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敬鵬
《文心雕龍》從“騶奭之群言雕龍”中覓得靈感,進而以雕刻龍紋比附文學這一“語言藝術(shù)”的創(chuàng)作,換句話說,文學家的工作即以“繡口”處理“錦心”般的文思。而按照海德格爾的“世界圖像時代”理論,“錦心”實際上是作家對世界圖像的把握,或者說世界呈現(xiàn)于作家心腦中不可見的內(nèi)視圖像(亦即康德所謂的“心象”),“繡口”通過語言對上述圖像進行造型描述的過程中表達出意義,這同時也是符號學關(guān)于“語-圖”關(guān)系的一般規(guī)定。a如果用“繡口”與“錦心”這組范疇指稱王安憶的《天香》,則再合適不過了,因為她著重刻寫了園林建筑、書法繪畫以及刺繡等圖像,其中的“語-圖”關(guān)系非常值得關(guān)注。
一、“造園”與“位置記憶法”的契合
按照常理,研究小說的穩(wěn)妥辦法固然是分析人物b,然而,《天香》最明顯的創(chuàng)新之處卻不應被忽略,即整部作品都是在對多種類型的圖像進行造型描述,從申家的“造園”到小綢、希昭所熟知的書法繪畫,以及最為核心的刺繡等。我們不妨首先來看《天香》涉及園林的“語-圖”關(guān)系。
《天香》的第一卷第一節(jié),即開篇便是申儒世、申明世兄弟視察造園的新地,緊接著便是大張旗鼓地親自去聘請技藝高超的白木匠,總之是做足了建設(shè)新家園的準備。第二節(jié)的敘事時間卻已經(jīng)是“三年后”,因此,所有關(guān)于“天香園”的建造過程,都隱藏在了漫長的行文中。王安憶在談論《天香》時,曾經(jīng)批評道:“我們現(xiàn)在看小說都太著急了,包括我自己,總想馬上知道下面是什么。”c所以,為了拒絕這種創(chuàng)作和閱讀上的“著急”,作者并沒有一口氣描繪出天香園,而是將申家天香園的整體圖像分割開來,逐一展開敘說。先是在申明世省親并且準備進京上任的當口,天香園設(shè)宴招待上海的各界賓客,這是小說對園林的第一次正面描繪,然而,作者僅旨在簡單觸及園林的核心部位:碧漪堂。隨后的一節(jié)又重復了一遍碧漪堂及其周圍,這應當是作者有意樹立讀者對于天香園的方位感。此后,作者便開始以碧漪堂為固定的圓點,向東南、向東北再折向西北,最終轉(zhuǎn)向西南——大致按照逆時針的順序?qū)懢吞煜銏@。
我們在閱讀第一卷之后才能悉知園子的大體:第一卷第四節(jié)揭示了蓮池以及桃林位于東南角;鎮(zhèn)海出家的蓮庵位于東北角;第八節(jié)寫出柯海的墨廠位于園子的西北角;而位于園子西南角的繡閣,也就是白鶴樓,伴隨著女眷們“繡意”漸濃而出現(xiàn)在第十一節(jié);居于天香園中間的則是碧漪堂,它北靠積翠崗、南臨蓮池。當然,王安憶在此間又另辟一些筆墨,兼顧到申家的宅邸,例如柯海的小院、楠木樓,等等。而在小說第二卷的后半段,作者安排申明世的親家、也就是柯海的岳父閔師傅,“恰巧”也是以逆時針、“繞園子一周”的方式完整交待出天香園的全貌。如果仔細分析這一規(guī)律,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作者的匠心獨運——按照“位置記憶法”來講故事。
