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學詩,無以言”。詩歌因其所飽含的強烈情感和豐富的想象而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上好詩歌教學課,對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提升個人審美情趣有重要意義。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加強對詩歌教學策略的研究,讓學生愛上詩歌,走進詩歌神秘而奇妙的世界,漫步詩海,采擷詩趣,學會詩意感受生活,把詩歌教學的課堂變成生機勃勃的樂園!
關鍵詞: 詩歌; 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H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343(2016)03-089-3
所謂詩歌教學策略,是指在詩歌教學過程中,為提升學生審美情趣,形成情感體驗,積淀詩意語言,根據(jù)學生實際而選用的活動程序、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的考慮。
幾年前的一次公開課上,我在講完《飲酒》后向?qū)W生提問:“同學們喜歡這首詩么?”沒想到一個學生立刻回答:“不喜歡!”我詫異:“為什么?”他皺著眉:“明天早自習不僅要背詩,還要背賞析!”同學們都哄笑起來。我卻在尷尬后陷入了反思。從何時起,詩歌變得這么讓學生討厭了?我憶起了兒時,深藍的天空下,聽媽媽低聲地輕吟:“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皆有雨兼風?!?望著滿天的星斗,我遙想著千里之外的那個未知的世界,甜甜地進入夢鄉(xiāng)。學生時代,我們在晨風中齊誦:“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朝陽緩緩升起,帶著露珠的梔子花迎著微風與我們輕輕應和。詩歌像舞動的風鈴,驛動著一顆顆年輕的心,憧憬那美好的遠方。
“不學詩,無以言”。詩歌因其所飽含的強烈情感和豐富的想象而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上好詩歌教學課,對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提升個人審美情趣有重要意義。新《課標》對初中階段詩詞教學提出的要求是:“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怎樣才能讓課標要求落到實處?讓我們的中學生感受到詩歌的神奇魅力,發(fā)自內(nèi)心地愛上讀詩、背詩和寫詩呢?我在實踐中總結出以下幾種詩歌教學策略,供大家商榷。
一、吟詠詩韻,讀出詩歌情趣
“凡吟詠嘆息之氣皆發(fā)于聲”,美學家朱光潛說過:“要養(yǎng)成純正的文學趣味,我們最好從讀詩入手?!?詩人余光中說:“詩詞如果不加以朗讀吟誦。那么,她的生命就沒有完成。”在詩歌教學課上以誦讀貫穿學詩的全過程,可以營造濃郁的學詩氛圍,讓學生融入詩歌情境,激發(fā)學詩興趣,使詩歌教學課堂煥發(fā)生機與活力。下面我就來談談怎樣通過誦讀讓學生體驗詩歌情趣,享受到音畫之美:
中國詩歌無論古典還是現(xiàn)代,都十分講究韻律之美。想要讀出音樂美,就要體驗詞語的感情色彩。比如《江城子 密州出獵》中“老夫聊發(fā)少年狂”一句,“老夫聊發(fā)”四字應讀得緩慢、低沉,飽含淡淡的無奈和不受重用的積郁,而“少年狂”三字則有一種蓄勢待發(fā)的張狂。尤其是“狂”字要重讀,讀得激揚有力。
學好詩歌,還要學會一邊讀一邊聯(lián)想。在想像的過程中,學生還可以結合自己已有的生活體驗。比如在上《江城子 密州出獵》這一課時,學生在閱讀上闋后想像出的畫面是:年過四十的蘇軾“錦帽貂裘”,左手牽黃犬、右臂架蒼鷹,精神抖擻地沖在隊伍的最前方,騎士們浩浩蕩蕩、縱馬狂奔,卷起一陣塵土。全城百姓傾城而動,出城觀看這壯觀的出獵場面。有的學生還由“傾城”一詞聯(lián)想到了看娛樂新聞時歌星王菲到大理時全城百姓跟在后面奔跑的壯觀場面,對這句話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元代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全詩僅用28個字寫了九種意象,組成了一幅極富特色的“深秋黃昏行旅圖”。