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生積累的生活素材不多,生活經(jīng)驗不足,認知水平也不高,而且又受表達能力的限制,作文課上,總是遲遲下不了筆,面帶“愁苦狀”,如何改變呢?教師要在課堂上通過組織各種活動,或者讓學生回顧自己熟悉的生活畫面,直接給學生提供作文素材,讓學生有內容可寫;讓學生合作學習,人人動口,打開思路;師生互動,發(fā)揮學生的語言潛能;讓學生寫出眼前出現(xiàn)的畫面,注意描寫精彩點,培養(yǎng)學生善于觀察、善于選材與組材的能力,營造一種作文活動化、活動作文化的氛圍。
關鍵詞:作文; 素材; 思路; 畫面
中圖分類號:H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343(2016)03-018-2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學習中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練習。在作文課上,學生常常面帶愁容,感覺“作文難”,“難作文”。究其原因是由于小學生生活經(jīng)驗有限,積累的生活素材不多,認知水平也不高,而且又受表達能力的限制,所以每逢作文課學生就會面帶愁容。如何改變這種愁苦狀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課堂上組織一個游戲活動,直接給學生提供作文的素材,讓學生言之有物。
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作文課上小學生常常遲遲下不了筆,或想一點,寫一點,像擠牙膏一樣,感覺沒有什么可寫的,學生缺乏的是生活的素材,腹中空空,沒啥可寫。屠格涅夫說:“生活是一切藝術永恒的源泉”,這就是說作文要深入生活。有了寫作的素材,就能厚積薄發(fā)。為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的天地中去豐富寫作的內容,在課堂上可以設置一個情景,這個情景本身就是一個作文的素材,比如,作文課上,設置這樣一個游戲讓學生完成:(老師)成語,是一種精煉有味,以一當十的語句,作文的時候常用,看看誰一口氣說的最多,學生爭先恐后發(fā)言。(課堂上此起彼伏,很熱鬧,看來學生很感興趣。)接下來再進行一次游戲活動,“2016年是什么年”?“猴年”,那就說一說帶“猴”的成語,比“猴”大一歲的屬什么,屬“羊”,比猴小一歲的屬什么,屬“雞”。再來說一說帶有“羊”和“雞”的成語——亡羊補牢、順手牽羊、虎入羊群、聞雞起舞、小雞肚腸、鶴立雞群……(情緒高漲)下面請同學們進行一次成語接龍比賽,每組為一個單位,每組同學輪流接龍,咬住前一位的成語“尾巴”……學生成語接龍比賽結束,老師再抓住一些接龍中出現(xiàn)的錯誤,評價學生的成語。活動完成,老師就布置作文任務:把剛才的游戲過程寫出來,題目就叫《說不完的成語》。這樣學生寫起來就不會言之無物了。
二、課堂上給出一個學生熟悉的話題,讓學生回憶一個熟悉的生活場景,這生活的場景也是作文的好素材。
多彩的生活,有意義的活動,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故事,自己的親身的經(jīng)歷,這些都是作文的好素材。比如,教師以“教室擦玻璃”、“打掃衛(wèi)生區(qū)”為話題,讓學生回憶、想象勞動的過程,討論在這個過程中自己是怎樣做的,又是如何合作的,互相補充把過程表述完整。然后再讓學生以衛(wèi)生大掃除為題寫一篇作文,這樣學生就有話可寫了。再如《記一次拔河比賽》,讓學生回憶比賽的時間、地點、比賽規(guī)則,動作,拉拉隊表情,現(xiàn)場的氣氛等,還要分享一下當時的心情,讓學生合作學習,人人動口。這些都是真實的、自然的作文素材,有了“原材料”,何愁學生寫不出作文來。
三、確定選材,理出思路;口述內容,剖析典型,規(guī)范語言,突破難點。
素材有了,但不能泛泛而寫,也不能寫成流水帳,一篇好的作文,即要層次分明,又要重點突出,還要有精彩的片段描寫。作文開始前,要引導學生理出文章的基本思路,以《說不完的成語》為例:游戲的開始老師是怎樣要求的,游戲是分幾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的,你要重點描寫哪個環(huán)節(jié)(認為哪個環(huán)節(jié)最精彩)。再如,《拔河比賽》引導回顧當時的情景,理出拔河的時間、地點、參賽班級。在拔河過程中,參賽者、拉拉隊、觀眾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及比賽的結果是怎樣的。這樣一篇文章的基本框架就出來了??蚣苡辛?,再重點研究如何描寫精彩點。可以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確定精彩點,有了精彩點,讓學生口述精彩點的內容,教師與其合作,突破難點。如《拔河比賽》,學生認為精彩點應該是拔河時雙方呈膠著的狀態(tài)。這時候,教師引導學生將拔河出現(xiàn)膠著狀態(tài)的畫面出現(xiàn)在眼前:雙方拔河隊員的動作,神態(tài),拉拉隊的手勢,吶喊聲,觀眾的表情動作,語言等。再讓一人口述拔河呈現(xiàn)膠著狀態(tài)的過程,學生在口述過程中,教師適時打斷提問,提示補充、點播、贊賞。期間引導學生感悟語言,為文中升華之筆打基礎。全體學生在聽的過程中自悟突破難點。
四、分組分內容動筆,最后展現(xiàn)出來
活動結束,趁熱打鐵,將一篇文章分成幾段,每組寫一段,最后展現(xiàn)出來,如《說不完的成語》,第一組寫老師開始是怎樣說的學生又是怎樣做的,第二組寫……。最后展現(xiàn),課堂上一篇文章就完成了。第二節(jié)課學生再根據(jù)第一節(jié)課的內容,自己寫一篇完整的作文。學生再寫起來就會得心應手了。
這樣,課堂上通過組織各種活動,或者讓學生回顧自己熟悉的生活畫面,直接給學生提供作文素材,豐富作文內容。通過生生合作,師生互動,不僅讓學生言之有物,而且也培養(yǎng)了學生善于觀察、善于選材與組材的能力,發(fā)揮了學生的語言潛能,營造一種作文活動化、活動作文化的氛圍。
參考文獻:
[1]王洪云:《淺談如何上好小學生第一堂作文課》《新課程.小學》,201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