“位置記憶法”源于古希臘詩人西摩尼得斯(Simonides of Creos),實際上這種記憶法的規(guī)律并不復雜,首先就是將具體事物的圖像存儲在腦海中“一系列的場景或者位置”;其次,最為關(guān)鍵的是“排列有序”,即“那些場景位置的順序就會維系事物的順序,通過事物的圖像標示出事物本身”。無論后人如何演繹,諸如托馬斯·阿奎那所歸納的象征、順序、執(zhí)著、重復等“四條記憶規(guī)則”之類,都沒有跳出或者超越西摩尼得斯的源初定義。d由此觀照《天香》,王安憶正是在依次錨定碧漪堂、蓮池、蓮庵、墨廠以及白鶴樓方位的基礎(chǔ)上,然后再以設(shè)置一個“局外人”的身份對時過境遷的天香園作出客觀“游園”。而每一處地理位置都有明確的人物與連續(xù)的事件:碧漪堂與蓮池曾發(fā)生了申明世設(shè)宴邀請“城里城外各路賢達”的歷史,這是天香園曾經(jīng)輝煌的象征;蓮庵記載著鎮(zhèn)海喪妻后出家修行的過程;墨廠則是柯海游學回家后的產(chǎn)物,雖然是遠方的“新花樣”,但更是因為納妾,而發(fā)自內(nèi)心對發(fā)妻小綢的道歉或者另一種方式的愛情表達;至于白鶴樓,則是引出全書“故事核”的處所,因為這里見證著從閔女兒、鎮(zhèn)海媳婦與小綢這第一代“天香園繡”開始,申家刺繡不斷發(fā)展與傳承、光大的過程。如果將相應的故事串聯(lián)起來,第一卷的敘述脈絡(luò)也就呼之欲出了,加之天香園并不像《紅樓夢》的大觀園那樣結(jié)構(gòu)精密、層次繁復,所以令人感到簡潔而清晰明朗。而且,閔師傅在小說第二卷同樣以逆時針的順序,游覽了一番天香園,可謂是對前文申明世設(shè)宴、鎮(zhèn)海出家、柯海建墨廠以及女眷學習刺繡等敘事順序的重復與強化。
從學理上講,《天香》“造園”及其敘述對于“位置記憶法”的契合,表征了人類認識的“先驗感性論”,因為“吾人由外感,表現(xiàn)對象為在吾人以外之事物,且一切對象絕無例外,皆在空間中表現(xiàn)”,而且人類只能首先在空間中認識事物的外部,其次才可以通過時間認識“物自身之相互關(guān)系”,簡言之,先“空間”、后“時間”屬于我們認識世界的先驗法則。e就這一意義而言,《天香》第一卷只能名曰“造園”,原因很簡單,文學無法直接呈現(xiàn)發(fā)生在園林建筑中的“故事畫”,將此類圖像“化靜為動”也就成為了唯一可行的途徑。如此看來,在以“繡口”表達園林建筑及其承載的故事影像這一“錦心”上,王安憶深諳萊辛《拉奧孔》關(guān)于“語-圖”關(guān)系的論證。f
作者的用心還表現(xiàn)在對天香園與其他府邸園林建筑的不同寫法上,至于后者,小說大多集中精力專門寫上一段,而且在細節(jié)描寫方面都遠遠超出天香園。比如說吳先生為了給希昭做媒,跑去上海四牌樓梅家弄的張老爺家,特意丈量后者庭院之逼仄局促。再如香光居士宏偉的宅第、希昭所居住的杭州城,《天香》都是一股腦地托出建筑的全貌。至于天香園之外的園林建筑細節(jié),小說從詳細的庭院尺寸到建筑物的廊柱,以及園林假山的構(gòu)造,都不遺余力。在如此映照之下,我們就能夠看出,王安憶無意于天香園的細節(jié)與全部,實際上只是在“造園”這一名目下,分頭敘說與特定位置、特定建筑物及其相關(guān)人物的故事。因此,與其說《天香》通過語言描述“造園”,倒不如說以天香園的園林建筑進行一次類似“位置記憶法”的“圖像敘事”。
二、書畫的“經(jīng)驗式”圖說
不少學者認為《天香》是一次“上?!脊艑W”或者“知識‘考古學”g,因為王安憶在寫作對象的選擇上“避虛就實”,比如可靠的故事時間、真實存在的“顧繡”以及人物——震川先生、香光居士、張居正、海瑞、徐光啟、利瑪竇,等等。但無論是哪一種“考古學”,都需要秉持一種科學的態(tài)度,特別是關(guān)涉到刺繡及其所摹仿的書畫圖像,更應當如此。
通過文本調(diào)查,我們發(fā)現(xiàn)小說至少提到了《送梨帖題跋》《雅宜山圖》《清明上河圖》《西村賽社圖》《東山圖卷》《游赤壁賦圖》《晝錦堂記》等具有題名的書畫圖像h,其中不乏申家刺繡的原創(chuàng)作品,另外還有璇璣圖、歐陽詢的書法,以及無名的花鳥圖案、佛像等。那么,王安憶又是如何將這些圖像通過語言呈現(xiàn)為語象呢?
