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云德
【摘要】隨著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素質(zhì)教育已成為新時代教育的一種新形勢。在小學階段,品德與社會教育是學生必須學習的基礎性課程,主要是因為它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重視學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引領,有利于促進他們的全面發(fā)展。為此,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多角度采取各種有效的措施,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優(yōu)化課堂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更好地獲取知識和技能。以此,不斷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效率與質(zhì)量。
【關鍵詞】小學 品德與社會 有效途徑 提高 分析
就品德與社會學科是我國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開設的,是培養(yǎng)學生思想道德、高尚情操的關鍵性科目,在整個小學教學體系中扮演著關鍵性角色。它屬于一門綜合性學科,思想品德教育是其核心內(nèi)容,也是小學開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有利于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社會公德、文明習慣,培養(yǎng)他們的道德素養(yǎng)。在此過程中,需要改革傳統(tǒng)教學模式,優(yōu)化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改變課堂教學現(xiàn)狀,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滿足新課標提出的客觀要求。
一、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確保課堂教學順利開展。
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他們總是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全方位分析他們各方面特點,從不同角度入手,不斷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該課程的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中,處于主動學習狀態(tài),緊隨教師思維,認真學習課程內(nèi)容。以“社會呼喚誠信”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可以引導學生通讀全文,對新課文有大致的了解,留下直觀印象。在此基礎上,合理設置問題情境,利用教學重點、難點,作者筆下最核心的觀點,提出一些學生熟悉而感興趣的問題,比如,什么是誠信,在日常生活中誠信發(fā)揮著哪些不容忽視的作用。在提出相關問題之后,教師可以再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性地朗讀全文,標出表達課文中心思想的句子,可以和周圍的同學討論,回答教師提出的相關問題。在此過程中,要不斷引導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觀點、看法,教師不要急于作答,也不要一味地否定或者肯定,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客觀地評價班級中的每位學生。教師也可以多鼓勵學生課后收集相關的信息資料,并和同學分享,準確理解課文內(nèi)容,特別課文作者必筆下闡述的問題,教師也要參與到他們的互動中,但只需要扮演好輔助者、協(xié)作者等角色,適當點撥學生,不斷來近距彼此間的距離,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確保課堂教學的有序進行,為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做好鋪墊。
二、理論聯(lián)系實際,促使道德教育更貼近日常生活。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選取他們一些他們熟悉而感興趣的素材,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主動融入到新課題學習中。教師可以選取日常生活中一些學生熟悉的現(xiàn)象,積極思考相關的問題,比如,如果自己在生活中也遇到相同的情況,自己會怎么做,別人會怎樣去評價自己,使他們在思考這些問題的同時,意識到品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此為切入點,引出新課題,幫助學生良好的品德行為。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走出教室,走向校外,融入到社會大集體中,比如,組織學生到附近的養(yǎng)老院獻愛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使他們從小學會關心、幫助他人,養(yǎng)成助人為樂的好品質(zhì)。在植樹節(jié)的時候,可以組織學生植樹,使他們從小熱愛、保護自然環(huán)境,不斷開拓他們的視野,積累豐富的知識,逐漸提高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此外,還要注重和社會時事聯(lián)系,在“有困難,我不怕”課程教學中,教師要認真研讀相關的教材內(nèi)容,準確把握其中的重點與難點,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大膽說出自己最害怕或者最難辦的事情,共同討論,找出解決的辦法,悟出相關的道理,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的性格,不要一味地依賴教師、他人,不要畏懼困難,要自己想辦法去解決它。
三、采用有效教學模式,多角度開展課堂教學。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不要采用單一的滿堂灌教學模式,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調(diào)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以角色扮演模式為例,教師可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日常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詮釋不同的角色,開展相關的課堂教學活動。以“在公共汽車上”為例,教師要結(jié)合教材內(nèi)容,合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比如,在乘坐公共汽車中,遇到過哪些事情?并借助此話題,引導學生換位思考,扮演不同的角色,去描述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比如,教師可以隨機抽取兩名學生,一位扮演老奶奶,一位扮演學生小東,其他同學也是公交汽車上的乘客,這位老奶奶正站在小東的身旁,小東扮演者會有著怎樣想,內(nèi)心會哪些變化,他會怎么做?而那位老奶奶對于小東的舉動又會有哪些反映,會有哪些觸動。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從小學會不要以自我為中心,巧妙地引出“尊老愛幼,文明讓禮”的主題,對學生進行必要的美德教育。
四、結(jié)語
總而言之,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協(xié)作者、組織者、引導者等角色,要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其成為整個課堂教學的中心,提高他們自主學習能力,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認真學習該課程。在獲取品德與社會知識、技能的同時,引導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幫助他們塑造健全的人格,擁有健康的心態(tài),促進他們的全面發(fā)展。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更好地踐行素質(zhì)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真正走上素質(zhì)教育的道路。
【參考文獻】
[1]魏曉艷.試論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效果的策略[J].現(xiàn)代農(nóng)村科技,2015,08:62.
[2]葉柳歡.試論影響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因素和有效解決方案[J].學周刊,2013,10:72-73.
[3]毛愛春.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探討[J].科技展望,2015,0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