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反芻作文法”是我們在高一學生作文課上嘗試的一種新的作文寫作講評模式。“反芻作文法”是指學生在高一作文構(gòu)思、寫作、修改的過程中,以教材單元模塊為導向,教師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專題作文進行深加工、精加工的過程,通過反復比較、揣摩文章的章法和造詞造句的匠心等等探究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從而使學生養(yǎng)成寫出真情實感、寫出人生哲思、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一種作文方法。在高一作文教學中開展“反芻作文法”,關(guān)鍵是培養(yǎng)自主發(fā)現(xiàn)生活細節(jié)的能力——所知所思,邊讀邊悟,對照教材單元模塊把高一的寫作要點分為:寫“活”一個人 、描“美”一處景、講“順”一件事、讀“透”一本書、激“活”一種情。在操作中大膽的讓學生“一題多練”——一個題目讓學生不斷修改直至寫成功,一個題目可以讓學生運用不同的文體去寫。也可以讓學生“多題一體”——多個作文題目要求學生用同一種文體去寫作,并力求每一種文體都能寫成功。運用“反芻作文法”教師首先要沖破舊的單求數(shù)量的作文教學觀念,樹立讓每一個學生有“成功作文”的理念,要求學生作文不寫則已,寫就要力求寫成功。一篇作文或一種類型的作文,一次沒有寫成功,就應(yīng)該在教師的點撥下反芻自己的作文,詳實具體發(fā)現(xiàn)其優(yōu)缺點,反復修改揚長避短把文章最終撰寫成功。
關(guān)鍵詞:反芻作文法; 單元模塊; 一題多練; 題一體; 成功作文
“反芻作文法”是指學生在高一作文構(gòu)思、寫作、修改的過程中,以教材單元模塊為導向,教師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專題作文進行深加工、精加工的過程,通過反復比較、揣摩文章的章法和造詞造句的匠心等等探究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從而使學生養(yǎng)成寫出真情實感、寫出人生哲思、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一種作文方法。
在高一作文教學中開展“反芻作文法”,關(guān)鍵是培養(yǎng)自主發(fā)現(xiàn)生活細節(jié)的能力——所知所思,邊讀邊悟,對照教材單元模塊把高一的寫作要點分為:寫“活”一個人 、描“美”一處景、講“順”一件事、讀“透”一本書、激“活”一種情。在操作中大膽的讓學生“一題多練”——一個題目讓學生不斷修改直至寫成功,一個題目可以讓學生運用不同的文體去寫。也可以讓學生“多題一體”——多個作文題目要求學生用同一種文體去寫作,并力求每一種文體都能寫成功。
運用“反芻作文法”教師首先要沖破舊的單求數(shù)量的作文教學觀念,樹立讓每一個學生有“成功作文”的理念,要求學生作文不寫則已,寫就要力求寫成功。一篇作文或一種類型的作文,一次沒有寫成功,就應(yīng)該在教師的點撥下反芻自己的作文,詳實具體發(fā)現(xiàn)其優(yōu)缺點,反復修改揚長避短把文章最終撰寫成功。
一、聚焦問題
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是教師命題學生寫,教師批改學生看,教師講評學生聽。在整個作文過程中,教師始終處于居高臨下的支配地位,學生則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服從地位。作為施令者的語文老師還苦不堪言。一般情況下,一位語文老師上兩個班的語文課,每個班50位左右的學生。如果批改每一本作文用的時間是5分鐘(包括改錯和批語等),批改完一次作文得用約10—12小時,改完一次老師累得半死。而作文到了學生手中,學生則漫不經(jīng)心地看了一眼評語和分數(shù),就把作文收進書桌抽屜,效果不佳,真可謂“出力不討好”。教學雙方心力交瘁,一方面,教師為命題“為伊消得人憔悴”;另一方面,學生寫作文“哪管他東西和南北”。其結(jié)果是作文課成為師生最害怕最頭疼的課。