沈老太爺為了“去希昭些閨閣氣”,聽取吳先生臨摹柳公權(quán)書法的建議,《送梨帖題跋》的特點便是“樸而力,且又工,最為大方”。至于希昭臨摹的繪畫,主要是倪瓚的山水,“先是小品,然后大幅——《雅宜山圖》”,但吳先生認為“宋人易摹,元人難??;元人猶可學,獨云林(倪瓚——引者注)不可學”,可是希昭偏偏喜愛倪瓚的“高古邈遠”。希昭又送給蕙蘭一幅臨摹香光居士的《晝錦堂記》,“筆力與筆鋒畢肖,且自有閨閣的清麗”。阿奎曾炫耀《西村賽社圖》,稱“人物牲畜,栩栩如生,頂有趣的是一名村婦,攜一個乳臭未干小兒,正解開裙帶上荷包,取出一枚錢買炸果子,小兒垂涎的樣子十分好笑”。而蕙蘭憶起希昭繡制的《游赤壁賦圖》則是根據(jù)蘇軾《赤壁賦》創(chuàng)作,“崇山峻嶺之下,川流激蕩中那一船人,老幼婦孺,個個形狀鮮明,面目生動,有趣得很”。
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即便作者借阿奎與蕙蘭一俗一雅之口,分別敘述兩部刺繡中的繪畫圖像,但路數(shù)并無二致——都是簡單指出畫面中若干個人物及其動作;而且對于這些圖像的歸納非常相似——阿奎稱贊《西村賽社圖》的“栩栩如生”、“頂有趣”、“十分好笑”,蕙蘭眼中《游赤壁賦圖》的“形狀鮮明”、“面目生動”、“有趣得很”,皆是形容人物容貌、形狀、動作如何生動,圖像情景又是如何有趣,二者之間實際上沒有任何差異。如果將《天香》對另外幾幅繪畫圖像及其特點的表達聯(lián)系起來,諸如《送梨帖題跋》的樸素、有力、大方,《晝錦堂記》筆力與筆鋒如何同時帶有閨閣氣息等,我們都可以看出作者對書畫圖像的“經(jīng)驗式”圖說。
最值得注意的是希昭所繡制的《東山圖卷》,小說這樣寫道:“開卷甚為廣大遼闊,山巒間,江水分流;松石掩映中,一座亭閣,閣中是一盤棋局;兩先生從容對弈,二美姬憑欄閑望,一派怡然自得;橋那邊,卻有信使疾駛而來,馬蹄紛飛,當是傳送淝水之戰(zhàn)的佳音。”作者使用分號,單獨并依此敘述《東山圖卷》的四個部分,讀者依據(jù)“開卷”二字,認定第一個分句當屬圖卷右側(cè)首先映入眼簾之景,因為中國傳統(tǒng)繪畫“手卷”形制的內(nèi)在規(guī)定,就是自右向左觀看。i如果按照這個邏輯,《東山圖卷》自右向左的四部分,分別是山巒間分流的江水;一座亭閣坐落在松石之間;兩位先生在亭閣中下棋,同時兩位美人在一旁閑暇遠望;最后一個場景則是與亭閣相聯(lián)的橋?qū)γ?,一位信使疾駛而來。閱讀最后一個分句,也就理所當然地認為這個信使自畫面的左側(cè),奔向右側(cè)的亭閣。
真實的《東山圖卷》,(圖1)能夠有效糾正上述誤區(qū)。這幅刺繡取意于《晉書·謝安傳》“東山再起”的典故,重點突出謝安重新出任朝廷要職,及其在“淝水之戰(zhàn)”時的運籌帷幄。刺繡圖像的開卷果然是場面宏大,寬闊的江水流向畫面右上方的天際,巨石將江水一分為二;循著江水源頭方向繼續(xù)向左觀看,隱藏在松石之后的一座亭閣佇立水中;仔細凝視亭閣以及其中的人物,我們還可以辨別出兩位正在對弈的男人,以及兩位憑欄遠望的美人,面向觀者的下棋人當是謝安,他正低頭審視棋局做出思考狀,甚至棋盤都依稀可見,而那兩位美人遠望的目光朝向畫面的右下方,進而將觀眾引領(lǐng)到圖像的最后一部分;與美人遠望目光的方向相對,從圖像右下方奔來的是一位騎馬的信使,信使雙手捧著巾帛包裹著的信函,馬匹嘴巴張開,一副氣喘吁吁的樣子,而且它的四蹄蹬地、尾巴上翹,呈現(xiàn)出疾馳中的狀態(tài)。
