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
摘要:王陽明的“致良知”教育哲學思想影響深遠,不僅在古代,而且在當今社會仍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首先對王陽明的致良知本義進行闡釋,然后對“致良知”的哲學思想和教育學思想進行重點分析闡述,最后對王陽明“致良知”的教育哲學思想的當代價值進行論述,以期使人們能夠進一步地認識王陽明“致良知”的教育哲學思想。
關鍵詞:王陽明;教育思想;哲學思想;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G52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6)06000103
王陽明出生在明朝中葉正德、嘉慶年間,是我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教育家、哲學家、政治家,為后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他的教育哲學思想對世人影響最為深遠。他的“致良知”教育哲學思想是王陽明晚年提出的成熟思想,“致良知”學說包含了豐富的思想內(nèi)容,其中“良知說”的主體具有廣泛性,提出“人人可以為圣人” 的主張;良知還具有內(nèi)在性,“心即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鼻笾皇窍騼?nèi)反省探求。良知還具有實踐性,強調(diào)“知行合一”?!爸铝贾笔峭蹶柮髡軐W思想的圣傳之秘,在當時就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他的很多哲學思想和教育原則,在當今社會都能得到體現(xiàn)。所以,研究他的“致良知”的教育哲學思想對當今社會仍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一、王陽明“致良知”的基本內(nèi)涵
1良知思想探微
“良知”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孟子》一書中,孟子在《盡心上》中對良知的解釋是:“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逼渲械摹安粚W”就表示“良知”具有先驗性,其中的“不慮”表示“良知”具有直覺性,其中的“良”是對知和能而說的,意思是說良知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善性,不依賴于環(huán)境、教育就自然具有的。孟子的“良知說”是他性善論的核心[1]。孟子的良知內(nèi)涵可歸結(jié)為“四心”,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他在《告子上》中說:“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p>
2王陽明所理解的良知
王陽明的“良知說”是對孟子“良知說”的繼承和發(fā)展。王陽明在他的著名著作《傳習錄上》中對良知的解釋是:人見到父母自然就知道應該孝敬,人見到兄長自然就知道是他的弟弟,人看見孺子落入井中,自然就會產(chǎn)生惻隱之心,這些就是良知,不需要借助外力。他的意思就是說,良知是主體本有的內(nèi)在的特征,不是外在的東西的內(nèi)化結(jié)果。
王陽明的“良知說”是對孟子“良知說”的發(fā)展。王陽明作為一個關心時代、洞察社會民心的哲學家,他是有思想的,對“良知說”的闡釋是更有見地的。孟子在論證性善時,不僅提出良知,而且提出“四端”,認為“四心”是“四德”的開端。而王陽明在論證性善時,把良知與四端結(jié)合得更明確。王陽明認為良知和心的關系是:“良知者,心之本體。”意思就是說,良知是心的本體,是心的“虛靈明覺”的狀態(tài)。良知具有道德本源的性質(zhì),在道德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就體現(xiàn)為“理”[2]。王陽明認為:“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薄疤炖怼笔侨省⒘x、禮、智等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王陽明將良知引入自己的哲學體系,良知的本體是存在根據(jù)、德性本原、先天理性原則的統(tǒng)一體,他認為良知就是人的內(nèi)在的道德判斷與道德評價的體系,是一種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王陽明認為,良知具有先驗性。良知是每個人先驗的是非準則,它以寂然不動的狀態(tài)對是非善惡做出直覺判斷,是人們心中最真切的一個準則。良知具有內(nèi)在性,他說:“夫良知者即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學而有,不待慮而得者也?!绷贾哂衅毡樾裕蹶柮髡J為良知對于每個人都是相同的,每個人的善惡是非準則也是完全相同的,并且這個準則是固有的,并不需要到外部去尋找。良知具有主體性,王陽明認為人人心中都有一個至善的本體,自然表現(xiàn)為善的行為,人向善的道德實踐和修養(yǎng)活動就是良知在發(fā)揮作用。
