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沭陽縣沭陽如東實驗學校 賀紅平
陶行知“愛滿天下”教育理念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江蘇省沭陽縣沭陽如東實驗學校 賀紅平
“求真創(chuàng)造,愛滿天下”這八個字,是陶行知全部教育理論的精魂,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中最核心的內容。“愛滿天下”蘊涵著對學生的無限賞識、尊重、信任、熱愛和鼓勵,“愛滿天下”昭示著教師以一種普愛的態(tài)度與觀念在教學中不斷傳遞,走進學生的心靈,激發(fā)情感,師生之愛如汩汩清泉源源不斷地相互滋潤而成長著。
愛;關注;心靈;賞識;激發(fā)
在一味追求分數的應試年代,一些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往往是教師和家長關注的對象,贊賞與贊美的語言集于一身,相反,一些學生則因成績達不到要求經常受到家長、同學甚至老師的歧視與冷眼,從而產生了或抑郁自卑或叛逆的不良心理。其實我們都應該知道,越是平庸或個性偏激的學生越需要得到老師的關愛與賞識。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必須以“愛滿天下”的情懷,關愛著每一個學生,在工作中用真摯的愛去對待學生,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才能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在當前和諧的教育環(huán)境下,我們應該學會如何在愛中了解學生、鼓勵學生,如何用師愛放飛學生的夢想。
一個熱愛學生的教師,一定會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沒有尊重就沒有愛。無論一個學生是否優(yōu)秀,他們都渴望成功,都想得到贊美或認可,這是他們共同的心理需求。如果我們愛學生,就要首先懂得尊重他們,關注他們的心理。
(1)放下“權威”。教師的“權威”一直是學生心里存在著的無形障礙。教師應該放下自己“專制”的權威姿態(tài),用平和溫馨的態(tài)度與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感受到情感和才智被尊重,師生之間的“心距”縮短,愛才能得以自然傳播,并浸潤于心。
(2)善于聆聽。教師對孩子的尊重,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尊重學生的話語權,既要相信學生發(fā)言的能力,給予他們發(fā)表自己見解的空間和時間,又要虛心接受孩子的發(fā)言,在聆聽中參與他們的活動過程。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生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和各種各樣的想法。但無論是面對學生的錯誤,還是面對學生的質疑,我們都應善于一絲不茍地聆聽,耐心細致地為他們解答每一個疑難問題。
(3)心境感染。教師的教學不僅表現在知識的傳授過程,更是展示自身教學風格和教學魅力所在,因此,教師的教學心境無時不在影響著學生的學習過程,并深刻地影響著學生的心境,愛也會因此油然而生。課堂就是教師良好心境展示的開始,良好的心態(tài),熱情洋溢的話語,詼諧幽默的語言,親切和諧的微笑,這些都將使課堂充滿活力,輕松而愉快。教師用真心和真情對待學生,關注他們的情感和個性體驗,并形成雙向的互動交流,教師必將贏得學生的信任與信賴。當學生對尊重的渴望與期待得到實現的時候,他們就會在潛意識中不自覺地喜歡上了老師,從而親其師而信其道,最終愛上英語這門學科,并進一步形成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良好境界。
教師工作的源泉就是“愛”。當教師的愛浸潤于學生內心的時候,學生也就感受到了溫情與關懷,師生之間就可以自然地交流情感。
記得曾經教過一個特別的學生,他英語成績還不錯,因為新學期剛換了班級和任課老師,對這個新班級集體不太適應,最主要不能適應筆者用全英文教學,對筆者還有點敵視,甚至有想換班的念頭。為此筆者跟他談了幾次話,卻收效甚微,無奈筆者只好用心想辦法慢慢引導他。在每次上課前筆者都會用英語熱情地和他打招呼,課堂上筆者會一如既往用英語問他問題,并請他來回答,當然,英語課堂的問題也要求他只能用英語來回答,每次無論他答對或答錯都表揚或鼓勵他。課后,筆者及時問他是否能聽懂筆者當天所教的內容,而且還夸他英語說得很好聽。沒有學生不想把自己優(yōu)秀的一面表現出來,沒過多久,他不僅適應了筆者的英文課堂,而且還被筆者流利的口語深深地感染。從那以后他不僅喜歡上了英語課,而且課堂上他是那么主動、積極地回答問題。后來還經常聽到他在別的學生面前夸筆者,說筆者儼然像一個外國人,特適合當英語老師。往后的日子,他主動和筆者親近,時常用英語和筆者交流,他的英語成績也逐漸成了他的驕傲。日子久了,我們竟然還成為很好的朋友,逢年過節(jié)他都打電話問候我、感激我、祝福我。筆者很感動,筆者知道這就是愛的回報。