教這首詩時,我在范讀和自由讀后,讓學生說一下在腦海中出現(xiàn)的畫面,學生的發(fā)言比較踴躍。有的說:“‘枯藤老樹昏鴉’這一句讓我看見了一株干枯的、沒有生命力的枯藤,給人一種悲涼之感!”有的說:“‘古道西風瘦馬’通過這一句我看見在瑟瑟的秋風中緩緩走出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馬,因為長途跋涉,太累了,走不動了,和主人一起憂愁嘆息?!蔽铱隙ㄕf:“同學們的想象力真的很豐富,同學們看到的全是悲凄愁苦的畫面,有沒有快樂點的畫面呢?”一名女同學發(fā)言:“我覺得作者也有快樂的情緒。通過‘小橋流水人家’這一句,我就看見一座古樸的小橋下有緩緩流淌的河水,旁邊還有幾戶人家正做晚飯,炊煙裊裊升起,好一幅溫馨的‘夢里水鄉(xiāng)圖’”。我贊美道:“這名同學描繪得真形象,好像這幅畫面就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讓我們?yōu)樗S富的想象鼓掌!”學生通過誦讀,邊讀邊想,詩與畫完美結合,達到了“人在詩中行,心在畫中游”的效果。
“詩緣情而綺靡”聞一多說:“詩是被熱烈的情感蒸發(fā)了的水氣之凝結?!痹姼枳罡镜奶匦跃褪菑娏业那楦?。初中生由于年齡小,閱歷淺,往往無法體驗詩歌背后所飽含的情感。所以老師在教學時先要“知人論世”,即介紹作者所生活的環(huán)境和時代,再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帶領學生走進詩境,體驗作者情感。
在上《天凈沙 秋思》時,我讓學生在會背的基礎上進行課本劇表演。一名女生表演村婦做飯,讀“小橋流水人家”,一名男生扮演馬致遠,牽只玩具布偶當馬,讀最后一句。扮演馬致遠的同學讀得很慢,把“人”字的音拉得很長很緩,“天涯”重音輕讀,給人以余音繞梁之感。聽后,有的學生說:“太悲傷、太凄涼?!庇械恼f:“孤獨、傷感?!币粚W生發(fā)言:“我有一次考試不及格,看見考得好的同學歡呼雀躍的樣子,傷心難過得眼淚都要流下來了。在這首詩中,作者牽馬獨行,看著人家全家團圓盡享天倫之樂,而自己孤身一人漂泊在外,兩相對比,以樂顯哀,心里一定更加的孤寂愁苦,所以才會‘斷腸人在天涯’?!蔽艺f:“這位同學能夠用自己的經(jīng)歷去體驗作者的感情,理解作品的主旨,這種方法叫‘以意逆志’,對我們品味詩歌的情感美有重要作用?!贝送猓€可以通過小組朗讀、男女組合領讀和師生互讀的形式來提高學生朗讀水平,理解詩歌情感。
“好詩不厭百回讀”,教師在課堂上巧妙運用各種朗讀形式,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讀出味、讀出景、讀出情、讀出美,享受“詩中有畫,畫中有情”的美好感覺。
二、美點尋蹤,悟得詩歌妙趣
詩歌的語言極為凝練,其美妙之處不僅在意境的優(yōu)美,更多的在一句之美和一字之妙。因此在教學詩歌時,要在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用慧眼去尋找這些美的蹤跡。
①小園香徑獨徘徊,尋訪妙句
著名主持人趙忠祥說:“朗誦創(chuàng)作的過程,就是詞語感受的過程?!痹姼栌刑厥獾脑姺āT谝庀笊?,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意象常傳遞著詩人不同的情感體驗,把我們帶入不同的詩歌意境。楊萬里的名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一“碧”一“紅”兩種暖色突出了蓮葉和荷花給人的視覺帶來的強烈的沖擊力,使整幅畫面顯得絢爛生動,表達了作者對六月西湖美景的喜愛之情。再比如《長歌行》中的前兩句“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通過青蔥的葵菜、晶瑩的朝露這些明媚的、充滿希望的意象讓我們看到了春天到來時萬物生長、生機勃勃的景象,與后文的失去光澤、枯黃衰落形成對比,告誡人們青春易逝、青年人要珍惜時光。而《漁家傲 秋思》則通過南飛的大雁、奇異的邊聲和緊閉的孤城三種邊塞景象來突出邊塞之“異”,把我們帶到秋風蕭瑟、滿地蒼涼的邊關。其中“羌管悠悠霜滿地”一句更是用笛聲和濃霜渲染了邊地悲涼的氣氛,營造了孤寂凄涼的意境。教這一課時,我讓學生注意觀察秋天早晨所結出的白霜,說說秋霜帶給我們的感受。學生說:“感到一陣涼意”、“秋天快來了”。從而理解了身處邊塞的征人們的孤寂思鄉(xiāng)之情。除了意象的表達,詩歌還多運用比喻、對偶、夸張、比擬等修辭手法來體現(xiàn)詩歌的美感,并通過動靜結合、相互映襯的表達技巧來開拓詩境,增強藝術感染力。