學生從小學到初中,寫了幾年作文,其結(jié)果是初中畢業(yè)了寫起作文來依然是語句不通,表意不明,滿篇學生腔、八股調(diào)。比如讓他寫“活”一個人,選擇的人不外乎是親人、朋友、師長、同學,寫的事情也不外乎是讓座、生病送醫(yī)院等老套路,整篇文章總給人假話、大話、廢話,內(nèi)容空洞無物。
當前高一作文教學與訓練雖已擺脫傳統(tǒng)的教師講得太多,讓學生抄寫范文式的克隆作文的現(xiàn)狀,但又走入另外一個誤區(qū):作文教學簡單化——只注重泛濫式的閱讀模仿,忽視了作文教學的重中之重——作文構(gòu)思、評講、修改。而另外一個方面,老師在課堂上對語文美文的賞析頭頭是道,但高一學生聽完老師的精彩分析后,回頭看看自己的作文卻還是“黃臉婆”,久而久之,從而造成學生不會構(gòu)思作文,不會結(jié)合課文寫作,不會給自己的作文潤清繪色反芻,最終導致高一學生作文能力下降,眼高手低,直至到高二高三學生缺乏對作文的興趣。
為此,我在思考一個問題:能不能讓學生在已有九年語文正規(guī)教育的基礎(chǔ)上,在高一階段,讓學生懷著對高一生活憧憬的時候,結(jié)合教材中各個模塊的教學,對高一語文作文教學來一個基礎(chǔ)性的“反芻教學”,讓學生嘗到一點“作文成功”的滋味!
二、具體策略
“反芻作文法”是指學生在高一作文構(gòu)思、寫作、修改的過程中,以教材單元模塊為導向,教師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專題作文進行深加工、精加工的過程,通過反復比較、揣摩文章的章法和造詞造句的匠心等等探究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從而使學生養(yǎng)成寫出真情實感、寫出人生哲思、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一種作文方法。在高一作文教學中開展“反芻作文法”,關(guān)鍵是培養(yǎng)自主發(fā)現(xiàn)生活細節(jié)的能力——所知所思,邊讀邊悟,對照教材單元模塊把高一的寫作要點分為:寫“活”一個人 、描“美”一處景、講“順”一件事、讀“透”一本書、激“活”一種情。在操作中大膽的讓學生“一題多練”——一個題目讓學生不斷修改直至寫成功,一個題目可以讓學生運用不同的文體去寫。也可以讓學生“多題一體”——多個作文題目要求學生用同一種文體去寫作,并力求每一種文體都能寫成功。
(一)反芻作文構(gòu)思——尋找生活體驗的“感觸點”
高一作文教學,關(guān)鍵是激發(fā)學生的發(fā)現(xiàn)生活細節(jié)的能力,所以我們要求學生每天在課堂上或者課外,花5分鐘左右時間最多不超過10分鐘時間去探尋生活的“感觸點”:今天有什么事情讓你印象深刻?今天有哪些新的發(fā)現(xiàn)?今天你閱讀了哪些好的語句?等等。從語文的第一堂課就要求學生養(yǎng)成寫“所知所思,邊讀邊悟”的良好習慣,字數(shù)不求多只求有“感觸點”。
舉例一:高一學生的“所知所思,邊讀邊悟”
來源:聆聽周杰倫的“青花瓷”。
所知:音樂的詮釋呈現(xiàn)周杰倫的歌聲與情感。當那音符把我?guī)肽潜淅寺氖澜?,我卻想起他—— 一個背后的歌唱家,用情感罅隙間的文字,流露彼岸的心緒。
我的內(nèi)心早已喜歡上了這個古韻味十足的作詞者——方文山。
所思:傷感的落寞,寂寞的情懷,凄美的文字,也許,沒有眼淚的悲傷更加刻骨銘心。
就像積雪,守候一個冬季,只為等到陽光,這并不凄慘,凄慘的是,還未找到陽光,積雪已被融化。 歌聲中透著冰涼,涼到三九天,涼出虛幻,虛幻中透著浪漫,浪漫到連文字也縹緲欲舞。
高一教會學生“不要漠視你自己的生活體驗”,告訴他們“你的生活很重要”! 也想通過這個“反芻作文法”——反芻學生眼中的生活體驗,讓他們懂得:作為高一的他們,已經(jīng)有了十幾年的生活經(jīng)歷,家事國事天下事已經(jīng)在他們的腦海里留下了無數(shù)的畫面,他們自己很寶貴的成長的喜悅與煩惱也經(jīng)常交替出現(xiàn)。只要他們懂得寫一個“我”字,那些美好的回憶將被喚醒,那些活生生的人會在他們作文構(gòu)思的時候一個個走到面前的!