3王陽明所理解的致良知
“致良知”是王陽明晚年提出的成熟思想,從明代起已成為世人的共識。王陽明是以至、極、盡之義來解釋“致”字;所謂“良”,就是“本然之善也”,它是每個人都具有的,也是先天本然的。所謂“知”,“知是理之靈處。就其主宰處說便謂之心,就其稟賦處說便謂之性?!薄傲贾币馑家簿褪恰爸浦獝菏橇贾盵3]?!爸铝贾本褪侵翗O其良知,也就是致良知的至極義,就是把自己的良知拓展擴充到底,并且把良知推廣到人倫和日常生活中。對于“致良知”孟子說是盡性,在《大學》里說致知,是從良知本體向良知發(fā)用的展開。
王陽明認為,良知與致良知是有著本質(zhì)區(qū)別的。王陽明認為良知是每個人都有的,是不慮而知、不學而能的東西。凡人和圣人都具有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以及惻隱之心,但不是每個人只要有了善端,就一定能成為圣人。王陽明認為,致良知就是人用格物致知的功夫,對待私欲迷惑,最終戰(zhàn)勝私欲,良知再無障礙,恢復天理,充分顯示人心。在王陽明看來,“致良知”之“致”的第一層含義就是到事情本身之中去,致良知是一個遏制私欲、擴充人心、恢復天理的過程,是意誠的根本,到良知本身之中去?!爸铝贾敝爸隆钡牡诙雍x就是“知行合一”。王陽明說:“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王陽明的“致良知說”,就是要求世人時刻都要對自己的內(nèi)心進行反省檢查,主張存心養(yǎng)性,在做任何事之前以及在做任何事的過程中都要對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進行垃圾清理,意念和行為都要向善、合乎天理,追求當下自知自覺的良好狀態(tài),使行為朝著合乎倫理道德的方向發(fā)展,最終努力達到圣人境界[4]。梁啟超先生認為,“致良知說”是王陽明先生畢其一生、嘔心瀝血的思想成果,突出其“良”字,更突出其“致”字,一字增減不得。他的“致良知”既有道家和儒家的影響,又有他自己的獨特創(chuàng)造。
二、王陽明“致良知”的哲學思想
王陽明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他既有理論修養(yǎng)又有教學實踐經(jīng)驗,他倡導在實踐中練就儒家人格修養(yǎng)、建立經(jīng)世濟民功業(yè)。所以,“致良知”說是注重實踐的良知學。
1要立志、存天理、去人欲
關于什么叫立志,王陽明說過:“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标P于如何立志,王陽明認為立志貴在專一?!耙徽?,天理。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惟其有事無事,一心皆在天理上用功?!蓖蹶柮鬟€認為立志要立心。立心就是要把心落實到具體事務中,要心事相合,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即心之所之,專注而不分心。王陽明要求立志就要堅定,持之以恒。立志堅定就是要一心而入,動搖傾斜,反復不定或若即若離都是不能立志或志之不堅的表現(xiàn),立志并守志是修身之道,開發(fā)持守人的靈明覺知,良知就會逐漸呈露出來。
2靜坐省察
王陽明教導學生時特別重視靜坐功夫,把靜坐作為一項重要的修養(yǎng)功夫,讓其弟子們普遍實踐,通過教其靜坐以減少朱子學的負面影響,教之靜坐以實現(xiàn)對私欲的超越?!锻蹶柮魅分小办o坐”一詞大概在三十七處出現(xiàn)。靜坐是東方人體悟宇宙和人生的方式,靜坐在先秦即有之,最早可考的是在正德五年。靜坐活動實際上是人的思維訓練,是人在靜坐中產(chǎn)生的與宇宙合一的心理狀態(tài),人們在靜坐時可以體察內(nèi)心、體悟道德,自覺進行反思、內(nèi)省。王陽明在教學實踐中運用靜坐的教學方法,從治的功夫入手,做省察克治的功夫。省察就是無論何種情況,每個人都要自覺進行自我反思、自我內(nèi)省,使自己始終接受先天道德法則的監(jiān)督,處于道德自律狀態(tài),使每個人的意志、語言和行為都要先天至善。
3事上磨煉
