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綜合性發(fā)展趨勢與高校體育教學目標的轉變存在內在一致性,研究證實體育鍛煉能減輕焦慮與抑郁、調節(jié)應激反應、提升自我概念。文章重點指出高校體育教育促進心理健康的教學策略:準確把握教學內容,充分發(fā)揮體育鍛煉的心理效應;靈活運用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促進心理發(fā)展的必要條件;科學設定教學目標,體育意識培養(yǎng)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因材施教,因勢利導。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育 大學生 心理健康 一致性 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曹勛(1982- ),男,湖北荊門人,荊楚理工學院體育部,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與訓練。(湖北 荊門 448000)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18-0106-02
健康是一種身體、精神與社會適應上完好的狀態(tài)。健康促進是一種融合了自然科學、健康科學和行為科學知識,通過改善包括身體活動、飲食習慣和心理狀態(tài)等在內的生活方式,尋求與整個環(huán)境的和諧統一,以提升生命質量的整體策略。在青少年健康促進成為一種全球戰(zhàn)略的背景下,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從調適型心理咨詢向發(fā)展型心理健康教育轉型,學校體育從追求學生體質發(fā)展為目標的生物體育觀向個人、社會與知識的三維體育觀轉變。體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內在目標的一致性,及體育鍛煉所具有的心理健康效應,使得高校體育教育肩負著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重任。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綜合性發(fā)展趨勢對體育教育的呼喚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綜合性發(fā)展趨勢。自1994年《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正式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并將之納入德育視野后,國家相繼出臺系列文件對我國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發(fā)展做出具體規(guī)劃、指導與安排。經過二十多年的探索,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fā)展出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走向生活的教育內容和顯隱結合的教育方式,并呈現出綜合化發(fā)展趨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涵不斷豐富,心理健康教育運行實踐趨于綜合完善。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方面,從矯治性初級目標走向高級目標。從為出現各種心理障礙問題與適應困難的學生提供心理援助、支持與矯治,防治心理問題,助其增進心理健康這一初級目標領域,發(fā)展到為絕大多數學生提供優(yōu)化心理素質、開發(fā)心理潛能、促進自我實現等更高層次的教育目標。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方面,不僅包括基本知識的學習,還包括心理調適方式的傳授;不僅包括障礙性心理問題的接觸,還包括心理素質優(yōu)化和心理潛能的開發(fā);不僅包括對大學生學習生活諸方面的關注,還包括心理異常問題的解析、預防與矯治。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取向方面,社會性功能不斷淡化,個人性功能不斷凸顯。
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運行來看,建立以專業(yè)化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工作隊伍為核心,以系部、班級學生心理工作者為橋梁,以高校所有教職員工的積極參與為輔助的全員化心理健康教育參與體系,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要求。廣大教職員工的積極參與并不是在專業(yè)技能和專業(yè)化心理教育方面介入,而是通過教學、日常服務與管理營造積極的氛圍,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和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
2.高校體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具有一致性?!度珖胀ǜ叩葘W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將體育課程界定為以身體練習為手段,通過合理的體育教育和科學的體育鍛煉過程,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yǎng)目標的公共必修課程,其課程目標分為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五個領域,并針對學生要求和個體差異分別設定了五個領域的基礎目標與發(fā)展目標。
高校體育課程在心理健康領域的基本目標為“根據自己的能力設置體育學習目標;自覺通過體育活動改善心理狀態(tài)、克服心理障礙,養(yǎng)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運用適宜的方法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在運動中體驗運動的樂趣和成功的感覺”。其發(fā)展目標為“在具有挑戰(zhàn)性的運動環(huán)境中表現出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心理健康領域目標的層級性,呈現出與上文所分析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從初級目標到高級目標發(fā)展的一致性。高校體育教育應使學生通過體育課程學習,能根據自己的能力設置學習目標,學會自我調節(jié)情緒,優(yōu)化心理素質,促進自我實現。
二、高校體育活動的心理健康效應
心理健康是個體良好的適應狀態(tài),包括認知、情緒與社會適應三個方面的內容,具體指健全的認知、適度的情緒、恰當的自我概念、良好的人際關系和沒有異常心理。心理健康臨床癥狀自評量表SCL-90是測量大學生整體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工具,用于測量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和精神病9個因子。體育活動的心理健康效應直接指向心理健康各種心理和行為指標。
1.體育鍛煉減輕焦慮與抑郁。焦慮是個體對某種預期會對他的自尊心構成潛在威脅的情況下所產生的不安、憂慮、緊張甚至恐懼的情緒狀態(tài),是一種基本的人類情緒。焦慮并不意味著臨床上的病例特征,但當焦慮的嚴重程度和客觀事件與處境明顯不符,或者持續(xù)的時間過長,就會變成對個體正常的社會功能造成影響的焦慮癥。抑郁是伴隨著生活中消極事件所產生的一種心境低落、思維遲緩、悲傷甚至絕望的一種心境障礙。抑郁癥所導致的持續(xù)的社會功能損傷,是導致青少年自殺的主要原因。
