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能量”教育的本質是揚善抑惡,具有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意義。高校要以“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為指向,針對大學生“正能量”教育現(xiàn)狀,從優(yōu)化教育環(huán)境、提升教師業(yè)務水平、更新教育內容、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發(fā)揮先進分子榜樣示范和后進學生懲戒警示作用等方面入手,發(fā)掘和傳播校園“正能量”,完善高?!罢芰俊苯逃?/p>
[關鍵詞]大學生 正能量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簡介]岑道權(1972- ),男,陜西白河人,陜西理工學院思政教學科研部,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與貧困生問題。(陜西 "漢中 "72300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陜西省社科基金項目“大學生黨員發(fā)展質量保障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14B08)、2013年陜西省社科基金項目“大學生正能量培育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3N088)和2014年陜西理工學院科研項目“高校學生公寓社區(qū)‘正能量’培育機制研究”(項目編號:SLGKY14-38)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02-0040-03
物理學的“正能量”是指以真空能量為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質為正,能量小于真空的物質為負。社會學的“正能量”指的是一切予人希望、促使人不斷追求、讓生活變得圓滿幸福的動力和情感。英國著名心理學家理查德·懷斯曼認為,人體好比一個能量場,只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就能通過激發(fā)內在潛能,使人表現(xiàn)出新的自我,從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滿活力?!罢芰俊睆膫惗貖W運火炬?zhèn)鬟f期間開始流行,到2012年登上年度十大流行語的熱詞榜首,再從網絡熱詞升華為一個全新的社會學概念而進入人們的研究視野,其發(fā)展軌跡不僅突破了網絡流行詞匯的短命常規(guī),還顯示出了頑強的政治生命力,上至各級政府官方文件,下至普通居民飯后談資,“正能量”都被廣泛使用和詮釋。在中國知網檢索“正能量”一詞,可以找到19萬條以上的結果,足以說明“正能量”的關注價值和研究意義。
一、高校“正能量”教育的重要性
所謂“正能量”教育,就是通過宣傳一切予人向上、促使人不斷追求的動力和情感,采用積極有效的行為模式來影響人自身的信念、情緒和意志力等,從而激發(fā)個體自身內在的信任、豁達、愉悅、進取等正面能量,并通過打造積極健康的人脈圈,將這種正面能量向外傳播并影響其他更多的受眾者,最終蔓延于整個社會。凡是能夠推動社會進步,營造奮發(fā)進取、開放包容的社會風尚,促進社會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思想和行為,都是“正能量”的體現(xiàn)。
1.“正能量”教育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校園風氣,促進大學生個體的全面發(fā)展。社會風氣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是推動或阻礙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罢芰俊弊鳛橐环N社會道德規(guī)范和價值取向,通過全社會的教育培育和公開提倡,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力量,不僅可以對個人的欲望和消極行為加以限制,還可以對個人欲望和行為進行合理引導,使“負能量”轉化為“正能量”。大學生是一個容易受外界干擾的群體,他們的理想信念還處在變化成型期,既有善于學習、善于反思、敢于冒險、敢于嘗鮮等“正能量”表現(xiàn),也存在意志消沉、性格孤僻、社會責任意識淡薄、價值取向偏離社會本位等影響社會和自身發(fā)展的“負能量”。高校開展“正能量”教育就是要讓學生明確什么樣的思想和行為體現(xiàn)“正能量”,并通過有效的機制建設,引導學生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規(guī)范自身的行為舉止,成為“正能量”的激發(fā)者和傳遞者,將個人力量匯聚成群體力量,從而給校園和社會帶來無比振奮的“正能量”。在當前社會轉型的深刻變化時期,“正能量”教育的核心是堅定理想信念和價值觀教育,要求學生不僅要具備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更要有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能明辨是非且立場堅定,能正確認識國際風云變幻所帶來的挑戰(zhàn)和機遇,明確自己肩負民族振興的重任,通過實現(xiàn)個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帶動和促進社會聚集“正能量”。
2.“正能量”教育拓展了高校的教育內容,有利于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文化是民族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源泉,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既是我國文化建設的戰(zhàn)略重點,也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重要前提?!爸袊鴫簟闭f到底就是青年夢,廣大青年學生是實現(xiàn)偉大“中國夢”的重要力量,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青年學生的道德水平不僅反映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更代表了一個國家的道德形象。高校開展的“正能量”教育,既要包括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內容,也要涵蓋社會發(fā)展的最新理論成果;要不斷更新教育內容,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完善教育機制,理順教育主客體關系,在教育過程中聚合“正能量”的氛圍、格局、精神和規(guī)則,讓大學生自覺矯正價值取向,成為引領社會思潮、形成社會共識、整飭社會風氣、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主力軍。