王陽明認為良知天理的本體是晶瑩透徹的,像明鏡一樣干凈純潔。在致知過程中,私欲常常導致個體昏迷,失去向善的方向,所以人們要在閑暇無事時進行內(nèi)心反思,要經(jīng)常對本體進行拂拭,去除向惡的垃圾。王陽明強調(diào)的事上磨煉,是指在道德實踐中用功,主張“心”與“物”的統(tǒng)一,強調(diào)“事”是“良知”的載體,是良知功夫用力的場所。他反對知行不一、反對只說不做,倡導親身力行,在具體實踐中發(fā)現(xiàn)天理?!叭隧氃谑律献龉Ψ蚰擞幸妗H糁缓渺o,遇事便亂,終無長進?!盵5]王陽明強調(diào)道德實踐的一致性,良知的實踐性取向,為各項活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在時時事事上致良知,是良知發(fā)用下的個人德性實踐。
三、王陽明“致良知”的教育思想
1“致良知”的教育思想
王陽明認為教育的作用是在于“去物欲”“明其心”。他認為,人之良知是與生俱來的,不學自能,不教自會;認為良知不分圣愚,人人所具有;還認為良知不會泯滅,也不會消失。但人在與外物接觸時,受物欲引誘,良知會受昏蔽,這是他的致命弱點。所以教育的目的就是“學以去其昏蔽”,還是“明其心”,實現(xiàn)“存天理、滅人欲”的根本任務。既然“良知”人人都有,為什么有的能成為圣人,有的卻成為愚人呢?王陽明認為,圣愚的區(qū)別就在于能不能“致良知”,“圣人能致其知,而愚夫愚婦不能致?!彼匀巳硕紤摻邮芙逃?,任何人都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去除物欲,使“良知”晶瑩透徹如明鏡,自覺“勝私復理”“去惡為善”。王陽明的“致良知”教育思想,在長期教育教學實踐中得到廣泛運用,并總結(jié)出一系列的教育教學原則,至今仍值得廣大教育工作者學習與借鑒。
2“致良知”的教育原則
(1)謙虛謹慎、志存高遠。王陽明認為,要達到“致良知”,首先要使良知達“致”,要樹立遠大理想和目標,“立志”是“人之命”“木之根”“水之源”,主張以“立志”樹立善良的動機和情感。其次要謙虛戒傲。他說:“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蓖蹶柮鞒R宰约旱挠H身體驗教育學生,要“知行合一”?!傲贾辈⒎枪潭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變化不居”的東西,“良知”與“致良知”要實現(xiàn)動態(tài)的統(tǒng)一,“良知”要在“變化氣質(zhì)”中展現(xiàn)出來,是生活中“行”的體驗活動。
(2)教學相長、寓教于樂。王陽明認為:“凡攻我之失者,皆我?guī)熞病刮岫且?,因得以去其非,蓋教學相長也?!睅熒g是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王陽明在講學活動中要求環(huán)境氣氛要自由寬松,極其活躍,講學之余要有文娛活動,“歌聲徹昏旦”,這就是他的寓教于樂的教學方法。王陽明在講學時,在教學方法上要求不能是單一的、機械的、模式化的,不能強制學生接受,要寓教于樂。在教育內(nèi)容上,要求是能開發(fā)人的潛能和創(chuàng)造力的內(nèi)容,并且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接受教育。
(3)因材適教、發(fā)揮個性。王陽明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特別重視因材施教,強調(diào)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他指出:“人的資質(zhì)不同,施教不可躐等?!彼蠼處熢诮虒W時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才能和個性特長,選擇教學方法、內(nèi)容和形式,不同的學生要運用不同的教育手段,讓學生個性特長和潛能能得到充分發(fā)展,把學生培養(yǎng)成合格的人才。
(4)順導性情、鼓舞興趣。王陽明對蒙童教育的基本思想是根據(jù)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順導兒童性情,促其自然發(fā)展,不要用條條框框來束縛和限制他們的活潑好動天性,讓其自然學習、順利成長。王陽明認為,激發(fā)兒童學習興趣是教學教育的重點,要調(diào)動兒童學習的主動性,讓兒童學習時心情愉快,興趣盎然,能生動活潑地學習,像時雨春風滋潤草木花卉,生機勃發(fā),自然茁壯成長。王陽明提倡的順導兒童性情、鼓舞兒童興趣的教育方法,與現(xiàn)代教育方法是一致的,說明王陽明真不愧為是一位遠見卓識的教育家。
四、王陽明“致良知”的當代價值