神經生物學解釋體育鍛煉抗焦慮和抑郁的機制為,體育鍛煉中神經遞質的釋放可以調節(jié)心境變化。國內外的研究成果表明,不論是一次性活動還是長期的身體鍛煉都可以降低抑郁,有氧練習和無氧練習對于中到輕微的焦慮癥和抑郁癥有輔助治療效果。體育鍛煉已被當作一種干預手段,與藥物和心理治療一起成為治療抑郁癥的方法。
2.體育鍛煉調節(jié)應激反應。個體在遭遇困難和壓力時會產生心理應激。應激能調動體內的能量,對生命活動有積極意義,但強烈和持久的應激反應,則會對個體身心健康起到干擾和破壞作用。心理危機是應激源因素和個體易感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應激源能引發(fā)心理危機的刺激或者環(huán)境需求,但應激源本身不一定會直接引發(fā)心理危機,還要通過個體的應對能力等因素發(fā)揮作用,即個體的易感性因素。大學生面臨著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的巨大變化,疾病、戀愛、就業(yè)、人際關系、家庭因素等都會成為引發(fā)心理危機的因素,但因個體的應對能力有差異,并非所有的學生都會陷入心理危機中,因此控制應激反應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
自覺、積極、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能提高最大攝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消除心理疲勞,降低情緒緊張,減輕應激反應。通過有意識的運動訓練,還可以調節(jié)個體的應激反應水平。
3.體育鍛煉提升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tài)的認知,是對自我社會角色進行自我評價的結果。積極的自我概念能起到激勵、自我控制和內省調節(jié)作用,是自我教育與自我發(fā)展的重要機制。大學生正處于不斷探尋自我且自我概念逐漸清晰的階段,積極的自我認識與評價誘導,對其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
體育活動對個體自我的影響是體育與心理健康相關性的主要研究內容。研究發(fā)現,規(guī)律、持久的體育鍛煉能提高人的認知能力、強化人的身體自我概念。Shavelson等人提出身體自我是自我概念的一個次級結構,參與體育運動能通過改善身體自我認知進而促進個體整體的自我概念發(fā)展。總之,體育鍛煉能提高個體身體能力的整體水平,使個體的自我概念清晰度明顯提高。
三、高校體育教育促進心理健康的教學策略
從體育鍛煉的心理健康效益來看,個體對體育鍛煉的認知及體育鍛煉的鍛煉持續(xù)期、鍛煉強度、鍛煉類型、鍛煉時間安排與運動量直接影響著心理健康效應。在高校體育教育中要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以發(fā)揮體育鍛煉對學生個體心理健康狀況的調節(jié)作用。
1.準確把握教學內容,充分發(fā)揮體育鍛煉的心理效應。教學內容的選擇要與學生興趣相符,運動強度要與學生需求相符。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授是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情況、自覺利用體育鍛煉疏導情緒、優(yōu)化心理素質的基礎,也是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前提。只有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興趣愛好,才能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運動強度、持續(xù)時間、運動量等直接影響著參與者的心理健康效益。
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授可以安排在體育理論課進行,也可以根據教學情況穿插于實踐課中。通過量化表等方式使學生了解自身情況,了解心理健康的標準、影響因素和預防與干預措施,提高學生的自我保健意識。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首先是個體依據興趣愛好與需要,選擇自己喜歡也適宜自己的運動項目。然后在選項教學的基礎上,依據學生的性別、體育運動基礎、身體素質等情況再次實施分班。對個體來說,運動愉悅產生于積極的運動參與,積極的運動參與前提就是參與者對運動項目感興趣。只有這樣,體育鍛煉中所體驗到的精神愉悅才具有直接的心理健康效應。以大學生為樣本的研究顯示,中等強度的體育運動能改善焦慮、抑郁等不良的心理情緒。對于有特殊情況和需要的學生,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個別教學,設置運動類型、時間和強度。
2.靈活運用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促進心理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在體育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創(chuàng)設條件,靈活運用教學手段,采取變換練習、設計異常練習、營造合作和競爭情境等方式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經常變換體育運動的練習形式、內容和要求,擺脫程式化的練習套路,可以提高學生的運動參與熱情。異常練習是一種非常態(tài)情況下的身體練習,新鮮刺激感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之產生恐懼及戰(zhàn)勝恐懼的心理體驗。異常練習不一定很難,如跳箱上的后倒背摔等動作,這些簡單的動作卻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情緒沖突,在克服心理障礙中體驗戰(zhàn)勝自我的喜悅,這是一個提高心理負荷和培養(yǎng)承受能力的心理練習過程。創(chuàng)設競爭與合作的氛圍,可以讓學生在人際交往與互動中學會相互信任與配合、體驗個體與團體力量之關系、體驗挫折與調節(jié)情緒,適應競爭并積極面對競爭。這是體育活動的魅力所在,更是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學會與人合作、樹立正確自我認知的契機。
3.科學設定教學目標,體育意識培養(yǎng)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因材施教,因勢利導。高校體育課程的心理健康目標只是五維度目標之一,五維度目標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通過體育鍛煉達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目標也建立在實現其他目標的基礎上,即個體體育意識與體育能力的培養(yǎng)與個體心理健康水平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呈正相關。因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相當有限,這就決定了高校體育課程應結合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明白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明白體育鍛煉對心理問題的疏導作用,并能在體育意識逐漸養(yǎng)成的基礎上,自主科學運用體育鍛煉方式進行自我心理健康保健。
對于有嚴重心理障礙的學生,體育教師更需個別教學,根據他們的身體與心理情況設定運動要求,并適時調整要求,同時多關心與鼓勵他們,幫助他們調適心理水平,克服心理障礙,完善心理特征。
[參考文獻]
熊明生.國內體育鍛煉的心理健康效應研究方法學述評[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