這是“反芻作文法”實施的很關(guān)鍵的一步,也是“反芻作文法”的出發(fā)點。因為只有高一學生不斷反芻自己的生活,找準“感觸點”,在高一一整年中能積累學生自己的一本“所知所思”本,那么無論何時何地,無論在哪種狀態(tài)下,學生寫作時就能成為“有米的巧婦”,就能在源于生活的根基上,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二)反芻作文體系——學會五個“一”的潤清繪色
我對照教材單元模塊把高一的寫作要點分為五個系列:寫“活”一個人 、描“美”一處景、講“順”一件事、讀“透”一本書、激“活”一種情。
下面選取寫“活”一個人寫作系列,來具體介紹如何結(jié)合教材來進行“反芻作文法”!
第一步:在上課文之前想讓學生選擇身邊熟悉的人,寫出人物鮮活的個性——寫“活”一個人!
學生選擇的對象不外乎這么幾種:親人、老師、朋友……
在寫作中的問題基本上:人物形象不夠豐滿,用詞單一,因為人物太熟悉了從而中心不突出了……
發(fā)現(xiàn)問題后,讓學生在文句上進行了潤色,然后擱筆“冷處理”自己的作文長達兩個月。
舉例二:
木匠人生 (學生高一第一學期第一稿)
爺爺是個老木匠,當然,以前并不老。
爺爺從小喪父,家境貧寒,而新中國伊始,木匠是唯一可以走街穿巷的生計人,而且有技術(shù)的人是受人尊敬的。
打小我就在爺爺鋸木條的吱吱聲,榫接時錘子的咚咚聲中長大。我媽總說:那片洼地就是你爺爺?shù)慕茏鳌?/p>
今年三月,已過七旬的爺爺腳上卻莫名的開始疼痛,我不知道一生都不叫痛的人在暮年感到疼的滋味是什么?也許病來如山倒,倒的不僅是身體,更是心靈的高度,那種力不從心、失落的彷徨與無助。
那個曾笑我走路太慢的人竟連走幾步都要歇一歇,那個曾揮舞著爺子,在我面前有使不完的勁的人竟亟待我的幫助,墻邊的斧子我已許久不見它的光芒了。
我在每趟回家,輕輕地推開家門,總會有一個熟悉的聲音傳來,我不知道我不在的時候那聲音飄蕩過幾回,那聲音的重量總能滿滿地填補家的空隙,一些我所不知道的縫隙。
這位學生,語言敘述還可以,但就是全文比較松散,欠有韻味。但有時文章要有貫穿全文的“味道”,也需要學生在習得一篇篇美文后,一點點累積起來的。
第二步:等我們先上了蘇教版必修二《金岳霖先生》(汪曾淇)《亡人逸事》(孫犁)《祝?!罚斞福哆叧恰罚ㄉ驈奈模读主煊襁M賈府》(曹雪芹)等這些名家文章后,基本上名家的文章都有貫穿全文的“意象”,特別讓學生們鑒賞了金岳霖先生的“怪”,再回頭“反芻自己的作文”,這時,有些學生有點開竅了,對作文的取材和突出中心進行了刪改,不少學生有意識的加了一些貫穿全文的意象,使文章“立起來”。這樣改好后,再把文章閑置起來幾個月。
舉例三:
木匠人生 (學生高一第二學期第二稿)
爺爺是個老木匠,飄逸著淡淡的松香。