總之,我們正確觀賞《東山圖卷》的目光應當是類似“S”形狀的軌跡,并且目光的終點落在疾馳而來的信使上。很顯然的是,盡管作者也依次敘述了四個部分,卻無法準確言說出圖像的觀看路徑,以至于讓人感覺信使從畫面的左側(cè)奔向正在下棋的謝安,也就導致了“經(jīng)驗式”圖說的非嚴謹性。這種“經(jīng)驗”或者源于作者直接的觀畫實踐,上海博物館曾對這幅刺繡的介紹就如出一轍,“東晉名士謝安曾辭官隱居東山,后又復出為相。他在指揮與前秦皇帝苻堅的淝水之戰(zhàn)中,運籌帷幄,一邊下棋,一邊靜候佳音。圖中描繪的正是這一情景。山體巍峨,溪水潺潺,古樹蒼郁,一亭峙立水中,亭內(nèi)兩男子悠閑對弈,兩仕女憑欄眺望,石橋邊一騎匆匆而來?!眏惟一不同的是,《天香》先對《東山圖卷》進行圖說,然后再點明謝安坐等“淝水之戰(zhàn)”的好消息。而且小說省略了很多對于圖像細節(jié)的具體描繪,諸如兩位美人的姿態(tài)、橋體的形狀、信使的神情等,令讀者接受不到觀看圖像的完整“經(jīng)驗”。整部《天香》總體給人一種感覺,即好像但凡提到了書畫圖像作品,都是用來點綴小說及其敘事的佐料。
退一萬步講,縱然作者只是借“顧繡”講故事,然而,對刺繡上的書畫圖像僅僅作出“經(jīng)驗式”的圖說,而不是精確、詳盡的描摹,顯然無法使讀者領(lǐng)略“天香園繡”的風采與魅力。除此之外,《天香》在刺繡制作方面,還存在“概念化”的傾向,這需要我們進一步探討。
三、刺繡制作的“概念化”
顧繡并非通俗意義上的工藝品,而是追求亦畫亦繡的“畫繡”境界,所以決定了其繡法、針法、畫法的合一。k鑒于這是顧繡不同于一般刺繡的特點,所以作者不能置若罔聞和袖手旁觀,否則,這部小說也就徹底成為了與顧繡沒有任何瓜葛的“他者”敘事。然而,《天香》在顧繡的制作方面,其實難掩“概念化”的尷尬。
承前文所述,萊辛的《拉奧孔》認為文學對于圖像或者物體形象的描寫,要采取“化靜為動”的方式。參照這個道理,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天香》同樣是以語言描寫如何制作刺繡這一動態(tài)過程,這一部分的“語-圖”關(guān)系最為重要。
首先來看單純的刺繡特點。徐蔚南的《顧繡考》曾經(jīng)指出,“露香園顧繡,據(jù)稱得之內(nèi)院,其擘絲細過于發(fā),而針如毫,配色則亦有秘傳,故能點染成文,不特翎毛花卉,巧奪天工,而山水人物無不得逼肖活現(xiàn)?!眑也就是說,顧繡所使用的絲線極細,配色方案更是能夠使得畫面氣韻生動?!短煜恪穮s是這樣書寫的,閔女兒辟絲時,“那一根線,在旁人眼里,蛛絲一般,看都看不真切。在閔女兒眼里,卻是幾股合一股,擰成的繩,針尖一點,就離開了?!敝劣诖汤C的色彩,閔女兒給柯海妹妹的嫁妝里有一幅“鴛鴦戲水”帳屏,“那羽翎尾翼,無論紅黃藍綠青紫,每一色里都有深淺疊加過渡,因此栩栩如生?!毙≌f關(guān)于絲線之細與顏色之生動的敘說,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就絲線而言,《天香》如果仍然像《顧繡考》那樣直接以“細過于發(fā)”形容纖細,那么就毫無文學性可言,作者刻意安排了觀看辟絲動作的兩種視角,即“旁人眼里”與“閔女兒眼里”,前者所看到的“蛛絲”恰恰是后者眼中“擰成的繩”,兩廂對比便能夠表達出絲線之細。但就顏色而言,《天香》僅僅鋪陳“紅黃藍綠青紫”六種顏色的名稱,更為“概念化”之處在于羅列“深淺”、“疊加”與“過渡”這三種顏色之間的關(guān)系,此后便給出了“栩栩如生”的總結(jié),這種表述與《顧繡考》的話語又有何異呢?無非是多了顏色的名稱及其之間的關(guān)系概念而已??梢姡≌f偏離了對于如何或怎樣“配色”的描述,顧繡在這一方面的“巧奪天工”也就沒有顯現(xiàn)出來。
