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英
摘 要:中職課堂上學生聽課狀態(tài)各異,教師僅通過優(yōu)化課堂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未必能達到長效。筆者從教學實踐出發(fā),通過建立學習小組、制訂規(guī)則,在課前、課中和課后構建“立體式互助導學”模式,優(yōu)化教學行為及教學效果,從而促進學生個體長效發(fā)展。
關鍵詞:優(yōu)化課堂 “立體式互助導學” 學生發(fā)展
中職課堂上經(jīng)常可以看到少部分學生抬頭聽得認真,多數(shù)學生耷拉著腦袋無精打采地聽課,有的學生則干脆趴倒不聽課。筆者從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感悟到,一方面教師自身要努力讓課堂更出彩,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另一方面要善于借助學生的同伴力量,在課堂內外構建“立體式互助導學”模式,最終為持續(xù)有效地教學保駕護航。
所謂互助就是基于學習小組的建立和小組內外的互動、合作、交往,由學生問學生、學生教學生、學生幫學生、學生影響學生、學生評價學生、學生檢查學生,充分發(fā)揮同伴的正向作用。立體式互助指的是在跨度上既包括課中互助,也包括課前和課后互助,互助的內容不僅僅是學習上的互助,也包括態(tài)度、人格等方面的相互影響。其意義不僅在于學生學習上能互相幫助、共享共贏,更重要的是個性的張揚、互補和人格上的相互影響、制約及共同發(fā)展,好的學生帶動暫差生,推動全體組員共同進步。立體式互助大大增加了學生說的機會、交流的機會、思維碰撞的機會、表現(xiàn)的機會和鍛煉的機會,促進了學生個體有效發(fā)展,同時也為教學有效性提供了更好的保障。當然,立體式互助導學的積極性也不是自然而然產(chǎn)生的,這需要小組文化建設、規(guī)則建設和學生對小組的歸屬感、集體榮譽感、責任心和義務感的培養(yǎng)塑造。
一、立體式互助導學模式的架構
1.建立學習小組
學習小組是學生之間為達到共同目的,通過一定的方式結合在一起,通過相互間的配合和協(xié)調,共同開展學習活動,實現(xiàn)共同目標,最大程度地促進自己以及他人發(fā)展的一種組織形式。美國學者約翰遜兄弟的研究認為:“合作小組最適當?shù)囊?guī)模依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條件而變化,可以依小組成員的合作技能而異,可以依據(jù)所占用的時間而異,還可以依據(jù)任務性質而異?!苯Y合基礎會計課程的特點,考慮到立體式互助導學的開展形式、任務及成效,筆者將學習小組定為5~6人/組。
(1)分組方式。新課初始,兼于對學生個體情況并不熟悉,為了便于小組管理,筆者直接采用按列分組的方式,5~6人為一組。在后續(xù)教學中,根據(jù)學生成績采用S型分組,同時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朋輩關系等,進行個別調整。為了培養(yǎng)組員間的默契和集體榮譽感,分組一經(jīng)確定,中間不再隨意調整。
為了增強團隊意識,明確團隊目標,激發(fā)斗志,專門利用一節(jié)課時間指導每個小組給自己的團隊命名并用彩色卡紙制作團隊名片,標明成員信息、小組口號等。實踐表明,學生對名片制作活動興致很高,在完成名片的過程中,不僅增進了成員間的認識與了解,還加強了成員間的默契與團隊凝聚力,善于統(tǒng)籌和指揮的人在該活動中脫穎而出,順理成章?lián)瘟私M長的角色。名片完成后,由組長到講臺上對自己的團隊及名片做一個簡介。在這樣的氛圍中,小組間的競爭意識已經(jīng)開始萌發(fā),為互助導學的有效開展奠定了基礎。
(2)組內分工。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在群體活動中,如果成員沒有明確的責任,就容易出現(xiàn)成員不參與集體活動,逃避工作的“責任擴散”現(xiàn)象。正是由于這種社會心理效應,缺乏明確的個人責任,小組就可能成為學生逃避學習責任的“避風港”。為了讓每個成員都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就必須明確小組成員的個人責任。根據(jù)小組互助導學的開展要求,筆者將五個人的崗位及職責做如下分工,見表1。
2.構建規(guī)則
一個團隊的有效運作離不開一定的規(guī)則。為了使互助導學小組在學業(yè)成績、學習態(tài)度等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筆者召集組長們一起制定了基礎會計課程的學習規(guī)則。