爺爺從小喪父,家境貧寒,而新中國伊始,木匠是唯一可以走街穿巷的生計人,而且有技術(shù)的人是受人尊敬的。
打小我就在爺爺鋸木條的吱吱聲,榫接時錘子的咚咚聲中長大。我媽總說:那片洼地就是你爺爺?shù)慕茏?。也許,那時我還不知道一堆零散的木頭可以堆砌成生活的藝術(shù)。
每當我看到爺爺揮舞著斧子時,心中就會萌生出一絲憐意。我本能地感受到手上滿是研子的麻木的痛,那舊疤新傷在爺爺生命中劃過的痛,但早年的風霜早已讓爺爺忘卻了疼痛,只有那一把刀口已短了一截的斧子兀自炫耀著爺爺?shù)墓廨x,那大半個世紀的風雨艱辛。
今年三月,已過七旬的爺爺腳上卻莫名的開始疼痛,我不知道一生都不叫痛的人在暮年感到疼的滋味是什么?也許病來如山倒,倒的不僅是身體,更是心靈的高度,那種力不從心、失落的彷徨與無助。
那個曾笑我走路太慢的人竟連走幾步都要歇一歇,那個曾揮舞著爺子,在我面前有使不完的勁的人竟亟待我的幫助,墻邊的斧子我已許久不見它的光芒了。
我在每趟回家,輕輕地推開家門,總會有一個熟悉的聲音傳來,我不知道我不在的時候那聲音飄蕩過幾回,那聲音的重量總能滿滿地填補家的空隙,一些我所不知道的縫隙。也許有一天,當我推開家門時,我會靜靜地等待那個習慣,淚流滿面;也許有一天我會盯著滿足銹跡的斧子,感受那殘留在柄的溫度。愿這一天會來得晚些,晚到我能做得多些,愧疚少些,晚到我足以承受,甚而我希冀那天不來,時間不再老去,真希望千百次的祈禱能換回一絲光陰!
這樣一改,學生加了“松香”這一寫作元素后,既跟爺爺?shù)纳矸菹鄳?yīng),又很好的串起全文,使文章“立起來”了,有了貫穿全文的意象!
第三步:等上了必修三《品質(zhì)》(高爾斯華綏)《老王》(楊絳)等教材中對人物的鮮活傳神的細節(jié)描寫后,要求學生重拾自己的作品,進行自改和互改,尤其是對自己最熟悉的人加入一些感人的細節(jié)。
舉例四:
木匠人生 修改稿(第三稿):
爺爺是個老木匠,飄逸著淡淡的松香。
爺爺從小喪父,家境貧寒,而新中國伊始,木匠是唯一可以走街穿巷的生計人,而且有技術(shù)的人是受人尊敬的。在眾人眼中也是有一般高度的。
小時候,還未見陽光初綻的笑靨,叮叮的敲打聲卻早已悠揚的傳來,夾雜著淡淡的松香。我總以為是爺爺?shù)匿徸愉忛_了天際。迨銀光滿地,便枕著咚咚的韻致入寐。
媽媽總說:那片洼地就是你爺爺?shù)慕茏鳌R苍S,那埋怨中仍略帶一絲欣賞;也許,那時我還不知道一堆零散的木頭可以堆砌成生活的藝術(shù),生命的厚重。
每當我看到爺爺揮舞著斧子汗如雨下時,心中就會萌生出一絲憐意。我本能地感受到手上滿是研子的麻木的痛,那舊疤新傷在爺爺生命中劃過的痛,那些在我十八歲生命里所難以承受的苦楚。但早年的風霜早已讓爺爺忘卻了疼痛,只有那一把刀口已短了一截的斧子兀自炫耀著爺爺?shù)墓廨x,那大半個世紀的風雨艱辛。有人說:你轉(zhuǎn)身向背,側(cè)面依然很美!