其次來看復雜的刺繡動作?!短煜恪范啻蚊枥L刺繡過程,例如閔女兒“一線線辟分,一針針上下,看著一片片葉,一朵朵花,浮出綾子的面”,“低著頭,抿著嘴,上下走針,不一時,一小片花瓣就從綾面上突起了”。再如小綢俯身在花繃上繡活,“兩只手一在上一在下,一遞一送,轉(zhuǎn)眼間扎出一片亂針,眼睛一晃,卻是一叢蓊郁的青草”。又如蕙蘭小時候坐在花棚前,“拈一枚針,上下穿行,不一時就有一朵小花呈出綾面上”;以及蕙蘭偷看希昭的繡活,“一枚針引了一縷絲,上下傳遞,不知覺中,一截欄桿便橫在美人膝前”;“一上一下,遞針接針,轉(zhuǎn)眼間,一片彩云,一泓流水,一朵花,一株草,顯現(xiàn)綾面上”。m事實上,顧繡的基本針法多達數(shù)十種,誠如上文所述的《東山圖卷》,“山水、亭子、樹木、人物等用斜纏、接針、滾針、釘針繡出輪廓;橋體以冰紋繡繡出堆砌的石塊;馬鞍用錦紋繡繡出織品的質(zhì)感;而大片松樹的葉子采用松針繡出;鮮紅的馬纓則用摻針和施毛針點綴”。n很顯然,繡一株草所使用的接針、滾針等技法,迥異于草地的亂針,但是小說卻幾乎不顧及這些微小、同時又非常關(guān)鍵的刺繡動作。以至于每一處繡活的刻畫,都是千篇一律的“上下走針”,這種概念化的書寫進而導致讀者對顧繡的抽象理解,因為小說并沒有努力下潛到顧繡的“技藝”層面,與顧繡相關(guān)的一切都只是作者言說的由頭。
最后再來看繡法與畫法的融合。誠實地說,關(guān)于藝術(shù)技法或者原理,當屬學術(shù)研究的對象,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無法納入文學的范疇,《天香》就不甘示弱。比如借香光居士與顧繡之間的故事,對“書畫關(guān)系”作了一番評述,“畫法其實就是書法,草隸可視為字,亦可視為畫;景物中又都有字”。再如小綢頗為得意地說過:“別家針線不過是閨閣中的針指,天香園繡可是以針線比筆墨,其實,與書畫同為一理。一是筆鋒,一是針尖,說到究竟,就是一個‘描字。筆以墨描,針以線描,有過之而無有不及?!背酥猓髡哌€有更為直接的論辯,認為小綢是將詩書化進刺繡中,希昭則是以刺繡作詩書。而歷史上的顧繡,之所以能夠達到“畫繡”的至高境界,根本原因在于韓希孟“深通六法”,因此,以刺繡臨摹古畫時自然比平常的工匠多了一份深刻的理解和領(lǐng)悟,進而在直接的刺繡圖像創(chuàng)作時,做到了“寫生如畫”般的爐火純青。可惜的是,小說有著太多類似的概念化敘述,并未能夠給韓希孟的“代言體”——希昭以足夠的鋪墊。如果像阿潛那樣結(jié)合刺繡上的圖像解釋繡法與畫法的融合,“以斷針替皴法,滾針替描,難的是水波,用的是接針繡”,那么,此類書寫的概念化弊病則會大大降低。
總之,小說并沒有以語言形象地敘說出刺繡制作的過程與動作,用陸機《文賦》的話說便是“文不逮意”,而這種概念化的傾向使得“畫繡”湮沒在了申家的“家族敘事”中。然而這并不是我們對于作家的求全責備,畢竟小說家的主要職責是做一名“講故事的人”(本雅明語),只不過,如果概念化地呈現(xiàn)刺繡及其制作,讀者也就無法細致獲取和感知“畫繡”的原型圖像。
四、結(jié)語
王安憶是一位勤奮而富有才情的作家,她的小說題材范圍一直在不斷擴大,細細回想那些經(jīng)典作品,無論是女性傳奇的代表王琦瑤,還是普通的上海男人韓燕來,之所以能夠至今為讀者所記憶并津津樂道,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們的成功刻畫。說到底,“刻畫”無非也是“繡口”對人物形象、故事等“錦心”的述說,小說以語言完成了對于“世界圖像”的把握。而通過分析《天香》的“語-圖”關(guān)系,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其實是第一卷“造園”,小說將申家天香園分割成若干小幅的圖像,并同前后相續(xù)的敘事巧妙地結(jié)合起來,而且這一做法又與“位置記憶法”的原理相契合。不過,王安憶在小說的形式問題上,認為“故事本身就包含了一個講故事的方式”,“故事是唯一的,那方式也是唯一的”,o我們姑且認為這是她對敘事獨特性的強調(diào),但是也不免心生疑惑:假如“故事”能夠包含或者等同于“講故事”,那么文學與歷史的差異是否也會隨之消弭?