比如的《使至塞上》一詩中“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一句就用了對偶和比喻的修辭手法,詩人借“征蓬”自況,借景抒情。教這一課時,我讓學生觀察秋風中的落葉,學生觀察到“秋風陣陣、落葉干枯、根離大地、隨風飄舞”的情景,從而理解了詩人此時去國離鄉(xiāng)的飄零之感。還有一些景物描寫的句子堪稱千古名句。比如《蒹葭》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通過意象的反復疊加,烘托出了煙水迷離、白霧濛濛、蘆葦搖曳的朦朧意境。而《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句寫出了碧天黃沙之間,一縷白色的烽煙直上高空,靜靜的黃河與橘紅的落日相映成趣,邊塞風光如在眼前。
②豆蔻花垂千萬朵,慧眼尋美
郭小川說:“詩歌好唱不好作,一字一句都要用上千斤筆墨?!北热纭队^滄?!芬徽n的“洪波涌起”,我讓學生試著用“卷”、“推”去替代“涌”字,結果發(fā)現(xiàn),只有“涌”字能夠?qū)懗龃蠛2ㄓ窟B天的景象,其他的字都無法寫出大海的氣勢,也聽不到驚濤拍岸的聲音。而《錢塘湖春行》中“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的“亂”字寫出花的繁盛,紛紛開放,生機勃勃之美?!皽\”字寫出了小草剛發(fā)芽的那種嫩綠。如果換成“萬花”和“綠草”則顯得太俗,也表現(xiàn)不出早春的時令特點。劉方平的《月夜》中“蟲聲新透綠窗紗”的“透”字如果換成“穿”字就寫不出春氣萌發(fā)時蟄蟲涌動的動態(tài)之妙。比較典型的還有陶淵明的《飲酒》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句,我讓學生做一下“望著老師”和“看見老師”的不同動作,學生發(fā)現(xiàn):“望”含有專門去望,是有意識的動作,要集中注意力;而“見”含有無意碰見,是無意識的,隨意的。所以在這里,用“望”更能體現(xiàn)作者采菊時的悠閑,表現(xiàn)作者隱居生活的愜意。
像這樣對句子和詞語進行品析,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避免了對詩詞賞析的死記硬背,激起理解詩歌和背誦詩歌的熱情,領悟詩歌美妙的意趣。
三、比較鑒賞,探究詩歌理趣
我們在閱讀古典詩、理解作品主旨的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同一詩人寫于不同時期的作品因其境遇不同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情感表達,而同一主題的詩因作者不同、時代不同也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表達風格,引導學生對這些詩歌加以比較,求同辨異,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詩歌內(nèi)涵、探究詩歌理趣,同時提高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比如《敕勒歌》、《使至塞上》和《漁家傲 秋思》都是寫邊塞風景的作品,但情感表達和詩歌風格卻大有不同?!峨防崭琛芬悦窀栊问礁柙伭吮眹菰瓑邀惛火埖娘L光,抒寫了草原人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生活的豪情。而《使至塞上》通過寫詩人出使塞上的旅程及旅程中所見的塞外風光,表達詩人被排擠出朝廷后的孤寂飄零之感?!稘O家傲 秋思》通過對征人邊境艱苦生活的描寫表現(xiàn)將軍和征夫們既渴望建功立業(yè)又思念家鄉(xiāng)和親人的矛盾心理,同時也暗含對朝廷不修武備、不重邊功的不滿?!峨防崭琛凤L格明朗豪爽,語言明白如話,抒情爽直坦率;《使至塞上》畫面雄奇瑰麗,有一種在壯闊景色中情感得以升華的豁達情懷;《漁家傲 秋思》意境悲涼、壯闊,語言質(zhì)樸、凝練。
同樣寫“愁”這一主題的《武陵春》和《破陣子》,一個是為家事和親人而愁,一個是為國事和理想而愁。比較這兩首詩時,學生在《武陵春》中看到的是一個因為丈夫去世而“日晚倦梳頭”的纖纖女子,在《破陣子》中聽到的卻是邊塞的將士們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策馬拉弓的豪壯之聲。比較閱讀后,學生紛紛發(fā)言“女子的愁纖細敏感,男子的愁豪放大氣”、“女子更多的為家人而愁,男子更多的為天下百姓而愁”、“《武陵春》的李清照是獨享哀愁‘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破陣子》的辛棄疾卻是壯志難酬,只能‘可憐白發(fā)生’”?!啊段淞甏骸肥峭窦s派,詞風清麗婉轉(zhuǎn),《破陣子》是豪放派,詞風豪情滿懷。”