今年三月,已過七旬的爺爺腳上卻莫名的開始疼痛。我難以想象一生都不怕痛的人在暮年感到疼的滋味是什么。也許病來如山倒,痛的不僅是身體,更有失落的彷徨,力不從心的無奈。
老,竟然來得那樣愴然。那個曾健步如飛,笑我走路太慢的人,現(xiàn)在竟連走幾步都要歇一歇,那個曾揮舞著斧子,在我面前有使不完的勁的人,現(xiàn)在竟亟待我的幫助。那叮咚的音樂,那淡淡的松香怕是彌失在記憶里了。墻邊的斧子我已許久不見它的光芒了。
現(xiàn)在我每趟回家,輕輕地推開家門,總會有一個熟悉的聲音傳來。我不知道我不在的時候那聲音飄蕩過幾回,那聲音的重量總能滿滿地填補家的空隙,一些我所不知道的縫隙。也許有一天,當我推開家門時,我會靜靜地等待那個習慣,淚流滿面;也許有一天我會盯著滿是銹跡的斧子,感受那殘留在柄的溫度。
愿那一天會來得晚些,晚到我能做得多些,愧疚少些,晚到我足以承受,甚而我希冀那天不來,時間不再老去,真希望千百次的祈禱能換回一絲光陰!
記憶中的那份悠揚彌散得久遠,幽幽的淡雅總能趁著時光的罅隙飄入,在夕陽蹣跚的腳步里,依偎著松香入夢……
(劃線處是學生經(jīng)過自己反芻和互評以后的添加刪減部分)
學生感悟:文章要改出來的。我們?nèi)钡牟皇钦媲樗夭?,而是怎樣去渲染,怎樣找尋意象去凸顯文章中心!
經(jīng)過四五個月的“反芻作文”—— 寫“活”一個人 系列,讓高一學生體會到要寫好一個熟悉的人也是不容易的。要寫好一篇好的作文,不光靠考場上的“雕蟲小技”,更是要以教材范文為借鑒,從自己生活出發(fā),反芻自己的作文,真正寫好一篇文章,也夯實了寫“活”一個人作文系列的寫作基礎(chǔ)!
其余四個作文體系,也是對照教材單元模塊把高一的寫作要點一一鑲嵌進去。比如描“美”一處景作文系列:先讓學生在上課前寫“你記憶中最美的地方”,然后上必修一《江南的冬景》《西地平線上》《神的一滴》《像山那樣思考》,體會文章描寫的重要性;在學習了必修二《我與地壇》《鳥啼》《荷塘月色》《聽聽那冷雨》之后,再次反芻自己的寫景作文,理解“用墨如潑”和“惜墨如金”的妙處;必修三《祖國山川頌》《長江三峽》《肖邦故園》后,要求學生在反芻自己作文的時候,能不能體現(xiàn)一些愛國情愫……
講“順”一件事作文系列,讓學生講講“對你印象深刻的事”,然后反芻必修一的《十八歲和其他》《我的五樣》《始得西山宴游記》,必修二的《最后的常春藤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安妮日記》《落日》《勃蘭特下跪贖罪受到稱贊》《祝?!?,必修三的《燭之武退秦師》《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等寫作素材。
讀“透”一本書作文系列,則是讓學生在推薦一本好書,寫不少于800字的讀后感的情況下,盡量去吸取原著的精髓,尤其是反芻原著的筆法和用詞,比如必修二的《最后的常春藤葉》《一個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林黛玉進賈府》必修四的《雷雨》《一滴眼淚換一滴水》《辛德勒名單》等寫作素材,用課內(nèi)涉及的名著去帶動和反芻課外名著的閱讀,這也是“反芻作文法”的一個部分!
