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娥
[摘 要]初三化學是學生化學綜合能力、化學思維及化學運用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階段。針對初三化學教學特點以及內容特點,在初三化學綜合復習中加強討論式教學方法的應用,可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問題探索與解決、化學知識的綜合運用等能力。
[關鍵詞]初三化學 綜合復習 討論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170093
傳統(tǒng)的初三化學復習課一般沿用“授-受”式滿堂灌的教學模式。
這樣的初三化學復習課
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只是參與者,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較差,課堂效率自然低下。
提高初三化學復習課的課堂效率,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中。教師在安排復習課教學內容時,必須以學生所需為基本點,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通過探索和實踐,我發(fā)現應用討論式教學模式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討論式教學一種在教師的精心準備和指導下,圍繞教學活動的某一主題,以討論為中心活動內容, 而形成的一種教學模式。在該教學模式中,教師作為“導演”,對學生的思維加以引導和啟發(fā),學生則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有意識的思維探索活動。學生的學習始終處于“問題—思考—探索—解答”的積極狀態(tài)。每一個學生看問題的方法不同,會從各個角度、各個側面來揭示基本概念的內涵和基本規(guī)律的實質,如果就這些不同觀點和看法展開討論,可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和高度注意,從而促進自主性、探索性和協(xié)同性學習。
一、討論式教學法的特點和作用
1.有利于強化學生和教師、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課堂教學本身是知識技能等信息在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一種交流。
2.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討論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改變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學生的思維不再受到教師的限制。
3.能有效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口頭表達的能力。討論式教學要求學生在已有的知識體系中對現有的問題進行分析、加工、推理和論證等思維活動,從而得出結論,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充分有效地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和口頭表達的能力。
4.能夠加強學生小組合作的意識。在討論式課堂中,學生獨立思考,表達各自的觀點,經過小組同學間的相互推敲,相互論證,最后得出正確的結論,整個過程讓學生充分認識合作的重要性。
5.通過討論,同學間相互取長補短,擴大視野,增進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情感交流。
二、討論式教學法的具體應用
討論式教學模式是有別于課堂討論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它由教師備課、討論、整理、鞏固、強化五個前后緊密聯(lián)系的環(huán)節(jié)組成?,F以《科學探究題的專題復習》為例,展示討論式教學法在初三化學綜合復習中的具體應用。
1.教師備課
初三復習課教師一定要做好備課工作,有效設置討論的主題和討論的情景,
論題至少需要兼顧以下幾個方面:
(1)問題要具體,要與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契合,要服務于教學,明確討論目的。
(2)問題要有梯度。提出的問題要與學生的思維發(fā)展順序一致,不能太過跳躍,否則不利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
(3)問題要控制一定的深度和廣度,要與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相一致。
如在《科學探究題的專題復習》課前,我布置了系列預習問題:
①科學探究的一般基本步驟是什么?
②脫脂棉燃燒的條件是什么?
③堿的鑒定方法。
④如何鑒別CO2-3和OH-?
2.討論過程
(1)布置討論
在初三化學綜合復習課堂中,我以伙伴式討論形式開展討論式綜合復習課。根據學生日?;顒又型瑢W關系的調研情況、學生化學基礎知識結構的情況、學生化學思維培養(yǎng)情況來分組,以科學的分組促進分組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
在《科學探究題的專題復習》課堂上我設計了下面的討論題和實驗題:
過氧化鈉與水完全反應的生成物是什么?
猜想可能是NaOH。
接著請學生設計實驗來驗證實驗產物是NaOH。
(2)組織討論
在討論進行前,教師首先應告知學生討論的目的,并教會學生如何傾聽別人的發(fā)言、如何評價別人的意見,如果有異議應如何質疑、辯論,以及組長如何組織成員圍繞問題進行討論等,只有如此才能避免學生在討論時無話可說或偏離話題,抓不住重點。同時,教師在講明討論目的和內容時,應教予學生討論的方法,避免學生無從下手,談閑話。在討論中,教師應充分發(fā)揮調控作用,進行必要的指導、提示、點撥、設疑和答疑,調控討論現場。
在《科學探究題的專題復習》課堂上,同學們設計實驗來驗證實驗產物是NaOH。
實驗操作:在完全反應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或FeCl3試液或CuSO4溶液。
實驗現象分別是:①溶液先變紅再褪色;②產生紅褐色的沉淀;③產生藍色沉淀。
(3)討論總結
學生經過一定時間的討論后,教師可以收集各小組的意見,做一個討論小結以指導下一次討論活動。教師要善于發(fā)現討論中的典型問題,尋找典型范例。
在《科學探究題的專題復習》課堂中,學生對之前驗證氫氧化鈉溶液的實驗提出了疑問:為什么在反應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會先變紅再褪色?經過思考和討論,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發(fā)現過氧化鈉與水反應生成了中間產物過氧化氫,過氧化氫具有強漂白性,能使變紅的酚酞褪色。
3.整理過程
整理能使零碎和粗淺的認識理性化和系統(tǒng)化。整理要求:①語言要科學、精煉、準確和規(guī)范;②觀點要鮮明,層次要清晰,同時要注意其適用對象、條件和局限性,不可絕對化,以免形成思維定式。
在《科學探究題的專題復習》課堂中,我引導學生在做探究題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猜想要 ,利于方案的設計; 合乎題意, 不能 。
(2)實驗方案要緊扣提出的 ;方案要 。
(3)結論一定是對 的判定,反思評價一般是對實驗 、實驗 、 等方面的反思,是探究題中最難的地方。
4.鞏固過程
該過程是學生運用課堂上獲得的知識與方法去分析和解決一些相似的知識性習題,從而達到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可以采用主題式討論或者集體式討論的形式,必須善于抓住學生練習中出現的共性問題進行講評。
5.強化過程
強化過程是對課堂知識的進一步延伸和運用的過程,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教師應著重選擇一些理解性、應用性、綜合性習題,加以引導并且及時講評,進一步使學生明確解題思路、方法和規(guī)范的格式。
三、體會與反思
初三化學綜合復習課中的討論式教學是在嚴密的知識體系、扎實的基本功訓練等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一種模式,更是一種意識,旨在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運用討論式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拓寬學生解題思路,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和合作能力。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