3.1 激發(fā)潛能,讓學生感受成功的體驗
成功的體驗是學生樂學、愛學的動力之源。成功能讓學生形成積極的進取心,樹立足夠的信心。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考慮學生的差異,創(chuàng)設有利于分層學習的情境,讓不同基礎條件的學生通過一定程度的努力都有所收獲,他們就會體驗到收獲所帶來的愉悅,對未來充滿信心,感受進取的意義和價值,從而進一步增強學習的動力。特別是對待基礎差的學生,教師更應該積極鼓勵,因勢利導,給予針對性的幫助。在課堂上,設計一些有梯度的問題,把握問題的難度,多給他們回答問題的機會和回答成功的體驗;在平時的作業(yè)或單元測試中,也要定期確定難易適中的題目,讓他們通過練習感受到自己也是一名成功者;當他們取得進步的時候,要及時給予肯定與表揚。這樣,學生就在不斷的成功體驗中享受到愉悅,英語學習興趣漸濃,學習動力也逐漸增強,學習成績不斷提高與超越,學習潛能將被充分地挖掘出來。
3.2 注重鼓勵,讓學生樹立信心
說英語是英語教學的一個顯著特點,在學生學說英語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錯誤,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教師不必感到大驚小怪,不可語言粗暴,盡顯責備與批評,而是在合適的時機運用合理的方法讓學生知道錯誤的基礎上,尋找到一些表揚和鼓勵的話語。比如,在單詞的初始閱讀中,只要學生能夠勇于讀出來,筆者就會用“Very good! Excellent!”等語言進行鼓勵,而且此時教師再送上一個微笑,學生的信心大增,就會很愉快地愿意進一步參與到閱讀中去;對于一些信心不足,害怕讀錯被笑話的那些學生,筆者會先與他們進行溝通,告訴他們首先要有勇氣,即使讀錯了也沒有關系,讓他們從心理上卸下包袱,然后再逐步地對他們提出相應的要求,如“Can you read it louder? Read it again, please!”等,經過多次反復的鼓勵,學生逐漸增強了自信,最終都能勇敢地大聲讀出單詞;當學生回答問題出現困難時,筆者就會主動和他面對面進行交流,并給予適當的啟發(fā),如果學生最終還是不能回答出問題,也不便著急,而是先讓他“Sit down!”,課后進行思考,并尋求同伴或教師的幫助;如果學生雖然回答了問題,但不夠確切,那更不能隨意給予否定,而是先肯定他的表現,并給予適當的鼓勵性評價,并在此基礎上提出:“Who can say it better?”,這樣,回答問題的學生不僅獲得成就感,還能從其他同學的補充中完善自己的回答。只有在課堂氣氛和諧的狀態(tài)下,學生的身心才能在健康的氛圍中得到發(fā)展。
從教學經驗中我深刻感受到:學生對語言的學習是存在差異的。正如多元智力論所認為的那樣,每一個學生都有屬于自身的強項。英語語言的學習要因人而異,對學生的成績要求也同樣如此,尤其從學生發(fā)展的視角看,更不能強求每一個學生都要達到同一個目標。這勢必要求我們在英語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制訂教學計劃,設計教學方法。比如,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的作業(yè)量應該有所保留,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不僅作業(yè)量要加大,深度也要有所拓展。總之,只要能有利于每一個學生發(fā)揮出自己的潛能,獲得成績最理想化,我們的教學就算成功了。學生既能感覺到沒有被教師放棄,又能感受到自己學習成績的穩(wěn)步提高,情感和成績同時獲得,實際上也就是感受到自己在愛的關懷中不斷成長。
教師對學生的愛,是教育學生的催化劑。教師只有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執(zhí)著地堅守著對學生的愛,弘揚陶行知先生“愛滿天下”的博大情懷,熱愛學生,關懷學生,才是真實地體現著教師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辛勤的耕耘,就會結出豐碩的果實。我們應堅信:教師的愛可以繪成一道道美麗的風景,奇跡也就會伴隨著這些風景發(fā)生在每一個學生的身上。
方明. 2005. 陶行知教育名篇[C].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郭思樂. 2001. 教育走向生本[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彭秋榮. 1999. 初中英語活動課研究[M]. 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約翰·杜威. 1994. 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 趙祥麟譯.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