1王陽明的“致良知”有利于加強道德建設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道德不是孤立的、抽象的事物,它是有著一定的階級根源的、體現(xiàn)特定階級利益的行為規(guī)范,這種規(guī)范是社會生產(chǎn)生活得以順利進行和延續(xù)的有力保障。我們現(xiàn)在正處在社會轉(zhuǎn)型時期,人們普遍追求經(jīng)濟價值,忽視道德理想信念。王陽明的“致良知”就是一種自覺性很強的自律道德。道德屬于意識范疇,具有他律性,要通過道德規(guī)范對人們的行為起導向作用。健全的良知是真正的法治能夠順利良性運作的基礎,法治的推行必須以個人、社會和國家、政府這些基本的社會活動主體具備起碼的良知為前提條件與人格保障。今天國家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并行,就是王陽明“良知說”的重德治精神的重要體現(xiàn),是用外在的道德規(guī)則來要求內(nèi)在道德的渴望。
2王陽明的“致良知”有利于加強自身修養(yǎng)
當今社會,人們經(jīng)濟物質(zhì)富足,但個人精神修養(yǎng)、道德境界已成為當前社會建設的一個重要問題。自身修養(yǎng)就是要求每個人都要克服私心雜念,弘揚正氣,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良知回復本體。在法制還不夠健全的今天,完全依靠法制、依靠社會監(jiān)督是難以收到預期效果的。這就要加強道德修養(yǎng),棄惡存善,增強機體免疫力。王陽明的“致良知”,在提高自身修養(yǎng)的方法上,強調(diào)應事接物,事上磨煉。他明確指出:“只是空靜坐,如槁木死灰,亦無用。”致良知就是要親身篤行,善存惡去,逐步提升完善自身修養(yǎng)[6]。
3王陽明的“致良知”有利于形成實干之風
王陽明的“致良知”蘊涵著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的哲理,“知行合一”就是解決道德實踐的問題。王陽明認為,所有的人,只要按良知辦事,去人欲,存天理,就可以成為圣人,目的在于人人都要在社會實踐中發(fā)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王陽明非常注重踐履,反對空談,把理論和實踐緊密聯(lián)系起來,使“致良知”自古至今都有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王陽明終身痛切批判“徒騰口說”學風,反對流于形式而不注重實踐的學風?,F(xiàn)代社會,有很多人熱衷空談道理、不辦實事,有的人私欲太重,不為家國社會著想,不能從大局出發(fā)。所以,習總書記號召廣大黨員干部要踐行“三嚴三實”,提出“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預警,這就是王陽明的“致良知”的思想精髓體現(xiàn)。
五、結(jié)束語
總之,王陽明“致良知”思想是主觀唯心主義哲學思想,所以,“致良知”學說雖成哲學體系,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但其中有很多思想自明朝以來一直影響至今,非常值得我們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踐借鑒?!爸铝贾睆娬{(diào)篤踐力行,知行合一,倡導尊重個人、強調(diào)個性、不懼外物,與現(xiàn)時代的契合度非常高。對王陽明“致良知”思想的傳承和弘揚,我們必須運用唯物辯證法思想,結(jié)合當今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實際,客觀地分析,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王陽明“致良知”的教育哲學思想分析研究更全面、更準確、更科學,使王陽明“致良知”的教育哲學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改革深化和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中能得到更好的借鑒、更好的運用。
參考文獻:
[1]王守仁.王陽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
[3]丁為祥.大學今古本辨正[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7).
[4]勞思光.中國哲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李捷.孟子 盡心章[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6]吳震.王陽明著述選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朱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