【注釋】
a沈亞丹:《“造型描述”(Ekphrasis) 的復興之路及其當代啟示》,《江海學刊》2013年第1期。
b 趙冬梅:《老城舊巷、尋常阡陌,鐘靈毓秀所在——由王安憶〈天香〉的人物談起》,《揚子江評論》2013年第2期。
c石劍峰:《王安憶接受早報專訪,談新長篇小說〈天香〉》,《東方早報》2011年2月24日。
d[英]弗朗西斯·葉芝:《記憶之術(shù)》,薛絢譯,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3-16頁、第100-102頁。
e[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藍公武譯,商務印書館1960年版,第51-58頁。
f萊辛基于“詩畫異質(zhì)”的立論,認為詩人無法描繪一幅靜態(tài)的圖像,只能描繪“持續(xù)的動作”,例如,“荷馬要讓我們看到天后尤諾的馬車,他就讓赫柏把車的零件一件一件地裝配起來,讓我們親眼看見馬車是怎樣安裝起來的?!庇秩?,“荷馬要讓我們看阿伽門農(nóng)的裝束,他就讓這位國王當著我們面前把全套衣服一件一件地穿上:從綿軟的內(nèi)衣到披風,漂亮的短筒靴,一直到配到佩刀。衣服穿好了,他就拿起朝笏。我們從詩人描繪穿衣的動作中就看到衣服?!眳⒁奫德]萊辛:《拉奧孔》,朱光潛譯,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91-99頁。
g王德威:《虛構(gòu)與紀實——王安憶的〈天香〉》,《揚子江評論》2011年第2期。
h 需要說明的是,即便這些看起來具有實際題名的書畫,仍然帶有很大的虛構(gòu)成分,比如說倪瓚的《雅宜山齋圖》而非《雅宜山圖》。而且,除了摹仿這些歷史上的書畫圖像,現(xiàn)實中的顧繡具有自己的原創(chuàng)作品,如小說所宣揚的《西村賽社圖》,詳見宓正明:《昔日露香園今安在》,《新民晚報》2012年12月10日。
i “手卷”是中國繪畫的傳統(tǒng)形制,然而,各時代具體形制不盡一致,明代以來的常見格式主要由“天頭”、“引首”、“畫心”、“尾紙”等四部分組成。
j上海博物館編:《海上錦繡——顧繡珍品特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56頁。
kn包燕麗、于穎:《顧繡》,蘇州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00頁、第32頁。
l徐蔚南:《顧繡考》,中華書局1936年版,第5頁。
m王安憶:《天香》,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83頁、第92頁、第194頁、第244頁、第357頁、第420頁。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所分析的《天香》原文均出自此書。
o王安憶:《故事和講故事》,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