3.“正能量”教育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增強民族凝聚力?!罢芰俊笔且粋€民族生命力、向心力和凝聚力的象征,對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健康發(fā)展和民族的進步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我們黨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總體布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戰(zhàn)略任務出發(fā),提出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六大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善、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高校要通過和諧校園建設,達到校園組織結構要素、教育環(huán)境、教師關系、師生關系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的和諧?!罢芰俊苯逃c和諧社會、和諧校園建設是一脈相承的關系,“正能量”教育不僅要求大學生在校內要弘揚正氣,激發(fā)自身“正能量”,做文明道德風尚的重要體現(xiàn)者和傳承者,而且要求他們將學校所學的文化知識和養(yǎng)成的良好習慣帶入社會,在社會文化建設中起到引領示范作用,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生力軍,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
二、高?!罢芰俊苯逃媾R的問題
“正能量”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大學生總體來說是積極向上的,善于獨立思考,希望在平等交流中追求真理,喜歡在對社會現(xiàn)實的思考中獲得真知。但受社會大環(huán)境和自身修養(yǎng)的影響,其負面困擾不容小覷。
1.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一是在經濟發(fā)展和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xiàn)的狹隘的極端主義心態(tài),如一些學生因為戀愛等情感問題而自殺;一些學生不能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而出現(xiàn)“破罐子破摔”的問題;一些持有偏執(zhí)的仇富仇官心態(tài)的學生對我國反腐敗斗爭持消極觀點或存在“當官的沒一個好人”的錯誤認識問題;還有一些強烈的焦慮情緒和不信任等消極不良心態(tài)都會影響“正能量”教育的效果。二是有部分人對社會持懷疑態(tài)度,對社會上出現(xiàn)的如城市房屋拆遷、城市管理中公務人員和市民發(fā)生沖撞等涉及公平、正義、民生的矛盾和問題持有偏見,對政府不信任,且他們往往抵制正面教育,缺乏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論自信。三是廣大民眾的權利意識在逐漸增強,希望擁有更多的社會話語權,而社會共享的價值觀念還未建立,缺乏基本的公民共同堅守的核心價值觀念,如媒體上經常報道的老人受傷無人敢施救、假貨充斥市場、餐桌出現(xiàn)地溝油等現(xiàn)象,社會互信無法實現(xiàn),社會共識難以達成。四是媒體的自潔自律機制不健全,新聞媒體沒有盡到傳播“正能量”的責任。一些媒體為了擴大影響力,不惜對負面信息過分渲染,導致人們失去了對社會信息的正確判斷,因為信息太雜,有些正面信息還會被人們所懷疑、誤解,造成“劣信息驅逐良信息”效應;對負面信息過多的渲染和炒作,導致社會流言蜚語滋生,造成人們對自身認識和判斷力的不信任;有些負面信息還會影響相應政府機構的公信力。
2.大學生的不良精神狀態(tài)。大學生的不良精神狀態(tài)一般可以歸納為三類,第一類是淡化了理想信念和人生目標。一般表現(xiàn)為大學生缺乏應有的社會責任感,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不是堅定理想信念,而是淡化或丟失理想信念,對家庭、學校乃至社會漠不關心,整天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第二類是個人主義至上。受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的影響,他們過度關注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從而忽略了個人道德品質的作用,一味強調自我,缺乏合作意識,缺少誠信,為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第三類是奢侈享樂。一般表現(xiàn)為沉迷網絡,崇尚金錢至上、享樂第一,只為滿足自己的感官需求和快樂,忽略自己的家庭經濟情況和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把勤儉節(jié)約、自強不息當成口號,表里不一;有些女大學生的擇偶觀也出現(xiàn)了問題,“學得好不如嫁得好”被她們奉為經典,戀愛觀和婚姻觀出現(xiàn)偏差。
三、增強高校“正能量”教育的對策
1.全方位優(yōu)化教育環(huán)境。一是要主動占領網絡陣地,利用官方網站、微信、微博等媒介來宣傳“正能量”的思想和行為,旗幟鮮明地打擊錯誤言論和思想,及時澄清網絡謠言,形成網絡正氣,使網絡輿論力量成為推動社會發(fā)展和文明進步的“正能量”。二是不斷加強文明校園建設,通過推進文明課堂、文明寢室、文明餐廳創(chuàng)建活動,促使學生養(yǎng)成上課積極不遲到、考試誠信不作弊、寢室和諧不張揚、就餐排隊不浪費的良好習慣。三是各級教育管理者要深入學生“接地氣”,切實改進工作作風,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通過幫助學生解決“負能量”問題,讓他們能時刻從環(huán)境中感受到“正能量”的溫暖。