規(guī)則的主體意思是將學生的成績及平時表現(xiàn)通過獲取“★”的方式進行量化,從而進行評比。當學生滿足一定條件時可獲取★,相反當出現(xiàn)作業(yè)未交、上課睡覺等消極行為時將扣除★。評比分為周評、月評和學期評,除了發(fā)放一定的物質獎勵外,還將評比與學生的平時成績掛鉤(平時成績滿分為20分)。學期末對表現(xiàn)突出的小組授予“精英組”稱號,并發(fā)放獎狀等,見表2。
二、在基礎會計課程中應用及成效
1.課前互助導學及其成效
課前互助導學主要是“導預習”和“導學習態(tài)度”?;A會計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很多內容需要記背和理解,有些內容則需要課前做一個了解、調查。如第四章記賬憑證、第五章會計賬簿上新課之前,筆者會布置學生去辦公用品店、超市等地方了解憑證、簿集的類別、價格等信息。以往布置學生去預習,他們大多偷懶不會主動去看書,只有少數(shù)學習很認真的同學會主動去完成預習任務。不管是主動或者被動,只要是學生能事先了解一下將要學習的內容,就對課堂教學有促進作用。
采用互助導學模式后,組長要對學生的每一次課前預習情況進行登記和反饋,每周要填寫一張“互助導學情況反饋表”,表中不僅登記每個組員獲★、扣★的情況,對其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的表現(xiàn)也要進行客觀評價,這就迫使組長要負起責任,做好課外監(jiān)督。在操作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有些組為了努力趕超他人,在組長的帶領下進行集體預習。當然教師檢測各組反饋信息的真實性也很重要,偶爾讓小組之間相互檢查一下書本,是否有預習的痕跡(有畫線或翻頁的痕跡)。借助互助導學模式,結合小組內部、小組之間的相互監(jiān)督,大大提高了學生在課前預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課中互助導學及其成效
采用互助導學模式之前,學生在課堂上只需管好自己就可以,而那些學習不認真、課堂紀律差的學生原則上由教師來管。教師既要完成既定的授課任務,又要時刻兼管到學生個人,有時會大大影響授課效果。為解決這個矛盾,筆者借助互助導學小組,將課堂管理的任務分解到各個組,同時對于授課內容,采用小組競賽的形式促進學生更好地去理解掌握。因此,在課堂上,互助導學的“導”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1)課堂紀律監(jiān)督“導”自覺自律意識。理論課時對筆者安排每個小組坐成一列,在有些實訓課上筆者則安排每個組圍坐一起,各組前后交叉錯開。這樣的座位安排便于組長隨時關注組員的上課表現(xiàn),也便于小組間的討論交流。有時教師一個眼神關注到哪個組,組長馬上會警惕性地掃視一下自己組員的聽課狀況,如果有人趴在桌子上,為防止組內扣★,組長及其他組員會馬上提醒到位,從而起到“互助導學”的作用。相較普通課堂,這種模式的構建,可以減少教師對課堂紀律的關注,學生也更能自覺自律遵守課堂規(guī)范。
(2)小組競賽促學業(yè)提升。為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針對每章節(jié)內容筆者設計了一套上課作業(yè)練習題,主要放在課堂的前十分鐘由學生獨立完成。通過做對一題獲得一顆★的方式,激勵學生鞏固好所學知識。當然這僅僅是小組競賽的一部分內容,上課過程中的師生互動也是學生獲取★的重要渠道。
在小組競賽的刺激下,課堂上出現(xiàn)了“挑戰(zhàn)游戲”“試一試”等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也讓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最終促進了學業(yè)進步。當然學生的成績與多方面因素有關,但可以肯定的是學生非常喜歡這樣的上課模式,他們感到很開心并且有成就感。
3.課后互助導學及其成效。
課后互助導學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促進每位組員自覺完成作業(yè)并上交。以往總會碰到一些學生不主動交作業(yè),要反復催繳,讓教師和課代表都頗為頭疼?,F(xiàn)在把任務分解到組長身上,一個人管四個人,比一個人管全班,效率肯定更高。自從實行“立體式互助導學”模式后,作業(yè)不及時上交的情況基本沒有出現(xiàn)。
參考文獻:
[1]李月霞.自主互助教學模式初探[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