激“活”一種情的作文系列是貫穿高一“反芻作文法”的始終的。因為學生有的情,不外乎親情、友情、祖國情和愛情!而且涉及最多的應(yīng)該是親情。但正因為親情太常見了,反而使我們學生很淡漠,寫作變得不易下手了。于是,我們很仔細地揣摩了必修一的“月是故鄉(xiāng)明”這一個單元,然后試著讓學生來寫寫“故鄉(xiāng)的 ”,學生寫的很實在,作文中有鄉(xiāng)情,但欠有韻味!等翻出了必修二的《聽聽那冷雨》,讓學生碰到好的字詞句積累下來,用到自己的在文中去,反芻自己的作文的韻味!在系統(tǒng)學習必修二的“珍愛生命”專題和必修三的“祖國土”單元,感受到作文中的主線和正氣!
(三)反芻作文評改——鼓勵學生“一題多練”
作文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還表現(xiàn)在命題上,對作文類型、作文題目的要大膽合理的去選擇。作文類型,就是教師要合理的規(guī)劃,一個學期練習幾種文體,最開始練習那種文體,然后練習什么文體等方面的內(nèi)容,學期伊始就應(yīng)該明確確立,并要有比較詳細務(wù)實的寫作計劃,教學重點、教學目標都要具體;作文題目的選擇也要靈活,要有利于學生充分發(fā)揮其寫作潛能。在操作中要能大膽的讓學生一題多練,一個題目讓學生不斷修改直至寫成功,一個題目可以讓學生運用不同的文體去寫。
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xiàn)。美是一種理念,人有了美的理念,也就在無形之中有了自己的審美標準。試想在中學作文教學中,倘若每學期每個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反復反芻寫成四至五篇文章,那么,整個中學階段每個學生就可以寫成功五十到六十篇成功的文章,這樣中學生作文的審美標準、審美觀念也一定可以形成。真能如此,這樣的中學作文教學又有誰能非議,又有什么可以擔憂的呢?
三、總結(jié)思考
1、語文教學中最為頭疼的是作文教學,經(jīng)過好幾屆高一學生的共同努力,我基本摸準了高中生尤其是高一學生的寫作瓶頸,基本上找到了解決“作文難”的辦法,使學生在高一階段逐步樹立“成功作文”信念。
2、“反芻作文法”在高一作文中的實踐,以高一學生對教材的新奇性為契機,對照教材單元模塊把高一的寫作要點分為:寫“活”一個人 、描“美”一處
景、講“順”一件事、讀“透”一本書、激“活”一種情。在操作中大膽的讓學生“一題多練”——一個題目讓學生不斷修改直至寫成功,一個題目可以讓學生運用不同的文體去寫。也可以讓學生“多題一體”——多個作文題目要求學生用同一種文體去寫作,并力求每一種文體都能寫成功。
3、運用“反芻作文法”教師首先要沖破舊的單求數(shù)量的作文教學觀念,樹立讓每一個學生有“成功作文”的理念,要求學生作文不寫則已,寫就要力求寫成功。一篇作文或一種類型的作文,一次沒有寫成功,就應(yīng)該在教師的點撥下反芻自己的作文,詳實具體發(fā)現(xiàn)其優(yōu)缺點,反復修改揚長避短把文章最終撰寫成功。
4、學生普遍寫作水平有所提高,尤其是對自己的習作更加偏愛。因為經(jīng)過“專題反芻”,自己的灰姑娘一樣的作文,也可以升格為優(yōu)秀作文,寫作的興趣和信心都大增!我們班的楊一凡、張澤遠等同學分別獲第十八屆“語文報杯”全國中學生作文現(xiàn)場決賽國家級特等獎、一等獎。楊一凡同學的21萬字的長篇小說《魔力星球》也由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公費出版。我們班學生獲獎收獲頗豐:國家級特等獎4人次,國家級一等獎6人次,國家級二等獎9人次,國家級三等獎15人次,省級獎項27人次。
總之,高一一學年,作文次數(sh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選,并且能夠活學活用,結(jié)合課本的單元教學,讓學生在閱讀中反芻,反芻后提升自己的作文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