2.提高教師的業(yè)務能力。教師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主體,“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提升教育者的業(yè)務素質和人格魅力是傳播“正能量”的前提和基礎。高校應把思想教育和專業(yè)教育、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共性教育和個性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有計劃地組織教師參加專業(yè)學習、教學研討、經驗交流、職業(yè)培訓、實踐調查等活動,提升教師的業(yè)務能力,讓他們在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過程中,身體力行地為學生做出正面示范,用精神意念感化學生,用人格魅力影響學生,使學生從感官到內心都能體會到更為直接有力的“正能量”沖擊。
3.更新教育內容,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一是要緊跟時代步伐,根據(jù)形勢發(fā)展來調整教育內容,形成思政教師和專業(yè)教師相互補位的教育格局,既要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正能量”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理性應對社會主流價值趨向和變化,提高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社會適應能力;又要調動專業(yè)教師挖掘“正能量”教育資源的積極性,在專業(yè)教學中滲透理想信念和精神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意識,引導學生樹立嚴謹求學的科學態(tài)度。二是要有針對性地組織好教育實踐活動,通過呈現(xiàn)社會真實案例來加強學生政治品質、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教育,不僅讓學生明白道理,而且讓他們自覺踐行、激發(fā)和傳播社會“正能量”,實現(xiàn)“正能量”教育的知行合一。三是要運用傳統(tǒng)和新興媒體相結合的方式做好教育宣傳工作,構建雙向“能量”釋放載體,引導大學生成為校園和社會“正能量”的接收者、締造者和傳播者,從而實現(xiàn)“正能量”的雙向釋放。四是邀請社會知名人士或杰出校友回校與學生開展互動交流活動,發(fā)揮他們的榜樣示范作用,傳播社會“正能量”。
4.建立激勵示范和懲戒警示機制。一是要發(fā)揮學生先進人物的榜樣示范作用。眾所周知,典型是特定時期的產物,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及時開展典型樹選工作,能夠弘揚社會道德,引導公眾行為,激發(fā)社會“正能量”。因此,要發(fā)揮學生黨員和學生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要求他們以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上都能成為其他同學學習的榜樣,成為激發(fā)、傳播“正能量”的著力點。同時,也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首要任務,堅持“愛國、勤學、務實、致用”的榜樣選擇標準,把大學生群體中思想覺悟和政治水平較高的優(yōu)秀分子選拔出來,使典型人物更加“接地氣”,貼近當代學生生活,從而帶動其他同學共同進步。
二是要落實激勵和處罰措施。要從政治上、精神上和物質上對大學生“正能量”的行為進行褒獎,鼓勵他們以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進一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規(guī)范行為習慣。對表里不一、價值取向偏離社會本位的“負能量”學生,也要采用正面引導、監(jiān)督檢查、懲戒警示等辦法促其改正,共同營造和諧健康的校園文化,不斷激發(fā)、傳播校園正能量。
三是要解決好后進學生的培養(yǎng)問題?;ヂ?lián)網的迅猛發(fā)展,顛覆了人們的傳統(tǒng)生活,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zhàn)。要警惕學生在網絡交際中有悖于“正能量”傳播的一些表現(xiàn),正視虛擬世界對學生成長成才的影響。首先,要警惕某些同學表里不一的現(xiàn)象,他們往往在現(xiàn)實生活中表現(xiàn)為正人君子,言辭謙和,風度翩翩,但在微信、微博等網絡虛擬空間里卻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的一己之見,甚至散布謠言、發(fā)泄個人不滿或進行人身攻擊等,完全不受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規(guī)章制度、道德倫理的約束,造成隨波逐流和道德責任感弱化等問題,向社會釋放“負能量”。其次,要警惕學生以學習為名購置先進的信息設備,卻整天沉溺于新媒體樂此不疲,離不開手機和電腦,把大量的時間用于網聊、游戲,追求感官刺激成癮而荒廢學業(yè)。這類后進學生大錯不犯,小錯不斷,容易掉隊成為“負能量”的制造者,因此高校要倍加關注,積極轉化,才能真正構建校園和諧。
[參考文獻]
[1]李倩.要為學生播種正能量[J].北京教育:德育,2014(z1).
[2]王洪明,蘆倩.論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激發(fā)學生正能量為途徑[J].改革與開放,2015(11).
[3]穆婷婷.論高校進行“正能量”教育的重要性[J].商,2014(1).
[4]劉蘊蓮.論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5).
[5]袁婷婷.“正能量”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價值探究[J].學理論,2015(13).
[6]王軍.“正能量”的五個基本問題[J].學習月刊,2013(21).
[7]劉志侃.地方高校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教育引導機制研究[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
[8]陳曉林.加強高校黨建工作確保學生黨員培養(yǎng)質量[J].青年與社會,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