此外,還可以把同一內(nèi)容不同國家的詩放在一起比較,體會中西文化的差異。比如李白的《靜夜思》和葉賽寧的《夜》都寫了夜的靜謐,但葉賽寧的詩寫河水、松林、夜鶯,從實景入手,而李白的詩側(cè)重于描寫月色。葉賽寧筆下的“明月”只是“撒下它的光輝”,更為理性客觀,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明月”被作者賦予了濃濃的鄉(xiāng)愁。更為講究意象美和朦朧美。同一題材的郭沫若的《靜夜》又引入了神話傳說,表達作者對光明的向往。
“詩言志,歌永言”。詩歌是作者理想和抱負的藝術表達。對比不同時代的詩歌,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的詩人因有相同抱負,寫的詩會有理趣相通之處。比如《沁園春 雪》和《觀滄?!罚瑢W生在比較后發(fā)現(xiàn)“兩首詩都有意境開闊壯觀、風格大氣磅礴的特點”,“都抒發(fā)了作者想要統(tǒng)一中國、有所作為的偉大抱負。”那么不同之處在哪里呢?學生在探究后發(fā)現(xiàn):“《沁園春》寫雪,白雪皚皚,色彩明亮,《觀滄?!穼懞?,色調(diào)昏暗,感情更為蒼涼”,“《沁園春》感情更奔放,《觀滄海》感情更含蓄。而同一詩人寫于不同年齡的作品也會呈現(xiàn)不同的感情和理趣。比較《望岳》和《春望》,我們發(fā)現(xiàn):杜甫年輕時登泰山發(fā)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言壯語,到中年時卻只能“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了。這里既有國家從盛世到衰敗的原因,更飽含了詩人仕途遭挫、理想破滅的悲哀。從年輕時的躊躇滿志到中年的落魄潦倒,學生在比較后領悟到時光的無情、青春的易逝,還有個人命運和國家盛衰是緊密相連的,引發(fā)了更多對于祖國和人生的哲理性思考。
四、詩意抒懷,嘗試寫詩樂趣
學生在品味到詩歌的美妙之后,我鼓勵學生嘗試著用詩意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我的要求是:篇幅不限、題材不限、格律不限,只要意境優(yōu)美,有詩情畫意。一名學生在學習了《江城子 密州出獵》后仿寫道:“少年方知勤學苦,夜點燈,戰(zhàn)題海。晨起戴月,師生同備戰(zhàn)。他日學成回校園,喜相逢,話當年?!睂W生王思佳在學習了《錢塘湖春行》后,仿寫了一首現(xiàn)代詩《尋找春天》:“滿懷著夢幻與憧憬∕我在曠野上尋找春天∕溪水演奏著歡樂的樂曲∕綠油油的小草淌著晶瑩的淚滴∕花朵兒吸飽了甘露∕散發(fā)出沁人肺腑的香氣∕宣告著:“春天來了,春天來了!我給了這首詩以極高的評價:“語言清麗,意象優(yōu)美,以景言情?!睂W生受到鼓勵,在學習了《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后,又仿寫了一首《我親愛的老師》:我是你燭光里映紅的笑臉,讓你在清貧的日子里收獲歡樂;我是你粉筆下畫出的美麗藍圖,在無數(shù)個日日夜夜里染白了你的青絲?!蠋煱?!我親愛的老師!你是春蠶,你是園丁,你是大樹,你用你的青春和熱血,成就了/幼小的我,無知的我,懵懂的我,我將用我的勤奮去報答/你的付出,你的奉獻,你的堅守——老師啊!我親愛的老師!這首詩觸動了我們的心弦,讓很多同事讀得熱淚盈眶。
“智者之詩,可以養(yǎng)心”,詩歌是我國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生活大海的閃光。作為語文教師,讓我們共同努力,加強對詩歌教學策略的研究,讓學生愛上詩歌,走進詩歌神秘而奇妙的世界,漫步詩海,采擷詩趣,學會詩意感受生活,把詩歌教學的課堂變成生機勃勃的樂園!
參考文獻:
[1]劉安海、孫文憲:《文學理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139-142頁
[2[余恕誠:《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11月第二版2--12頁。
作者簡介:吳英 湖北省棗陽市第四中學語文教師 中教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