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沛剛
摘 要:《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shù)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shù)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提問在課堂教學中起著激趣、導思等重要作用。善教者,必善問。教師何時何處問什么,會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課堂提問是設計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認識課堂提問的功能,講究課堂提問的技巧,在數(shù)學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課堂提問;激趣
一、掌握時機,當學生思維受阻時——引問
當學生的思維發(fā)生梗阻或進入狹長地段時,教師的一句引問往往能使學生產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筆者曾聽過一節(jié)“送教下鄉(xiāng)”的課,課始,教師出示了這樣兩個數(shù)據(jù):180本書,六(1)班和六(2)班的人數(shù)比是3:2,要求學生們自己編一道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學生們很快編出了幾道題,在反饋時,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們都是把180本書當作總數(shù)來編的,便幽默地問道:“我們可不可以把180本書換換角色呢?”這一巧妙的問題,立即激活了學生們的思維,學生的思路一下子開闊起來,有的把180當成部分數(shù),有的把180當成了相差數(shù)。
二、當學生需要反思時——巧問
在數(shù)學活動過程中,反思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活動,作為教師,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及時進行反思,教給學生反思的方法,培養(yǎng)良好的反思習慣,并運用于實踐。如教分數(shù)除法時,學生在學習了分數(shù)乘法后知道了兩個分數(shù)相乘,分母相乘的積作為積的分母,分子相乘的積的作為積的分子,巧問:分數(shù)除法中,能不能把分母相除的商作為商的分母,把分子相除的商作為商的分子呢?一石激起千層浪,許多同學積極地思維、驗證、探討……
三、在學生思維需要提升時——追問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边@種個性的激發(fā),需要教師適時引導,開放學生的思維空間。如在“商的中間、末尾有0的除法”的拓展練習時,老師出了一道題:“□05÷4,要使商的中間有0,方框里可以填幾,你是怎么想的?”大部分學生是這樣解決的:先在□里分別填上1-9各個數(shù),再一個一個嘗試,然后劃去不是的。教師說:“你們這樣有序思考真不錯!有比這更快的嗎?”一學生站起來說:“因為除數(shù)是4,要使商中間有0,被除數(shù)的最高位肯定大于或等于4,因此最高位在4-9之間。”這樣想法得到了同學們的認可,教師趁機追問:“還有更快、更簡單的嗎?”學生開始冥思苦想,這時一個學生興奮地說:“老師,我只要試兩次就行了?!睂W生們的注意力都被吸引過來,教師故作驚訝地說:“呼,說說你是怎樣想的?!鄙讨虚g有0,那么商是幾百零幾,當商的百位是1,被除數(shù)的百位是4,當沒的百位是2,那么被除數(shù)的百位是8,當商的百位是3時,被除數(shù)就是成了四位數(shù)了,因此方框里只能填4和8……在教師一次一次的追問下,學生的思維不斷碰撞,智慧不斷閃現(xiàn),思維水平也在不斷提升,喚醒了學生創(chuàng)新的意識。
四、初學時——探問
學生初次接觸某一知識或方法時,適宜放慢速度,不妨在難點處以探問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如四年級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畫圖》:梅山小學有一塊花圃,長8米,在修建校園時,花圃的長增加了3米,這樣花圃的面積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來花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這是學生第一次正式學習用畫圖的策略來幫助解題,初次體驗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雖然只要畫出草圖,但要讓他們意識到所作的草圖能比較準確地反映出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對解題才有幫助。因此,教師在指導作圖時,應小步前行,可試探地問:“長增加了3米,畫多長呢?”“畫這么長合適嗎?”引導他們通過觀察和比較,得出結論:比8米的一半短一點。這不僅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而且培養(yǎng)了他們先想后畫的嚴謹?shù)膶W習態(tài)度。
五、關鍵處——點問
小學數(shù)學學習內容中,有些概念比較抽象,加之學生缺乏生活體驗,所以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或記憶力不夠持久。教學時,教師可在關鍵處進行提問,以突出重點。如“數(shù)對”的概念,在學生初步掌握了用數(shù)對表示點的位置的方法后,結合方格圖,教師可提問:“數(shù)對(2,3)和(3,2),表示的是同一點嗎?”還可以引導學生觀察表示同一列或同一行或同一行的幾個點的位置的數(shù)對,提問他們從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以加深對數(shù)對概念的理解,同時還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
合理巧妙的課堂提問,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每一個兒童身上都蘊藏著許許多多尚未被發(fā)現(xiàn)的素質,而這些均需要火星兒去點燃?!边@火星兒,我想就是教師的“善問”去引燃學生的思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課堂上學生深入的思考、精彩紛呈的回答、獨樹一幟的發(fā)現(xiàn),絕不僅僅來自學生個性的張揚,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師的“善問”。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敝挥泻侠砬擅畹恼n堂提問,才能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氣氛才會活躍,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龔小虎.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初探把“生活”引進數(shù)學課堂[J].課程教育研究,2012(22).
[2]杭瑛.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讓數(shù)學課堂洋溢著“生活”的氣息[J].課程教育研究,20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