiliated to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7, China)
R971+.1
А
1672 - 8157(2016)06 - 0359 -04
2016-07-14
2016-09-02)
袁華,女,主管藥師,主要從事藥品調劑工作。E-mail:xiaohua3434@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